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正向資產的觀點取代病理缺陷的青少年正向發展介入之知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以正向資產的觀點取代病理缺陷的青少年正向發展介入之知

一、正向心理學介入與憂鬱減緩、增進幸福感

1998 年,Seligman 於美國心理學年會開始提醒心理學者應將關注的方向轉 向正向情緒、正向特質、正向關係、正向機構等優勢現象之研究。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2000)指出,自 1940 年代中期以來,心理學過份強調病理—

缺陷的取向模式(pathology-deficit oriented model),忽略了充滿在個體與社區中 既有的條件特質,因此花費極少的心力去探討如何促進個體正向發展的議題。而 且,這樣病理—缺陷的取向模式也將處遇服務侷限在一種問題反應與有限的領域 裡,只對有心理疾病的人做協助,並且延遲了處遇服務的時機,只能在明確診斷 做出後才能提供相關處遇,而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視野,就是愈正向的服務具有更 多潛在的效能。Seligman 與 Csikszentmihalyi 主張心理學應該將關注的方向放在 個體的優勢更甚於弱處,著重在個體優勢能力的建立更甚於病理問題之解決。

Smith(2006)也指出,近年來心理學在哲學與實務上已朝向優勢取向發展,

Seligman 提醒心理學者注意心理學發展太過偏重人類存在的黑暗面向,建議不要 只看到個體的缺陷與受損處,應該要研究優勢和美德(virtue)。心理治療並非只 是修補個體破碎之處,還要滋養每個人本身內在最棒之處,心理學家應注意個 人、社區、社會因素中讓個體覺得生命值得活下去的優勢。

在過去十年,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逐漸出現提供證據基礎的結果與實務意 見,例如指出心理幸福感不僅能使個體免於心理疾病,也是重要的正向心理資 源,這個資源包含樂觀或主觀幸福感要素(正向情感、生活滿意、快樂)(Diener, 1984; Diener & Seligman, 2002),也包含了真正的幸福(eudaimonic,如自我接納、

正向關係、自主性、生活目標)(Ryan & Deci, 2001)。Sin 與 Lyubomirsky(2009)

也認為,值得且需要去瞭解如何提升人們的樂觀感覺與功能狀態,如何增進人們 的幸福感受並釋放痛苦。其針對 49 個關於正向心理學介入與憂鬱緩解之研究的 後設分析指出,正向心理方案介入效果的確能促進個體的幸福感,並減低憂鬱感

受,具有中等程度的效果量,算是相當不錯的效果強度。正向心理方案介入不僅 幫助個體學習如何因應負向事件,而且能增進生活的正向性。有許多不同的正向 心理介入方法被發現是有效的,臨床工作者應可將正向心理要素結合在實務工作 中,例如參與讓人感覺享受的活動、用新的方式運用自我的特徵優勢、認知策略、

幸福感中的替代正向經驗與自我監控、情緒技術練習(正念與接受)對案主的心 理幸福感均有好的影響。Sin 與 Lyubomirsky 的研究也針對受試者的憂鬱狀態、

年齡、自由選擇或非自由選擇參與方案、介入的形式(個別、團體或自主管理)、

介入的時間長度、是否有比較控制組等變項進行調節分析。結果發現,正向心理 介入方案適合憂鬱症者,他們比沒有憂鬱症者更有進步的空間,對憂鬱的殘餘症 狀也有效果,能夠預防復發(Fava et al., 1998; Seligman et al., 2006)。Sin 與 Lyubomirsky 還指出,文化的觀點與價值也可能影響一個人對快樂的追求,在愈 支持追求個人快樂的文化價值下的個體可能比集體主義文化價值下的個體更能 從正向心理介入獲益。當考慮案主所屬的文化觀點與價值,運用不同的正向心理 學介入方法也是值得被關注的議題,例如去瞭解他們在他人焦點(other-focused)

活動(如表達善良、寫感謝信)與個人焦點(individual-focused)活動(如反映 個人優勢)上的差異。

綜上所述,正向優勢取向提醒當代的心理學者需將關注的方向放在個體的優 勢更甚於弱處,並著重個體優勢能力的建立。陸續有相關的研究也顯示正向心理 學介入方案對增進個體幸福感與減緩憂鬱程度具有統計的效果,為當代臨床實務 工作與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個值得關注、更積極提升個體正向優勢能力的方向。

二、正向優勢、資產觀點與青少年正向發展

Keyes(2006)指出心理疾病的組成,例如憂鬱症,是慣常性地連結持續的 情緒煩惱、行為螺旋下降的綜合情形,影響到青少年社會、情緒、以及學業的發 展。統計指出美國有 5-10%的青少年具有符合 DSM-IVTR 診斷標準所描述的心 理疾病,且有接近 15-40%的青少年具有憂鬱症狀與情緒煩惱。美國估計 17 歲以 下的青少年中約有 25%(即 1500 萬)的青少年陷於學業成就低落、藥物濫用、

過早性行為的問題。在這 1500 萬中的 700 萬人有偏差行為、幫派、暴力、犯罪、

甚或涉入謀殺或被殺害的行為;其他 700 萬青少年在輟學的危機中、在學校霸凌 或被霸凌、或有自殺行為(Smith, 2006)。

但是,最近 20 年來,有關青少年復原力(resilience)的研究結果卻令人振 奮,即使來自極端失功能或資源貧窮的家庭,有 70~75%的青少年不僅可以讓 自己存活下來,甚至可以為自己贏得正常的生活。研究顯示其原因是(1)保護 因子具有緩衝作用(2)保護因子對孩子成長的豐富影響力勝過特定危險因子的 不利情形。優勢觀點提供矯正的(corrective)派典,從聚焦在病理學的醫療模式 轉向發展個體資產的模式,強調去瞭解並發掘青少年的各種美德、能力和資產,

