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在個人與校園資產及青少年正向發展的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內在個人與校園資產及青少年正向發展的相關研究

國內近幾年已開始關切正向心理學議題,但目前關注校園中的優勢資產對青 少年遠離危險、保護作用與正向發展的研究仍相當少。僅有黃德祥、謝龍卿

(2006)、洪福源(2006)曾對青少年發展資產與青少年正負向發展關係做過論 述性的介紹。而曾文志(2008)曾經以 Seligman 的優勢特質的觀點,以結構方

程式、階層迴歸分析檢視大學生在寬恕與幽默的人際長處在壓力知覺與心理健康 之間的調節效果與中介效果研究。研究發現人際長處在經歷較多生活事件之大學 生的心理健康具完全中介效果,但人際長處在大學生壓力知覺與心理健康的調節 效果節沒有得到支持。顯示人際長處是大學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變 項,經歷較多生活事件的大學生其在心理健康的情形愈不好,人際長處的程度是 重要的因素。

目前尚有幾篇碩士論文,開始以 Scales(2000)的發展資產觀點,運用自編 之「發展性資產量表」,探討青少年發展性資產概況,青少年發展資產與偏差行 為、危險行為、危害健康行為、及展能行為間之關係。這些論文大致上發現發展 資產與偏差行為、危險行為、危害健康行為、吸煙意向、及展能行為有顯著相關,

青少年在發展資產的程度愈好者,則其在偏差等負向行為的程度愈低,其在展能 行為的程度愈高(胡薰方,2010;許惠慈,2005;詹佩芬,2009;鍾佳珊,2009;

羅暐翔,2009)。上述研究已能初步探究青少年發展資產與青少年正負向行為之 關係,但對於校園資產的內涵並未特別關注,且尚無法提供個人與校園資產在青 少年焦慮、憂鬱情緒及正向發展的具體功能與影響情形的瞭解。

陳若喬與鄭麗珍(2003)則立基於優勢觀點,以質化研究方式探討經歷父母 離異的大學生之成長經驗,找出緩衝或支持他們在國中階段開始因應父母離婚壓 力歷程的保護性因子。他們發現大學生的內在優勢性格特質(主控性或獨立性、

動機驅使學業成就行為)、家庭內的親子關係品質與非監護家長關係互動(知覺 單親父母辛勞、感受父母完整的愛、經濟資源)、家庭外的支持資源(學校老師、

親戚、宗教信仰)等因素,都能保護大學生度過父母離婚的歷程。王齡竟、陳毓 文(2010)曾探究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青少年憂鬱情緒的關係中,以階層迴歸 模式分別檢視同儕、專家與家外成人支持在青少年憂鬱情緒的緩衝作用。結果發 現,部分受訪者表示學校老師是社會支持來源,在情緒支持、訊息支持上也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但該研究限制也指出未將社會支持功能做更細緻的測量,忽略瞭 解不同支持來源、不同支持功能所產生的緩衝作用,且該研究之研究架構與假設 主要奠基於國外既有的研究成果,不免有文化適切性與否的考量,建議未來研究 可針對社會支持的細緻功能、內涵及建構適合本土文化理論模式深入探究。

林杏足、陳佩鈺與陳美儒(2006)則是國內少數直接以青少年為對象,探討

可能引發或緩衝國中高危險群學生從事危險行為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的研 究。林杏足等人主要以復原力的觀點,分別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層面呈 現高危險群學生對危險因子、保護因子的知覺情形。研究結果發現高危險群學生 在四個層面的危險因子與保護因子同時並存,端視個人與環境如何互動與交互影 響。在個人層面部分發現,內外控性格會影響個體與環境的互動;生活中的情緒 經驗是否被理解與接納將影響危險行為的發生;認知縝密成熟與偏誤思考會影響 日常行事動機。在家庭層面部分發現,父母管教態度與方式左右親子關係;家庭 背景條件(家庭結構、低社經、重大家庭壓力事件)、隸屬需求是否被滿足將影 響危險行為發生;成員互動關係會影響參與危險行為。在學校層面,研究發現師 長管教態度影響學習的動機意願;同儕互動與關係影響迴避或涉入危險行為;課 業成就與師生關係影響課室穩定度。在社會層面,研究發現大眾傳媒同時具有正 向宣傳與負向引誘的作用;社群朋友的正向支持能有效成為危險行為的緩衝機 制,但有部分高危險群學生,為獲得他人的認同支持,所接觸的部分校外社群朋 友則會增加部分危險行為的程度;法律制度面的規範,同時具有警策赫阻與挑戰 逾越的可能。林杏足等人(2006)指出高危險群學生的生命經驗少被傾聽與理解,

人際隸屬及安全感不足、內在的孤獨與不被接納、少被引發意義感之標的,常成 為涉入危險行為的因子。故進一步建議未來研究者關注保護因子的功能,在校園 建立心理諮商與學校教育共同合作的機制,強化教師角色功能,建立專業間的諮 詢合作關係,提供師長支持,以提升青少年的正向發展。由林杏足等人的發現,

所顯示的是,青少年遭週環境中的成人、校園中的師長或同儕能否提供理解、滋 養、照護及支持的人際功能,還有校園專業團隊合作機制、師長功能對青少年情 緒與危險行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保護角色,此與本研究所關注的個人與校園資產 議題有相似之處,且本研究更進一步仔細地探究個人與校園資產內涵,以能更清 晰地探討這些重要的個人、校園人際要素、校園資產對青少年正向發展的影響情 形。

回顧國內文獻可以發現,過去輔導策略與相關研究大多關注如何阻隔危險因 子的發生,卻忽略在相同背景脈絡下同時存在的保護因子所發揮的作用力(林杏 足等人,2006),而對個人與校園資產的內涵也缺乏清晰之瞭解與界定,且仍多 以西方觀點、國外既有研究成果來界定與測量,可能無法真切反映或涵蓋台灣青

少年之內在個人優勢與外在校園資產的內涵。誠如 Guerra 與 Valverde(2007)針 對拉丁裔青少年之介入方案研究所顯示的,為增進學生的學業參與和學業成就,

在學校相關資產方案發展的設計與執行過程,特別強調要考量拉丁社區文化在父 母角色與親職行為特性,而要調整學校與父母連結的信念與形式。他們的信念 是,要看見學生的家庭資產,在連結學校與父母合作的同時,更要考量社區文化 的特殊性,從實際在地的文化屬性、生活經驗,細緻地考量優勢資產連結過程與 方案設計時需注意的文化偏好與特性,甚至是以這樣的文化瞭解去改變學校的政 策規劃與運作設計。

所以,本研究目的即是希望以校園為焦點,從實際在校園中的經驗,細緻地 去探討對青少年正向發展有益的個人與校園資產內涵,以及這些資產對青少年正 向發展之經驗現象,以累積對台灣青少年之內在個人優勢與外在校園資產的知 識。對青少年來說,學校老師、同學、父母不是專業的心理師,但卻需要時常與 壓力多重又複雜的青少年互動,在第一線中提供摔跤的青少年即時的滋養與幫 助,在校園中,有一些既有的經驗、特殊且豐富的知識與運作機制支持著青少年 回復生活的軌道,這些既有的個人與校園資產需要被看見、被累積起來。而所累 積的知識基礎,能進一步發展對學校系統合作工作中的親師諮詢介入模式、青少 年正向發展方案、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模式、以及增強青少年正向環境及個人與 校園資產強化與訓練的方案設計均有參考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