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格特質

一、人格特質之定義

早期的學者 Galton(1884)在其 Lexical Hypothesis(詞彙假設)中發現,在 英語詞彙詞典中的光的描述的人格特質可達一千多個詞。Odbert and Allport (1936)更延續了 Galton 的方法,由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韋 伯斯特新國際辭典)中挑選出近 18,000 個詞,描述個人行為和個性特徵。區 分該術語的個性特徵的特徵,並出版了按字母順序排列的分類列表。這樣的 各種人格特質和分類,反映了人們的複雜性和獨特性。 雖然大多數學者同 意個性可以解釋人的明顯特徵和差異,但對於個性特徵,到目前為止還沒有 可接受的統一的定義。 所以列舉了一些學者提出的人格特質定義如下:

Scott and Mitchell(1976)認為人格是一系列心理發展層面與成長的累積 所形成;Guilford(1959)認為人格是其他人和個人是一種不同的特殊的且持久 的品質。由於具有穩定性及持久性,以及由於個體造成的不同個性差異,所 以個性的存在可以作為標準來區分個體差異。Pervin and John(1997)認為 人格是一個對情況,動態性質和結構性質作出反應的人; Day (1989)認為人格 可以決定另一個人和個人,一個穩定持久的趨勢和特點的差異和共性。

Allport(1961)認為,人格特質是是個人心理系統內的一個動態組織,決 定個人的“行為和思想"與“適應外部環境"。因此,個人的行為將反映他 的個性的獨特性,當這些不同的情境中持續出現這些特徵,稱為人格特質

(personality traits),同一個人可能同時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特質的特點並 非僅對情境的反應,有時候是個人選擇情境下之產物。

綜觀之上述,可代表一種個人有別於其他人的持久性為人格。因此,每 個人在成年時的個性特質,在上面的人際關係和個人行為風格之上,有一定

10

的表達方式或方式,可以說在不同情況下解釋一個人的行為“一致性"

(Gatewood & Field, 1998)。

人格特質視個人特徵和屬性的總和,使個體人格特質視個人特徵和屬性 的總和,使個體(Guilford,1959)。人格是指個人心理和生理之動態組織,以 適應環境所做的調適行為(Allport,1961)。人格是代表個人對環境反應時,

本身所表現出來的結構與動態性質(Pervin, 1970)。人格的形成是一連串心理 層面成長與發展的累積(Scott & Mitchell, 1976)。人格是個人對他人的反應以 及和他人互動方式的結果(Robbins, 1998)。人格特質是使人與人之間存在差 異的情感、思維等心理屬性,和特定且持久的行為型態(李美枝,鐘秋玉,

1985)。提出人格的形成,會受到遺傳基因、社會化因素、環境因素、社會 實踐因素等影響(盧盛忠,1997)。隨著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許多學者研究 提出多種屬性來分析個體之人格特質,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有以下五項(劉 名斐,2015)

二、五大人格特質

隨著人格特質理論的發展,許多學者研究提出多種屬性來分析個體之人 格特質,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有以下五項(劉名斐,2015)。

(一)神經質 (Neuroticism)

神經質人格特質為關乎於個人能夠承受負面情緒之能力,當個體越可能 產生消極情緒時,如:焦慮、恐懼、悲哀、無助感、自尊低…等,或無法控 制自身衝動,經常情緒不穩定,則有可能有更高的神經性傾向(McCrae &

Cosra,1987 ; McCrae & Costa, 1989)。

(二)外向型 (Extraversion)

外向型人格特質個性特徵是指一個人對和他人的關係感到舒適的程度。

11

這種類型的人格特徵的特點包括了主動活躍、自信、喜歡集結交朋友、愛表 現、活潑外向、喜歡參與熱鬧場合…等等。如果一個人對他人感到舒適、程 度越高,則表示其越為外向(黃仲薇,2012)。

(三)開放性 (Openness)

開放性人格特質是指一個人對新奇的事物之吸引程度(李誠,2000)。依 據鄭冠駿(2005)的研究,此類型之人格特質者心胸開闊、想像力豐富、求新 求變、喜歡思考等特點。因此那些開放性的人格通常對各種各樣的看法有更 廣泛的接受度量,並與事物的聯繫保持好奇心。影響其較高行動力促使生活 型態相當多樣化的原因就是塑造其開放的價值觀。有鑑於開放性人格特質較 強者,體驗事物和主動追求的經驗程度較高(龔盟裕,2007),因為其對陌生 不熟悉之事物的探索更高的能力與容忍性,再原創力、好奇心的驅使下,又 因此可能因喜歡思考及多樣化的興趣的特性,激勵他們使用網路獲取廣泛資 訊的動機。可能較為喜歡各類型網路服務的「廣泛嘗試」 (Costa & McCrae,

