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多元文化的僑校教育

第四節 實境取向的僑校生活教育

       以杜威的教育理論來說,教育是一種社會歷程,而學校是一種社會團體,所

以學校的活動就是社會團體的活動。而課室內外最重要的社會團體活動就是經由 學習以達成。因此存在著學習團體的運作,而同一課室內每一個學生都同屬於一 個學習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在學習社群之中,學習是一種社會性、統整性 的活動。因此學習可說是一種認知歷程,也是一個社會歷程。除了學習者主動參 與的複雜心智作用外,周遭的人、事、物也都會與學習者產生交流、互動,而讓 整個過程形成一種動態的活動,而這些都運作在學習社群之內。

在民主社會中,任何社群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平等參與、分享社群運作的過 程,又能與其他不同群體充分交流,並藉以改善自己以獲得更豐富的經驗及更好 的適應,這是學習社群獨特的功能。所以在民主社會中的教育,一方面要擴大共 同參與的層面,使個人的各種能力更能自由發揮,另一方面也要使社會裡的每一 成員關心社會、培養共識、共同改造社會。那麼學習活動不僅侷限於課室內也可 以走出戶外,甚至與國際其他團體產生共鳴。

Dewey(1916,1943)研究指出「學生一如社會人,透過參與、溝通、分享、合 作,共同解決問題滿足個別和團體的需求;向自己也向團體負責,使個人和團體 均得改變、改善、成長。」李連珠73提出Vygotsky(1986)的看法:「教育為最基本 的社會活動也是文化活動。語言和思考都是從社會層次出發,再進入到個人層 次。」這是教育在個人層次的逆向思考,若沒有社會層次的考量那麼教育的實質 意義與功能就無從發揮,所以團體活動對學生在教育學習的歷程,不但深具重要 性,也是團體與個人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巴拉圭華裔子弟的僑校生活中,除了學科性質的學習外,團體活動也是不        

73 李連珠:《全語言教育》,心理出版社,2006 年 5 月 16 日,頁 77。

可欠缺的一環,而團體活動中以休閒活動最為青少年嚮往。休閒活動在南美社會 有其實質的民族性取向,同時也是僑校生活教育一個不可忽視的面向。

一、僑校的休閒活動

 

在《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書中指出:「即使同儕在青少年生活 中的重要性不斷增加,但是家長仍然是影響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家長

僑 活步調緩慢。如同《La educación en el ocio》(休閒教育)文中Jahir Rodríguez Rodríguez(2010)所言:「以希臘人的標準來說,休閒是一種美德,一種放鬆和沉思,

一種生活的必要。」位居南美腹地的亞松森,日常生活是慵懶的,假日是寂寥的,

75 中文百科在線。伊瓜蘇瀑布(葡萄牙語:Cataratas do Iguau,西班牙語:Cataratas del Iguazú,

英語:Iguazu Falls,當地的瓜拉尼語意爲“大水”),世界瀑布之母。

 

於巴西巴拉那州和阿根廷邊界上的伊瓜蘇河從巴西高原輝綠岩懸崖上落入巴拉

圍,重視解 壓效果

海外華裔青少年面對東西兩種文化之衝擊,如何做心理的調適?又如何確立 其文化價值觀?Peter A.Witt,Linda L.Caldwell(1999)研究指出:「文化存活於情境 中,文化可以從共同的信仰、知識和價值觀來認識。」76所以這些青少年是幸運 的,也是獨特的。藉由生活於不同情境中的文化,來認識並建構屬於自我的信仰、

知識與價值觀,從而也有了自己的休閒觀念。再如:「青少年生活在多種和相似 的文化環境中,既有共同的需要也有獨特的需求。他們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

可能促進或削減他們的發展。」77多元文化的豐富性,在華裔青少年的發展期中,

經常扮演著促進或減弱的角色。從上述課外活動心態分析中,不難看出其實健康 型態的休閒活動,在海外的環境中是促進的、增長的,與東方民族性是相輔相成 的,具有其正面的意義。

(四)中山僑校定期跨國旅遊

南半球的學年伊始是從每年1 月到 12 月,暑假是 12 月到 1 月底,寒假是 7 月。因為暑假酷熱,且是學年交接時期,重要假期繁多,故通常以寒假氣候涼爽 時節做為畢業旅行季節。巴拉圭東方市中山僑校每年都有國小、國三、高三之畢 業同學,雖每年各一班人數不多,但校方對於休閒活動一向不遺餘力。

學校藉由畢業旅行,凝聚學生、家長對學校之向心力,並調劑學生身心,增 進生活教育,擴張國際視野等為其主要目的。活動計畫雖由學校擬具,但與家長、

學生多次溝通討論,並以安全舒適為首要考量,其次考慮到經濟問題,多年來皆 能圓滿達成跨國校外教學目的。

由於巴拉圭國內旅遊事業貧乏,旅遊設施不足,不足以吸引學生。而巴西為 南美大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設施完備交通安全便捷,具現代化舒適之休閒條 件。以經濟及時效性而言,適為邊界最近旅遊國度。故經由兩巴邊界友誼橋,10 分鐘後即可過河至巴西進行跨國旅遊,實為跨國畢業旅行首選。本文探討內容以 2004 年、2005 年到巴西 Parana 州 Termas de Jurema 旅遊園區78,及2006 年到巴        

