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 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 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Copied!
24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李錦旭 博士.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的可能性與限制: 可能性與限制: 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研究生: 研究生:陳信毓 撰.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2 月 11 日.

(2)

(3) 謝誌 終於,論文完成了。期許這是篇有價值的論文,能為基層的社區工作者,提 供參考與經驗分享。回想一年多來,或騎機車往返於昌榮社區間,或假日在屏教 大圖書館埋首寫作的日子,點點滴滴,冷暖自知。 首先要感謝三位教授的指導與提點,讓我的論文能更臻完善。當然,最感謝 的是李錦旭老師,我想起在某論文發表會上,李老師詢問研究生,論文完成了, 最得意的事是什麼?這問題,我想我會這樣回答:能找李老師當我的論文指導教 授,就是我最得意的事情。 感謝同門夥伴的幫忙,彼此加油打氣,郁美、美麗,有你們真好! 感謝昌榮社區熱情的居民及協會幹部、志工,尤其是任勞任怨的藍理事長, 你們揮汗付出的成果,展現台灣草根的生命力,沒有你們,這篇論文無法完成。 感謝家人的體諒與鼓勵,母親、妹妹的關心以及岳父、岳母的照顧。感謝老 婆,我在寫論文時,弟弟剛出生,老婆為了讓我無後顧之憂,一手包辦家中大小 事,既要打理家務、又要照顧小孩,真的是辛苦了。感謝古靈精怪的寶貝兒子, 你天真爽朗的笑聲,是我論文寫作的最大動力。 最後,將這篇論文,獻給在天上的父親。. 陳信毓謹誌 2013 年 12 月 27 日.

(4) 摘要 i.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的可能性與限制: 可能性與限制: 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摘要 本研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探討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 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及參與觀察法,以訪談、參與觀察 及實物分析來蒐集研究相關資料,再將資料進行分析與歸納,進而得知鄉村社區 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與內涵。 主要訪談暨觀察對象共九位,包括:協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總幹事、洽興 村村長、慈玄宮主委、長壽俱樂部會長、媽媽教室班長及志工大隊隊長與副隊長。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由於鄉村社區傳統人際網路密切,社團經營的人際互動策略相對重要;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結合祭祀圈影響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啟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關鍵有三:協會理事長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 靈魂人物,志工大隊為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重要的人力資源,社區頭人間的合作創 造出有利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環境。 三、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成果有:庄誌、社區彩繪、 社區自主產業、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強化社區治安及凝聚社區向心力。 四、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限制為:經費的限制、社區 自主產業的限制、居民參與的限制、協會會員年齡結構的限制、人才的限制及協 會經營的其他限制。 五、改變社區習性非一蹴可及,必須先凝聚社區向心力並營造社區氛圍,過 程中應重視溝通聯繫與意見表達,由下而上形成共識。.

(5) ii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本研究最後針對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及未 來相關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字: 關鍵字:鄉村、 鄉村、昌榮社區發展協會、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總體營造.

(6) Abstract iii.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 Taking Changrong Community( (of Jiour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for Example Abstract This study took Changrong Community(of Jiour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research applied methods of case study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o collect relevant research data by interview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n the data were put into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o find out the model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re were nine persons as the key informants, including the chairman, vice chairman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association, the head of Ciasing Village, the committee chairperson of Tzusyuan Temple, the president of Long-life Club, the monitor of Mother Class, the captain and vice-captain of the volunteer team.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Because of the intensive network of traditionally 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rural community, the strategies of personal interaction are relatively important in association management. When combining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with the influential power of ritual communi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have “half the work, twice the effect”. 2. There are three crucial points in initiat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1) the.

(7) iv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 Taking Changrong Community(of Jiouru Township, Pingtung County) for Example. chairman of the association is the soul of forwarding the task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2) the volunteer team is the main manpower resource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3) the cooperation among the community big men/women ca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hat facilitates to forward community empowerment. 3. The main results of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by Changro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clude: publishing the village history, community painting, independent community industry, caring centers in community, reinforcing community security and cohesion. 4. The main limitations encountered by Changro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clude: restrictions of funding, independent community industry, residents’ involvement, structure of association members’ ages, talents and other impediments of the association’s management. 5. Changing the community habits cannot be reached in only one step; it must be achieved by promot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building up community atmosphere at first, and the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and expression of opinions should be valued in the process, so as to make up consensus from the bottom up. In the end, the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Changro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forwar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relevant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rural , Changro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8) 目次 v. 目次 摘要...............................................i Abstract............................................ 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鄉村的定義與問題.............................. 11 第二節 鄉村社區總體營造.............................20 第三節 社區社團如何推動社造..........................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1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54.

(9) vi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60 第五節 研究倫理....................................69. 第四章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的可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的可能性 的可能性............71 第一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主體........................71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啟動...........................84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120. 第五章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的限制及突破之道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的限制及突破之道....141 第一節 昌榮社區及昌榮社區發展協會SWOT分析............141 第二節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造的限制及突破之道........151 第三節 社區的下一步................................19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95. 第一節 結論.......................................195 第二節 建議.......................................201. 參考文獻.......................................... 205 附錄.............................................. 217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217 附錄二 訪談大綱......................................218 附錄三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大事記...........................221 附錄四 本文詳細目次...................................223.

(10) 目次 vii. 表次 表2-1 2012年屏東縣績優社區總體營造團體獎獲獎的鄉村社區發展協會.....34 表3-1 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人口年齡結構表.....................54 表3-2 受訪者一覽表.....................................59 表3-3 訪談時程表.......................................61 表3-4 參與觀察時程表....................................62 表3-5 研究目的、待答問題、訪談大綱與訪談對象對照表.............. 63 表4-1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會員年齡結構.........................76 表4-2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會員學歷結構.........................76 表4-3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成員職業結構.........................77 表4-4 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數比較............................81 表4-5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歷屆理事長及任期......................88 表4-6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活動性質的轉變........................89 表4-7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幹部兼任慈玄宮管委會職務一覽表............105 表4-8 2011年屏東縣九如鄉洽興村第十九屆村長選舉結果.............107 表4-9 村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間的互動模式..................108 表4-10 2013年3月份昌榮社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活動一覽表............130 表5-1 昌榮社區及昌榮社區發展協會SWOT分析摘要(優勢、劣勢)......146 表5-2 昌榮社區及昌榮社區發展協會SWOT分析摘要(機會、威脅)......148 表5-3 SWOT策略配對分析表................................149 表5-4 昌榮社區及昌榮社區發展協會SWOT分析後的策略擬定...........149 表5-5 昌榮社區居民與協會會員年齡層比較......................169 表5-6 昌榮社區各年齡層居民參與協會的比例.....................170.

