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精神演化:當人作為一種生物

吳明益在《苦雨之地》的後記中引述了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對於「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的討論。這個概念,開啟了接下來兩個面向的論述,

故在此引述整段:

文化的演進之所以有別於生物的演化,是因為文化完全是人腦的產物,而 人腦這個器官是在古人類時期與舊石器時代,經由一種非常特殊的擇汰形 式──即『基因──文化共同演化』(指基因的演化和文化的演進相互影 響的現象)──演化而成。人腦所具有的獨特能力主要來自額葉皮質的記 憶庫。這種特殊能力是從兩百萬到三百萬年前的『巧人』時期開始逐漸演 化,一直到六千年前他們的後代『智人』遍布全球各地時,才演化完成。

154 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頁 84。

155 吳明益:《苦雨之地》,頁 5。

36

外來者如果要理解我們文化演進的歷史,就必須解讀人類所有複雜而細微 的情感,以及各種人類心智的產物。要做到這點,他們必須和人有親密的 接觸,並了解無數有關個人的歷史,同時能夠描述一個想法如何被轉譯成 一個象徵符號或一個物件。而這都是人文學科在做的事。156

吳明益選擇引用這段,是因為身為著名生物學家的威爾森,在考察了無數生物的 社會行為與演化後,157從生物性的「基因」與人類「文化」的角度,來賦予人文 學科的意義。對吳明益來說,這比人文學者自我賦予價值來得更有啟發,因為複 眼美學追求的是知識融通、對話後的境界。同時,也是吳明益在吸收生態批評的 相關知識後,反映在作品上的證據。

強調整合跨領域知識的吳明益,也對這段話提出了回應:

演化學者談人的物理性存在的演化,小說要處理的是人抽象的「精神」演 化。我想藉由小說這種形式,去設想人跟環境關係的異動、人與物種之間 的關係,去感受人作為一種生物的精神演化,特別是在我所生長的這個島 國臺灣。158

上述這段話其實包含了「基因-生物共同演化」的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吳明 益提出了「精神演化」,對於人類獨特的精神層面,進行思考。159第二個則是「人 作為一種生物」,這不僅延續「生態整體主義」的理念,更涉及社會生物學的研 究範疇,試圖探討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社會行為。160

156 吳明益:《苦雨之地》,頁 247-248。原文出自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蕭 寶森譯:《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臺北:如果出版,2016 年 9 月)。

157 威爾森所開創的「社會生物學」一派,定義如下:「社會生物學是動物學中一個興旺的科目,

它的終極目標卻仍在於促進各大學門之間的協調……憑直觀了解人性,一直是創作藝術的內容 主旨。了解人性是社會科學的根本,對於自然科學而言則是引人入勝的謎題。能夠客觀地掌握人 性,用科學方法探索人性的深層,藉著從生物學到文化的因果解釋透徹全面地理解人性,這即便 不是求知的最終理想實現,也是接近實現的一條路。」從上述引文發現,社會生物學追求的也是 知識的融通,因此才會提出「基因-文化共同演化」。見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

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一冊》(臺北:左岸文化,2013 年 11 月),頁 11。

158 吳明益:《苦雨之地》,頁 248。

159 這個啟發可能來自威爾森在《知識大融通》中提過「產生人類心靈的第二個障礙是演化障礙,

即人類獨特的遺傳史。人類的一般本性,也就是人類精神上的統一特性,是在現已大半為人所遺 忘的環境中,歷時數百萬年演化出來的產物。」見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梁 錦鋆譯:《知識大融通》,頁 176。

160 這個學科並非一味地將人類的社會行為比附至其他生物,而是有思考其中的共性與差異性。

例如研究「合作」行為時,威爾森發現「社會性昆蟲幾乎都是憑本能行事,而人類的分工合作卻 是建立在文化傳播的基礎上。」這段話指出了社會生物學的研究取向,以及吳明益以「文化」為 切入點的啟發。見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蕭寶森譯:《人類存在的意義:一 個生物學家的思索》,頁 127。

37

社會生物學試圖「有系統地針對一切社會行為的生物原理進行研究」。161在 全書二十七章中的最後,討論的是〈人類:從社會生物學到社會學〉。這個理念 受到許多人的批評,甚至替威爾森冠上「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名稱。

威爾森認為,「人類與其他生物一樣,許多人類的社會行為之所以演化出來,是 因為對於物種的生存有益,包括道德、侵略性、愛情、宗教等」。162對於他人的 指控,威爾森不認為社會生物學是將「人的社會行為降格到生物學的層次」,也 不代表「人性是根源於遺傳基因」。威爾森主張,上述的批評論點都來自「簡化 論」,但社會生物學其實一種是「綜合法、整體論與互動論」,認為人類文化會受 文化干預,並非與動物本能一樣不由自主。163

舉例來說,「個人差別不僅表現在對文化的學習上,也表現在學習或反映事 物的天生傾向上」,或是人類對於蛇天生的厭惡感,甚至包括藝術創作中的「原 型」,反映人們「會自然地集中具有某些形式和主題」,不過「架構過程是自由的」。

