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和本研究有關之文獻。文獻探討分成三節說明,第一節是人際 衝突因應策略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是人際關係的意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是心理 健康的意涵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相關研究

一、人際衝突與因應的定義

Walton(1987)認為人際衝突是雙方在跟彼此相關的事情中,兩邊所希求的利益 或目標不一致,意見不相同而無法互相配合的狀況。DeVito(1994)認為人際衝突是 個體之間意見不合的情形,且個體在衝突的過程中中,其立場會因雙方關係密切 的程度而變動。黃囇莉(1999)認為衝突分為靜態和動態,靜態指的是意見參差、

相互牴觸或矛盾的緊張狀態,動態指的是攻擊或爭鬥的過程。蔡金蓮(2009)說 明人際衝突為個體與他人互動,感受到他人意見與目標不一致時,引起心理不舒 服的一種主觀反應,這樣的主觀反應有時形於外,有時隱於內。黃佳雯(2014)

認為人際衝突是指與人互動時,知覺到雙方意見、目標的差異或感情不睦,而造 成爭執對立並引發負面情緒的動態過程。

面臨人際衝突的時候,個體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因應。Folkman and

Lazarus(1984)將因應定義為個體評估外在事件和內在狀態,超過個人所能負荷的狀 態時,個體會不斷改變認知及行動,以達到個體與環境的平衡。歐滄和(1989)

定義的衝突因應策略為個體在內在情緒、想法及外在行動上所做的努力,以處理 內心或環境的衝突,或者是個體為了避免壓力情境引起的傷害或威脅而產生的行 為方式。張春興(2006)定義衝突解決策略為個體遭遇困難時,採取的一些較為 積極性的應付手段,目的在於減少焦慮並解決困難,是有目的的意識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人際衝突是個體之間在需求、目標、意見、行動等出現不一

10

致、有差異性的情況,因而產生互不相容的互動狀態。為了調整和改變互不相容 的互動狀態達到一致、平衡的狀態,個體會採取策略因應和解決面臨的衝突和困 擾,此策略即為人際衝突因應策略。

二、人際衝突處理模式

(一)Blake and Mouton 的衝突處理模式

針對衝突處理的模式,Blake and Mouton(1964)在管理方格理論中,提出了五 種領導上面對管理衝突的模式,基於關心他人和關心結果兩種向度,劃分出「脅 迫」、「退避」、「妥協」、「迎合」、「解決問題」五種模式,分述如下:

1.「脅迫」是高度關心結果但較少關心人,採威脅、控制的方式壓抑衝突,以擁有 的資源迫使對方就範。

2.「退避」是不關心結果也不關心人,對衝突採取退縮的方式處理。

3.「妥協」是中度關心人和結果,對衝突採取雙方妥協、各退一步的方式處理。

4.「迎合」是很少關心結果但高度關心人,採取安慰對方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平。

5.「解決問題」是高度關心人和結果,對衝突採用評估後尋找出一個解決方式來解 決問題。

(二)Thomas &Kilmann 的衝突處理模式

Kilmann and Thomas(1977)後來參照 Blake and Mouton(1964)的理論,發展出

「競爭」、「逃避」、「妥協」、「忍讓」、「合作」五種衝突處理模式。五種衝突處理 模式說明如下:

1.「競爭」是使用資源或各項攻擊方式與他人競爭,以追求自己的目標為考量,不 在意他人的權益或破壞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所關心的是在衝突局面中能滿足自我 需求。

2.「逃避」是忽視衝突的存在、離開衝突的環境、隱瞞衝突等,不顧及衝突雙方彼

11

此的利益與需求,以退縮的方式避免衝突,是一種消極的解決方式。

3.「妥協」是面對衝突情境時,雙方都放棄某些利益,同時取得某些利益,達到彼 此都能接受的折衷結果,也就是雙方採用各讓一步的方式,以求取雙方都尚稱滿 意的結果。

4.「忍讓」是滿足對方的需求而犧牲自己的需求,將對方的需要置於自己之上,以 維持雙方的關係。

5.「合作」是雙方以理性的方式尋求解決衝突之道,滿足彼此的需求和目標,以達 到雙方都能滿意的結果。

(三)Rahim 的衝突處理模式

Rahim(1983)提出五種衝突化解形式,分別是「支配」、「逃避」、「妥協」、「讓 步」、「整合」,五種形式說明如下:

1.「支配」是面對衝突時,以權威或權力來壓倒對方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2.「逃避」是不關心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以逃避的方式面對衝突,無助於衝突的處 理。