(11) viii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12) 目次 ix.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50 圖3-2 研究流程圖.......................................53 圖3-3 屏東縣九如鄉行政區域圖..............................56 圖3-4 屏東縣九如鄉洽興村昌榮社區位置圖......................57 圖3-5 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地圖............................ 57 圖4-1 昌榮社區慈玄宮....................................73 圖4-2 慈玄宮廟前廣場行動圖書車............................73 圖4-3 昌榮社區活動中心門口...............................74 圖4-4 昌榮社區環保公園..................................74 圖4-5 「鐵皮屋」外觀....................................116 圖4-6 「鐵皮屋」內部....................................116 圖4-7 千人彩繪現場:絲瓜.................................121 圖4-8 千人彩繪現場:鴿子.................................121 圖4-9 千人彩繪現場:熱情的志工們...........................122 圖4-10 千人彩繪現場:柑仔店...............................122 圖4-11 昌榮社區自主產業..................................126 圖4-12 慈玄宮廟前空地種植香草作物..........................126 圖4-13 關懷據點供餐服務..................................131 圖4-14 關懷據點老人健身操................................131 圖4-15 關懷據點準備伙食..................................133 圖4-16 關懷據點健康促進活動...............................133 圖5-1 社區發展工作評鑑:歡迎儀式...........................168 圖5-2 社區發展工作評鑑:社區簡報...........................168 圖6-1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200.

(13) x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14)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闡述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背 後形成因素;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依據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引出本研究 所欲達成的具體目的及待解答的問題;第三節名詞解釋,對本研究中的重要名詞 做界定;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本研究的範圍及其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節將分別由談自身的感觸與體驗、從城鄉差異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及從社 區總體營造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來闡述本研究的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談自身的感觸 自身的感觸與 感觸與體驗 高中時,有位家住美濃的同窗好友,邀我到家中做客,聽他介紹美濃客家習 俗、地理景觀、人文特色等,娓娓道來,感受到他對家鄉的濃厚情感。後來得知 他的姐姐,常利用假日回到故鄉,積極參與美濃愛鄉協會的活動,這種熱愛鄉土 的行動與熱忱,讓我十分感動,這是社區總體營造工作者給我的深刻感觸。 開始準備寫論文時,陸續拜訪了屏東縣幾個社區發展協會,其中,昌榮社區 發展協會讓我體驗到鄉村社團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 長於訪談中,對社區及協會的大小事務、運作狀況、發展困境及未來展望等,侃 侃而談。此外,協會出版《番社庄誌: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文史集》,是屏東 縣九如鄉的第一本庄誌,內容豐富、圖文並茂;一個只有七百多人的鄉村社區, 竟有如此「有看頭」的庄誌,臺灣的草根力量,確實不簡單!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能在資源相對缺乏的情境下,號召社區居民參與,凝聚社 區共識,必然是一段艱辛的歷程,也引發研究者深入研究的興趣:城鄉差異對鄉 村社區發展協會的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有何影響?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實踐社.

(15) 2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區總體營造?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為何?有何優、劣勢?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面臨的困境與限制為何?. 貳、從城鄉差異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城鄉差異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臺灣從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社會結構產生巨大轉變,由於 都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青壯人口外流至都會地區。當農業納入世界市場進一步 造成農業的不穩定,破壞了傳統農業,更強化了城鄉移民的模式,加速了都市化 的成長(夏鑄九,1988)。 鄉村除了面臨經濟衰退與人口流失的窘境,還有其他的問題如:就業機會較 少、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公共建設相對不足,在各方面均屬相對弱勢的狀態下, 城鄉之間存在著極大差異,表現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上亦然。例如:社區社 團課程的開設,在都會區是較容易辦到的,而長久以來屬於教育資源結構不健全 的鄉村地區,鄉民社會不動如山的保守性格,讓社區社團課程在鄉村地區有著相 對緩慢與相對困難的經營條件(廉兮、洪馨蘭,2004)。 由於都市與鄉村的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有明顯差異,都市與鄉村對社區總體營 造的需求是不同的,多元樣貌的都市社區希冀藉由社區總體營造建立認同,讓居 民成為彼此認識又對社區環境熟悉的一群人;鄉村社區的社區感原本存在,但因 經濟衰敗與人力外流使得鄰里關係逐漸淡化,希冀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召喚回原有 的社區感(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 事實上,都市社區的認定相當困難,而草根資源豐富的鄉村傳統社區中人際 關係較為穩定,且容易凝聚社區意識,對於社區傳統文化也較能珍惜與尊重,因 此社區規劃者經常選擇傳統社區作為介入的標的(吳文彥,2002)。 傳統鄉村社區以人際關係網路做為基礎,發揮相當程度「自治」的功能。但 現代「社區」已不再能夠依靠傳統對「自家人」的信任來組成與運作,而必須引 進處理「陌生人」相互關係的機制,包括對公共事務依民主程序公開討論、協調 整合、簽定公約、周延規劃、乃至經營管理,方能有效發揮自治功能(顧忠華,.

(16) 第一章 緒論 3. 2005:101)。此亦為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鄉村地區在各方面資源相對弱勢,使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有其困難之處;但另一方面,由於鄉村地區的人際關係穩定、人情味濃厚、對傳 統也較為珍惜,因此也成為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機會所在。. 參、從社區總體營造談 社區總體營造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1987 年,臺灣解除長達 38 年的戒嚴,社會運動隨之解放,臺灣民眾開始重 視各類社會問題,並以民間的集體力量挑戰國家既有的威權體制。臺灣一步步走 出「非常時期」的陰影,而各種潛伏已久的「社會力」紛紛湧現,造成解嚴初期 的「社會運動風潮」(顧忠華,2005:192)。 社會運動除了帶來政治革新,也改變了社會文化;由於社會多元發展的結果, 使地方要求自主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在此時代背景下,1993 年,時任文化建 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學庸,在國民黨中常會專題報告中指出:「地方文化建設中 最常被忽略的功能和目標,在於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培養;而舊社區解組、新社區 仍未形成,造成國家社會缺乏內聚力,而非一具有堅強生命力的共同體,必須從 文化發展和建設的角度來解決。」此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先聲。 1994 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期盼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 建立臺灣基層社區的共同體意識,透過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過程,改變社區的生 活空間、文化環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行政院從 1996 年度至 2000 年度,共執行「社區文化活動發展」 、 「充實鄉鎮 展演設施」、「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的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以及「輔導美化地 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等四項核心計畫。2002 年起推行「挑戰 2008:國家發展 重點計畫」,其中的「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以「投資生活環境」為訴求,希冀 建立以人為主以及永續發展的新價值觀。2005 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 星計畫推動方案」,以新故鄉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為基礎,擴大範圍,透過產業發 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更於.

