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 、 、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推動社造 推動社造 推動社造的限制 推動社造 的限制 的限制 的限制

肆 肆

肆、 、 、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 社區社團推動社造 推動社造 推動社造的限制 推動社造 的限制 的限制 的限制

社區社團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時可能遭遇的困境及限制如下:

一一一一、、、、政治對立與主體性的流失政治對立與主體性的流失政治對立與主體性的流失政治對立與主體性的流失

在基層社區組織結構上,社區發展協會與村里組織相重疊並行,社區發展協 會理事長與村里長常因資源分配問題及派系糾葛,形成對立衝突。再者,執行社

區總體營造另一困難為,村里長認為積極投入社區總體營造的社區社團有競選的 企圖,是以平時相互猜忌,爭功諉過,造成民眾對社區總體營造推動的意見分歧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255)。當社區面對不同地方政治派系、對資 源分配認知不同、面對未來有不同想像,或對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有所不同時,常 常造成社區的分裂,根本無法凝聚共識(李謁政,2006)。

社區總體營造雖然形成了風潮,也帶動了不同部門紛紛開創社區方案。但是 這些方案如果沒有細緻的實施步驟,不但不會走向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公民社 會的發展,反而是它的反向,國家宰制的實現(黃肇新,2003)。

社區總體營造在執行上由於政府政策性的介入與誘導、居民的間歇性與冷漠 疏離的社區參與態度、仰賴專業菁英的資訊流動模式,使得社區總體營造失去主 體性(陳亮全,2000)。對此,李永展(2012:99)指出:

民間社會力與國家資源藉由「社區總體營造」此一共同語彙曖昧的結 合,並經過不斷地轉化與鞏固後,社區與國家之間似乎存在著既對抗 又合作的關係,同時包含著依賴又共謀的關係。於是在這樣的過程中,

浮現許多值得反省的現象:一方面,以「社區」為名所設置的各種資 源越來越多也越形體制化;另一方面,因為體制化的過程,「社區」也 愈來愈變成一個名詞、一個場域的命名、一個銜接政策資源的對口,

而喪失了某些向內自省、向外改革的積極動能。

目前由上而下的政策決策和資源下放過程,基本上違背社區永續發展的理念,

一旦政府資源撤離,社區發展自然隨之消失(王麗容,1999)。

二二二二、、、、人才培育的問題人才培育的問題人才培育的問題人才培育的問題

社區社團若能創造一個學習平臺,培養在地人的第二專長,並鼓勵這些人加 入志工隊,回饋社會,應可將社區受服務者轉化為服務者。

過去因政府施政長期採「由上而下」的模式,一般民眾鮮少有參與公共事務

的機會與興趣;但現階段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推動,需要政府部門、學者專家、

社區工作者、社區組織及社區居民共同面對,才能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黃煌 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250)。

社區總體營造強調公民素養的「造人」理念,社區必須有培養社區社團領導 人及志工的人才培育計畫,人才是社區總體營造的最重要因素。目前許多社區發 展協會都有人才斷層的問題,無法找到年輕一代的接班人,造成社區社團人才老 化,無法發揮社團的功能,故政府必需有一套社區人才培育和鼓勵的具體計畫,

讓年輕人願意回鄉服務,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陳燕禎,2011:45)。

三三三三、、、、資源缺乏整合與分配資源缺乏整合與分配資源缺乏整合與分配資源缺乏整合與分配

鄉村社區的腹地及資源都相當有限,社區發展協會若不能從外尋求援助,將 會不利於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的推動。而政府年度預算的執行與績效考核機制,也 使得社區在執行計畫時,缺乏充足的時間進行居民意見的溝通、協調與整合。

除此之外,社區的潛在資源能量如:社區社團、機構、學校、教會、寺廟、

衛生等相關單位資源分散,唯有透過社區資源及政府資源的整合,社區的整體性 問題才能解決(陳燕禎,2011:18)。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從社區生活的不同角度切入,如環境的改善、產業的振興、

文化的保存、民俗的提倡、藝術的創作等,涉及許多政府部門,如內政部(社會 司、營建署)、經濟部、環保署、衛生署等,但由於各部會對於社區總體營造著 重的角度不一,易產生各行其是的狀況,造成資源的浪費及錯置等弊端。

四四四四、、、、經費及法令的限制經費及法令的限制經費及法令的限制經費及法令的限制

社區社團的經費取得,除了整合社區既有資源外,政府部門的補助通常是主 要經費來源。然而政府補助通常有時效性,當政策性任務告一段落之後,補助的 金額可能日益減少甚至中斷。社區發展協會在經費上依賴公部門的補助,在運作 上依賴專業團隊的引導,致使社區淪落為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執行代理人,在

沒有經費補助的現實利益下,很難有效動員居民(羅中峰,2004)。

至於法令限制的部份,依政府採購法規定,社區總體營造工程需上網公開招 標,當成一般工程處理,以致得標者往往未依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施作,亟待檢討 改善。此外,古厝重修工程依採購法的規定應公開發包,造成低價搶標,品質難 以確保(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256)。

五五五、、、、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居民參與不足社區居民參與不足

社區活動參與者恐侷限於少部分民眾,因此帶動力不足,況且社區是公共財,

不僅無法排除他人的消費,一人消費也不會降低其他人對於財貨的取得。對居民 來說,參與社區事務及活動需要付出成本,但個別不付出也可坐享其成,因而讓 社區的居民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產生怠惰的心態(林淑馨,2011:238)。

社區總體營造經常被設定為參與者以義工或奉獻投入的方式去行動,當地方 經濟發展出現困境時便產生危機(曾梓峰,2003)。事實上,在缺乏健全社會福 利制度的臺灣,為了保住基本生存條件,並非每人都有額外精力從事社區總體營 造工作(彭明輝,1999)。

六六六、、、、鄉村社區經濟弱勢鄉村社區經濟弱勢鄉村社區經濟弱勢鄉村社區經濟弱勢

鄉村社區總體營造若缺少了產業的支持,居民將會繼續外移,使得社區缺乏 生機;空有豐富的產業資源,缺乏居民的支持與努力,產業亦因較差的經濟效益,

無法產生商機。因此,社區總體營造與在地產業發展二者間必須形成相輔相成的 夥伴關係,社區才能持續發展(方珍玲,2006)。

臺灣近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導致鄉村地區人口大量外流,傳統農村地區 產業結構呈現老化凋零的趨勢,當鄉村社區村民的經濟生活無法獲得保障時,將 無暇顧及文化發展與環境改善的議題,因此透過社區產業活化地方經濟發展成為 鄉村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課題(陳錦煌、郭程元,2004)。 在社區總體營造過 程中,傳統文化產業面臨到一些困境:

(一)產品通路有限

以往強調低資本、勞力密集度高的地方產業,在面臨高度競爭的市場,無法 抵擋低價的傾銷,再加上這些產品僅於國內推廣,未具知名度,更因缺乏通路而 逐漸沒落。

(二)技術傳承困難

由於社會型態改變,人口外移情況嚴重,加上傳統產業的獲利有限,年輕一 輩無意接續這樣的工作,因此許多傳統文化產業都面臨傳承的問題。

社區總體營造往往著重於地方文化特色的挖掘,未能真正涉入鄉村經濟體系 為地方產業復興帶來持久的動能(李永展,2002)。而政府的地方產業振興著重 在文化性而非經濟性的考量,在缺乏農業、經濟、觀光、管理等專業人員的參與 下經常事倍功半(劉新圓,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