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從中巴兩國關係探討移民與跨國交流

第四節 從訪談剖析移民家庭生活

巴拉圭華裔移民家庭雖生活異鄉,卻仍保留東方傳統文化特色、節慶活動、

生活習俗、食衣住行,仍希望依照原鄉生活狀況持續進行,並不因為當地主流族 群文化的流行而受到干擾與認同。巴拉圭為天主教國家,依全國性的宗教信仰內 涵而言,每年三月底有所謂的聖週59(Semana Santa),這是該國極其盛大的宗教性 活動,但對我華裔青年而言,卻只是增多三、四天的假期而已。台灣的節慶反而 更受移民家庭器重。同樣的,巴拉圭傳統的馬黛茶與肉類燒烤食品,也不如東方 的飲食習慣受到重視。樂天知命不憂不愁的天性也與台灣未雨綢繆勤儉儲蓄習慣 有天壤之別。

對於個文化間的族群互動現象,在陳鈺淳(2006)研究的結果指出:「移民與主 流族群互動,包含個體面對主流社會的適應態度,以及實際所採取的適應策略,

有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融合(Integration)、邊緣化(Marginalization) 四種策略。當個體在心態上不傾向保有對原所屬族群的認同與文化,並在日常生 活中尋求盡可能與文化他者(主流族群的成員)互動,樂意接受新文化與價值觀 時,是一種同化現象。當個體強烈堅持保持固有族群文化,不傾向接受改變,甚 至抗拒與主流文化接觸,謂之分離。當個體試圖保有部分的原有文化,但也樂意 與主流族群有所互動,並選擇性的接受主流文化成為複合式的文化組合,稱為融 合。當保有族群文化的可能性極低,或個體所屬族群完全不願意或無法與他人互        

58 陳鈺淳:〈臺灣 1.5 代年輕回流移民之適應與認同〉,2006 年,頁 56〜57。

59 每年 Semama Santa 聖週,在 San Ignacio 地方長達 3~4 公里的道路,兩旁插滿火炬及蠟燭,

夜晚的紅光彷彿綿延至天際,非常壯麗。從全國各地遠道而來成千上萬的天主教徒,走了幾十 小時路紀念耶穌的犧牲與復活。信徒以行動劇模擬耶穌背十字架,釘十字架與第三天的復活的 情形。這是每年一次極重要的傳統習俗。

動,此文化群體及隸屬其中的個體,即在所屬社會中處於邊緣化的狀態60。」這 樣的移民個體與主流族群之間的適應狀況,從巴拉圭華裔青少年學校生活與社會 接觸情況,可以得知融合的成分居多。亞洲地區所詮釋的東方文化,在巴拉圭是 否為強勢文化很難論定,但是從華裔子弟並未完全認同或未大部分巴拉圭化,至 少肯定並非處於弱勢文化。

此外,本文為了解巴拉圭移民家庭與華裔青少年生活與教育情形,除了參照 12 年來實際在巴拉圭生活所記個人筆錄、口述歷史、實際訪談及新聞報導等資 料外,並以華裔家庭問卷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經寄出十二份家庭問卷調查表,經篩選過濾實際回函有效數為八份,以此八 份進行分析核計。這些家庭來自於各種生活背景、不同移民時間與地點,不過地 域範圍仍以首都亞松森與東方市為優先。

以經濟考量為先者,通常選擇移民兩巴邊界的東方市,且以經營小型店面生 意為先。以生活品質與受教環境為考量者,則選擇首都居住。蓋因首都地區人文 薈萃、治安良好、文藝氣息濃厚,惟經營事業成就較不如前者。注重教育發展與 生活品質,個性保守的家庭已選擇亞松森居多。其他的邊陲都市如靠近阿根廷的 英格納松市(Encarnación)與鄰近巴西的貝多方市(Pedro Juan Caballelo),因距首都 遙遠但仍有小型批貨買賣生意商機,因此亦有少數台灣移民家庭居住。本調查表 都包含這些都市移民家庭。

每份調查表區分兩大重點,八項條目。問卷設計以「僑居生活」及「子女教 育」兩大重點為問卷主題。這兩項目包含移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兩大主軸:生活與 教育問題。因研究對象為成長中青少年,故僑居生活重點以與父母相處狀況為考 量。其中以「最重視我生涯規劃、最容易和我溝通、和我感情最要好、做錯事會 溫和對我、做錯事會嚴厲對待我」六項為有關僑居生活親子之間互動方面的相關 問題,而以「最在乎我學校成績、最關心我華語文學習」兩項為有關子女教育及 華語文學習問題。以身分區隔,有父母及長輩兩大類,長輩通常為伯叔姑姨等親 屬為多,其次為較遠房的親屬或家庭友人。而此八個家庭均為雙親家庭,家庭性 質單純。