(17) 4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2010 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亮點計畫」 ,鼓勵社區能以跨界合作的方式,發展具 永續性的文化產業或創新發展的機制(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社區總體營造,是另一種形式的社會運動,是發生在社區中的「寧靜革命」。 面對八○年代的社運及其限制,臺灣社會進入九○年代後開始有了很不一樣的運 動思維,或可稱為社區運動或社造。我們想要對整個社會進行更根本的改造,一 定要有更基進的做法,這裡所謂的「基進」,是指一種回到土地、回到社區、回 到生活的主張(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12)。社區總體營造要推動的是 一種觀念,強調公民的參與。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展,成為鄉村社區發展協會發展的基礎。就規模而言, 現階段的社區組織呈現的乃是多元化且多而小的狀況(魏龍達、謝昇佑,2009)。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做為社區總體營造的基層組織,對實踐社區總體營造,有關鍵 性的影響。人口外流與農業衰敗所導致鄉村地區的社會與經濟結構逐漸崩解,雖 是鄉村社區總體營造所面臨的困境;但傳統文化除了保存維護之外,應思考如何 歷久彌新與持續轉化,以回應時代的需求與挑戰。 總結上述這三項動機,無論是談自身的體驗與感觸、從城鄉差異談鄉村社區 發展協會,或從社區總體營造談鄉村社區發展協會,都與「社區總體營造」及「鄉 村社區發展協會」議題有直接的關聯: 一、 社區總體營造的實踐是另一種形式的社會運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 期盼從一個文化政策而逐漸轉化成普遍性的社會運動,建立臺灣基層社區 的共同體意識,以社區為核心,營造生命共同體。 二、 鄉村地區資源相對弱勢,對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產生限制; 但鄉村地區的人際關係穩定、人情味濃厚、對傳統也較為珍惜,因此也成 為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機會所在。 三、 藉由「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經驗及經營現況,探討鄉村社區發展協 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

(18) 第一章 緒論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以「社區總體營造」和「鄉村社區發展協會」為 主要方向,以社區居民及研究者的角度來研究社區總體營造。擬出本研究的研究 目的如下: 一、說明城鄉差異對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 二、描述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實踐社區總體營造。 三、分析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與優、劣勢。 四、探討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限制及突破之道。.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面所陳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希望解決的待答問題如下: 一、城鄉差異對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有何影響? 二、昌榮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實踐社區總體營造? 三、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策略為何?有何優、劣勢? 四、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限制為何?其突破之道為何?.

(19) 6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第三節 名詞解釋 壹、鄉村 定義鄉村的兩大原則:一是按照某地區的機能性來看,另一則是以其建構性 來分別。 「機能性」的定義,是以「土地使用」 (land-use)為主,也就是農、林、 漁、牧的產業空間佔有極大部分,因此,所謂鄉村地區就是「都市化程度不高的 地區」。鄉村一詞的「建構性」定義為,不論是鄉村或城市的定義都是與時俱變 的,隨著歷史的演進,和具有共同文化的一群人對於社會變遷的理解,為掌握現 在和預測未來,必須不斷地修正鄉村和城市的定義(謝宏昌,2003)。. 貳、鄉村社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社區發展工作初期主要執行者為「社區理事會」 ,內政部於 1991 年修訂《社 區發展工作綱要》 ,將社區發展組織改為人民團體組織的「社區發展協會」 。本研 究的社區發展協會是以《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為法源依據而設立,用以推動社區 發展工作的組織。 目前「社區發展協會」絕大多數是以村里為範圍,其性質在於彌補官僚化社 會的不足,促進人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是具有公眾服務使命、從事公共事務的 民間社團,可稱之為「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 (江明修,1995) 。本研究中 所稱「鄉村社區發展協會」即為鄉村社區所成立的「社區發展協會」。. 參、社區總體 社區總體營造 總體營造 1994 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以後, 「社區總體營造」一詞 才開始逐漸地廣為使用。社區居民持續以集體行動來處理社區各項議題,居民彼 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逐漸建立起緊密的連繫,此一過程即稱為「社區 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期盼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切入,建立臺灣基層社區的共.

(20) 第一章 緒論 7. 同體意識,透過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過程,改變社區的生活空間、文化環境(行 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 肆、昌榮社區發展協會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前身為昌榮社區理事會,因政府政策(人民團體法)改為 社區發展協會,成為人民團體的社團組織。昌榮社區為鄉村社區,故昌榮社區發 展協會為鄉村社區發展協會。 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 1992 年 8 月,協會宗旨與使命為:不以營利為目 的,是為促進社區的發展,增進社區居民的福利,建設出祥和圓融的生活品質, 滿足社區需要,並配合轄下單位一同來達成守望相助,維護社區安全,團結合作, 。協會於 2012 出版《番 綠化環境,成為最優質美麗的社區(藍聰信,2012:35) 社庄誌: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文史集》,是屏東縣九如鄉的第一本庄誌。協會 並於 2013 年榮獲衛生福利部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優等獎。.

(21) 8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昌榮社區隸屬於洽興村,位居九如鄉 東北側,舊稱「番社」,是早期平埔族塔樓社的舊社所在地。昌榮社區總面積約 2.8 平方公里,人口僅七百餘人,居民大多務農,農業人口約占 70%,為典型農 村聚落。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總幹事、 洽興村村長、慈玄宮主任委員、長壽俱樂部會長、媽媽教室班長、志工大隊隊長 及志工大隊副隊長等共九名。 三、研究內容 說明城鄉差異對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影響為何、描述鄉村 社區發展協會如何實踐社區總體營造、分析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的策略與優、劣勢、探討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面臨的限制及突 破之道。. 貳、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限於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及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發展協會,是 個案性深入研究,對於屏東縣其他社區及社區發展協會現況或臺灣其他各縣市地.

(22) 第一章 緒論 9. 方社區及社區發展協會狀況無法逐一檢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訪談對象是經研究者立意判斷具代表性參與對象的選樣,故採用強 度抽樣 1 方式。因此,研究結果推論有可能為此受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以個案研究法為主軸,並採用參與觀察、個別訪談和實 物分析等方式來進行。研究過程中為避免研究者本身主觀意識涉入,產生偏見與 迷思,除拉長參與時間、研究者自我省思之外,輔以多樣性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取得較為客觀的看法,加上指導教授觀念的解讀和同儕研究小組的檢核與討論, 來減低研究者主觀成分,以增加本研究的信效度。 四、研究的結果與應用 本研究只選擇一處鄉村社區及其社區發展協會做研究,礙於研究範圍較小, 樣本數也少,而影響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的因素 相當繁多且複雜,無法做全面性的討論;但透過此研究過程及結果探究,仍盼望 可提供其他有志於社區總體營造領域的研究者參考。. ──────────── 1. 強度抽樣是指選擇具有較高資訊密度和強度,充分具代表性內涵的個案,能提供深入性的分析。.

(23) 10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94 年,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以後,社造社團如 雨後春筍般出現,「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期盼從一個文化政策逐漸轉化成普遍性 的社會運動,建立臺灣基層社區的共同體意識;然而,由於都市與鄉村的居民對 社區認同感有明顯差異、都市與鄉村間的資源落差,因此都市與鄉村對社區總體 營造的需求是不同的。以下分別針對鄉村的定義與問題、鄉村社區總體營造及社 區社團如何推動社造逐一討論。. 第一節 鄉村的定義 鄉村的定義與 定義與問題 本節主要在探討鄉村的定義與問題。首先定義何謂鄉村,接著針對鄉村的問 題與困境加以說明。. 壹、何謂鄉村 何謂鄉村 一、鄉村與 鄉村與偏遠地區的定義 偏遠地區的定義 社會學家定義「鄉村」為非市區地方,雖然美國鄉村社會學家常用美國人口 調查局的定義,即人口密度低於每平方公里 1000 人,但兩者分野仍然較隨意; De Young(1987)則將偏遠地區納入鄉村地區,稱之為最鄉村的地區(most rural area) 。偏遠地區(remote area)與鄉村(rural)的定義並無明顯區隔,就像是連 續譜,相對於都會的概念(Pacific Region Educational Laboratory, 1995)。 根據 Paul Cloke(2000)在 R. J. Johnson 等人所編的《人文地理學詞典》所 做的定義,鄉村是: (不論是最近或不久前)由大片像農業或林業這種土地使用所構成的 地區,或是大部分仍是未發展的開放空間;它包含很小的低階.

