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May 的人本心理學

May是美國的存在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取向及個人中心心理學的代表, May 認為生命的本質與意義,涉及了一個人的自我追尋之路,這個過程是動態的、不 斷成長且自我創造(謝曼盈,2003)。May 對生命態度的看法,可分為:

1.時間

在時間意識的支配下,人越能夠有意識地控制和使用時間,時間就越能給他 帶來無盡的成就和豐富的人生意義;人越是消極被動地順從他人,不能進行自由 的選擇,不能有效利用和控制時間,就越會失去自覺的人生方向(許孟琪,2007;

謝曼盈,2003)。 2.生命的發展

生命的發展,包含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發展成為原本的自我」,在人格 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和其他人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必須活出自 己(謝曼盈,2003);第二部份是「能與所處的周遭合為一體」, May認為個體所 置身的世界是一個整體,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感,會不斷的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 出現,因此世界是個體所參與的意義關係架構,健康的人會與社會整合,也就是 與所處的世界合為一體(謝曼盈,2003)。

3.再造的力量

對個體而言,當人類到達絕望的極點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經驗,只有在那時 候,人才有可能開始再造,May 指出,當一個人已經沒有東西可以再失去的時 候,他會承擔起生命對他的要求,人的自由與喜悅,也就開始於絕望的另外一面,

May 認為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對虛假希望的鬆手,接受生命的事實(謝曼盈,

2003)。 4.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的成長是人格發展過程中決定性關鍵,May所謂的自我意識是人所 獨有的一種本質特徵,就是人從外部看待自我的一種能力。自我意識發展的終極 目標便是克服焦慮和內部衝突,以其進入創造性的第四階段,並達成個體的自我 實現(張家禎,2007)。

5. 空茫感與存在感

空茫感是當遭遇到嚴重的問題,人類感到無力感,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力量來 影響自己命運與週遭的環境,內心感到非常的空虛。空茫感的來源,其實是來自 於人們失落於世界、他人、和自己溝通的途徑,意即人們不知自己置身於世界中

的哪個角落?沒有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所能做的似乎只有不斷的逃離,而 在這樣的同時,個人其實真正逃離的是他自己(彭仁郁譯,2001)。

羅洛梅認為一個人的「存在感」表現得愈清晰強烈,他的意誠與所做的決定 就愈有創造性和責任感,對自己命運的控制能力就愈好(許孟琪,2007);當一 個人認識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能自由地決定自己的命運時,他的存在感的 體驗就越強烈,心裡也就越健康,反之若無法感受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感,不能 自由選擇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則會逐漸喪失自己的存在感(楊紹剛,2001)。 6.三種世界

「世界」就是人在他生命的視野中建構而來的,可以分為「人與環境的世 界」、「人與人的世界」、 「人與自我的世界 」三維的方式存在於世界上的感覺,

世界的這三種方式是相互聯繫且同時存在的,不能只重視其中一種,而忽視了其 他的生活方式,否則會使人的存在受到嚴重破壞(許孟琪,2007)。

7.愛與關懷

愛的意涵關鍵在於我們要怎樣去運用這些生命情境,愛在生命中的角色也在 於此,愛與意志同時塑造著自我,也塑造著自我所置身的世界(張家禎,2007)。

May 強調正向看待生命中的停頓與挫折,在發展與成為自己的過程中,將痛苦 的經驗匯導成建設性的渠道,而May對愛的分析,也使個人生命呈現豐富的意涵

(彭仁郁譯,2001)。

人們給著參與的關係,暫時超越了孤立的自我.來自於愛的行為中,對自我 認同,使人的性格得到實現,當人與人之問具有真誠的關係時,他們便分享著一 個共同的場域,而無論如何,每種類型的愛的關係,都需要「無私的愛來扶持,

即指對他人尊重、不計自身利益方他人福祉著想,包含無我給予的愛(彭仁郁譯,

2001;龔卓軍、石世明,2001 )。

由上可知,May強調生命在時間與空間互相影響,並關懷生命個體存在需要 面臨空茫的感受,生命中過程中會遇到困難時,能夠發揮「愛與關懷」正面的力 量,讓生命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