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互動式電子白板及其應用

第一節 數學領域的相關學習理論

在圖形與空間的教材中,學童在面積方面的學習常發生困難,在我們日常生 活中常會接觸到「面積」的概念,例如「黑板的大小」、「教室有多大」…等等,

但在許多學童腦子裡的面積不過是一連串的公式,其分別只代表兩個數量相乘的 結果,即以為了解面積的基本概念,其實卻不瞭解公式的意義,對面積的測量也 有迷思(譚寧君,1995a),故本節針對面積概念、面積迷思概念進行探討,分述 如下:

一、面積的概念

面積指的是某一封閉二維區域的大小,也就是說對此一特定區域被數個 單位量所覆蓋的程度。面積概念的發展應從「保留概念」的形成到「測量概 念」的建立逐步發展,而目前數學教育內涵所不可或缺的更是以「估測概念」

為最重要。

(一)面積的保留概念

保留概念指的是當兒童面對物體的某種轉換後,如物體位置的移動、

物體方向的轉動、面積形狀的切割變形活動等,還能了解其原有特質仍 保留不變的認知能力(譚寧君,1995b)。另外瑞士心理學家 Piaget, Inhelder & Szeminska (1960)在兒童的幾何概念發展研究中指出,

「面積」保留概念乃指兒童在物件因為位置的改變或形狀的改變後,其 「面積」依然保持不變的能力;同時為研究「面積保留概念層」設計一 些實驗後,認為兒童必須應用加、減法運思以及位置運思,才會具備基 本「面積」保留概念。面積保留概念又包含二個不同的層次:

1、基本面積保留

「基本面積保留」代表任何封閉範圍內面的大小,不會因為位置 改變而有不同。也就是說不會因為面的移動、轉動、翻轉或切割而改 變面積大小。此概念將有助於了解數學「不變性」的重要屬性,如果 不具有面積保留概念,即使指導如何求得面積也是沒有意義的(譚寧 君,1995)。如 與 雖然放置的方向不同,但面積不會改變

的事實。又如有些圖形會因為視覺的錯覺而產生錯誤,但亦可透過疊 合活動的經驗,而建立了面積的保留概念。

2、互補面積保留

「互補面積保留」代表在面積相等的二個面,各減去一塊不同形 狀但面積相同的小平面後,其所剩下的面積仍然相等,也就是等量減 等量結果相等。互補面積保留是一種逆向邏輯思考,教學者需要學童 已經有基本面積保留概念後,才能指導學童此互補面積保留概念。

(二)面積測量概念

面積測量是從「個別物件」到「個別單位」來描述物件大小,進而至 普遍單位的使用,最後才能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吳宛儒,2005)。面積 公式的導出是經過一連串的操作、比較的過程,此時的面積公式才有意 義。學生如要知道桌子的大小,只會用直尺量出長和寬之後再相乘,未必 是真正的了解面積概念,因為可能只是背公式而已。長寬相乘是經過單位 面積覆蓋所得的結果,測量面積的大小可透過不同的方法測量而得,但若 未經過覆蓋、拼湊、添補、複製與比較等活動,是無法真正了解到面積概 念的(國立編譯館,1999)。

Baturo & Nason(1996)的研究發現學生在比較面積大小時所採取 的方法有剪貼法、疊置法、覆蓋法、直線法這四種。雖然使用了這四種 方法,但在Kenney & Kouby(1997); Lindquist & Kouby(1989);

Simon & Blume(1994)的研究中發現,許多低年級和中年級學生對於 周長和面積概念的理解是很困難的,而且學生常會將面積和長度概念相 混淆,面積單位以周長單位呈現等問題(譚寧君,1998a;戴政吉,2001)。

面積公式的學習雖然是面積概念發展的最後目標 Outhred & Mitchelmore(2000),但是期望學生從一連串操弄,測量實作經驗,

將圖形表徵內化後再加以詮釋,讓學生真正有意義推演、理解公式的由 來,同時能夠活用面積與周長概念於問題情境中。測量概念包含以下三 種層次:

1、面積測量的基本概念

測量概念的形成是測量教材的重心,利用單位量的覆蓋與點數 來了解面積。通常教學時,我們會使用平方單位格內點數單位面積 的個數,若一格的面積是一個平方單位,物體的面積可直接透過點 數得知;但當所求面積非整數格或單位量非一格時,則要利用面積 補償關係求得。

2、單位面積概念

面積的測量是透過各個不同單位量的覆蓋、拼湊或比較而成(譚 寧君,1995b、1998b),就如一長邊六公分,寬邊五公分的長方形 面積(甲),當學童用一個長六公分寬一公分的長方形面積(乙), 則(甲)有五個(乙);當學童用一個長五公分寬一公分的長方形面 積(丙),則(甲)有六個(丙)。