(25) 12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lower-ordered)聚落,展現出一種房舍與週遭沿伸開放地景之間的 強烈關係,而它被多數居民視為鄉村;而且它被認為會生成一種生活 方式(way of life)。實際上,鄉村大不同,從那些仍然被依其機能定 義的(由土地使用與地理區位)地區,到那些靠近都市中心但因為社 會與文化的建構而引發爭議的「鄉村」地區,都可算是鄉村。 依照上述定義,可以發現定義鄉村的兩大原則:一是按照某地區的機能性來 看,另一則是以其建構性來分別(謝宏昌,2003)。 二、鄉村「 鄉村「機能性」 機能性」定義 機能性的定義,是以「土地使用」 (land-use)為主,也就是農、林、漁、牧 的產業空間佔有極大的部分;再加上一些實質空間的地理特質,或早期人文區位 學者所謂的「自然區」 (natural area) 。機能性定義的鄉村地區,因其空間機能的 考量,與社會學或經濟學、人口學所定義的「都市化」(urbanization)指標無太 大差異,都是一種人/自然資源比例的測量,或是人/地密度的問題。因此,所謂 鄉村地區就是「都市化程度不高的地區」。 三、鄉村「 鄉村「建構性」 建構性」定義 1955 年的《聯合國人口年鑑》指出: 「用一個由大型的聚集體到小簇群甚至 分散的居所這樣的連續譜,來標示都市性的消失和鄉村性的開始是沒意義的,區 分都市人口和鄉村人口的分野本來就是恣意的。」 不論是鄉村或城市的定義都是與時俱變的,隨著歷史的演進,和具有共同文 化的一群人對於社會變遷的理解,為掌握現在和預測未來,必須不斷地修正鄉村 和城市的定義,此為鄉村一詞的「建構性」定義。. 貳、鄉村的問題 鄉村的問題.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一、全球性觀點下的鄉村發展問題 德國於 2000 年所舉辦「鄉村地區未來與發展國際研討會」的綜合結論,稱 為波茨坦宣言(Potsdam Declaration)。宣言中提到:邁入 21 世紀的鄉村地區, 仍需面臨上一世紀持續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遺害,及破壞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的經 濟成長惡果。從永續性的觀點而言,鄉村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則可區分為經濟、 社會與環境等三大面向(王俊豪,2003): (一)經濟面 鄉村地區因總體經濟結構變遷而導致農業部門的經濟重要性持續下滑,若農 業結構調適不良,無法適時適當地進行轉型時,則會導致鄉村地區經濟停滯、缺 乏在地就業機會,進而引發基本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足,特別是地處邊陲地區的鄉 鎮,更易因其不利結構條件,而加速鄉村人口外移的惡性循環。 (二)社會面 全世界 60 億人口,約有 20%的人口因糧食不穩定而生活在絕對貧窮中,且 多數生活在開發中國家的鄉村地區中,可見總體人口無論在財富、糧食與營養分 配上,都有明顯不均的現象。未來人口成長與持續都市化,則將造成鄉村人口繼 續外移與過度流向都市化的結果。 (三)環境面 全球農業可耕地因土壤侵蝕、鹽化與過度開墾的緣故,每年流失的農地面積, 從 500 萬到 1200 萬公頃不等。在林地方面亦有相同的危機,以 1990 年到 1995 年為例,全球平均每年約有 1370 萬公頃林地流失,除會破壞天然氣候、土壤與 水資源的平衡外,進而將威脅生物多樣性以及糧食與原料的供應。 以全球性的觀點來看,鄉村地區為一兼具經濟、環境保育與文化活動的多面.

(27) 14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向生活空間,為確保人類生活條件的永續發展,如何解決鄉村地區的問題與挑戰, 可謂當務之急。 二、臺灣鄉村的 臺灣鄉村的問題 鄉村的問題 臺灣的鄉村在早期的社會變遷當中,因產業轉型、工業化的結果,形成農業 人口逐漸流失、農業部門萎縮與農業結構的轉型,而農業的式微將進而影響農地 的發展,優秀農田轉變為都市發展用地、城鄉發展不均衡等景象。整體而言,農 村和農民在交通、醫療與育樂的生活品質嚴重不足(林育諄,2012)。 鄉村發展落後的狀況,隨著半世紀以來的工商發展與社會變遷愈加明顯,特 別是加入 WTO 後,鄉村經濟由於市場競爭,更加速被邊陲化的可能;農業經濟 蕭條、人口流失、城鄉差異擴大的問題,成為臺灣鄉村的共同困境。歸納文獻中 對鄉村問題與困境的觀點,將臺灣鄉村的問題與困境整理如下: (一)鄉村的經濟問題 鄉村地區呈現人口外流、經濟發展成長不同速度、農村勞動力老化等多種經 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及問題,是探討鄉村經濟面向的基礎(廖淑容,2009)。隨 著工商業發展成為臺灣經濟主幹,鄉村成為相對弱勢。在沒有完善公共設施、農 業生產條件又嚴苛的情況下,加速了鄉村青壯人口外流,城鄉差距逐步擴大。 臺灣加入 WTO 後,鄉村經濟面臨市場競爭的危機,各種農作物價格也因大 量進口農產品而下跌。加上近年來,不少原本分布在鄉村地區,可供農民轉業或 兼業的傳統產業紛紛外移,更使鄉村經濟日漸衰敗凋零,農民收入一落千丈,失 業率提昇,造成鄉村地區就業謀生更加困難。 臺灣鄉村地區許多傳統的作物與生產方法難再存在,而產量比重最多的稻米 因為消費量減少,致使農民無利可圖。在傳統農業難為之下,農民為了溫飽,只 能改變農業生產或經營種類、棄農從工或從商及坐等政府發放休耕津貼與老農年 金(蔡宏進,2003:235-241)。.

(2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二)鄉村的交通問題 鄉村地區的定義因不同考量而有差異,但大致以地理位置作為劃分依據,地 理位置距離都會地區遠,伴隨而來的交通不便,造成鄉村地區居民人口結構相對 老化、文化刺激相對不足、日常生活較貧困、醫療資源較缺乏等不利因素。 近年來油、電價的上漲,使原本搭乘率偏低的鄉村地區路線,客運公司紛紛 大幅減班或停駛。鄉村地區客運路線的經營相當不易,而路線的減班或停駛也讓 民眾在交通上相當不便(中廣新聞網,2012)。由於上述因素,鄉村地區居民出 門幾乎都要靠汽、機車代步,受高油價的衝擊較都會地區居民要大上許多。 (三)鄉村的教育問題 教育是促進個人向上提升的重要力量,但是鄉村地區由於遠離都會地區,交 通不便,不利於教育的發展,影響學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臺灣教育城鄉差距的問題始終存在。鄉村地區因地域及文化不利等原因,產 生了許多教育問題,使得鄉村地區的學生受教機會受到影響,以下分別就四個面 向加以探討(游佳穎,2010): 1. 資源問題 臺灣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著城鄉差異,因此有些經費充足的地區,學校能擴 充許多軟、硬體設備;但許多鄉村地區的小校,設備老舊不堪使用,學生無法在 良好的環境下學習。 2. 師資問題 偏遠地區由於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佳,教師任職意願不高,造成了教師流 動率相當頻繁。有些偏遠學校的教師多為代理教師,學校師資結構不穩定,學生 常須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也間接影響其學習成效。 3. 家庭背景問題 家庭是學校教育成敗的主要影響力量,父母的社經背景差異會影響子女的受.

