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從中巴兩國關係探討移民與跨國交流

第三節 投資移民衍生的經濟現況

移民與經濟生活息息相關,隨著巴拉圭邊境地帶轉口貿易的興盛,從 1980 年代晚期至1990 年代初期,我國僑民移居巴拉圭人數大增,尤其鄰近阿根廷邊 界之首都亞松森(Asunción)及巴西與阿根廷邊界之大城東方市(Ciudad del Este),

更是台商矚目之移民都市。

1990 年代初期(1900~1995),是東方市轉口貿易最興盛時期,我國僑民定居 此地人數一度達到一萬兩千人以上。但是巴西政府受到國內製造及加工業者龐大 政治壓力,只得加強邊界進口貨品管制、提高稅率及改善徵稅辦法等措施,當然 此舉也使得東方市轉口貿易一落千丈。僑民們為求生存紛紛轉向其他國家或地區 發展,東方市經貿地位從此日趨式微。

台商在巴拉圭投資製造業廠商主要生產項目包括:塑膠袋、釣具、木材加工、

木材地板、光碟片、玩具、電扇、皮件等,此外都是小型零售商店。於亞松森及        

49 台灣與巴拉圭:地理對蹠點 Taiwan and Paraguay: antipodes,網站:

http://jidanni.org/geo/antipodes/index.html,2013 年 3 月 16 日。

 

東方市等邊界城市,由台商所經營的商店約三百多家。但因競爭激烈,小商店流 動率高。經營項目以一般家電、玩具、文具、五金、百貨、電腦、電子用品及雜 貨為主,貨品主要來自台灣、香港、大陸、邁阿密等地。

巴拉圭在 1991 年加入南方共同市場之前,採取的是自由進口政策,當時鄰 國巴西及阿根廷則未開放國內市場,1991 年以後巴拉圭以巴西為市場的百貨轉 口貿易乃蓬勃而興。巴拉圭東方市位居巴西及阿根廷交界,佔地利之便吸引巴西 百貨業者及單幫客大量湧至該市批貨,全盛時期商品年交易額達一百二十億美元 以上,致使巴國約百分之三十稅收來自該市。美國FORBES 雜誌評估該市為世 界第三大商業中心,其它兩大都市是香港及邁阿密。

據巴拉圭中央銀行估計,2005 年巴國轉運出口金額為十五億六千一百萬美 元,2006 年該項金額達二十六億二千六百六十五萬美元,為該年海關統計正式 出口額十九億零六百四十萬美元之一倍多,與2002 年比較呈大幅成長,高達二 點二三倍。2006 年巴國進口五十二億五千四百餘萬美元,倘不計上述轉運出口 部分,該年貿易赤字高達三十三億四千七百多萬美元。

南美共同市場成立數年後,巴西政府大幅縮減旅客攜帶入境物品金額,又在 邊境關卡派軍警嚴加檢查,致東方市生意大受影響,商家曾多次聯合進行示威抗 議活動,要求政府向巴西交涉放寬管制及提高旅客攜帶所購商品額度。但是由上 述央行估計之轉運出口金額顯示,近年來東方市商業活動實際上並未受巴西政府 管制而有太大影響,因東方市轉運出口產品以資訊及通訊產品為主,且目前台商 已成立中華民國旅巴拉圭台灣商會,便利會員與廠商進行聯誼交流。

巴西最近雖然逐漸開放,但較諸其他國家,其經濟自由度仍待提高。東方市 之利基為採購東南亞、大陸等地廉價產品轉賣至巴西,以規避其關稅及國內之高 稅賦,因此,如果巴拉圭產業以巴西為最終市場,其獲利前景深受巴西國內政策 影響。近年來巴西政府在邊境採取嚴格管制措施,已造成東方市商家經營困境。

巴拉圭商業投資的利益在於廉價但不穩定的電力、豐富的土地資源、接近南 方共同市場尤其是巴西的廣大市場、兼以地理位置優勢。我商在當地投資宜先釐 清市場方向,蒐集巴拉圭、巴西及南方共同市場相關國家資訊及一般產業發展概

況等資料,確立投資產品優勢後再進行投資50

      但是巴拉圭與巴西邊界的重要貿易都市東方市,自 1990 年以來已經成為搶

手的巴西走私者天堂。巴西對於這樣的貿易現象自然不能容忍,除了影響正常稅 收,也降低國內工商業產及銷售能力,於是提出下列幾項具體措施以為因應。

巴拉圭與巴西政府協商自2005 年 4 月 19 日起,提高自巴拉圭免稅採購額至 三百美元,此項措施有助於活絡巴拉圭與巴西邊界東方市的商業活動。由於兩巴 邊境地區商品走私等非法貿易活動盛行多年,每天約兩百輛遊覽車載送巴西各地 單幫客六千餘人入境東方市採購商品攜回巴西銷售。巴拉圭與巴西政府多年來均 未能妥善解決此一問題,多次採取嚴格通關檢查均引發人民封橋、抗議衝突等事 件。商家被迫停止營業,歹徒趁火打劫時有所聞,嚴重打擊東方市商業活動。

兩國政府為使邊境貿易透明化、並杜絕走私仿冒商品非法流通、促進人員及 貨品正常流動,於2005 年 4 月 1 日協商取得協議,巴西政府同意自 4 月 19 日起 針對巴拉圭免稅採購額由一百五十美元調高至三百美元,凡巴西人民至巴拉圭境 內採購未超過三百美元之自用商品,均可豁免相關稅捐。此項措施有助於活絡巴 拉圭與巴西邊界東方市的商業活動。

