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購屋行為改變之分析 第三章

第一節 人口結構變遷的趨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人口結構變遷趨勢與購屋行為改變之分析 第三章

第一節 人口結構變遷的趨勢

全球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主要是低生育率、人口老化及人口負成 長,臺灣也面臨同樣的情況,長期持續的低生育率,使得少子化和高齡化所造成 的人口結構改變速度十分快速,無論是經濟、社會等各個層面3-1。且因為晚婚、

不婚或離婚等現象,單身族群日益增加,造成家戶人口結構改變,購屋是以家戶 需求為單位,當家庭人口成長時,才會產生購屋及換屋的需求,而少子化的結果,

目前教育制度已首當其衝,顯現嚴重問題。結婚、生育和購屋,都是人生不同階 段中的重大決定,互有關聯性,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會影響消費市場中的購屋 行為,應有不同的思惟,以及早因應和掌握變動趨勢。

壹、單身化

一、晚婚和不婚

單身人口的增加是世界趨勢,在現代思潮改變下,婚姻生活不再是人生唯一 選擇。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愈來愈多人選擇晚婚或不婚。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 計發現,以25 至 34 歲適婚年齡作觀察,1974 年 25 至 34 歲未婚男性占該年齡 男性人數比為26.86%,2015 年為 71.69,1974 年至 2015 年增加了 44.83%,1974 年25 至 34 歲未婚女性占該年齡女性人數比率為 10.15%,2015 年為 56.75%,1974 年至2015 年增加了 46.6%,男性及女性未婚者的比率,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見表3-1,且女性 46.6%比男性 44.83%增加幅度多 1.77%。

以有偶人數比作觀察,1974 年 25 至 34 歲有偶男性占該年齡男性人數比為 72.23%,2015 年為 25.66%,1974 年至 2015 年減少了 46.57%,而 1974 年 25 至 34 歲有偶女性占該年齡女性人數比率為 88.14%,2015 年為 38.37,由 1974 年至 2015 年減少了 49.77%,男性及女性有偶者的比率,均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參

3-1 台灣高齡化與少子女化的衝擊:一、每人負擔的國債增加二、勞保基金財務危機三、郵政儲

金基金財務危機四、勞退基金財務危機五、公務人員退撫基金財務危機六、全民健保的財 務危機七、對經濟的衝擊:勞動力下降及內需市場逐漸疲弱八、對教育的衝擊:廢校危機 及教育部門的挑戰。2018 台灣人口零成長,《台灣關鍵數據》,http://www.twfact.org/index.

php?title=2018_%E5%8F%B0%E7%81%A3%E4%BA%BA%E5%8F%A3%E9%9B%B6%E6%

88%90%E9%95%B7&oldid=834,取用日期:2016 年 7 月 10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見表3-1,且女性減少 49.77%比男性減少 46.6%,減少幅度多 3.17%。顯現屆適 婚年齡的不婚現象愈來愈嚴重,且女性不婚現象有增加的趨勢。

3-1:1974-2015 年臺灣 25 至 34 歲未婚及有偶比率表

年 未婚 有偶

男性 女性 男性 女性

1974 26.86% 10.15% 72.23% 88.14%

1979 28.95% 12.37% 70.18% 85.96%

1981 29.30% 14.69% 69.45% 83.01%

1986 33.73% 17.53% 64.44% 79.47%

1991 41.36% 23.22% 56.34% 73.29%

1996 47.74% 28.09% 49.76% 67.80%

2001 53.80% 36.36% 42.74% 58.33%

2006 63.69% 47.70% 32.38% 46.21%

2011 69.12% 52.89% 27.56% 41.34%

2015 71.69% 56.75% 25.66% 38.37%

2015 較 1974 年增減 44.83% 46.60% -46.57% -49.77%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6。

二、離婚率高

離婚率過高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臺灣於 2015 年,平均每日約有 1,463 對 怨偶離婚,平均每10 分鐘就有一對夫妻離婚,臺灣離婚率不但高居亞洲第一,

甚至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臺灣離婚率於1981 年為 0.830/00,離婚對數為1.48 萬 對,在2003 年為最高峰為 2.870/00,離婚對數為6.48 萬對,目前 2015 年已略有 下降至 2.280/00,離婚對數為 5.34 萬對,參見表 3-2。臺灣的離婚現象在短短約 35 年內持續大幅增加,離婚對數增加 3.85 萬對,離婚率增加 1.450/00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臺灣 15 歲以上平均未婚女性比例,於 1993 年為 28.52%,2013 年上升至 32.55%3-2,以年齡層作觀察,2013 年台灣 15 至 19 歲及 20 至 24 歲女性,因尚在求學階段,未婚率為 99.8%及 97.23%,之後隨著年齡的 增加而遞降。各年齡層的未婚率均有上升,尤其以25 至 29 歲、30 至 34 歲及 35 至49 歲所增加幅度最大,與 1993 年相較,分別上升 42.68%、32.65%、19.68%。

