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人格特質

(一) 人格的定義

在心理學的領域裡,定義人格是一件令人抗拒和複雜的事情(Barone, Hersen & Van Hasselt, 1998;Reber, 1993),因為人格是假設性的概念 (construct),缺乏客觀的指引參考(objective referent) (Ross, 1987)。

Hergenhahn (1984)指出人格(personality)由拉丁文所衍生而來,原意指戲劇 演員所使用的面具(mask),係指能讓周遭的人可以看見的部份,換句話說,

也就是他人眼中的個人特性,有些學者則定義人格為一個人的作為就是他 的人格(Hergenhahn, 1984)。

Allport (1961)是較早提出人格特質理論的學者,他認為人格的定義為:

「人格是個體內部心理、物理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一個人行為和思想 的獨特性」;Pervin, Cervone, and John (2005)認為人格指的是可以解釋人 類感覺、想法和行為一致性的一種特徵。Libert (1998)指出,人格是一個人 生理、心理特徵的獨特、動態組織,影響其對物理及社會環境的行為和反 應;在這些特徵中,有一些人是個人所持有的,另一些則是和少數人、許 多人、或所有人所共有的。

(二) 人格特質理論

過去研究對於人格特質的理論分別提出不同的分類觀點,各有其不同 的依據與意涵,本研究針對較常見的人格特質分類內容,分別說明如下:

1. Cattell 的 16PF(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Cattell (1943)利用因素分析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 16 種人格特質 (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簡稱 16PF),並利用兩極化的形容詞來描述特質,

分別為:獨立性、聰慧性、有恆性、憂鬱性、敢為性、敏感性、幻想性、

自律性、懷疑性、興奮性、合群性、世故性、實驗性、穩定性、緊張性。

21

Cattell 認為這 16 種特質是構成個人行為差異的基礎。

2. 內外控人格特質

Rotter (1966)將人格特質分為內控型(internals)與外控型(externals),並 認為內外控人格是程度上的差別,並無法絕對的分類。內控型的人認為事 情的發生都是由於自己本身的行為、屬性、能力所造成,可以根據自己本 身而去加以控制或預測;外控型的人認為事情的發生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 的,是運氣、命運、機會,而不是自己可以去控制的。

簡明輝(2007)認為自我掌控命運的性格稱之為內控型性格,而認為 自己的命運受到外力的控制,做事的態度事聽天由命的宿命論觀點,稱之 為外控型性格。內控型的人較適合擔任複雜性高的任務,也較能勝任開創 性以及獨立作業的工作;外控型的人較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曠職率較高、

會較疏遠自己的工作環境以及較無法投入自己的工作。

3. 五大人格特質(Big-Five)

Norman (1963)在其研究中,利用因素分析的方式得到五個有關人格的 因素,分別是: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嚴謹盡責性 (conscientious- ness)、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文化(culture)等。然 而,Costa and McCrae (1985,1987)認為以 culture 做為人格特質的方法並不 適當,並運用各種調查方式,包括問卷調查、同儕的評估等,來取得受試 者有關人格方面的資料並進行分析,最後藉由因素分析確立出五種人格因 素。Goldberg (1993)在研究中亦將人格特質區分為情感澎拜(surgency)、親 和性(agreeableness)、嚴謹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以及才華出眾(intellect) 等五種,並提出”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一詞,中文通稱「大五模式」或「五大人格特質」。Goldberg (1990)、

Costa and McCrae (1992)與 Sodiya et al.(2007)根據上述學者的觀點,提出人 格特質可區分為外向性(extroversion)、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親

22

和性(agreeableness) 、嚴謹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以及經驗開放性 (openness to experience)五大類,Costa and McCrae 將此稱為「人格五因素 模式」(five factor model, FFM),這樣的分類方式為現今大多數的理論與研 究所採用,本研究將其內涵分別說明如下。

(1) 外向性:

與他人相處時,人際關係上感受到自在或舒適的程度,反映社會人際 互動、對刺激的需求、自信心和競爭力的強度,用來衡量人際互動上的強 度。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相處模式,可了解他/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人的個性可大略區分為內向與外向兩大類。內向的人與他人相處時,其互 動過程可能不像外向者來的熱絡,較容易給人保守、安靜、害羞和有距離 的感覺;而外向的人善於社交活動,比較容易跟其他人打成一片,所以給 人友好、善交際、自信及率直的感覺。因此,具有外向性特質的人,比較 容易予人自在、不拘束的感覺,可以減緩人與人之間的緊張以及不安全 感。

(2) 情緒穩定性:

指個人的抗壓程度。情緒穩定性最為人所知的反義為神經質,其說明 了不安全與緊張的程度,反映出情緒的穩定度和易於心理憂傷與適應不良 反應的傾向,亦即當個體的情緒穩定性程度低的時候,個體容易感到憂慮、

緊張、沮喪以及沒有自信心;相反地,當個體具有高情緒穩定性時,則有 安全、冷靜與自信心。因此,情緒穩定性可以反映出個體的情緒及心情上 的起伏程度。

(3) 親和性:

親和性高的人,會同情並幫助他人,基本上是屬於利他主義者。當一 個人親和性得分較低時,會變得難以相處,甚至給人冷酷或是具有侵略性 的感覺;可是當一個人親和性得分較高時,則會帶給人溫暖、信任以及合

23

作的感受,表示會體貼他人,樂意接受他人的意見以及關心他人的感受。

具有高度親和性傾向的人,有著配合度和受喜愛的特質,相信其他人會公 平的回報他的付出、信任、坦率和承諾之傾向(Judge et al., 1999)。

(4) 嚴謹盡責性:

指一個人值得讓他人信賴的程度,與個人自控程度和成就需求有關,

其特性是有目標、意志堅強且有決心的。當個體具有高度嚴謹盡責性的時 候,對於責任範圍內的事物是努力不偷懶的,會很有組織地去規劃並完成 該完成的事,所以給人負責任的感覺;而當個體的嚴謹盡責性程度低時,

則容易分心,給人不可靠和雜亂無章的感覺。

(5) 經驗開放性:

指個體對新事物的想像、好奇與接受程度,對不熟悉的事物之容忍和 探索性,即自己願意尋求和體會經驗的程度。當個體的經驗開放性程度高 時,表示個人的敏感度高、富有想像力、具備好奇心和創造力;而當個體 的經驗開放性程度低時,則表示個體是屬於傳統型的人,安於現狀不喜歡 改變,覺得在熟悉的環境內比較舒適自在。經驗開放性的人,總會有新奇 的想法和不同於傳統之價值觀的特質(George & Zhou, 2001)。

由於人格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為了顯示人與人之間人格的差異,就有 人格特質的理論。Barrick and Mount (1991)與 Robbins and Judge (2009)的研 究發現,人格特質可以用來預期個體的行為和表現;例如:從不同的個性,

可以預測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對事物所產生的反應。Llewellyn and Wilson (2003)也認為人格特質可以用來解釋個體的行為,例如:行動、舉止、目 標和目的等,根據不同個體的人格特質,了解個體於相似情境時,卻有不 同反應之原因(Wilson & Cooper, 1998)。

Reber (1993)指稱特質理論家認為人格依賴特質(traits),或依賴行為、

思想、感覺和反應等的特質(characteristics)。Gordon Allport 則認為特質

24

是神經精神的結構(neuropsychic)(Ross, 1987)。Barone et al. (1998)指出從 特質的觀點,人格傾向雖在不同的情境中,卻有同樣的行為表現,而行為 不一致是因為當事人企圖掩飾真正的自我(Hayden & Mischel, 1976)。