(29) 16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教機會。鄉村地區許多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對孩子的教育並未投入太多資源,加 上隔代教養及單親家庭的問題,孩子在課業、生活上缺乏照顧,影響其身心發展。 4. 學生文化刺激問題 鄉村地區由於交通不便,文化刺激少,學生較難獲得最新的資訊,也無法像 市區的孩子常接觸到多元的文化,造成城鄉的差距越來越大。 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鄉村地區學童的學習動機相對較弱,加上人 口稀少人口結構老化、文化刺激相對貧乏、社會風氣保守封閉、生活貧困,不利 於教育的有效推展。在這樣的環境下,長期造成鄉村地區學校規模小、學生通學 不便、學生學習意願低、學生基本能力不足等不利的教育現象,這種情形至今仍 未能有效改善(林天祐,2012)。 (四)鄉村的醫療問題 鄉村地區居民患病時很難在當地有效就醫,當村民發生重病時,不得不到都 市地區規模較大、設施較佳的醫院就醫。然而鄉村居民到都市就醫仍有許多不便: 第一、鄉村居民前往都市就醫,必然要負擔較高的交通與住宿費用;第二、鄉村 居民要到都市看優秀的名醫,由於不熟悉預約手續或缺乏良好的人群關係,常不 得其門而入;第三、鄉村居民就醫時,陪診的家人需要離開家鄉,暫時丟棄家務 與農務,其不便更甚於都市人(蔡宏進,2003:235-241)。 鄉村地區、偏遠地區因幅員廣闊、交通不便,以小型醫院或診所居多,醫師 數偏低。健保局 2011 年統計,全臺偏遠地區的醫院達 78 家,但卻僅有 28 家有 內、外、婦、兒科,六成醫院不足科的結果,就是當地居民必須千里迢迢跨區就 醫(陳鈞凱,2012)。又因醫師招募及留任困難,專科醫師、醫事人力及醫療設 備較不足,造成醫療資源差異,而這也突顯了「健康不平等」的問題。 (五)城鄉數位落差 近年來,鄉村的數位落差也愈趨嚴重,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資訊與電腦網.

(3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7. 路的迅速發展,使資訊科技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如果每個人在使用資訊科 技的機會有所不同,就會衍生出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所以近年來如何縮短城鄉數 位落差,成為數位學習關注的焦點。 根 據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 (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2001)的定義,數位落差是「存在於個人、家戶、企業 及居住地理區位之間,因為不同社經程度而造成接近使用資訊科技及運用網際網 路的機會差距。」美國商務部國家電信與資訊管理局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個人 電腦與網際網路等資訊工具對個人經濟成就與生涯發展具有關鍵影響力,有無電 腦以及運用電腦能力的高低,將成為主宰貧富差距的力量(何語瑄,2005)。 國內現階段縣市或區域之間存在程度不一的數位落差現象,尤其鄉村地區的 情況更為明顯(簡文吟,2006)。臺灣自發展資訊教育以來,各界不餘遺力地推 展,但是城鄉仍存在「數位落差」的現象,茲分析如下(溫明正,2002): 1. 資訊人才方面 都會區學校資訊人才濟濟,不管在網站建置、電腦維護上都不虞匱乏,但是 在鄉村地區,由於交通不便,資源取得困難,所以一些具有資訊專長的教師請調 到市區,形成資訊人才斷層。 2. 資訊設備方面 都會區因為有較優渥的條件,可使用的校外資源,如家長會、企業界等也相 對較多,所以資訊設備非常充足。但鄉村地區學校在這方面的運用顯得欠缺很多。 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這是鄉村地區在推展資訊教育方面的困境。 3. 學生素質方面 一般來說,都市學童的文化刺激較多較好,鄉村學校的學童明顯沒有都市學 童這麼好的條件,所以在資訊素養方面也就不如都市學童。長期下來,造成鄉村 學童在資訊學習上的成效不佳,惡性循環,城鄉的數位落差更形嚴重。 臺灣雖為電子大國,但是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依然存在,在政府努力下,臺 灣偏遠地區上網率已從 53.6%成長至 57.5%,但仍落後非偏遠區 15 個百分點,.

(31) 18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有待加強(蔡沛琪,2010)。而目前必須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就是都會區與鄉 村地區間所出現的明顯數位落差。 (六)環境惡劣的問題 鄉村地區不僅地方基礎建設、公共建設不足,因開發所造成的鄉村資源破壞, 也造成當地環境影響的問題(廖淑容,2009)。鄉村環境惡劣的情況可分為「天 然災害」及「人為禍害」兩大方面。「天然災害」如:雨季時土石流危及山區和 河邊居民的生命財產;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所造成的水災也極嚴重。 「人為禍害」則有:養豬及工廠所形成的水汙染,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使 居民無不叫苦連天,頗感無奈(蔡宏進,2003:235-241)。 除此之外,鄉村區域的環境生態危機還包括(林育諄,2010): 1. 代謝系統瓦解 1980 年代以來養豬的產業化,以及工業化肥與農藥的大量使用,瓦解了鄉 村生態鏈與代謝系統,傳統的永續聚落因而崩解。 2. 居住環境水泥化與毒性汙染 鄉村聚落建物的整建,自 1980 年代開始引進鋼筋水泥樓屋,門前大埕大量 鋪放水泥。原有的聚落綠籬,全面水泥磚牆化。鄉村道路的拓寬,導致路樹砍除。 此外,稻田耕地大量噴灑劇毒農藥,不僅使得田間生物滅絕,而且不自覺讓居民 暴露在農藥汙染的環境中,造成鄉村健康問題日益嚴重。 3. 鄉村蔓延 鄉村傳統聚落產權複雜,農民只好在自有農地廣泛興建農舍或農業設施。因 此,鄉村建物蛙躍式的發展,更隨著產業道路柏油化到處蔓延。明顯的一個奇特 現象就是,鄉村人口雖然不斷外流,但建築物卻不斷在鄉間田野蔓延。 以上所造就的結果,就是水田破壞、溪流汙染、埤塘滅失,生態環境永續性 在鄉村遭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參、小結 綜合以上敘述,整理本節重點如下: 一、鄉村(rural)與偏遠地區(remote area)的定義沒有明顯的區隔,就像 是連續譜,相對於都會的概念。定義鄉村有兩大原則:一是按照某地區的機能性 來看,另一則是以其建構性來分別。 二、就全球性觀點下的鄉村發展問題看來,鄉村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可區分為 經濟、社會與環境等三大面向。 三、臺灣鄉村地區面臨農業生產結構改變、農產值降低及所得減少等問題, 鄉村的發展較為落後,隨著半世紀以來的工商發展與社會變遷愈加明顯。臺灣鄉 村地區在各項資源相對弱勢的情況下,面臨許多問題:1.鄉村的經濟問題,2. 鄉 村的交通問題,3. 鄉村的教育問題,4.鄉村的醫療問題,5.城鄉數位落差,6.環 境惡劣的問題。 儘管鄉村地區資源相對缺乏,但仍有許多鄉村社區發展協會苦心經營,創造 出令人驚艷的成果。鄉村地區的種種問題,直接影響鄉村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 營造的方式,本節首先說明鄉村是一個相對於都會的概念,並藉由探討鄉村的問 題與困境,突顯鄉村地區各項資源相對弱勢的實況。.

