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多元文化的僑校教育

第一節 邊城僑校創設與經營

第一節 邊城僑校創設與經營

根據《台灣大百科全書》指出:「僑教」一詞之定義,源自「華僑教育」、「僑 民教育」的簡稱或延伸而來。僑居海外之國人,為延續子女中國文化傳承而從事 的文化、教育行為,乃為僑民教育之興起。僑社的凝聚,有賴於僑教的推廣與延 續,故僑務當局一直將「無僑教即無華僑」作為基本的政策思路。僑教工作的意 義主要在於海外華語文教育的推廣與中華文化的傳承扎根,僑校是海外僑教的基 礎62

僑務委員會為僑教業務相關權責機關,相關工作範疇包括:(一)華僑學校        

62 陳士魁,〈僑教與僑校〉,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491 ,101 年 1 月 4 日。 

教育之指導、監督事項;(二)華僑社會教育推廣事項;(三)華僑職業教育推行 事項;(四)華僑文化傳播事業輔導事項;(五)其他華僑文教事項。依中華民國 憲法第167 條第 2 款規定,國家對於僑居國外國民之教育事業成績優良者予以獎 勵或補助。僑務委員會秉持憲法之精神,為聯繫海外僑校、輔助僑民辦學,訂有 僑民學校聯繫輔助要點,僑校得於設立後向該會備查63。此外政府為強化與僑校 之關係,政府透過輔助僑校辦理文教活動、添購教材教具、購置電腦設備及修繕 校舍等各項費用,以協助僑校維持校務運作,推展華語文教學及傳揚中華文化,

同時藉以凝聚海外僑胞對母國之認同與向心、厚植海外新生代力量,並提升母國 國際能見度等。華僑學校本為早期華人移民海外,為傳承母國文化,在僑居國籌 款自辦採用中文教學之僑民學校(簡稱僑校)或語文班。海外僑校除招募華裔子 弟外,亦有一定比例之外籍人士前往就讀學習中文,且隨著全球中文熱持續發 燒,數量亦持續增加。

巴拉圭地處南美心臟地帶,與巴西、阿根廷接壤,邊界城市包含首都亞松森 市(Asunción)、東方市(Ciudad del Este)、英格納松市(Encarnación)與貝多芳市 (Pedro John Caballero)。這些邊界城市因具備小型進出口貿易功能,故多數台商 匯聚於此四大都市,尤其以亞松森市及東方市人數最多,所以有眾多僑校設立。

在巴拉圭地區與僑委會經常維持穩定關係之僑教單位為亞松森市中正學校

(Colegio Chiang Kai Shek)及東方市中山僑校。前者由政府及部份僑胞合資,

並已在當地立案,成為在巴拉圭教育部註冊登記之唯一由中華民國政府與旅巴僑 領合資經營之正式學校。除依照巴拉圭正規學制教學外,每週六另設中文及數學 班為華裔子弟教授華語文及數學,近年來亦招收其他國籍學生專授華語。後者由 該市僑胞集資設立,學生以華裔子弟為主,教授科目亦為華語文及數學,近年增 授電腦課程。

中山僑校位居邊界城市東方市,因僑胞眾多又距首都遙遠,二十多年前事業 有成之該市僑領乃決議集資為眾多華裔子弟建校興學。以2008 年為例,每星期 上課六天,開設學前班、國小、初中至高二程度華語文與數學課程。

       

63 陳士魁,〈僑教與僑校〉,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491 ,101 年 1 月 4 日。

上述兩校之華語文教材均由僑委會提供,十餘年來供需作業配合良好,均能 充分利用得來不易之國內資源。由於旅巴僑胞高學歷者不乏其人,故師資普遍來 自僑社,而在職培訓則仰賴國內有關機構進行。巴國除上述兩校外,尚有私人經 營之語文數學補習教室。一般而言,巴國從事華語文教學工作者,皆能堅守崗位 盡責奉獻,但大多數教師必需另行兼職以維持生活。

東方市為巴拉圭僑民聚集人數最多邊城,為因應台商需求有大小不一僑校形 成。目前有中山僑校、大成學苑、中華語文學校、台灣國際學校…等多所僑校。

其中以中山僑校歷史悠久辦學嚴謹穩定也最具代表性,將於下節說明。其他數間 僑校多由夫妻或一、二位教師興辦,為補習班性質,經常多年級參雜授課,學生 人數起伏不定;由少數老師授課帶領全班學生。由於該市萬商雲集經濟發達,各 僑校經常於慶典、節日及畢業典禮時,聯合進行傳統舞蹈、山地舞、功夫、書畫、

徵文、寫生、演講及猜謎等表演與活動,除弘揚保存我固有傳統文化外,並藉此 增進巴國友人對台灣文化之瞭解與認同。

其他地區學生如英格納松市(距離首都約三百二十公里)及歐威多市(距離 首都約一百四十公里),學生多因旅途遙遠,常不定時於周末或假期結伴前往亞 松森中正學校或私人補習老師處就學。而貝多芳市因距離更遠(距離首都約五百 四十公里)則由家長合資,聘請教師前往施教。這些城市因位居偏遠地區,學生 人數稀少,年級分散,無法形成正規班級,故華語文學習情形較為特殊。