3.「妥協」是一種折衷的方式,衝突的雙方各自妥協,取得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

4.「讓步」是一種犧牲自我利益而選擇讓對方滿意的策略。

5.「整合」是衝突的雙方共同討論解決的方式進行解決,是一種雙贏的策略。

(四)黃囇莉的衝突處理模式

黃囇莉(1999)考量對衝突的雙方利益獲取與意見採納的情形多少後進行分 類,將中國人的衝突處理分成四種,分別是「協調」、「抗爭」、「忍讓」、「退 避」,說明如下:

1.「協調」是注重雙方的利益與意見,以能達到對衝突雙方皆有利的結果來解決。

2.「抗爭」是注重自己的利益與意見,但不考量對方的想法,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

12

而採取爭執、攻擊、權威壓制等方式以達到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3.「忍讓」是放棄自己的利益與意見,以滿足對方的想法,以壓抑、順從、犧牲、

成全等方式以達到對方滿意的結果。

4.「退避」是放棄自己的利益與意見,也不注重對方的想法,以逃避、抵制、玉石 俱焚等方式來處理衝突。

綜觀西方與東方學者對於衝突處理模式的分類,基於衝突的雙方考量彼此的 需求而有不同的應對模式,學者依據應對模式而發展出不同型態的量表進行因應 策略的測量。

三、人際衝突因應策略的測量

(一)因應方式問卷(Ways of Coping Questionnaire, WCQ)

Lazarus and Folkman(1986)編製的因應方式問卷,發展出問題導向的因應與情 感導向的因應,共分成八種因應方式如下:

1.直接面對問題:個體積極嘗試改變環境、改變對方的想法的一種因應方式。

2.遠離:個體努力使自己與壓力情境或情緒分離,使自己遠離問題的困擾。例如不 去想問題等。

3.自我控制:個體努力調適自己的情緒與行動。例如隱藏情緒等。

4.尋求社會支持:個體尋求實質上、情感上的支援。

5.承擔責任:承認自己在問題中的角色,並設法解決問題。例如自責、想辦法彌補 等。

6.逃避:想法或行為逃避現實。例如藉由睡覺、喝酒等方式讓自己逃避現實。

7.思考並解決問題:個體思考與分析後,有計畫地解決問題與改變情況。

8.正向評價:正面評價事件,產生對個人成長的正向意義。

13

(二)戴淑梅修訂之 SRCS(Self-Report coping Scale)

戴淑梅(1995)修訂自 Causey and Dubow(1992)的自陳因應策略量表

(Self-Report coping Scale),將因應策略分成接近與逃避兩種面向,分為五種策略 如下:

1.問題解決:設法解決問題,並預防再度發生。

2.尋求社會支持:尋求實質上、情感上的支援。

3.漠視與逃避:拒絕思考問題,並假裝沒事發生一樣。

4.負面情緒與自責:陷於悲傷、自責、不安的情緒之中。

5.發洩情緒:設法發洩情緒、大聲吼叫或罵人、摔東西出氣。

(三)黃德祥與李介至的同儕衝突因應量表

由黃德祥與李介至(2002)依據 Laursen(1996)之理論與其他相關理論,以開 放式問卷自編而成之同儕衝突因應量表,量表目的在於探討青少年與同儕發生衝 突時所採取的因應方式。題目分為「合作策略型」、「競爭策略型」、「避免策 略型」。

(四)蔡金蓮的人際互動量表

蔡金蓮(2009)為了貼近本土化的人際特性,以黃囇莉(1999)的理論架構 為依據,並參考黃德祥與李介至(2002)、蘇雅慧(2005)、賴雅純(2006)之量 表及相關文獻而編製成人際互動量表,分成四種衝突解決策略如下:

1.抗爭:以威權的方式爭取自己的權益,但忽略他人的需要。

2.逃避:採取被動、退縮的方式來處理衝突。

3.忍讓:以順從對方、息事寧人的方式來解決衝突。

4.協調:以協商談判、折衷妥協的方式解決衝突。

蔡金蓮編製之量表是針對高中職生所編製,原有 33 題,題項較多,黃佳雯

14

15

免策略因應者會將衝突問題延遲解決,反而可能會加深雙方之歧見,不過能預防 突發的攻擊;而採用競爭策略者除了無法解決問題之外,因為雙方互具敵意,在 競爭下往往造成破壞性、難以收拾的結果。

張馨文(2007)的研究則指出,情緒智力較低的學童,愈可能採取抗爭策略;

情緒智力愈高的學童,愈可能採取合作策略和忍讓策略。李金蓮(2008)調查協 調策略、忍讓策略、尋求幫助策略與情緒智力、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正相關,抗爭 策略與兩者有顯著的負相關。

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採用像是合作、妥協、忍讓、尋求協助等較為正向之 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者,個人的情緒表現、自我概念表現較為正向,個人的利社會 行為表現較常發生。而男生比起女生來說,傾向於運用競爭等較為負向的因應策 略,其他的因應策略在男女生使用差異上則沒有一致的結論。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