164從這些例子來看,啟發了吳明益在創作《苦雨之地》時,一方面設想的是人與 生物在演化中的「共同點」,另一方面也試圖感受人類獨特的「精神演化」。因此,

從書裡的這六篇小說中,便可處處看見到他反覆叩問的身影。

首先,在分析故事前,在書背的文字可作為這本書的核心主旨:

太古之初,人與動物說同樣的語言。鳥鳴、遠方的星光、風掠過草跟海浪 的聲音,與嬰兒的哭聲彼此啟發……165

這次,吳明益不從視覺出發,而是先從「語言」與「聲音」來探索人的起源。在 這短短的段落中,可分為人類(人與嬰兒)、動物(鳥)與自然界(星、風、草、

海)的類別。接著,「人與動物說同樣的語言」是演化的觀點,指出在作者的虛 構世界中,人與動物有著相同的起源。此外,「鳥鳴、星光、風聲與浪濤聲」代 表生物與非生物層次的外在刺激,與人類剛出生時的哭聲「彼此啟發」。在這裡,

沒有支配與被支配者的關係,人與萬物是在平等的位置上,以最原初的聲音,來 回應另外一個聲音。這是對歷史的溯源,還是對於未來的烏托邦想像?借用李育

161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梁錦鋆譯:《知識大融通》,頁 29。

162 以上整理自《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一系列書籍的書底摘要。

163 威爾森的這段反駁記錄在〈二十五周年版序:二十世紀末的社會生物學〉,見愛德華.威爾森

(Edward O. Wilson)著,薛絢譯:《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第一冊》,頁 7。

164 以上例子整理自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著,梁錦鋆譯:《知識大融通》(臺北:

天下文化,2001 年 3 月)。

165 這段文字與〈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中,呼應舅舅的初戀對象樂樂寫的故事「遠 古時期是這樣的,人跟動物使用一種語言,鳥用植物為名、植物以昆蟲為名,而昆蟲就以星星為 名。至於星星是誰取名字的就沒有人知道了」,見吳明益:《苦雨之地》,頁 236。

38

霖的概念來說,吳明益正是在「擬造」一個新地球。166

在虛構的經緯下,《苦雨之地》中的地球承載了許多故事。在〈黑夜、黑土 與黑色的山〉中,主角索菲是一位軟骨發育不全的蚯蚓科學家。小時候的索菲,

常蹲在地上觀察雨蟲,發現「牠們與所有可親的生物一樣擁有各種感官,牠們感 受苦難與喜悅的方式如此簡單,生命力熱烈而旺盛……蚯蚓也有童年與青春期。」

167長大後,她與穆勒教授一同研究蚯蚓,穆勒教授曾說過一段啟發索菲的話:

妳不覺得每一種生物的發現,都關係到人的命運,有時候是一個人,有時 候是一群人。多麼像是一個故事,多像生態學。168

生態學最早的概念,是「生物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研究」。169在此處,穆勒教授 將人作為一種生物,兩者的命運緊緊相繫。在這段談話後,索菲決定暫停學業,

歸返故鄉。穆勒教授的這段話一直縈繞在她心中,最後她學會向山提問,並決定 走訪養父去過的臺灣奇萊山區。

在臺灣爬山時,索菲遇見了〈人如何學會語言〉中的狄子。吳明益在後記中 提到,他讓六篇小說中形成三組故事,且「這些故事兩兩相關,彼處的峰巒是此 間的海溝」。170在遇見索菲前,狄子是一個有著自閉症,卻對鳥聲非常敏感的小 孩,最後變成鳥類學家。在狄子小時候曾發過高燒,「自此狄子語言的芽被掐斷 了。但狄子開始變得對聲音敏感,一點聲響都會讓他像雛鳥求食一樣脖子一顫。」

171可以發現,在索菲與狄子的這組故事中,兩人之所以變成科學家,一部份是源 自於自身的缺陷,如軟骨發育不全或是不會說話。且他們所研究的生物,亦是在 生理構造上有對應到兩人的身體缺陷。由於天生軟骨發育不全,索菲更容易「理 解」在土壤中柔軟爬行的蚯蚓;而失去言語,只剩靈敏聽覺的狄子,反而能透過 聽覺來「理解」鳥鳴。他甚至能記錄下鳥的「語言」:

一隻幼鳥孵化發出乞食聲開始,就不斷學習用不同聲音表達自我……但一 個鳥類學家無論再怎麼大膽也不會親易提出的論斷是:那可能意味著一種

166 李育霖原文為「不論是描寫野生兇猛的動物或控訴文明之於生態環境的野蠻暴力,作家們都 能以其實際的生活與筆觸,兇悍地在故事地重複當中,創造並擬造一個新的人民與尚未存在的的 地球」。在《苦雨之地》中,確實有雲豹、灰面鵟鷹、孟加拉虎,還有描寫海洋原始力量的段落,

166 李育霖原文為「不論是描寫野生兇猛的動物或控訴文明之於生態環境的野蠻暴力,作家們都 能以其實際的生活與筆觸,兇悍地在故事地重複當中,創造並擬造一個新的人民與尚未存在的的 地球」。在《苦雨之地》中,確實有雲豹、灰面鵟鷹、孟加拉虎,還有描寫海洋原始力量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