• 沒有找到結果。

參、 、 、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參 參

參、 、 、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主體眼中的社區總體營造

自 1994 年文建會宣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開始,臺灣即在政府行政資源、

學者專家的社會參與、以及社區熱心人士的共同協力下展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 各項工作。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項目繁多,但其指向是人與社會的營造,其場域 則是在基層的社區(陳其南,1996a)。

昌榮社區為一典型鄉村社區,可謂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基層場域,在推動社 區總體營造的歷程中,昌榮社區發展協會如何以「在地觀點」來詮釋「社區總體 營造」?本小節分別以「作伙來做社區」及「在地觀點」來說明。

一一一一、、、、作伙來作伙來作伙來作伙來「「「「做社區做社區做社區做社區」」」」

研究者在昌榮社區進行訪談,眾多受訪者每當談及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各項工 作時,最常用的說法就是「做社區」。時至今日,多數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

人,不管是領導者還是參與者,不時會以「做社區」的說法來形容自己所從事的 行動(楊弘任,2007:289)。

「做社區」是一個動詞,而且是肢體活動、身體勞動的動詞。想要闢建社區 環保公園,就得拿起鋤頭來鋤草、捲起袖子來搬石頭;想要設立社區照顧關懷據 點,就得拿起鍋鏟來炒菜、騎著機車為社區老人家送餐。庄內居民會用眼睛去看,

看你究竟有沒有在做?看你到底做了什麼?

要先做,先做。因為這就是好像你要先做,做給人家看,然後你後面,

後續的人會看你確實有在做。(訪-阿芬-20130329)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為在地鄉村社團,以協會的會員組成結構來看,「論述」

顯得陳義過高、窒礙難行,取而代之的是身體實踐的「行動」,社區是「做」出 來的。基本上,政策的規劃或理念的論述,並非鄉村農民關心的重點。

究竟實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協會成員們如何看待「社區總體營造」, 鄉村在地社區發展協會如何詮釋「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營造就改善社區一些環境啊,一些髒亂點什麼的,這也牽連到社區 環保之類的,這都有連帶關係,像改善社區環境。……你算是做,也有 人說好也有人說壞,聽到的不要把他當做什麼就好了,就做,一直做。

(訪-阿信-20130407)

其實總體營造的東西很廣耶,本身我們講總體營造有沒有,就是社區煥 然一新啊,很多地方你像現在我們那邊的馬路有種韓國草嘛,所以要先 社區的環境整理整潔嘛,然後針對公園,然後再慢慢建設啦……。然後 看社區排水設施能不能做比較理想一點,再做一些步道出來,其實總體 營造這範圍很廣啦。(訪-阿義-20130811)

具象的工作內容描述,沒有抽象的論述,最顯而易見的社區景觀改善,總是

最先被提及,通常庄內居民能直接感受到的,還是各種「實作」的社造成果,並 以此為基礎來詮釋社區總體營造。

二二二二、、、、在地觀點在地觀點在地觀點在地觀點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造人」的工程,在鄉村社區居民的認知中,「造人」必 須是能看得見的「勞動身影」,而不是無形的「思想理念」的改變。縱使理事長 能講述社區總體營造理論、能撰寫社區總體營造計劃、能籌措協會運作的經費,

但終究還是得靠「人」來完成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並且需要展現「具體」社造 成果,才能吸引更多庄內居民的認同與投入。

所以就有個人跟我講說社區是在造人,社區是在造人,我想說嗯,他講 這句話有道理,因為你社區就算理事長很會寫計畫,可是你會寫計畫可 是你沒有人來做這些事情,東西沒有辦法完成。(訪-阿萍-20130811)

「公共行動社團」以及「村落傳統組織」間成功的「文化轉譯7」,是臺灣 許多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觀察昌榮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過程中,

並沒有外來「公共行動社團」的涉入,因此不存在「文化轉譯」的問題,而是單 純在地「村落傳統組織」的轉型。

社區總體營造座落在鮮明「在地性」邊界的基礎上,從另一種角度看來,臺 灣社造運動的有利條件即是,一直以來村落社區或街道巷弄的「邊界」持續被生 活中的人群維繫著;而當社造運動發生時,則是有效「挪用」並「昇華」了這樣 的邊界與歸屬感(楊弘任,2011)。

楊弘任提到「村落在地人」的會議場景(楊弘任,2007:255):

────────────

7「轉譯」的概念來自科學社會學家 Bruno Latour,是其在處理科學知識如何有效介入常民社會的 過程所發展出來的概念。文化轉譯所提供的第一重修正是以「身體實作」取代了「意識認知」,

文化轉譯所提供的第二重修正則是將外來與在地的兩種文化習性對等並列,讓兩者平起平坐,看 到兩者的相互轉譯,「以自己的語言說出對方的興趣」(楊弘任,2007:59)。

在場的各類人物,不論職業、階級或性別的差異,發言的風格幾乎都是 從「實作經驗」出發,習慣於具體的人事時地物的敘事方式,而背後的

理念或價值只是像個幽靈般忽隱忽現。

在地的社造工作者(或可稱村落在地人)以其自身的文化習性,用最草根、

最貼近常民的具體敘事方式來詮釋社區總體營造。

你撿一個垃圾啦、撿一根草啦、拔一根草,都是在替我們做社區啦,所 以社區營造喔,我是覺得,我講得可能比較籠統,比較偉大這樣,我是 說我們隨時隨地我們社區每個人都在做社區營造……就像我寫書啊、庄 誌啊,做我們的歷史啊,這也是在做社區營造,只要我們為社區做的每 一件事,都是社區營造的範圍。(訪-阿永-20130420)

其實協會理事長所言並不籠統,撿一個垃圾、拔一根草,都是「做社區」,

這些細微的小行動,就是實踐社區總體營造的基礎。也許理事長不擅表達「社區 總體營造」背後的理念與價值,也無法為「社區總體營造」做完整的論述,但協 會已經用「行動」來實踐「社區總體營造」。

所以說我們社區營造有哪些大方針之類的,我是覺得我們隨時在做啊,

每樣事情都是我們的重點。(訪-阿永-20130420)

正如協會理事長所言,「行動」就是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用「在地觀點」詮釋

「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