第二節 互動的中巴教育文化

中巴既互為邦交國,除了外交事務外,教育文化的交流也是邦交國交誼扎根 的重要方向。巴國首都亞松森駐有我大使館所屬教育部唯一派駐中南美地區教育 文化參事處64,其服務對象除了台灣的學術機構、學人及留遊學學生、文教團體        

64 中華民國駐巴拉圭共和國大使館教育(文化)參事處。成立於 2000 年 12 月,工作任務為:我 與巴拉圭學術、文教交流及合作事宜,巴拉圭學術及教育資料之蒐集,巴拉圭學者專家赴台訪 問及講學,薦送巴拉圭學生赴台留學相關事宜,我文教團體來巴訪問或訪演相關事宜,於巴拉 圭舉辦及參與各項文教活動促進兩國交流,其他有關文教交辦事宜。服務對象:我國學術機構、

學人及留遊學學生、文教團體、巴拉圭教育界人士、學生。我與巴拉圭於1961 年 8 月簽訂「中 華民國與巴拉圭共和國間文化專約」、1990 年簽訂「中華民國與巴拉圭共和國間科技教育合作 協定」及2009 年簽署「中華民國政府與巴拉圭共和國政府間文化教育科學運動合作協定」。

外,還有巴拉圭藝文及教育界人士、學生等。並於2012 年舉辦巴拉圭地區第五 次華語文能力測驗。這樣的華語文測驗並非僅有華裔子弟報考,每年陸續增加外 籍考生,如巴拉圭、日本、南韓等國僑民,及烏拉圭、巴西等南美考生前來應考

65。文化參事處自2011 年起,擴大推廣中南美華語文教育,並陸續協助巴拿馬、

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及厄瓜多等國辦理華語文能力測驗。這樣的華語文能力認證 對於台灣與巴拉圭,甚至南美、亞洲駐巴各國的國際關係及文教交流,具有強大 官方服務色彩,無形中為國家形象增進不少,值得政府高層大力推廣。

台灣與巴拉圭兩者的文化差異受疆域影響極大,實體的疆域如地理環境因 素,受到現代高科技潮流衝擊,已經打破自然空間範疇成為高速流動的虛擬空 間,形成模糊的地帶。當海外華裔子弟面對他者文化的環境,對自我本身文化的 認同除了教育影響之外,還要能學習接受、尊重與認同不同族群的他者文化。何 謂他者?王雅玄(2013)指出66,「他者相對於我文化,是被觀看的、被定義的、被 書寫的、被符號化的。」人我之間有了自己為主體,以自我主義為基礎,將他人 定義為他者,等於賦予了他者貶抑的意義。此所以海外華裔子弟成長過程中,應 順應時勢潮流與地域環境,學習接受與融入多元文化,和光同塵分享資源以教育 文化的互動跨界母國與移民國間。

自 2001 至 2007 年間,中巴兩國政府高層學術交流方面,較著者分別有:前 總統陳水扁獲頒國立亞松森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前副總統呂秀蓮獲國立亞松 森大學之榮譽哲學博士學位,及巴國前總統鞏薩雷斯於訪台期間獲我國立嘉義大 學榮譽博士學位、杜華德前總統應邀參加我國雙十國慶大典,訪華期間獲我國文 化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等殊榮。這樣的高層學術交流,帶來了我華語文與中華文化 躍動的契機。

華語文教育在巴拉圭始終以華人社群為主,剛開始在當地教育體系中並無實 質地位,主要原因是缺少學習誘因且學習困難。此外,經費短絀也是重要原因之 一。雖然近年中正學校盡力增加中文教學時數,不斷充實教學內容,且我駐巴大 使館亦充分配合當地國防部及國立亞松森大學開設中文學習班,完全以當地人為        

65 巴拉圭第 5 度辦理華語文能力測驗圓滿順利,教育部電子報 537 期,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1410,2012 年 11 月 8 日。

66 王雅玄,〈國際理解與己他關係國際教育中台灣意象的解構與重構〉,《教育資料與研究》,第 110 期 2013 年 8 月,頁 55。

華語文教授對象,但效果不彰,短期內仍不易改善。

http://www.moc.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4486, 2013 年 1 月 28 日。

巴拉圭當地出版之華文平面媒體,原有二家目前僅存「傳薪日報」一家。因 經營嚴謹內容充實,重視社教功能,十數年來甚獲僑界好評。2006 年起,更更 新版面,開闢「僑教園地」專欄,刊布各僑校學生文藝作品,推廣海外華人華語 文教育。其輿論功能及僑社影響力,不亞於國內各大報紙。

電視媒體方面,有來自國內之宏觀及中天兩台,也有僑胞自購大耳朵多小耳 朵收訊設備。東方市另有「蘇氏」有線電視,但內容較為貧乏,難與前二者相提 並論。網際網路則方興未艾,大部份僑胞雖已架設,初期因價格昂貴僅以聯絡為 主,媒體功能並不顯著。近年網路頻寬增加價格下降,開始以收視各類海外節目 充實日常娛樂功能。

第三節 巴國主流僑校-中正與中山僑校

吳清山(1992)與泰夢群(2003)認為,學校是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有其特殊 的結構、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所以各校常會表現出不同的獨特文化,這種獨特

吳清山(1992)與泰夢群(2003)認為,學校是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有其特殊 的結構、特定的規範和價值觀,所以各校常會表現出不同的獨特文化,這種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