       

60 陳鈺淳:〈臺灣 1.5 代年輕回流移民之適應與認同〉,2006,頁 47。

以下為巴拉圭華裔家庭家長訪談表。   

 

      圖一    巴拉圭華裔家庭家長訪談表 

  華人家庭中父慈母愛的傳統思想,並不因為地域的不同而有任何變動。海外 生活中母親扮演的角色,以生涯規劃、學校成績與華語文學習狀況較占優勢。反 而溝通、感情、柔性的教育方式卻以父親為首。巴拉圭母系社會中,母親以撫育 家庭成員為生活要項,父親反而雲遊四處甚至久久不歸。東方家庭父母角色均衡 發展,正常情況都是內外兼顧,教育與生活並重。母親對幼子有時會以較嚴厲態 度對待,海外環境特殊為顧及健康、安全與教育品質,考量與顧慮較台灣更為深 入。尤其母語學習與當地主流學校的就學問題,通常以母親為主導地位。以僑校 學生為例,考慮就讀第二、第三外語,選擇適合主流學校,僑校華語文與數學成 績評量,以母親為取決者占大多數。學生與父親互動溝通雖然不在母親之下,最 後的決定通常以母親為主。

在僑居生活方面,除了未婚及少數依親家庭外,其餘皆是闔家遷移巴拉圭。

而青少年移民中,許多是因信仰關係依前輩引導集體而來。父母子女同時移民居 多(96.2%),分批移民極少(3.8%)。

至於抵巴時間,從 1970 年起,即陸續有商業投資性質的僑胞移民。極盛時 期約為1987~1995 年。此時期移民因素,有兩大原因:一為百貨轉口貿易盛行,

大量移民進入東方市,在移民鼎盛時期(約為 1990~1995 年間),光是該市台灣移 民數最多時曾達到一萬兩千多人,約占全巴華人總數百分之七十以上。此時東方 市市區不時耳聞國台語夾雜高談闊論,恍如身在台灣。二為宗教信徒屬意巴拉圭 這塊處女樂土,及華人簇擁萬商雲集景象,進行傳教傳道活動。

華人本就有落土歸根傳統觀念,大部分海外移民不過是經濟因素使然,一旦 功成名就輝煌騰達,哪有不衣錦還鄉之理?所以取得永居證件或歸化當地國,僅

是為了生意買賣及交通往來方便。近年來交通發達,通訊便利,國際往來頻繁,

歸根觀念淡薄,反而年輕世代往國際發展現象遽增,所以巴拉圭移民家庭各種可 能性都有,甚至連自己都摸不清楚或隨時因利制宜,哪裡對自己有利就往哪裡 走,這是現實的考量。

所以,永久居住巴拉圭?計畫將來回台?轉移其他國家?巴拉圭發生政局變 動、流血戰爭,於是思考暫時以巴拉圭歸化證件轉移巴西、阿根廷等鄰國,或長 期打算以台灣證件回到自己國家,最後得到移居第二國或返國歸僑的結果。這是 因人因時因地的結果,所以本題不會有標準答案,只有參考結果—華人的心理因 素為何?依常態分配分析,目前似乎以現實考量居多。

許多在巴拉圭出生的年輕世代,都有雙重國籍甚或多重國籍身分。他們的父 母本就處心積慮要讓自己得到雙重或多重國籍身分,愛屋及烏同樣也會為自己的 孩子打算。除了中華民國外,最多國籍是巴拉圭,其次是巴西、阿根廷等鄰近國 家。少數還有美國、加拿大等國籍。

理由是:台灣護照不好用,我是做生意的,不能因為證件問題,出入他國費 時費事影響時效,生意做不成。此所以曾親眼看到大使館秘書詢問僑民有關單一 國籍看法時,被集體反彈:我是生意人,我絕對反對單一國籍。也曾被學生家長 詢問:我女兒擁有台灣、巴拉圭、巴西、阿根廷護照,若以僑生身分申請回台灣 念大學會不會有問題?巴拉圭是單一國籍法,台灣目前可以勉強接受雙重國籍,

所以形成用哪本護照回國較為有利等考量,也因此衍生出太多多重國籍問題。國

巴拉圭華僑青年會 該會為巴拉圭華人青年社團。20 世紀 70 年代中後期籌備成

我旅巴僑胞多為商人,參與社團活動對其事業發展多有幫助,故以上社 團多有參與。當然還有其他重要社團,如:巴拉圭洪門協會、東方市中華高 爾夫球協會、東方市籃球協會、巴拉圭歌唱聯誼會、華人慈善基金會、慈濟 功德會、巴拉圭華人乒乓球協會、國際佛光會巴拉圭協會…等。從其名稱可 以窺見其屬於宗教、學術、運動、幫會、聯誼等多樣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