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樂章「終曲」(Finale)樂曲分析

第三章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之分析

第四節 第三樂章「終曲」(Finale)樂曲分析

樂 段 奏鳴曲式 術語風格 拍 號 主要調別 第一主題

(mm.1-53)

非常活潑的

(Sehr lebhaft)

混和拍子

(Ruhig fließend)

混和拍子

(Breit, immer mehr beruhigen)

(Im Hauptzeitmaß)

混和拍子

(Wie vorhin leicht fließend)

【曲式、調性與和聲】

第三樂章承接第二樂章的變奏,接續為變奏 V、VI、VII 三段,是含有奏鳴曲 風格的變奏體,而非嚴格的奏鳴曲式。樂曲之中的音階元素(調式、調性、全音、

半音)不斷變形與重組,使音樂色彩相當豐富,亨德密特並不把這些調式素材嚴 格的按照規則使用於作品中,他所要的是一種音樂氛圍與情緒的表達,已經將傳 統規則內化,不影響邏輯的重組為屬於自己風格的新元素。

第 1-53 小節為呈式部中的「第一主題」樂段,第 1-6 小節為其主題句,隱 藏著調式與全音階,但沒有主要確認且持續的調性,有著小調色彩又帶有異國音 響(註:譜例 3-25)。第 7-9 小節,鋼琴聲部為主題句的動機,之中第 7-8 小節 使用 E 調弗里吉安調式,而第 9-11 小節轉為 C#小調平行調 C#(Db)大調的音響

(註:譜例 3-26)。

譜例 3-25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1-4。

全音階下行

【E 調弗里吉安調式:G#-A-B-C#-D#-E-F#-G#

譜例 3-26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6-12。

第 11-16 小節中提琴再次出現第一主題句的動機,鋼琴則為第一主題句節奏 的短動機,並轉為帶有 A 調伊奧利安調式(Aeolian) 色彩的 F#小調自然小音階,以 及在第 13(最後兩個音)-15 小節的上下行音型中包含兩種音階元素,上行為 D 小調自然小音階(帶有 F 調伊奧利安調式色彩)下行則轉為 C 小調色彩。第 20 小 節第一主題句動機再現,但轉變為橋段的功能,並轉回 C#小調自然小音階(E 調 伊奧利安調式色彩)。第 20-40 小節為第一主題句的變形,特別的是採用了 B 調 洛克里安調式(Locrian)(註:譜例 3-27);亨德密特在其他作品裡也使用了洛克里 安調式,例如:鋼琴獨奏曲《調性遊戲》(Ludus Tonalis)。洛克里安調式常被 19 世 紀末-20 世紀作曲家使用,用以豐富音樂色彩,像是德布西與拉赫曼尼諾夫(Sergie Rachmaninoff, 1873-1943)。

E 調弗里吉安調式 轉為 C#大調的音響

【B 調的洛克里安調式:A#–B–C#–D#–E–F#-G#

譜例 3-27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26-31。

接著,第 41-53 小節可為一鞏固新調的 closing section,由 E 調弗里吉安調式,

逐漸在第 45 小節開始轉為 C#小調,以承接第 54 小節「第二主題」樂段。第 54-

80 小節為「第二主題」樂段,由鋼琴聲部帶出第二主題,調性為 C#小調;中提琴 於第 60-67 小節再現第二主題旋律,但已轉為 F#小調。最後,在承接變奏 V 前,

不斷轉調,以接入轉為 Ab大調的變奏 V 第一個樂句。

「變奏 V」,第 81-135 小節。第 81-127 小節為奏鳴曲風格中承接「發展部」

前的「小尾奏」(Codetta)樂段,再現第二樂章變奏「主題」動機的變形。第 81-

84 為 Ab 大調,第 85 開始轉為 A 大調色彩,第 95 小節又再次轉調為 F#調;接著,

以同音異名的方式轉至 Gb 大調,在第 102 小節又再轉入 Eb 大調色彩,持續轉調,

於第 110-114 轉為 Bb 大調;第 113-119 為 B 調弗里吉安調式(D#-E-F#-G#-A#-B-C#), 第 120-130 轉至 B 大調;第 128-135 小節,為第一主題動機轉變橋段(雙功能)。