(三) 人格特質理論的目的及其在學術與臨床應用上的重要性

由於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是建構人格的基本磚塊,也是決定人 類外顯行為的基礎作用,對認知與行為有絕對的影響,因而被用來預測行 為(謝秀芬,2006;Pervin, 1994;Reber, 1993)。例如 Robden (1993)指稱 有自我反省人格特質者比較能檢討自己的思想、感覺、觀念和動機。

Ryckman, Libby, Borne, Gold, and Lindner (1997)則發現有不服輸人格特質 者是比較屬於成就取向的。Cattell and Barton (1974)並以 16PF 來探討人格 因素和婚姻的關係,他們發現丈夫和太太的人格因素能預測自己和伴侶的 婚姻面向。

由於人格特質常被用來預測行為,所以在各領域人格特質均受到相當 的重視,甚至成為預測學業、職業表現,以及臨床評估心理疾病的指標(謝 秀芬,2006;Dwigh, Cummings & Glenar, 1998;Pervin, 1994)。

就學業方面而言,Furnham, Monsen, and Ahmetoglu (2009)指出勤勉審 慎性的人格特質和學業成就有正向顯著關係,Richardson and Abraham (2009)也發現勤勉審慎性和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有關係。而神經質則與期 末考有負向顯著關係,至於經驗開放性則只與學業成就方面相關(Furnham et al., 2009)。Tok and Morali (2009)應用五大人格特質預測體育系老師候選 人學業能成功完成的特質,發現成績分數與經驗開放性和勤勉審慎性正相 關,而與神經質負相關。

職業方面,Moscoso and Iglesias (2009)指出工作表現與勤勉審慎性和情 緒穩定有關,訓練成功則與外向性、開放性和勤勉審慎性有關,輪班方面 則與情緒穩定、外向性、友善性和勤勉審慎性有關,至於領導方面則與情

25

緒穩定、外向性、開放性和勤勉審慎性有關。Thoresen, Bradley, Bliese, and Thoresen (2004)指稱在專業成長方面與勤勉審慎性有關聯。相對的,

Moscoso and Iglesias (2009)研究發現,職業經驗和勤勉審慎性、外向性與 情緒穩定性無關。

在臨床方面,Steunenberg, Braam, Beekman, Deeg, and Kerkhof (2009) 研究憂鬱症患者病癒後的再復發率,發現神經質對老年人憂鬱症再復發率 有顯著關聯。Muris (2006)指出青少年適應不良是由於神經質和父母錯誤的 教養貫注給孩子錯誤認知所形成。其他心理專業人士也會利用人格特質量 表來診斷精神方面疾病,如 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是由 Hathaway and McKinley 在 1943 年所研發,專為診斷臨床 精神疾病而設計的人格特質量表,從上述可見人格特質在學術與臨床應用 上的重要性(Duckworth & Anderson, 1986)。

二、人格量表

(一)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的理論概念和實證證據 1. 理論的概念-五大人格特質的成型

在人格特質理論領域裡,人格五大特質(Big Five;Five-Factor Model;

or OCEAN)分類的起源甚早,最先是來自於 Francis Galton,他是心理測驗 的先驅者(Betancourt & Blair, 1986),他認為知性特質(intellectual traits)是 遺傳的(Irvine & Moor, 1986),並首創人格量表來測量心像(mental imagery)

(Freeman, 1926)。接著 Allport and Odbert (1936)翻遍 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25),找出 4,500 個描述人格特質的字詞,然後 將 4,500 特質分成四大類,發現只有第一類約 1000 多個表示特徵的字詞,

擁有人格特質並適合作評估,但是,由於其數量過於龐大,在研究上是無 法負擔的沉重(John, 1990)。Norman (1963)於是以 Allport 等學者提出的向

擁有人格特質並適合作評估,但是,由於其數量過於龐大,在研究上是無 法負擔的沉重(John, 1990)。Norman (1963)於是以 Allport 等學者提出的向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