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溝通語言能力: CEFR

個體及身為社會成員行動時所發展的一套能力,包括一般性能力 (General Competences)與特定溝通 語言能力 (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s)」。能力指:「能夠讓一個人行動的知識和

6The Council of Europe (2001, 2:9).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CEFR). 英文版。

17

(Linguistic conpetences)

分為詞彙、語音、語法、語義等領域。該能力牽 涉到這些領域的內容以及其認知過程,即個人或 群體的語言知識如何組織、記憶和使用。

2) 社會語言能力 (Sociolinguistic conpetences)

語言使用所牽涉到的社會與文化條件,如社會禮 貌常規;民俗智慧表達;語體差異及方言和腔調 3) 語用能力

(Pragmatic conpetences)

使用者或學習者對於資訊原則的不同知識。分為

a) 實用技能及方法(Practical skills and know-how):社 會技能,生活技能,職業技能及休閒技能。

b) 跨文化技巧和技能(Intercultural skills and know- how):將目標語及自身文化聯結起來,對目標 語文化的敏感度、如何克服刻板印象等。

3) 自我能力 (Existential competence)

學習者的態度、動機、價值觀、信仰、認知風

18 why to say what to whom) 。在溝通的三個大模式人際(interpersonal)、理 解(interpretive)與呈現(presentational)之下評量聽說讀寫四項技能。

2) 文化

19

20

開始注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並慢慢變成了其根本目標。為了教材能夠 呈現培養溝通語言能力這個核心目標,筆者參考了不同學者對於溝通語言 能力的定義和內容所提出的看法,因為如何界定該能力直接影響華語課程 及教材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

溝通交際能力重視語言的實際運用,本節探討了三種對外語教學具有 指導性的文獻 CEFR, ACTFL 及「漢語大綱」,並發現語言的實際運用以及 以能力為導向的外語教學設計模式(Performance-based approach, Nunan 2002)變 成外語教學的核心。

王建勤(2008)對歐美國家制訂的外語教學標準做出詳細的評析,指出 標準地制訂「改變了以往以語言知識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強調交際、強調綜合運用語言的能 力、重視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他還指出注重交際、注重能力及注重文化的培養 是歐美對外語教學標準的核心理念。此外,靳洪剛(2009)認為近幾年來美國

ACTFL 對外語學習所制訂的標準引來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該變化主要反

應在語言教學的五個方面:1) 教學原則,從過去的經驗為導向來指導第二 語言教學,轉為結合經驗及理論和實證為導向的教學原則;2) 教學內容,

語言教學標準的制定帶來了對教學內容,語言能力及語言技能的新界定;

3) 課程目標,從過去的注重過程式的目標轉為以結果式為出發點的目標,

也就是教學過程結束後,學習者能達到何種目標; 4 ) 教學方法,讓學習 者有使用語言的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而採用任務教學法最能反映語言 使用的能力,學習者透過任務的完成與否來證實對語言的實際操作能力;

5) 測詴方法,從過去語言技能分項的測詴方式轉為 ACTFL 的三個交際模 式。如何將這些新理念引進於教材設計中,是本論文所關心的課題。

依照本節所探討的內容,溝通交際能力由幾方面組成:語言能力(包括 社會語言能力及語用能力)、策略智能及外語學習所牽涉到的一般性能 力,如 CEFR的學習能力或「漢語大綱」的策略,以及文化知識。這四個主 要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行溝通時同時發生作用。劉珣 (2000:78)指出

21

7 原文為:“Language activities involve reception, production, interaction and mediation in oral texts or in written form.” (CEFR, 2001:14) 。ACTFL 標準也訂出三種交際模式來代替四種語言技能 (聽說讀 寫),分別為:人際交流、理解詮釋及表達演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