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 、 、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貳 貳

貳、 、 、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與城鄉差異

以下先依社區的類型來說明城鄉差異,其次探討社區總體營造的城鄉差異。

一一一一、、、、社區類型的城鄉差異社區類型的城鄉差異社區類型的城鄉差異社區類型的城鄉差異

社區的分類有其必要,一方面是在配合政策執行時仍可保持社區自主性,另 一方面則可針對不同類型社區進行更細膩的發展議題與策略的規劃,在操作上越 清楚社區對象時,政策性的輔導才會奏效(李謁政,2006)。

國內社區共分為四種類型(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處,1998):

(一)都市型社區:指位於都市的社區,該社區就業居民 60%以上主要的營 生方式是靠工、商業、人事服務及其他的專門技能以謀取生活所需。

(二)鄉村型社區:指位於鄉村的社區,該社區就業居民 60%以上以農、林、

漁、牧為主要營生方式,如農村、漁村社區等。本研究中,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 區的農業人口約占 70%,為典型鄉村社區,即屬此類。

(三)市鄉混合型社區:指位於兼具都市與鄉村色彩地區的社區,該社區居 民營生方式靠工、商、人事服務及其他專門技能的人數,與靠農、林、漁、牧的 人數,並無明顯差異。

(四)山地型社區:指山地鄉類或山地偏遠及離島地區的部落社區。

曾旭正則嘗試以「類型」作為選擇的框架(2007:61-69),依都市化的程度,

將社區分為「都市」、「鄉鎮」和「農漁村落」三大類。因為社區所在地區的都市 化程度,影響了社區凝聚的難易,也決定了社區總體營造時面對的課題。

(一)在都市化衝擊下的新舊社區

都會型的社區,處於疏離的人際關係中,多數是陌生鄰里,要如何無中生有、

從頭培養社區意識,名符其實地「營造新社區」,往往面對最多的難題。

都市新興社區多以社區藝文活動和環境改造為帶動居民參與的入門行動,藉 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此類社區多以中產階級為主,社區中人才濟濟,只要 成功打破人際隔閡,吸引人們投入公共事務,則社區總體營造的企劃、執行、管 理工作都可迎刃而解。中產階級的特質也讓此類社區有某些獨特的表現,譬如比 較容易接受新觀念,比較善於應用文字與媒體,因此多能編印社區刊物和經營網 頁。此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此類社區中的專職主婦,經常具有多樣技能和人際 網路,往往是營造社區不可忽視的力量。

都會中的老社區,往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等著被挖掘,同時又有中產的 新住民或新生代作為主力,是十分具有社區總體營造潛力的一種社區類型。

(二)中型鄉鎮的社區總體營造

全臺有 319 個鄉鎮,這些鄉鎮通常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推展,累 積相當份量的文化與歷史資源。現代化的衝擊刺激、喚醒了地方意識,許多鄉鎮

因而興起文史工作的風潮,有志者紛紛籌組文史工作室,積極蒐集整理地方文物,

訪談耆老補綴地方歷史等。

以鄉鎮為範疇的社區總體營造,面對的是逐漸都市化的生活環境與人際關係,

社區感逐漸淡化。可喜的是,這些鄉鎮的居民通常還保有共同的記憶與家鄉認同,

歷史經驗的動員可作為其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步,但能否超越文史工作,走向更 全面的社區總體營造,則是一大考驗。

(三)農漁村落的社區總體營造

農漁村落的社區數量最多,依其地理位置又可分為山地部落、平原農漁村與 近山村落等,但實際上它們面對的問題在結構上是相同的,都是人口外流、經濟 弱化、歷史與認同感嚴重消褪等問題。本研究中的屏東縣九如鄉昌榮社區,屬此 分類中的平原農漁村類型。

這些社區其實擁有歷史資源社區認同與地方特色,只是在城鄉流動的大潮流 中,在地的人力無以為繼而出現傳承的危機。一旦有熱心的營造者投入,解決了 人力的問題,往往就能在社區總體營造的各種主題上開出令人感動的花朵。由於 主題多樣而動人,我們再從中選擇了四種主題加以介紹:

1.生態保育

以鄒族阿里山的山美社區為例,一方面它是鄒族族群自覺運動的一環,另方 面它雖然由生態保育出發,但也成功地向環境營造、社區照顧、產業等社區總體 營造面向擴展。

2.自力營造

以臺南的土溝社區為例,以它為代表來介紹目前的村落中「雇工購料2」自 力營造的風潮。與土溝同樣精采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中南部尤其盛行。

────────────

2「雇工購料」簡單的定義,即在社區工程施作時,由地方社區團體,採購材料,雇用在地人執 行;若廣義的詮釋「雇工購料」的精神與操作方法,就是將很生硬的工程變成一個社區參與的活 動或遊戲。