其中25 至 49 歲女性最主要的未婚原因為「尚未遇到適婚對象」者佔 57.77%,

「經濟因素者」者佔 12.51%。女性自主意識的提昇,對於婚姻的想法和期待也

3-2 行政院主計處,http://www.stat.gov.tw/np.asp?ctNode=683,取用日期:2015 年 10 月 9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已改變,而經濟能力較佳的單身女姓,大多會選擇以購置房地產作為目標,以滿 足個人需求及實現夢想3-3

3-2:1981-2015 年臺灣離婚對數及離婚率統計表

離婚對數 離婚率(0/00) 離婚對數 離婚率(0/00)

1981 14,884 0.83 1999 49,003 2.23 1982 16,954 0.92 2000 52,670 2.37 1983 17,528 0.94 2001 56,538 2.53 1984 19,023 1.00 2002 61,213 2.73 1985 21,165 1.10 2003 64,866 2.87 1986 22,385 1.15 2004 62,796 2.77 1987 23,061 1.18 2005 62,571 2.75 1988 25,012 1.26 2006 64,540 2.83 1989 25,102 1.25 2007 58,518 2.55 1990 27,451 1.35 2008 55,995 2.43 1991 28,298 1.38 2009 57,223 2.48 1992 29,205 1.41 2010 58,115 2.51 1993 30,200 1.45 2011 57,008 2.46 1994 31,899 1.51 2012 55,980 2.41 1995 33,358 1.57 2013 53,604 2.30 1996 35,875 1.67 2014 53,190 2.27 1997 38,986 1.80 2015 53,459 2.28 1998 43,603 2.00 2015 較 1981

年增減 38,575 1.45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6。

三、以年度比較

臺灣因為晚婚或不婚的現象,造成未婚人口增加,在 1976 年未婚人口約有 402 萬 5 千人,佔總人口數 24.27%,2015 約有 703 萬 2 千人,佔總人口數 29.94%,

增加5.47%。離婚人口在 1976 年約有 9 萬 8 千人,佔總人口數 0.59%,在 2015 約有163 萬人,佔總人口數 6.94%,增加 6.53%。喪偶人口在 1976 年約有 49 萬 8 千人,佔總人口數 3%,在 2015 約有 129 萬 9 千人,佔總人口數 5.53%,增加

3-3 經統計發現,2015 年客戶購屋男女比重約為 49:51,女性購屋比重連續七年突破五成,其中

不少是女性購屋者是單身購屋,且年齡多為40 歲以上,有較寬裕的經濟能力,才進行購屋

規劃(住商不動產,《女性購屋粉厲害,連續七年破五成》http://www.hbhousing.com.tw/kn owledge/?file=paedianews&job=Detail&Nid=4535&cateid=1,取用日期:2016 年 3 月 7 日)。

小計 1,566,390 1,630,184 1,694,195 1,761,657 1,840,492 1,902,226 1,952,987 2,022,901 2,111,331 新北市 298,476 311,570 324,463 337,580 349,087 358,010 365,230 379,991 397,21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年 初婚年齡 第 1 胎生母

平均年齡

男 女

2010 31.8 29.2 29.6 2011 31.8 29.4 29.9 2012 31.9 29.5 30.1 2013 32.0 29.7 30.4 2014 32.1 29.9 30.5 2015 32.2 30.0 30.6

2015 較 1976 年增減 5.0 7.0 8.0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6。

二、低生育率

現代人因為經濟因素,以至於不想生小孩,或是繁忙、壓力大,導致想生卻 生不出來,而不生、不孕或生育率太低,造成少子化現象。而生育率太低,探究 其原因可分為觀念的改變或是考量經濟因素。在現代的社會中,為了傳宗接代而 生兒育女的觀念已經很淡薄,養兒防老的想法也逐漸在改變,結婚和生育已成為 個人自主的選擇,生養小孩之目的,往往是為了實現生命價值以及連結情感3-4, 但另方面,也有人是囿於經濟因素的考量,臺灣目前低薪高房價現象,造成家庭 可支配所得偏低,許多人為了維持個人生活及經濟自主能力,而選擇不婚或不生。

臺灣從傳統社會的多子多孫,到現代少子化時代,生育率有很大的轉變。1971 年臺灣總生育率為3.71,1985 年跌至 1.88,出現低於人口最適替代率 2.1,總生 育率便開始持續下滑,少子化雖然已經是全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趨勢,但這個問題 在臺灣卻是尤其嚴重,2010 年臺灣總生育率僅 0.895,為世界最低。近年來約在 1.1-1.2 之間,但是距離人口最適替代率 2.1 仍有段差距,參見圖 3-1。少子化造 成勞動人口減少,青壯年負擔沈重,而購屋的消費行為,屬於高價財貨,需佔個 人或家庭支出很大一部分。

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中曾提過:「新世 代規模打折的國家,生亡率及財產繼承流量都會提升到史無前例的水準。」臺灣 長期以來總生育率在1%左右,隨著少子化和高齡化的交互作用,未來的繼承量 會大幅增加,此一現象也會造成貧富不均的狀況。

3-4 藍佩嘉,2011 年 4 月 13 日,「不生、不婚,又怎麼樣?」,天下雜誌,440,http://www.cw.

