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與理論基礎回顧

第二節 交通運輸對土地使用之影響

皆會對區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力(Kobayashi and Okumura, 1997)。

而重大交通建設對國家及區域影響層面來看,不論從總體經濟或區域經 濟角度來看,對於區域的交通可及性、人口、產業、不動產價值、環境或生 活品質和經濟福利產生正面的效果,甚至重大交通基礎建設將促使城市的擴 張、綠帶和內陸城鎮的興起等種種都市空間結構之改變(Derek, 2002)。

綜上所述,重大交通建設與區域發展間存在著密切雙向互動關係,交通 (Wegener and Bokemann, 1998)。“可及性”一詞是指從事活動時,藉由某種交 通運輸系統到達一定點之行為便利性(Morris, Dumble and Wigan, 1978)。換 句話說,即是個體或團體到達某一地點從事某些活動的機會成本(Linneker and Spence, 1992)。同時從理論角度來說,著名解釋交通運輸設施、可及性 和區域發展三者之間關係的說明為:交通運輸設施支持著整個區域各式各樣 的經濟活動,同時在地理尺度上透過可及性整合經濟系統和設施之交易 (Linneker and Spence, 1996)。然而交通運輸設施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是很難用 實證予以證明的,在許多文獻上,很少有令人滿意的實證研究去說明清楚交 通可及性在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和土地使用改變上所扮演的位置,所以在歷年 來的相關議題文獻上,結論是充滿不確定性和爭議性的(Beuthe, 2002)。

Richard et al(2010)研究發現:在美國加州三個城鎮: Merced, Orange, and Santa Clara 來看,高速公路建設與城市成長模式的關聯性,取決於三個面向:

(一)城鎮本身的識別特徵(ide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二)高速公路改善類型(如:新的擴展、新的連結、擴大容量等)。

(三)區域本身特色(如:快速成長的城鎮、都市郊區、更外圍的鄉村地區 等) 。

Richard et al(2010)則從美國 Merced 城鎮和部分 Orange 城鎮區域之研究 觀察高速公路建設對於該區土地使用變化影響,特別是就業人口成長與集中 分散分布情形。但無法看出這些就業人口成長是城鎮本身的內部成長或是從 其他區域轉移至該城鎮的。

Richard et al(2010)之研究將重點放在高速公路建設與土地使用變化因 果關係上,並整合延遲調整(lag adjustment)區域成長模型,使其設計成為一 個準實驗(quasi-experimental)的研究設計,來檢驗加州 Merced, Orange, and Santa Clara 等三個城鎮(都市型、小城鎮型和都市遠郊區域)在新的高速公路 設施投資與人口變化、就業地點選擇之因果關係。

美國運輸部門(United States DOT),也曾估計土地使用的衝擊原因包含 環境影響方面,分成有建設與無建設兩種情境,其投資大小取決於該地的區 域、環境條件,此外隨著大眾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持續關注,城鎮居民與政 策決策者也要求對於高速公路路徑對都市與鄉村成長模式進行責問制度的 改變(Richard et al., 2010)。

從過往的研究顯示,隨著交通運輸建設趨於完善、區域間可行性之改善,

將對土地使用型態產生直接或間接之影響。如 Epps and Stafford(1975)提出 利用多元迴歸分析分法,得出交通量、距交流道距離、與都會區距離、地區

漢生模式(Hansen, 1959)利用可及性觀念,預測未來各區的人口數。此 模式假設未來各區增加人口與各區的發展淺力成正比,而發展潛力為可及性

二、經濟基礎理論(economic base theory)

都市經濟研究將活動分成兩個部門:基礎或輸出產業(basic or exporting sector)與非基礎或服務產業(nonbasic or service sector)。前者生產之產品除供 給當地消費外,並輸出服務或貨物到都市以外的企業和個人,也就是說該產

「區位商數法(location quotient method)」是都市經濟研究中最被廣泛應用的 一種方法,所謂區位商數係指研究地區內某一類產業的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 口的百分數與全國(或地區)同一產業的就業人口占全國(或地區)總就業人口 數的百分比,若兩者的比數大於一,則認定此一類產業為基礎性產業;若兩 者的比數小於一,則視為非基礎產業,其為公式(7)。

勞利模式(Lowry, 1964)為匹茲堡地區所研擬的土地使用模式。該模式成 為近代都市空間行為分析模式之典範,其將都市三個主要構成要素-人口、

產業、交通,納入同一個模式中,以描述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情形。後續 勞利模式經Garin(1966)、Wilson(1974)、Batty(1976) 、Putman(1979)等人的 改良,但其分派原理是不變的,為四十年來在都市發展預測上應用最為廣泛

四、加林勞利模式(Garin- Lowry model)

加林勞利模式是 Garin(1966)改良原始勞利模式提出的分析方法,依據 經濟基礎理論與空間互動關係,預測產業活動與居住活動之規模與分佈。此

如:Epps and Stafford(1975)利用多元迴歸分析分法,得出交通量、距交流道 距離、與都會區距離、地區人口等因素會對土地使用型態產生影響;Gaegler, March and Weiner(1979)分析重大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增建和交通可及性改善 對於區域經濟發展影響;Stephanedes and Eagle(1986)以時間序列資料研究美 國公路投資是否會影響製造業和零售業就業情形;Moon(1987)應用逐步迴歸 分析探討影響交流道附近地帶發展型態的重要變數,包括:交通流量、靠近 都市之距離、交流道建造前發展情況和距離下個交流道之距離;Nechyba 與 Strauss(1998)探討重大交通運輸投資對於區域發展影響,以人口、產業、土 地價值等地區經濟產業結構和都市型態的改變為主要探討對象;

Baum-Snow(2007) 以計量經濟模型測試美國高速公路系統對都會區之郊區 化現象產生之影響程度,認為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系統對於都會區域有疏散人 口壓力效果;Javier, Ana and Juan(2010)則探討新的公路基礎投資建設對於鄰 近區域經濟、人口發展所造成的外溢效果;Richard et al(2010)將重點放在高 速公路建設與土地使用變化之因果關係上,並整合延遲調整(lag adjustment) 區域成長模型,來檢驗加州三個城鎮(都市型、小城鎮型和都市遠郊區域)在 新的高速公路設施投資與人口變化、就業地點選擇之因果關係。

而國內歷年來相關探討研究,如:葉光毅(1988)建立中山高速公路沿線地 區產業聚集型態之判別模式;周享民(1990)探討北宜高速公路對宜蘭縣的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