從巴拉圭以農牧業立國缺乏工業基礎的生產模式,及東方市特殊的商業型態 分析,可以發現我移民者的移民意向幾乎朝向小型國際商業經營型態發展。投資 的目的除了輕型的如塑膠袋、電風扇等民生工業產品外,投資移民所經營事業以 超級市場及小型商店為主要目標。以下從移民的歷史淵源,探討移民的過程。

一、早期移民

根據中外文獻的紀載,自明朝萬曆年間至17 世紀前半期,就有一些中國商 人、工匠、水手、僕役等,沿著當時開闢的中國—菲律賓—墨西哥之間的太平洋 貿易路線,到達墨西哥和祕魯僑居,在那裏經商或做工。因這些華人是經由菲律 賓的馬尼拉,搭乘墨西哥人稱為「中國之船」的大帆船抵達美洲的,故被稱為「馬 尼拉華人」。

據估計從 16 世紀末到 17 世紀中葉,移入美洲的馬尼拉華人約有五、六千人。

       

50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巴拉圭投資環境介紹》,經濟部,2007 年 9 月。

1810 年葡萄牙人也從中國招募了幾百名湖北茶農,到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植物園 種植茶葉。中國契約華工大批移入拉丁美洲是在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據估計 19 世紀 40 年代至 70 年代,約有三、四十萬契約華工輸入拉丁美洲。主要分布 在古巴、英荷法所屬拉美各產糖殖民地,以及鳥糞產品的出產地祕魯,其次是出 於殖民擴張利益需要進行重大建設的地方,如巴拿馬、墨西哥、智利等國。

苦力貿易於 1874 年前後被禁止,契約華工變成了自由的獨立勞動者。幾十 萬的契約華工對各僑居國的經濟發展、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且促進了拉美繁榮發展。其實今日拉美所呈現的產業文明與交通建設,如:巴拿 馬運河的開拓,中美洲甘蔗、咖啡、棉花等作物的種植生產,智利的硝石,祕魯 的鳥糞,以及巴拿馬、祕魯和墨西哥的鐵路修建等,在在都凝聚了不少契約華工 與華僑的血汗。 此外,早期華工和華僑還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習俗和優秀 文化帶到拉美51

巴拉圭為我國僑民向南美洲發展重要移居國家,但因路途遙遠移居者寡,早 期移民相關文獻資料極為缺乏。為了尋求相關資料,只能從南港中研院近代史研 究所檔案館外交檔案中南美司部分進行搜尋研究。據外交與僑務文獻資料記載,

從民國44 年開始,陸續有香港與台灣移民前往巴拉圭發展。

1955 年 12 月 25 日所出版之中國郵政期刊以醒目之標題寫著:「120 Chinese Families In H.K. to emigrate to Paraguay」,當時有超過一百二十戶家庭在民國 44 年(1955)年底從香港搭遠洋輪船移民進入巴拉圭52

起初在當年年底 1955 年 11 月 3 日,台灣新生報第一版以大標題報導著:「巴 拉圭歡迎我農戶家庭約兩百五十戶移民至該國阿爾托區」。這是我國有媒體紀錄 之最早移民巴拉圭資料。僑委會亦用心參與此事,於第二年1956 年 1 月 17 日以 專函告知外交部,並於1 月 26 日(六)下午 3 時開會討論台灣人士五十家移民巴拉 圭事宜53

外交部隨即於 1956 年 1 月 21 日發布公文,主旨寫著:「巴拉圭政府准我人 民前往墾殖暫定兩百五十家。」其公文說明指出:「政府願意負責提供每戶移民        

51 汝信主編,〈中華文明的影響〉,《拉丁美洲文明》,2000 年 5 月,頁 261〜262。

52 外交部美洲司第一科簡報,1955 年。

53 外交部 45.1.17.僑(45)移二三六二六號,1956 年。

家庭十四天之膳宿花費,半年後協助取得居留,2 年後取得國籍。而獲此待遇之 移民家庭共有四十至五十家,預定於6 月 22 日啟航前往巴拉圭54。」

台灣與巴拉圭建交於 1957 年,有了邦交之後為了宣導移民巴拉圭,媒體亦 推波助浪,如1961 年 11 月 23 日徵信新聞報導:「去海外成家立業 南美巴拉圭 是理想樂園。香港亦獲選移民者千人,選兩百五十家,共六百餘人,首批1956 年1 月底前往,次批 2 月出發。每人船費兩千兩百港幣,預徵購地二十公頃。另 備兩千九百港幣,抵巴購地用。」

以 1961 年 6 月 22 日幣值資料,美金與巴幣瓜拉尼之比值約為一比一百二 十,台幣比瓜拉尼約為一比三。民國58 年西元 1969 年的幣值,一美金對一百二 十六瓜拉尼,台幣一元兌三瓜拉尼。每人約需準備至少五千港幣以上,也是一筆 沉重的負擔。依照當時的媒體資料,這些早期新移民是以開拓荒土的目的前往巴 拉圭的,與1995 年以前巴拉圭與巴西邊界城市(東方市 Ciudad del Este 與貝多芳 市Pedro Juan Caballelo)出口貿易鼎盛現象大異其趣。而 1985~1995 年間台灣移 民往這兩大城的目的大部分是經商,少部分是製造業。因為光是經營小型商店,

從事跨國買賣就可獲取豐厚收入。這樣的現象從1995 年起,巴西受國內生產業

從事跨國買賣就可獲取豐厚收入。這樣的現象從1995 年起,巴西受國內生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