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0687,取用日期:2016 年 3 月 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1:臺灣婦女總生育率變化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6。

受習俗的影響,國人喜愛於龍年生子,若以龍年的出生人數作觀察,1976 年出生人數約為 42 萬 5 千人,之後出生人數便持續減少,2000 年曾減少至 30 萬7 千人,2012 年更減至為 23 萬 4 千人,參見表 3-6,以 1976 年與 2012 年的 出生人數相比較約減少19 萬 1 千人。少子化的危機,首先衝搫的便是教育體系,

國小、國中、大學都面臨到招生不足的窘境,需作併班或廢校的取捨,過去為了 爭取學區而購屋的需求,現今也會減少許多。而少子化的效應,也影響商業行為,

未來年輕族的消費會因少子化日漸減少,而隨著高齡人口增加,銀髮族的商機卻 是愈來愈大。

3-6:1974-2015 年臺灣出生人數、總生育率與生肖關係表

生肖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出生數 357,696 359,472 425,886 395,260 413,270 423,266 413,177 415,808 403,143 382,313 370,078 344,101

總生育率 2.94 2.77 3.09 2.70 2.72 2.67 2.52 2.46 2.32 2.17 2.06 1.88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出生數 307,363 314,245 343,208 313,768 337,042 320,384 321,405 325,994 323,768 326,547 324,317 324,980

總生育率 1.68 1.70 1.86 1.68 1.81 1.72 1.73 1.76 1.76 1.78 1.76 1.7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出生數 268,881 284,073 307,200 257,866 246,758 227,447 217,685 206,465 205,720 203,711 196,486 192,133

總生育率 1.47 1.56 1.68 1.40 1.34 1.24 1.18 1.12 1.12 1.10 1.05 1.03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1971 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生肖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出生數 166,473 198,348 234,599 194,939 211,399 213,093

總生育率 0.90 1.07 1.27 1.07 1.17 1.18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6。

三、生育胎數減少

若以生育胎數作觀察,1976 年生育 1 胎人數比為 34.96%、生育 2 胎人數比 為27.76%、生育 3 胎以上人數比為 37.28%,婦女多選擇生育 3 胎以上。但隨著 社會價值觀的改變,生育胎數愈來愈少,很多人選擇不生或只生一個,使生育胎 數迅速降低,2015 年生育 1 胎人數比為 51.3%、生育 2 胎人數比為 38%、生育 3 胎以上人數比為10.7%,相較於 1976 年的生育胎數,生育 1 胎人數比增加 16%、

生育2 胎人數比增加 10%、生育 3 胎以上人數比卻大幅減少 27%,參見表 3-7,

多數婦女以選擇生育 1 胎為主,顯現生育胎數愈來愈減少的趨勢。生育胎數減 少,使家戶人口愈來愈少,過去因家庭新添人口而使家庭居住面積不夠使用,產 生購屋或換屋需求者,現今也會大幅減少需求。

3-7:1976-2015 年臺灣生育胎次人數比例表

年 1 胎(%) 2 胎(%) 3 胎以上(%) 1976 34.96 27.76 37.28 1981 37.50 31.41 31.09 1986 43.28 33.92 22.80 1991 42.14 36.49 21.36 2006 52.70 36.20 11.10 2007 52.80 36.50 10.70 2008 53.20 36.40 10.40 2009 53.70 36.50 9.80 2010 53.10 36.10 10.80 2011 52.40 37.80 9.80 2012 53.10 36.90 10.00 2013 53.50 36.10 10.40 2014 51.70 38.10 10.20 2015 51.30 38.00 10.70 2015 較 1976 年增減 16.00 10.00 -27.00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高齡化

一、與其他國家比較

由全世界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來看,歐洲國家較亞洲國家早步入高齡化社 會,且因歐洲國家少子化趨勢發生較早,老年人口比重相對較高;而亞洲國家目 前多處於人口紅利時期,老年人口雖多,惟工作年齡人口相對更多,故老年人口 比重仍較歐洲國家為低。

臺灣在1993 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將於 2018 年進入高齡社會,由高齡化社會 進入高齡社會預估花費約25 年,2026 年預計進入超高齡社會,由高齡社會進入 超高齡社會預估只花費約 8 年,總計由高齡化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僅花費 33 年時間,變化速度十分快速。而臺灣若與日本、德國和美國相比較,日本於 1970 年進入高齡化社會,於 1994 年進入高齡社會,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 花費 24 年,2005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花費 11 年時間,總計由高齡化社會轉變至超高齡社會共花費35 年;德國於 1932 年進入 高齡化社會,於1972 年進入高齡社會,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花費 40 年,

2008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花費 36 年,總計由高

2008 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花費 36 年,總計由高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