(33) 20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第二節 鄉村社區總體營造 本節就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與意涵、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差異及鄉村社 區總體營造的實踐來說明鄉村社區總體營造。. 壹、 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與意涵 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與意涵 自 1990 年代以後,在中央政策推動下,由文建會發起、推動各項政府社區 總體營造計畫的政策。藉由資源投入和各式計畫,促使各地方社區居民參與社區 運動,以此共同解決自己的社區生活問題,如此可見臺灣社會出現顯著的由下而 上的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在各鄉間也陸續建構出重視社區總體營造的論述以及行 動(陳其南,1996a;徐震,2004)。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 社區總體營造的形成背景 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993 年 5 月 20 日,李登輝前總統於就職 三周年記者會上提出「生命共同體」概念」(李登輝,1995:180-194)。同年, 時任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學庸,在國民黨中常會專題報告中指出:「地方 文化建設中最常被忽略的功能和目標,在於社區共同體意識的培養;而舊社區解 組、新社區仍未形成,造成國家社會缺乏內聚力,而非一具有堅強生命力的共同 體,必須從文化發展和建設的角度來解決。」此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先聲。而 「社區總體營造」的名詞,第一次正式出現是在 1994 年 10 月 3 日,當時行政院 文化建設委員會在立法院首次提出這個概念(陳其南、陳瑞樺,1998)。 1999 年起,監察院黃煌雄、林時機與郭石吉等三位委員組成調查團,實地 參訪臺灣各地社造成果,並於 2001 年出版了《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報告》一書。 書中指出「社區總體營造」的背景(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 (一)傳統政策無法解決經濟發展及都市化造成的衝擊.

(3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高度的經濟成長改變了整體臺灣社會生態,對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產生不同 的改變。如何找回傳統民間社會維繫倫常禮教秩序、凝聚社會共同意識的社會認 同力量,平衡城鄉文化發展,成為社會文化政策非常重要的課題。 (二)傳統社區政策無法完全解決社區的問題 傳統各項建設多依賴政府的補助款,社區組織較易養成被動、依賴的心理。 民眾參與不足,出現下列幾項限制與問題: 1. 社區工作重硬體不重軟體。 2. 硬體缺乏管理,浪費公共投資。 3. 選舉挑起不同政黨群眾的對立。 4. 政府各單位間缺乏協調聯繫,社區政策缺乏長期規劃。 (三)民間力量大量投入文化建設 臺灣自解除戒嚴以後,民間活力愈來愈旺盛,愈來愈多人關心他們所居住的 社區。這些團體如基金會、學會、工作室、協會、促進會等,因為這些民間團體 的耕耘,使臺灣文化藝術欣欣向榮,不斷創新前進。 (四)文化預算持續成長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 1981 年創立時,最初預算約新臺幣二億元,經極 力爭取,文化預算快速成長,以 2000 年為例,預算已達新臺幣五十八億元。 再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1999 年出版《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回顧當時的社會情境,舉出了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脈絡軌跡,也可視為社區總體 營造的發展背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一)政經發展的問題:戰後臺灣在嚴密的國家行政領導及專業技術官僚進 行的經濟發展,民眾只是被動地跟從,以致物質豐富的同時卻是精神生活與群體 生活層面上的無力與失焦,一些文化工作者開始思索如何才能找出符合社會發展.

(35) 22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需求的文化政策,來啟動社區社會重建的機制。 (二)居住品質與空間議題: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快速都市化造成生 活品質惡劣,都市計畫未尊重居民意見,影響居住品質。空間議題方面,直接從 事社區建築環境的改善工作,爭取民眾對於自己家園環境品質的參與意識。 (三)傳統產業面對的衝擊:傳統產業需要有別於過去的加強農業科技以提 高產量或補貼的方式,農村地貌、地方特色與人口的流失都需新的出路,面對衝 擊與挑戰,已非由傳統上只以經濟操作模式為首要考慮的政策所能解決。 (四)社會運動與民間意識的覺醒:社會運動向過去既有的體制與價值觀念 進行挑戰,其中關於環境的議題無可避免地落到社區層次,漸漸由對於國家的泛 政治抗爭層面,轉向以社區生活品質議題的著力(陳其南、陳瑞樺,1998)。 (五)過去社區政策的不足:早期的社區政策中,社區民眾處於「被動員」 的階段,缺乏自發性的意識,往往成為行政體系發令指揮的對象,對社區文化提 升與共同體意識的凝聚,貢獻是微乎其微,甚至阻礙社區意識的發展。 (六)社區共同體意識:社區就是居民通過動員的過程來參與自我發展的場 域,社區觀念的推展是為了落實「基層民主」。如何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來 建立「公民社會」,一直是這整個理念和政策背後的主要理想與認知。 (七)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提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申學庸於 1993 年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上報告「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 ,以社區總體 營造做為一個文化策略,以落實對於社區意識及社區倫理的重建工作。1994 年 10 月 3 日「社區總體營造」一詞首次在立法院施政報告中出現,文化建設委員 會正式決定以「社區總體營造」來統合這些新的觀念和操作方式。 二、社會力與社區的結合 1980 年代以後,由於政治上的反對運動不斷衝撞既有的威權體制,執政黨 不得不進行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的調整,政治與社會層面因而「鬆綁」,提供社 區發展抗爭的空間,社區問題才大量浮現出來(曾旭正,2007:42)。社會力在.