76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16,p.360

77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16,p.357

78 Termas de Jurema,位於巴西 Parana 州,距離東方市 320 公里,為著名之度假休閒旅館區。

西Santa Catarina 州 Termas de Piratuba 休閒渡假勝地79,共三次每次四天三夜之 畢業旅遊活動為背景資料。葡萄牙文Termas 的意思為「溫泉」,所以這兩個渡假 聖地完全以水質乾淨的溫泉為號召。其實兩者的溫泉都是以溫水游泳池及三溫暖 作為訴求重點。從旅遊資訊中可以看出,這些園區雖結合住宿、戶外活動、健身 於一身,但主要以水上活動作為號召,可見名稱冠以Termas 用意。

Jahir Rodríguez Rodríguez(2010)認為:「休閒活動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自主、自 我形成和愉快的體驗。」從三次的畢業旅行中,許多華裔青少年確實能從活動中 體驗到這些經驗。

二、 跨國旅遊與生活教育

巴拉圭中山僑校學生之畢業旅遊活動,具有以下幾項意義:

(一) 凝聚學生、家長、學校三方之向心力

Peter A.Witt,Linda L.Caldwell(1999)對學生課外活動提出看法:「課後活動能 夠提高學生的能力。許多課後活動項目需要家長以合理程度的參與才能實現。同 家長合作,採用相似的行為管理策略,對於融合項目組織者和非項目組織者的期 望效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80中山僑校在這一點做得很成功。每一次畢業 旅行等大型戶外活動,事先一定和家長開會,家長也都能掌握所有的行程,一切 的食住交通通訊都順暢無阻,完全在事先預料的狀況下進行。學生、家長、學校 三方的密切配合,使每次活動都能有滿意的結果。

(二) 調劑身心學習生活教育

所謂:「娛樂和休閒環境勝於青少年其他大多數環境,它為青少年提供了機 會。在其中,他們可以積極投入發展能力、技藝、決策,發表意見、實驗身分及 性別角色、與他人交往、貢獻社會、培養主動性等。」81「學習掌控自己休閒活 動的青少年,比較不會產生較難適應社會和不健康的行為。」82由於多年級的參        

79 Termas de Piratuba,位於巴西 Santa Catarina 州,距離東方市 370 公里,為巴西著名之度假休

閒城市。

80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14,p.313

81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22,p.494

82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 9, p.194

與,不同年齡層的互動尊重,提供良好的生活教育。團體生活的紀律、團體遊戲 的技巧,增進了青少年適應社會環境與貢獻自己能力的學習機會。對於將來與他 人的相處,產生良好的先備效應。

(三) 體驗多國文化擴張國際視野

由於巴拉圭華裔青少年自小生活在西班牙語環境中,經由跨國旅遊活動接觸 語言文化近似的葡萄牙語鄰國,除了少數會西葡雙語者外,都是另一新穎的語言 學習與擴展。誠如《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書中所言:「在各種文化 中,語言和交流的方式,是表達和稱頌自己獨一無二的重要途徑。」83雖僅是短 暫的旅遊,但藉由語言與生活環境的體驗,使青少年更了解自己,更容易表達自 己的感情意念,也擴張了廣大的國際視野,認識了另一種國度的文化。

三、跨國旅遊活動之省思與展望

Finnan, Schnepel and Anderson, Ghaith (2003)的研究指出:學校氛圍要能讓學 生感到安全,受到照顧,獲得適當的支持,所提供的教學設備要充裕,能符合教 學與學生需求。學生對學校所安排的各類課程、課外活動、生活輔導感到滿意,

且樂於學習。

Peterson and Skiba (2001)的研究認為:學校氛圍定義為教師及學生經由一段 時間互動,對學校環境所獲得的正面及負面感受。而學校氛圍會直接或間接影響 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成果。

從周碧薇與陳旭 (2008)在淺析學校歸屬感的研究中指出:在心理學上,

歸屬感(feeling of belongingness)是指個體將自己歸屬於某一團體,並對其產生 親切、自豪的情緒體驗,被認為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之一。當人們體驗到歸屬感時,

則會感到快樂健康;相反,歸屬感沒有得到滿足則會產生憂鬱,悲傷,消極的情 緒體驗,甚至出現自殺行為。

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學校歸屬感(school belonging)下了定義:Goodenow 和 Grady 認為學校歸屬感即為在學校社會環境中,學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支持與接 納的程度;而De Vos 和 Dijkstra 的定義則指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感覺到自己是        

83 Peter A. Witt and Linda L. Caldwell,Recreation and Youth Development,Chap 16, p.372        

班級或學校中重要的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 體的一種情感。有一種觀點認為,學校歸屬感是一個多緯度結構(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多數研究者根據自己研究的內容確定學校歸屬感的緯度結構,其中同 伴關係、師生關係、學校活動是三個主要的緯度結構。

蕭妙仙(2010)將師生關係、學校氛圍及學校歸屬感,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理歸

蕭妙仙(2010)將師生關係、學校氛圍及學校歸屬感,三者之間的關係整理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