3、直線測量面積概念

「基本面積概念」是透過平方單位格內點數單位的個數來求得 面積;「單位面積概念」則是透過覆蓋、拼湊、比較或切割來求得物 體面積。譚寧君(1998b)指出「直線測量面積概念」屬於數學上的 相乘關係,他是屬於較抽象的推理層次。「基本面積概念」和「單位 面積概念」只是在單位數的累加與單位量的比較,然而一般所謂的 三角形面積=(底 × 高)÷ 2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 高 ÷ 2 則是屬於「直線測量面積概念」。

(三)估測概念

面積屬於「量感與實測」的部份。求得面積,除了實測以外,量感 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量感的發展中,需要學童做估測的活動 練習,例如:請學童先猜一猜,數學課本的長大約幾公分?寬大約幾公 分?那麼面積大約幾公分?之後再用公式去檢驗(林文慧,2005)。Hall

(1984)認為:「估測是一種可以訓練的活動,它能在未知單位數前,進 行估量的活動。當我們進行估量時,我們會以心中既定的標準來進行估 量。」所以,教學時,可先利用目測或手測,以感覺的方式進行估測。

譚寧君(1995b)提到估測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量感,有量感才能 對面積的測量形成有意義的學習。Hiebert(1981)指出學生遇到需要 利用特殊策略找出面積時,都必須先預估面積的大小。所以在求面積 時,我們會直接套用公式,當不能套用公式時,我們則利用面積的估測 能力,先預估面積的大小再尋求解題的策略,或是決定適當的測量工具。

我們給小朋友玩具、教具,希望他們能從做中學。譚寧君(1998a)認為面積 概念的發展是漸進的,直接請小朋友背誦公式那只是一時的記憶,無法永久儲存 起來,因此面積的概念需要透過豐富的操作、點數、切割、比較、拼湊等活動,

才能從具體到心象,從心象到抽象,進而察覺面積公式的意義。沈佩芳(2002)

認為要提升低能力的學童認識幾何圖形,則要多加強操作及描繪的活動設計。

二、教學重點

本研究範圍為「面積、平面圖形」,要小朋友直接背公式,沒有辦法讓他 永久儲存,必須透過豐富的操作、點數、切割、比較、拼湊等活動,因此,

將不同單元的教學重點整理如后:

(一)四年級下學期部編版的「面積」所要教授的重點是:

1、能認識兩線互相垂直,以及能畫出和給定直線垂直的直線。

2、能認識兩線互相平行,以及能畫出和給定直線平行的直線。

3、能理解長方形與正方形周長公式,並能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

4、能理解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的算法,並用公式算出長方形與正方形 的面積。

5、能認識 1 平方公尺的意義,並能用「平方公尺」來描述面積的大小。

6、能認識 1 平方公尺=10000 平方公分,並能用乘法和除法做單位的換 算。

7、能由正方形的周長算出正方形的邊長。

8、能利用長方形、正方形對邊等長的性質求出邊長或某邊上部份線段 的長度。

9、能算出由長方形或正方形組合而成的圖形面積。

(二)四年級下學期部編版的「平面圖形」所要教授的重點是:

1、能操作直尺測量三角形的邊長,認識兩邊一樣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

2、能操作三角板或量角器測量三角形的任一角是否為直角、鈍角或銳 角,從而認識有一個直角的三角形為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的三 角形為鈍角三角形;三個角都是銳角的則是銳角三角形。

3、能用摺紙、剪裁等方式做出一個等腰三角形,並知道等腰三角形中,

兩等長的邉叫做腰,兩腰所夾的角叫做頂角,另外兩個角叫做底角。

4、能用摺疊比對的方式,認識等腰三角形兩底角一樣大。

5、能用摺疊比對的方式,認識正三角形三個角一樣大,並用量角器驗 證三個角均為 60 度。

6、能利用三角板檢查四邊形的對邊是否互相平行,進而認識兩組對邊 平行的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 行的四邊形為梯形。

7、能用平行四邊形及梯形的定義檢查任一四邊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或 梯形。

8、能使用直尺或三角板畫出直角或平行四邊形線段,進而用來繪製正 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9、能透過平移、旋轉、翻轉或操作,認識平面圖形全等的意義。

10、能認識平面圖形在全等時,其頂點、邊、角完全重合。

11、能認識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對角線名詞不出現)分割出來的兩三角 形全等,進而知道平行四邊形對邊一樣長,對角一樣大。

本研究單元引導學童理解面積不同層面的意義,包含面積保留概念、面積測 量概念、面積估測概念。根據皮亞傑的研究,面積概念是不能直接透過教學而學 會的,但是提供適合發展的環境,再加上教師於課堂上提供豐富之操作、點數、

拼湊等活動,藉此促進學生抽象能力的提升,對於學生具備面積概念,仍是有幫 助的。

第二節 訊息處理學習理論

一、訊息處理學習理論的意義

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認知學習理論之分 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察覺、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

訊息處理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是認知學習理論之分 支,解釋人類在環境中,如何經由感官察覺、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