(3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3. 1970 年代醞釀,1980 年代興起。80 年代前期表現為地方民眾的自力救濟,80 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成具有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到了 90 年代出現「社會力地方化」 的轉化,並在 90 年代中期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引導而進一步深化朝「社 區化」的方向發展(陳瑞樺,2007)。解嚴後的民主、開放與本土性,為社區總 體營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自由的空氣,社區總體營造蔚為風潮。 社區總體營造的時代背景是解嚴後人民權利的釋放與政府對人民控制的退 縮。社區總體營造為釋放臺灣民間社會力、或為民間社會培力的社會運動。 事實上,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伴隨著民間社會的興起,在政治轉型的過程 中,曾經扮演過積極促成反威權運動的角色(王振寰,1989)。然而,社會抗議 風潮以後,隨即衍生了如何擴大草根的公共參與的問題。對某些運動參與者而言, 90 年代的在地社區運動,主張「社會改造的基礎在社區」,乃在於取代 80 年代 的政治社會抗議運動;此後,街頭抗爭的激情模式,則沉澱為深耕地方基層文化 的「寧靜革命」型態。 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出現,意謂的是,社會運動的能量,隨著實踐策略的轉 進,「從街頭走入社區;從激憤走向長期經營;從議題與事件的抗爭走向選民價 值觀的普遍再造」(彭明輝,1999)。「社區總體營造」從一個文化政策而逐漸轉 化成普遍性的社會運動,目標在於建構公民社會,以新的思考,以社區為核心, 營造生命共同體(曾梓峰,2003:33)。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意涵 社區總體營造的意涵 基本上,「社區」可單就其地理範圍而論,意謂「在居家生活空間中的個人 與其鄰居所共同組成的地緣團體」,因而是一種奠基於地方鄰里關係上的人際網 絡, 「社區」指的是每一個人住居所在地附近一個可望可即的生活空間,或說「社 區」就是現代人的「家園」,其範圍不只限於自己的住宅內部,包括諸多左鄰右 舍在內的生活空間。一個村莊是個社區,一棟公寓、一條街道、一個街區、一個 小鎮、一個城市,都可以是個社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37) 24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所謂營造,同樣也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包括:賦權、授權、培力等。事實上, 因應新公共服務與網絡治理時代的來臨,單純的授權似乎不足以解釋其真義,反 而是「使能」 (to enable)或培力,比較貼近應然內涵:使沒有能力的人有能力, 使能力低的人能力變高,使能力高的人願意盡其所能(黃秀梅,2006)。營造可 謂是一種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藉以喚起意識、增進知識,協助原本無能力的人 或組織,使其有能力或提升能力,藉以進行自主性的行動。 總結來說,社區總體營造是要營造出一個新社區、新社會和新人種,在這個 「造人」的工程中,是依賴社區公民和知識份子的互相學習、自我學習和自我改 造。(陳其南,1996b)。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營造實質環境,更重要的是建立社 區共同體成員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和提升社區居民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社 區總體營造包括居民共識的建立、民主程序的維持、協調整合的過程、周延的規 劃設計、資金的籌措、計劃的擬定等等。 透過住民自主覺醒、自動自發暨共同參與的民主方式,激發凝聚「利害與共」 的社區意識,使住民關心社區生活環境,營造社區文化特色,進而重新建立人與 人、人與環境的關係;重建溫馨、有感情、有特色的人性化社區生活環境(陳其 南、陳瑞樺,1998) 。 「社區總體營造」為一項著重於公民社會自我改造的社會建 構過程,它代表一種思想模式的轉變,有如一場寧靜革命。 四、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展 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展 自 1994 年文建會宣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迄今,臺灣即在政府行政 資源、學者專家的社會參與、以及社區熱心人士的共同協力下,展開企圖激發社 區自主性、改造地方社會人際網絡、美化生活環境、建設地方文化產業、乃至於 厚植公民社會基礎的本土社會文化運動。 2005 年行政院核定「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 ,以新故鄉社區總體 營造計畫為基礎,擴大其範圍,透過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 環保生態、環境景觀等六大面向。就涉及層面而言,1990 年代文建會的社區總.

(3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5. 體營造政策著重在文化藝術與歷史景觀等層面,較無「總體」的實,直至「健康 社區六星計畫」才開始涵蓋更完整的層面,試圖朝向資源整合的方向推動,始可 稱為「總體」營造 (方瓊瑤,2006)。 社區總體營造透過建立起「由下而上」的社會參與機制,期能全面激發民間 社會與公部門行政機關的社會學習能量,以達到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除了希望 在軟體方面,改造人心、促進社會改革、以及革新行政運作等目標以外;在硬體 方面,則期望進行生活空間的美化、歷史空間的活化與環境生態的保育等工作(文 化環境基金會,1999)。社區總體營造乃是針對居民所關心的公共事務的議題, 藉由參與的過程,以居民自主的方式、共同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並逐漸凝聚 起社區的共識,是一實踐的過程。 最後,社區總體營造是要「透過社區意識與社區公民倫理的重建,培養國人 的共同體意識,建立人與人,人與社區、社會和國家之間的現代權利義務關係。」 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項目內容繁多,但其指向是人與社會的營造,其場域則是在 基層的社區(陳其南,1996a)。. 貳、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差異 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差異 以下先依社區的類型來說明城鄉差異,其次探討社區總體營造的城鄉差異。 一、社區類型的城鄉差異 社區的分類有其必要,一方面是在配合政策執行時仍可保持社區自主性,另 一方面則可針對不同類型社區進行更細膩的發展議題與策略的規劃,在操作上越 清楚社區對象時,政策性的輔導才會奏效(李謁政,2006)。 國內社區共分為四種類型(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1998): (一)都市型社區:指位於都市的社區,該社區就業居民 60%以上主要的營 生方式是靠工、商業、人事服務及其他的專門技能以謀取生活所需。 (二)鄉村型社區:指位於鄉村的社區,該社區就業居民 60%以上以農、林、.

(39) 26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漁、牧為主要營生方式,如農村、漁村社區等。本研究中,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 區的農業人口約占 70%,為典型鄉村社區,即屬此類。 (三)市鄉混合型社區:指位於兼具都市與鄉村色彩地區的社區,該社區居 民營生方式靠工、商、人事服務及其他專門技能的人數,與靠農、林、漁、牧的 人數,並無明顯差異。 (四)山地型社區:指山地鄉類或山地偏遠及離島地區的部落社區。 曾旭正則嘗試以「類型」作為選擇的框架(2007:61-69) ,依都市化的程度, 將社區分為「都市」 、 「鄉鎮」和「農漁村落」三大類。因為社區所在地區的都市 化程度,影響了社區凝聚的難易,也決定了社區總體營造時面對的課題。 (一)在都市化衝擊下的新舊社區 都會型的社區,處於疏離的人際關係中,多數是陌生鄰里,要如何無中生有、 從頭培養社區意識,名符其實地「營造新社區」,往往面對最多的難題。 都市新興社區多以社區藝文活動和環境改造為帶動居民參與的入門行動,藉 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此類社區多以中產階級為主,社區中人才濟濟,只要 成功打破人際隔閡,吸引人們投入公共事務,則社區總體營造的企劃、執行、管 理工作都可迎刃而解。中產階級的特質也讓此類社區有某些獨特的表現,譬如比 較容易接受新觀念,比較善於應用文字與媒體,因此多能編印社區刊物和經營網 頁。此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此類社區中的專職主婦,經常具有多樣技能和人際 網路,往往是營造社區不可忽視的力量。 都會中的老社區,往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等著被挖掘,同時又有中產的 新住民或新生代作為主力,是十分具有社區總體營造潛力的一種社區類型。 (二)中型鄉鎮的社區總體營造 全臺有 319 個鄉鎮,這些鄉鎮通常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推展,累 積相當份量的文化與歷史資源。現代化的衝擊刺激、喚醒了地方意識,許多鄉鎮.

