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亨德密特的創作思維與風格

第一章 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激盪出的文化風格

第二節 亨德密特的創作思維與風格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浪漫樂派」發展末期跨入「現代樂派」,音樂開始 尋求獨特性與創新的音響設計,調性不再循著固定框架發展,而樂思也不再依賴 認同求生存;從傳統德、奧風格禁錮解脫的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

發展出前所未見的和聲設計與創作技法,豐富了音場效果,更帶動了往後一連串 的調性改革風潮,而激進大膽的荀貝格,其作品《月光小丑》更宣告「無調性」

音樂的來臨;然而在這波新、舊音樂風格轉變的洪流中,德國作曲家保羅.亨德 密特並不盲從應和,他憑著自己的理念,發展出獨樹一格的樂風。

【實驗精神&激進主義】(Experimentation& Radicalism)

亨德密特在年輕時,對於音樂即有著相當廣的涉略,且也與朋友共組樂團,

演出許多形式的音樂,很少作曲家能相比擬。在這過程中,亨德密特汲取了許多 作曲家的風格特色,並將這些特色採集使用於自己的創作中,實驗出新的音樂風 格,例如:《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便是受雷格(Max Reger, 1873-1916)的影響,最明 顯的特徵為曲中渾厚和諧的和聲不斷的轉調,隱流的半音音階形成獨特的音樂線 條,整體音樂氛圍尚屬協和,沒有突兀的激進音響;另外,《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其多樣態的曲式架構、絢麗動人的幻想主題,以及富異國色彩的變奏曲 調,則是受了「後期浪漫」時期以及德布西的影響(於本論文第三章有詳細的探

討)。 作品《滑稽的平均律》(Ragtime–wohltemperiert, 1921)48 以及 1922 年所作的《第一 號室內樂》與《鋼琴組曲-1922 年,作品二十六》(Piano Suite “1922”, Op. 26, )等;

樂曲使用的爵士元素包含了狐步舞(Shimmy)、波士頓爵士風格,以及爵士樂繁複 切分拍(Ragtime),音樂氛圍使人立即聯想到當時風靡德國的社交舞。當時亨德密 特還曾打趣的為《鋼琴組曲-1922 年,作品二十六》中的第五樂章–「繁複切分拍」

(Ragtime movement)提示了“使用說明書”,內容是這樣的:

48 此曲,亨德密特取材自巴赫《鋼琴平均律》(The Well–Tempered Clavier)中的賦格 曲,大膽的將其結合爵士風格。他認為巴赫的音樂有很多可能,如果巴赫還活著或許也會 將爵士元素加到音樂中,進而使它成為值得令人尊敬的音樂。

不要只注意你在鋼琴課堂上學到什麼。

不要老是只在意要用第四或第六指的指法來彈 D#這個音。

非常強烈的彈奏這首作品,但是要非常嚴格的要求節奏,像是機器一樣。

在這裡請把鋼琴當作是一有趣的打擊樂器來對待它。49

除此之外,當時還流行了一種機械樂器,類似「自動鋼琴」(pianola)50,時常被使 用來呈現爵士風格的音樂;而亨德密特當時也曾為這類樂器創作爵士風格的樂 作的單幕歌劇作品《暗殺者,女人的希望》、《努施.努希》(Nusch- Nuschi, 1920),

以及《聖蘇珊娜》(Sancta Susanna, 1921)51;這些作品內容與極端「表現主義」精 神一樣,極具諷刺性且相當大膽、不敬。之中的《努施.努希》,更是為抨擊華格 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過於浮誇的音樂呈現所創作的單幕木偶歌

49 Glenn Watkins, Soundings – Music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ADivision of Macmillan, Inc.,1988.), 289.

