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正向機構的觀點探討校園資產對青少年正向發展之影響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以正向機構的觀點探討校園資產對青少年正向發展之影響

一、透過正向機構之營造幫助青少年發展

Sheridan 與 Gutkin(2000)認為過去學校心理學沒有辦法推動有效的預防與 介入服務模式係因為缺乏生態系統的觀點,如果學校心理學家沒有將焦點關注在 有害青少年的外在世界環境、兒童青少年生活中的成人系統、忽略政策與立法等 系統的壓力,則沒有辦法在校園中推動有效的預防與介入服務模式,於是呼籲學 校心理學家要在概念與專業行為上做本質與基礎的改變,朝向生態與多元系統的 典範改變學校服務系統。Sheridan 與 Gutkin 認為不僅是學校心理學家、甚至我們 的服務對象,都被身旁圍繞的多元系統所滲透影響。如果學校心理學家要在校園 中持續地改善有效的服務模式,則必須瞭解並因應在我們面前無所不在的現實系 統。我們不能夠再像醫療模式,以去脈絡(decontextualizing)的方式解決青少年 的內在病理問題,而必須去瞭解包含著和案主失功能狀態有關的更大系統,然 後,找到方法有效地介入這些系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學校心理學家必須在專 業工作與角色上,擁有更寬廣多元的分析觀點與行動面向。我們必須認知到學校 心理學家是青少年、家庭與學校功能生態中的一部份,在這個領域中的實務、訓 練與研究都與改變我們所關心的生態現實中的系統、場域設置與人們有著複雜且

緊密的關係。學校心理學家必須在我們所運作的學校、家庭、社會與立法等系統 中反思、反應、以及主動面對這些多元變化的系統。

Clonan 等人(2004)、Peterson 與 Seligman(2004)指出正向心理學將心理 學所關注的方向從過去修復個體問題弱處的角度移轉到增強個體正向能力的角 度,這股趨勢意味透過預防(prevention)與正向機構的發展,則外在環境的條 件能夠被提升、改變,以能增進個體的優勢。其中,正向機構係指在社區中具有 相當的經費、人力,且能持續這樣的經費與人力,以促進青少年、家庭及學校的 正向發展,其中,尤以學校的正向發展更被仔細考量。Clonan 等人認為,雖然 相關的研究持續進行,但目前的研究成果仍然低估了以學校為基礎的預防方案

(school-based prevention programs),以及這種方案在增強學生學習、發展與心 理健康的潛力。

Clonan 等人(2004)認為更具架構地增加正向機構的創造性,對青少年能 力的發展與復原力有正向的助益。從兒童優勢的相關研究(Masten et al., 1995;

Masten & Coatsworth, 1995)也可以發現,特定的優勢(如發展學業技能、正向 的同儕互動與規範管理)擔負了保護兒童免於受壓力傷害的緩衝器角色。所以,

在校園場域中積極提升兒童這些能力是可行且清晰的方向。而且,許多研究結果 也建議,提昇青少年的能力能夠跨越不同環境的保護因子,增強青少年的優勢。

學校持續地增強青少年與其生活的家庭、社區的優勢,扮演一個重要的橋樑角 色,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情境中有更好的因應能力(Masten, Best, & Garmezy, 1990; Rutter, 1985)。

Clonan 等人(2004)統整過去的研究發現,提出建立一個正向機構的原則 可作為營造正向校園機構之參考,包括(1)操作關鍵的要素:係指一開始就清 楚地定義在系統中何者是該做,何者是不該做的部份;希望被建立的結果價值是 什麼;如何被建立的。在關鍵的要素中,要能成功地在學校系統中結合正向心理 學的概念,例如,對學校相關人員而言,為建立一個正向學校環境,他們應具備 哪些能力?如何提升這些能力?如何評鑑這些能力?又如,將目標的操作定義在 降低無功能的問題行為率。(2)瞭解並運用自然環境:係指瞭解並運用學校文化,

也就是瞭解學校系統的生態或脈絡。

Zin、Elias、Greenberg 與 Weissberg(2000)指出,學業的成就是在一個支

持青少年跨越多重情境脈絡環境中孕育出來的。Catalano 等人(1999)也指出最 有效的青少年發展方案是能結合像家庭、學校、教會、社區與工作等場域,以能 增強青少年的社會、情緒、認知與行為等能力。是故,一個具成人照護與支持的 環境能夠緩衝兒童、青少年所遭遇各種不同危險因子的傷害。倘若拓展對於青少 年的臨床工作介入領域,除了直接介入外,同時能建立其家庭、學校的優勢資產、