(4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因而興起文史工作的風潮,有志者紛紛籌組文史工作室,積極蒐集整理地方文物, 訪談耆老補綴地方歷史等。 以鄉鎮為範疇的社區總體營造,面對的是逐漸都市化的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 社區感逐漸淡化。可喜的是,這些鄉鎮的居民通常還保有共同的記憶與家鄉認同, 歷史經驗的動員可作為其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步,但能否超越文史工作,走向更 全面的社區總體營造,則是一大考驗。 (三)農漁村落的社區總體營造 農漁村落的社區數量最多,依其地理位置又可分為山地部落、平原農漁村與 近山村落等,但實際上它們面對的問題在結構上是相同的,都是人口外流、經濟 弱化、歷史與認同感嚴重消褪等問題。本研究中的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屬此 分類中的平原農漁村類型。 這些社區其實擁有歷史資源社區認同與地方特色,只是在城鄉流動的大潮流 中,在地的人力無以為繼而出現傳承的危機。一旦有熱心的營造者投入,解決了 人力的問題,往往就能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各種主題上開出令人感動的花朵。由於 主題多樣而動人,我們再從中選擇了四種主題加以介紹: 1.生態保育 以鄒族阿里山的山美社區為例,一方面它是鄒族族群自覺運動的一環,另方 面它雖然由生態保育出發,但也成功地向環境營造、社區照顧、產業等社區總體 營造面向擴展。 2.自力營造 以臺南的土溝社區為例,以它為代表來介紹目前的村落中「雇工購料 2」自 力營造的風潮。與土溝同樣精采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中南部尤其盛行。 ──────────── 2. 「雇工購料」簡單的定義,即在社區工程施作時,由地方社區團體,採購材料,雇用在地人執. 行;若廣義的詮釋「雇工購料」的精神與操作方法,就是將很生硬的工程變成一個社區參與的活 動或遊戲。.

(41) 28 鄉村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可能性與限制:以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為例. 3.災後重建 九二一災後重建的社區是另類經驗,它們多在 2000 年後才加入社區總體營 造的行列,但因為處境十分嚴峻,面對著家園重建的急迫性與真實性,一旦能突 破社區動員的挑戰,往往能帶出極大的生命能量。 4.特色產業 社區產業作為營造社區的主軸,是許多社區的終極目標,因為唯有在地經濟 振興了,才可能留得住年輕人,社區總體營造才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社區總體營造區分為鄉村與都市不同環境的操作內涵,不在於強化傳統兩元 對立的假設,而是對症下藥。在城鄉差異的基本理解下,深化對不同社區特殊性 的瞭解,並進行適切的分類,將有助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劉立偉,2008)。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城鄉差異 社區總體營造的城鄉差異 「城」與「鄉」的概念,依經濟活動性質、人口密度、地理位置而定。根據 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鄉村」是指農業人口比率較高的地區,因此鄉村與農業 可說是一體兩面。「鄉村」地區的其他特色是,人口密度較低,地理位置較為偏 遠,弱勢族群較多,公共建設相對不足(胡勝正,2006)。 長久以來,臺灣的社會結構,一直朝都市化發展,鄉村結構轉型,鄉村青年 人口外流與鄉村高齡化現象,加上政府單位偏重都市的決策模式,更加速城鄉差 距擴大。臺灣加入 WTO 以後,農業開放與自由化使鄉村的發展受到極大衝擊, 人力素質的提升、人文素養的深化、鄉村環境的建設管理、在地文化的認同,創 造鄉村經濟活力,及終身學習的機會,激發居民熱愛鄉土的情懷及自主建設新故 鄉的能力,均是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課題(林奠鴻,2011)。 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時以「社區共同體」意識作為前提與目標,強調社 區是一種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型態與生活價值觀,此種說法視社區為 社群而非空間性;但是做為一個工作對象時,文建會的定義又回復到空間地域的 社區。這種多重涵意的社區定義,可以避免日常生活中民眾直接將「住在同一地.

(4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9. 區」視為理所當然的社區界定,誤解生活所在的社區是地理上的必然,而忽視社 區感形塑的社區建構過程(黃瑞茂,2000)。以多重涵意詮釋社區定義作為政府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推展起點,雖不失為成功的政策,但是卻模糊了地理空間意圖 呈現的另一重要向度,即城鄉差異的考量。 當農業納入世界市場進一步造成農業的不穩定,破壞了傳統的農業,更強化 了城鄉移民的模式,加速了都市化的成長(夏鑄九,1988)。在這樣的社會經濟 背景下,雖然鄉村變得越來越附屬在都市化地區,為各種目的的觀光旅遊活動所 用,造成在經濟層次上經由交換,建構鄉村、都市和世界體系相聯繫;但在文化、 制度與政治上,鄉村與都市卻是不同的世界(夏鑄九,1990)。 由於都市化的發展衝擊城鄉的社區,城鄉社區因此在社區總體營造議題上存 在根本上的差別(曾旭正,2007) 。都市與鄉村的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有明顯差異, 都市與鄉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需求是不同的,多元樣貌的都市社區希冀藉由社區 總體營造建立認同,讓居民成為彼此認識又對社區熟悉的一群人;鄉村社區的社 區感原本存在,但因經濟衰敗與人力外流使得鄰里關係逐漸淡化,希冀透過社區 總體營造召喚回原有的社區感(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 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論述提倡在地社區傳統文化環境的保存發揚,作為培育 社區意識的策略,相當程度地建立在農村面臨經濟衰退與人口流失窘境的背景因 素考量之上。人口高度集中的都會,因為過度開發的結果,常造成環境污染和生 態地景的破壞,社群文化的保存較不容易,社區人際網絡也更為疏離。對照之下, 低度開發的鄉村地區,反而保有較多傳統文化,許多歷史悠久的地方聚落,多仍 維繫著親密的社群互助網絡。 快速的都市化過程使得都市建設忽略了空間規劃,公共設施不足、缺乏管理 顯示出鄰里地方感的散失,展現急遽都市化過程中「社區崩解」現象(賴明茂, 1998)。事實上,都市社區的認定相當困難,草根資源豐富的鄉村傳統社區中人 際關係較為穩定,且容易凝聚社區意識,對於社區傳統文化也較能珍惜,因此社 區規劃者經常選擇傳統社區作為介入的標的(吳文彥,2002)。.

數據

表 表表 表 3-2    受訪者一覽表受訪者一覽表受訪者一覽表 受訪者一覽表  受訪者身份受訪者身份受訪者身份 受訪者身份  受訪者化名 受訪者化名 受訪者化名受訪者化名 受訪者背景受訪者背景受訪者背景 受訪者背景資料資料資料 資料簡介簡介簡介 簡介  理事長  阿永  男性,44 歲,專科畢,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負責協會活動計畫設計及統籌規劃,九如鄉調 解委員會主席,某房仲公司負責人。  副理事長  阿萍  女性,42 歲,大學畢,社區發展協會副理事 長,協助理事長各項工作及文書處理,某金控 壽險通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指導老師:蔡佩芳 團隊組員:陳采君 張培琪 吳明憲 鄒夢雨 李佳馨 鐘啟榮 陳佳琳 楊巧薇 陳語婓 李宜靜 沈敬華

Satellite Agency of Ac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Graduate School of Cultural Studies & Human Sciences, Kobe University ARC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 Music

社區 社會 社會氣氛整體良好 出現了不同的行業 。 ,以切合社區的需要 弱勢社群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