50 作曲家將創作的樂曲於紙卷上打洞,並透過紙卷上的洞記錄下來,再運用機械裝 置讓樂器自動演奏出這些作品。

51 此劇為一獨幕歌劇,劇本作者為德國作家奧古斯特.史特拉姆(August

Stramm,1874 – 1915);1922 年於法蘭克福歌劇院首演。劇情內容描述了一位徘徊在單身與 性慾問題間的基督教修女蘇珊娜,墮落於性狂熱的深淵。此劇引發各界批評,嚴重褻瀆了 宗教與文化,更受基督教團體撻伐;為避免引發不必要的紛擾,直到現在也很少人演出這 部歌劇。除了令人震驚的劇情外,音樂充滿尖銳且越趨暴烈的音響,明顯呈現出年輕的亨 德密特當時的叛逆思考態度。

劇(puppet opera),刻意諷刺華格納的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

的氛圍,像是《每日新聞》以及《巴登.巴登教育劇–同意》(Badener Lehrstück vom Einverständnis)52

1920 年代,亨德密特早期創作,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極端「表現主義」氛 圍影響,所創作出的作品常引起喧然大波;1923 年,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更意味深長的表示,以亨德密特的才華,並不需要創作這種無調性且驚

52 德國知名詩人、劇作家-柏陶特.布雷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所作的戲 劇作品;由亨德密特編寫音樂。最初的劇名為《教育劇》(Lehrstück),後來才改名為《巴 登.巴登教育劇–同意》(Badener Lehrstück vom Einverständnis);劇情以「死亡」為源,

發展出許多面向,更加以探討社會觀的問題。而後,布雷希特創作了不同討論議題的「教 育劇」,「教育劇」成為布雷希特所研發的富現代激進主義的新劇種。

密特的不滿;往後幾年,亨德密特更對荀貝格的「十二音列」加以批評,逐漸形

【新古典主義&實用音樂】(Neoclassicism & Gebrauchsmusik)

在一片激進的喧囂後,年輕的亨德密特作曲越顯成熟,似乎欲發展新的創作

54 《第二號室內樂》(Kammermusik, Op.36/1, for Piano & 12 instruments, 1924)、《第 三號室內樂》(Kammermusik, Op.36/2, for Cello & 10 instruments, 1925)、《第四號室內樂》

明顯仿造巴洛克時期的「協奏曲」曲式,且樂曲也呈現與巴赫相似的複音織度,

及不斷開展的主題動機手法,使人聯想到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另外,亨德密特的絃樂四重奏作品中,最明顯的例子為 1923 年所創

作的《第四號絃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Op.32);此首作品由四個樂章構成,分 別為:第一樂章「活潑的賦格」(Lebhafte Fugue)、「聖詠前奏曲」(chorale prelude)、

「進行曲」(march),以及「帕薩喀亞舞曲」(passacaglia);每個樂章的風格術語明

雷格「回到巴赫」(back to Bach)的號召,開啟了亨德密特對於巴赫音樂的探索 之路;他在巴赫風格的音樂中,使用非傳統的和聲用法,在樂章中避免使用強烈 對比的主題與尖銳的情緒暗示,並使用繁忙進行且織度緊密的對位手法,讓音樂 (Kammermusik, Op.36/3, for Violin & Chamber orchestra, 1925)、《第五號室內樂》

(Kammermusik, Op.36/4, for Viola & Chamber orchestra, 1927)、《第六號室內樂》

(Kammermusik, Op.46/1, for viola d’amore & Chamber orchestra, 1927)、《第七號室內樂》

(Kammermusik, Op.46/2, for organ & orchestra, 1927)

55 一部三幕四場景的歌劇,劇本由費迪南特.里恩(Ferdinand Lion, 1883-1968)改編霍 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的短篇小說《史德雷小姐》(Das Fräulein von Scuderi )而 來。劇情概述:凱迪拉克是名金匠,他謀殺了自己的客戶,以占有自己珍貴的創作品。

56 Glenn Watkins, 342.

維持復古的氛圍,另外則是藉由鮮嗆、有趣的和聲音響以及配器安排,來維持現 樂」理念,創作具教學功能的作品,例如:《五首絃樂合奏小品》(Five Pieces for strings, Op. 44 no. 4, 1927);另外,也創作了讓兒童演出的歌劇:《我們建立了一個城市》

(Wir bauen eine Stadt, 1930)。除此之外,亨德密特也付諸行動讓音樂更貼近人群,

展現其功能性,因此他不僅創作了電影配樂,也為業餘的合唱團、管絃樂團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