3.災後重建

九二一災後重建的社區是另類經驗,它們多在 2000 年後才加入社區總體營 造的行列,但因為處境十分嚴峻,面對著家園重建的急迫性與真實性,一旦能突 破社區動員的挑戰,往往能帶出極大的生命能量。

4.特色產業

社區產業作為營造社區的主軸,是許多社區的終極目標,因為唯有在地經濟 振興了,才可能留得住年輕人,社區總體營造才能有生生不息的力量。

社區總體營造區分為鄉村與都市不同環境的操作內涵,不在於強化傳統兩元 對立的假設,而是對症下藥。在城鄉差異的基本理解下,深化對不同社區特殊性 的瞭解,並進行適切的分類,將有助於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展(劉立偉,2008)。

二二二二、、、、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城鄉差異的城鄉差異的城鄉差異 的城鄉差異

「城」與「鄉」的概念,依經濟活動性質、人口密度、地理位置而定。根據 行政院主計處的定義,「鄉村」是指農業人口比率較高的地區,因此鄉村與農業 可說是一體兩面。「鄉村」地區的其他特色是,人口密度較低,地理位置較為偏 遠,弱勢族群較多,公共建設相對不足(胡勝正,2006)。

長久以來,臺灣的社會結構,一直朝都市化發展,鄉村結構轉型,鄉村青年 人口外流與鄉村高齡化現象,加上政府單位偏重都市的決策模式,更加速城鄉差 距擴大。臺灣加入 WTO 以後,農業開放與自由化使鄉村的發展受到極大衝擊,

人力素質的提升、人文素養的深化、鄉村環境的建設管理、在地文化的認同,創 造鄉村經濟活力,及終身學習的機會,激發居民熱愛鄉土的情懷及自主建設新故 鄉的能力,均是未來鄉村發展的重要課題(林奠鴻,2011)。

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時以「社區共同體」意識作為前提與目標,強調社 區是一種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一種生活型態與生活價值觀,此種說法視社區為 社群而非空間性;但是做為一個工作對象時,文建會的定義又回復到空間地域的 社區。這種多重涵意的社區定義,可以避免日常生活中民眾直接將「住在同一地

區」視為理所當然的社區界定,誤解生活所在的社區是地理上的必然,而忽視社 區感形塑的社區建構過程(黃瑞茂,2000)。以多重涵意詮釋社區定義作為政府 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推展起點,雖不失為成功的政策,但是卻模糊了地理空間意圖 呈現的另一重要向度,即城鄉差異的考量。

當農業納入世界市場進一步造成農業的不穩定,破壞了傳統的農業,更強化 了城鄉移民的模式,加速了都市化的成長(夏鑄九,1988)。在這樣的社會經濟 背景下,雖然鄉村變得越來越附屬在都市化地區,為各種目的的觀光旅遊活動所 用,造成在經濟層次上經由交換,建構鄉村、都市和世界體系相聯繫;但在文化、

制度與政治上,鄉村與都市卻是不同的世界(夏鑄九,1990)。

由於都市化的發展衝擊城鄉的社區,城鄉社區因此在社區總體營造議題上存 在根本上的差別(曾旭正,2007)。都市與鄉村的居民對社區認同感有明顯差異,

都市與鄉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需求是不同的,多元樣貌的都市社區希冀藉由社區 總體營造建立認同,讓居民成為彼此認識又對社區熟悉的一群人;鄉村社區的社 區感原本存在,但因經濟衰敗與人力外流使得鄰里關係逐漸淡化,希冀透過社區 總體營造召喚回原有的社區感(潘淑滿、蔡青墉、楊榮宗,2000)。

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論述提倡在地社區傳統文化環境的保存發揚,作為培育 社區意識的策略,相當程度地建立在農村面臨經濟衰退與人口流失窘境的背景因 素考量之上。人口高度集中的都會,因為過度開發的結果,常造成環境污染和生 態地景的破壞,社群文化的保存較不容易,社區人際網絡也更為疏離。對照之下,

低度開發的鄉村地區,反而保有較多傳統文化,許多歷史悠久的地方聚落,多仍 維繫著親密的社群互助網絡。

快速的都市化過程使得都市建設忽略了空間規劃,公共設施不足、缺乏管理 顯示出鄰里地方感的散失,展現急遽都市化過程中「社區崩解」現象(賴明茂,

1998)。事實上,都市社區的認定相當困難,草根資源豐富的鄉村傳統社區中人 際關係較為穩定,且容易凝聚社區意識,對於社區傳統文化也較能珍惜,因此社 區規劃者經常選擇傳統社區作為介入的標的(吳文彥,2002)。

林英彥(1999)指出,鄉村都市化失去鄉村特色與浪費資源,以及都市不可 能鄉村化之下,鄉村要具備鄉村美景與都市要具備都市便利的「鄉村鄉村化、都

林英彥(1999)指出,鄉村都市化失去鄉村特色與浪費資源,以及都市不可 能鄉村化之下,鄉村要具備鄉村美景與都市要具備都市便利的「鄉村鄉村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