運用社區等正向機構的資源,則能幫助青少年面對社會環境中的不利處境,而能 進一步建構整體的、生態取向的優勢諮商工作。

二、校園生態系統觀之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模式

Bronfenbrenner(1989)提出社會生態系統模式觀點,關注和兒童青少年有 關的多元系統、環境與脈絡,以及它們之間的連結與交互關係。其認為人類發展 需在真實情境脈絡下思考,個體的發展是其與所屬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也就 是說,人類發展與其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個體不只單向地接受環境的影響,也可 對環境進行改造,激發出雙向且動態的成長。其進一步指出,影響個體發展的環 境並不局限於單一的場所,而是以個體為中心,向外拓展出四個交互作用的階層 脈絡。此影響個人自我認同和行為的多元脈絡,每一個階層都影響且包含著前面 的階層。其中,與青少年生活息息相關之最初始的、立即的、有直接接觸的環境 系統被稱為微系統(microsystems),亦即個人在家庭或團體中每天接觸到的環 境,如家庭(親子、手足互動)、學校(師生、同儕)、鄰居、宗教活動等。中系 統則是由微系統結合而成,代表個體、環境與群體在微系統中的互動。即在兒童 青少年所生活的多元系統、環境與脈絡之間的連結,微系統成員間所發生之關 係,透過各種人際關係、溝通模式與相互作用影響著青少年。而當一個人的角色 或場所有所改變或移動時,就會產生生態轉銜(ecological transition)的現象,

良好的中層系統,能使各個脈絡間進行良性的互動與聯繫,以協助青少年轉換與 發展,如家庭和學校、社福單位間的互動溝通。外系統(exosystem)則是社會 正式與非正式的結構,青少年沒有直接涉入參與,但發生在他們生活情境中的事 件,仍可能影響到個體,如家庭與雙親職場的連結、家庭與政府機構的連結、家 庭與傳播媒體的連結、如和法律、社會福利、朋友家人之連結等 。巨系統

(macrosystem)則是指整體社會、文化與次文化模式的影響,包括文化價值、

社會力量、信念、態度、歷史事件等。對於個體而言,不同的族群背景、社會背 景、歷史背景所潛藏著的信念、意識型態、資源與機會,對前述所有的微系統、

中系統及外系統都會造成影響。

從生態的觀點可以了解,青少年的發展是受不同層次脈絡環境系統的直接與 間接影響,所以青少年的發展可說是青少年與其生存環境間互動而出的結果,微 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及巨系統從不同但卻普遍滲透的方向影響著青少年的發 展。因此了解青少年的發展,必須考量其所處的社會與文化環境,青少年的正向 發展需從生態取向(ecological approach)著手,需要家庭、學校、鄰里、社區、

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的共同參與(Bronfenbrenner, 1977; Chronister, McWhirter, &

Kerewsky, 2004)。

學校是不同系統的交會點,多元系統層次介入取向提供了一個統整且有效改 變問題行為的方法(Goldenberg & Golddenberg, 2011)。Henggeler、Sheidow、

Cunningham、Donohue 與 Ford(2008)即以生態系統的概念將學生在學校裡的 問題視為是學生與其所屬的主要社會系統(家庭、同儕、學校及鄰里社區)彼此 互動回饋的結果,也就是說青少年在學校發生的問題和個人(如低動機、學習障 礙)、家庭(如低效能的觀護、不良的親職問題影響教養功能)、同儕(藥物使用、

支持蹺課逃學)、學校(如不適當的班級管理)、學校與家庭的連結(如彼此信任 感低)、社區(如不重視課業成就的犯罪次文化)有關。Apter 與 Conoley(1984)

也有相同的觀點,而提出學校生態理論的四軸假設:(1)每一個學生是小社會系 統中不可分開的部分,在瞭解學生問題與發展策略時必須關注系統性的影響。(2)

在學生身上的煩惱不再被視為是一種疾病,而被視為是系統失衡。(3)所以在問 題評估時,不只觀看個體內的變項,也會評估環境因素,以及評估個體與系統的 適配程度。(4)任何介入的目標在於催化系統運作與解決策略的發展,成功的策 略運作是—讓心理師離開,讓學生身旁的老師、父母、社區更趨近案主,也就是 致力整合個體本質的、日常生活的,以及長期相處的外在環境。學校心理師的工 作是建構一個生態系統,能夠有效地支持青少年與家庭的功能。

Masten 與 Coatsworth(1995)亦贊同青少年的能力必須在生態脈絡中被定 義,並強調以歷史的觀點(historical perspective)看待學生的能力也是同等地重

要。學校心理學家通常以靜態的能力量表衡鑑學生的能力,通常不能對學生在學 校的能力表現提供發展性或歷史性的觀點。例如,對於偏差行為學生的瞭解,應 將偏差行為視為是學生特質與教育事件兩者複雜交互作用的結果。總而言之,以 長時間、歷史的教育軌道(trajectories)看待學生呈現的學校表現與行為是重要 的,在學校環境中建構一個瞭解學生優勢資產與保護因子的程序範圍(rubric)

裡,歷史的觀點與生態的觀點兩者同時重要。

此外,校園中的相關人員在校園預防方案的規劃中需要將生態的因素納入考 量。依據生態的觀點,Chronister、McWhirter 與 Kerewsky(2004)建議預防方

此外,校園中的相關人員在校園預防方案的規劃中需要將生態的因素納入考 量。依據生態的觀點,Chronister、McWhirter 與 Kerewsky(2004)建議預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