1985) 。

(四)親和性 (友善性) (Agreeableness)

親和性人格特質是指個人的親和友善程度,說明了其是否願意幫助的人 並且可信任(林季謙,2003)。通常此類型人格特質者令人信賴、有禮貌、容 易相處、待人友善等等,因此富有容易相處、容易合作、容易溝通的意義同 時存在(陳明珠,2010) 。

(五)嚴謹性 (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人格特質是指一個人對自我克制的程度,如: 堅忍、小心和自律 (林季謙,2003)。通常有此類型人格特質者,較具有自我要求、工作努力、

12

守紀律、成就導向、謹慎、循規蹈矩、有責任感、不屈不撓等特性(陳明珠,

2010)。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越專心致力於其上、目標愈少,擇期嚴謹性 程度會越高。

Costa 與 McCrae 亦發展出來一套 NEO 人格調查表(簡稱 NEO-PI)即是專 門測量人格五大基本因素(Costa & McCrae, 1985),許多人格心理學者已對人 格五因素模型形成共識,也有人稱之為五大特質,包括 Neuroticism(神經質)、

Extraversion( 外 向 性 ) 、 Openness( 開 放 性 ) 、 Agreeableness ( 友 善 性 ) 、 Conscientiousness (嚴謹性)等術語。Goldberg(1981)在整理他人及自己之研究 後也提出:用來解說個別差異結構的所有理論模式,多少均涵括了諸如上述 對於人格五大特質這些向度。目前為止,大多數的研究發現五大人格理論是 穩定且不會因樣本不同而變動之理論,亦被許多研究所廣泛接受而引用(蔡 欣嵐,2001﹔劉雨潔,2012)表 2-1 是對人格五大特質因素與各量表說明。

13

14

三、五大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之關係

依據 Blumberg and Prince(1982)的研究指出工作績效包含了三個構面,

如表 2-3 所示,分別為有意願工作、有能力工作及有機會工作。員工自己本

有能力工作(Capacity to perform) 能力、年齡健康、知識技能、智慧教 育程度、忍耐程度、耐力、精力。

有意願工作(Willingness to perform)

動機、工作滿意、工作地位、參與之 合法性、態度察覺任務特徵、工作投 入、自我投入、自我定位、人格特質、

價值觀、認知角色期望、認知公平。

有機會工作(Opportunity to perform)

工具、設備、原物料、工作環境、與 同事合作、領導者行為、組織政策、

規則、程序、資訊、時間、薪酬。

資 料 來 源 :Blumberg, M., & Prince, C. D., 1982.The Missing Opportunit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ome Implications for a Theory of Work Performance, 7(4), p562.

15

Taylor(1988)與 Miller and Starr (1969)研究指出,在意願、能力及機會的 不同組合下會產生形成不同績效水準,如表 2-4 所示,這 8 種組合如果受到 個人因素與環境之影響,則將會有不同的績效水準產生。所以當員工意願較 低、能力較低、機會較為不適合下,因各方面的情況都處於不佳狀況下,因 此對於工作的績效會相對低;然而在有較高意願、較高能力、機會較為適合 下,員工的各方面均配合的很好,因此員工的工作績效會非常高;同時能力 較為高、意願較為高、機會較為不適合下,員工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

獲得高績效。而在能力較為低、意願較為低、機會較為適合下,員工無法透 過自己的能力或是意願獲得較高績效,即使機會是適合的,但仍無法獲得好 績效。

表 2-3

在不同意願、機會、能力下,其績效水準之表現受因素個人與環境因素影響 機會

較不適合 較適合

較低能力 較低意願 非常低績效 低績效

較高意願 低至中等績效 中等績效

較高能力 較低意願 低至中等績效 中等績效

較高意願 高績效 非常高績效

資 料 來 源 :Blumberg, M. & Prince, C. D., 1982.The Missing Opportunit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Some Implications for a Theory of Work Performance, 7(4), p56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