「變奏 VI」範圍為第 136-301 小節;其中,第 136-199 小節為奏鳴曲風格

中的「發展部」,音樂音響與變奏 II 相像,一樣沒有確定的調性。由全音與半音排 列組合而成。第 200-224 小節為「再現部」,再現第一主題轉調與發展,將主題 動機移高 2 度,之後再轉入其它音程,繼續再現模仿著「第一主題」樂段。接下 來,第 225-247 小節再現「第二主題」樂段的轉調與變形,並轉為 Eb小調;第 231-238 小節模仿第 60-67 小節的進行,但鋼琴與中提琴角色互換,並轉調為 Ab小調。第 248-294 小節為「小尾奏」(Codetta)樂段,再現第二樂章變奏「主題」

動機的變形,模仿第 81-127 小節的「小尾奏」樂段,但鋼琴與中提琴聲部互換,

調性轉為 B 大調色彩;第 253 開始轉為 A 小調(自然小音階),於第 268 小節轉為

B 大調色彩,持續轉調,至第 289 小節時轉為 D 大調色彩。第 295-301 小節,為 第一主題動機轉變橋段(雙功能),轉折為 Gb調洛克里安調式(註:譜例 3-28),

以及全音音型進行。

【Gb調洛克里安調式:F-Gb-Ab-Bb-Cb-Db-Eb】

譜例 3-28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295-296。

「變奏 VII」範圍為第 302-392 小節;為奏鳴曲風格中的「尾奏」(Coda)。

再現第二樂章「主題」並擴增,第 302-313 小節與第二樂章「主題」第 1-12 小 節的中提琴旋律,音是一樣的,也是使用 Gb 調弗里吉安調式。第 320-322 小節 與第 323-325 兩小句,為半音關係(差小 2 度),第 326-329 小節呈向上半音階 進行。第 338-242 小節為半音階進行。鋼琴於第 346 小節開始再現第二樂章「主 題」動機,並使用 G 調弗里吉安調式。第 352-365 小節轉至 Gb調弗里吉安調式,

直到第 374 小節依然有著 Gb調弗里吉安調式的色彩(註:譜例 3-29)。第 378-392 小節逐漸將調性轉回 Eb小調,結束整首樂曲。

【Gb 調弗里吉安調式:Bb-Cb-Db-Eb-F-Gb-Ab

【Gb調弗里吉安調式:Bb-Cb-Db-Eb-F-Gb-Ab

譜例 3-29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352-357-mm.370-373。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352-357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370-373

【旋律與織度】

第三樂章,每個樂章多以中提琴與鋼琴兩聲部輪奏、聲部角色互換、模仿…

的方式呈現,織度相當緊密,因此筆者將以整個第三樂章整體,並在之中抽出部 份重點做分析,相同之處不再一一詳述。

【聲部角色互換】。第 89-100 小節,其鋼琴聲部為主要旋律,而中提琴為其

對應的旋律,兩聲部緊密交織著,變奏 VI 的第 256-267 小節即是模仿此處的進 行,只是將聲部互換,本來由鋼琴彈奏的旋律轉換為中提琴。(註:譜例 3-30)

(接續下一頁)

主要旋律 對應的旋律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89-96

譜例 3-30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89-96 以及 mm.256-263。

【聲部之間樂句重組】。樂曲中的「再現部」將第三樂章「第一主題」樂段及

「第二主題」樂段作發展與樂句於聲部間的重組;以第 7-16 小節與第 205-214 小節之間的差異為例,第 7-16 小節中提琴與鋼琴之間的關係為樂句輪奏關係,

輪流再現主題動機;但是第 205-214 小節,中提琴與鋼琴改變為組合句子的關係,

也就是兩聲部合作完成一主題動機再現的樂句。(註:譜例 3-31)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256-263

主要旋律

對應的旋律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 11-15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 210-214

譜例 3-31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11-15 以及 mm.210-214。

【聲部模仿、輪奏】。第 68-79 小節,中提琴與鋼琴明顯的模仿音型,交替輪奏

著。(註:譜例 3-32)

譜例 3-32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68-79。

【節奏與速度】

第三樂章為全曲色彩與情緒變化最豐富的部份,筆者將以奏鳴曲風格的樂段 分配,進行分析。

「呈式部」(第 1-135 小節,包含變奏 V)。常用的基本節奏型態為:

、 、 、

此樂段有許多線條式的音群,並且需依旋律起伏稍為改變速度,當這樣的句 子需要穩下來以承接下一個樂句時,經常會使用節奏型 提示出 明顯的重音,並拉回先前稍做改變的速度,將速度穩定下來,並讓旋律進行增加 節奏感。另外,在第 26-34 小節可發現亨德密特的巧思,中提琴與鋼琴左手聲部 的節奏型態,以卡農輪奏的方式進行著,且以三連音的節奏型於中間竄流著,使 單純的旋律線條賦予流動及層次感(註:譜例 3-33)。樂段中也使用切分音;例如,

在第 81-88 小節,鋼琴左手聲部為切分音,將術語「很弱而柔和的」(sehr zart)所 要的音色,更添延綿不絕的色彩。在速度變化方面,整個樂段皆以流暢的速度進 行著,但在承接下一個樂段或新音樂色彩前的過門處,會提示改變速度的術語,

以展現樂曲的情緒張力;例如;第 20-25 小節的漸快、第 79-80 的漸慢等。

譜例 3-33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26-34。

「發展部」(第 136-199 小節,包含變奏 VI)。常用的基本節奏型態為:

、 、

鋼琴聲部以節奏型 讓音樂呈現術語「如笨拙、口誦般的」(Plumpheit

vorzutragen)的樣貌,搭配著 的節奏型(註:譜例 3-34),更添 滑稽隨性之感。在節奏型態裡就能感受到其豐富的戲劇性。

譜例 3-34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140-145。

以卡農方式輪奏節奏型

聲部輪唱

「再現部」(變奏 VI 第 200-301 小節)。再現「第一主題」以及「第二主題」

的發展與變形。主要的節奏型態與「呈式部」有所相仿之處,舉第 53-60 小節以 及第 225-231 小節為例;第 53-60 小節鋼琴聲部,使用重音錯置的方式營造出 切分拍音響,並以之帶出「第二主題」;而第 225-231 小節中提琴聲部再現「第 二主題」,同樣以切分音及重音錯置的方式相伴著,但此處鋼琴聲部更突顯切分拍 的延綿音響,用以將前樂句的激動情緒有所轉折,並且延續轉折後的情緒,讓音 樂不停歇的「持續流動著」(Wie vorhin leich fließend)(註:譜例 3-35)。

譜例 3-35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53-60 以及 mm. 225–231。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 53–60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 225–231

鋼琴聲部更突顯切分拍的延綿音響

「尾奏」(第 302-392 小節,VII)。再現第二樂章「主題」並擴增,使用的基 本節奏型態與第二樂章「主題」樂段相同,皆為節奏型 與

,但弓法與重音以及跳音的使用,使節奏感較鮮明且活潑。樂曲後半段

(第 364-373 小節)更採用連串的 與 的節奏型,使情緒不斷 的增加,音樂不停的向前奔流(註:譜例 3-36)。最後,以漸快到漸慢的方式,配 合著音符逐漸增值,由 - - 至最後的 ,將音樂 速度穩住,並營造寬厚且圓滿的結束氛圍。

譜例 3-36 《中提琴奏鳴曲,作品 11 之 4》第三樂章,mm.366–373。

【張力與力度】

「呈式部」(第 1-135 小節,包含變奏 V)。提示的術語有:「非常活潑的」(Sehr

lehaft)、 2/2 拍(Alla breve)、「在時間內轉變」( In wechselnder Taktart);亨德密特 此作品,樂章間不間斷的特色,除了音的延續之外,情緒延展與張力展現更是重

風格有著極大差別,呈現「輕鬆流暢的」(Leicht fließend)風格,且如術語所示,「越 來越平靜」(Immer mehr beruhigen)。樂曲氣氛於第 81-127 小節時又開始明顯變 化,節奏感愈趨強烈,至第 128 小節強烈的節奏感與稍為自由的速度搭配著 的音量,釋放出極大的張力,但在不久的第 133 小節音樂色彩出現轉折,速度開 始轉慢,而音量也愈趨漸弱至 ,為變奏 VI「奇異古怪的賦格曲風」(Fugato, mit bizarrer)及「如笨拙、口誦般的」(Plumpheit vorzutragen)風格做鋪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