看見他們身上原有的優勢,並且支持與增強家庭學校等外在環境滿足青少年的需 求,讓青少年從不利的環境中往成人的發展方向前進(Smith, 2006)。

(一)優勢、資產

Park、Peterson 與 Seligman(2004)認為優勢是個體心理疾病的緩衝器,能 增進幸福感。Aspinwall 與 Staudinger(2003)為優勢下一定義:優勢係指能夠幫 助個體因應生活壓力或讓生命更為充滿的力量,它不只是一個固定、靜態的人格 特質,也是深植於個體文化中動態的、脈絡的、歷程的產物。它具有幾個重要的 特徵:人類的優勢是在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互動的脈絡中發展出來的;不同的文 化對優勢有不同的定義,看待優勢的重要性也不同;優勢可以被鍛鍊和改變,在 不同的生命發展週期可以增長不同的能力;優勢也可被視為人類適應系統的一部 份,人類是在與環境不斷適應中具有自我導向的有機體,能夠運用不同的資源或 技術以解決問題或完成目標;優勢幫助一個人去超越與改善個人與社會的情況。

於是,要發掘一個人的優勢並不容易,不只要從個人特質來發掘,還必須從生物 的、心理的、社會的、文化的、環境的、經濟的、物質的、以及政治的層面來發 掘個人的優勢。

回顧國外文獻,以個體優勢、資產與青少年健康發展為核心的相關研究,大 致可以區分為二大類,第一類主要是以 Peterson 與 Seligman(2004)所發展的 24 個優勢特質(human strengths)、優勢特質因素量表(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VIA)為核心的研究;第二類主要是以 Scales(2000)的 40 個青少 年發展資產(development assets)為核心的研究。

(二)24 個優勢特質

Peterson 與 Seligman(2004)積極地發掘存在於個體內在的優勢,他們以人 格特質的角度將優勢特質定義為一種個體反映在想法、感受與行為的正向特質,

在不同人的身上可測量到不同程度的優勢特質,此特質係以生理為基礎,透過不 斷變化的歷程,朝向更優越美德及被運用在解決生存所需的重要任務中,被選擇 存留下的特質。這些存在於個體內在的優勢特質包括六個面向、24 個特質:(1)

智慧與知識面向包括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熱愛學習、批判思考與開放、原創力、

社交智能、智慧觀點(2)勇氣面向包括勇敢、活力、真誠一致;(3)人道與愛 面向包括仁慈、愛與被愛;(4)正義面向包括團隊與忠誠、公平公正、領導;(5)

修養面向包括自律、謹慎熟慮、謙遜;(6)心靈超越面向包括美的欣賞、感恩、

希望樂觀、靈性、寬恕、幽默與玩樂智慧、熱誠(Peterson & Seligman, 2004; 洪 蘭譯,2003)。

後續,相繼有研究運用優勢特質,探討優勢特質與個體主觀幸福感之關係

(Park et al., 2004);也有探討優勢特質與青少年問題(如憂鬱)的關係研究(Sin

& Lyubomirsky, 2009; Yip, 2005),瞭解青少年之優勢特質與青少年問題行為間之 關係(Ma et al., 2008),或瞭解青少年主觀正向經驗與優勢特質在發展過程中的 緩衝與保護情形(Israel & Jozefowicz-Simbeni, 2008; Morrison, Brown, D’Incau, O’Farrell, Furlong, 2006)。研究發現,青少年具有愈多的優勢特質,愈有多的主 觀幸福感,則其愈能避免憂鬱、性、及風險行為等問題,顯示青少年的優勢特質 具有保護與緩衝的作用。

此外,也有運用優勢特質的架構,發展青少年介入方案,以增強青少年優勢 特質或心理健康的發展,如運用認知行為取向的觀點,探討認知與問題解決技 能、樂觀學習的相關方案,例如賓州兒童青少年復原力方案(Penn Resiliency Progra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P-CA)能提升青少年的優勢特質,以避 免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問題之產生,提升青少年的社會情緒能力、健康及復原 力(Gillham, Jaycox, Reivich, Seligman, & Silver, 1990; Reivich, Gillham, Chaplin,

& Seligman, 2005);預防青少年憂鬱與焦慮症狀之父母介入方案( Gillham, Reivich, Freres, Lascher, Litzinger, & Shatte, 2006; Shatte, Seligman, Gillham, &

Reivich, 2003);運用父母參與的夥伴關係增強青少年的學業能力之方案(Bryan,

2005; Bryan, & Henry, 2008; Sheridan et al., 2004)。甚至,訓練學校教職員具備優 勢能力,以增加他們在學校的優勢功能等 方案(Koller & Bertel, 2006)。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優勢特質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關係,且能幫助降低憂 鬱與焦慮情緒,並具有緩衝保護作用,避免風險問題的傷害。所以,透過直接發 掘或增進青少年的優勢特質,或者透過間接的父母、學校人員的訓練,均能幫助 建構青少年優勢特質,進而為生活帶來更多幸福感。

(三)40 個青少年發展資產

Scales(2000)的 40 個青少年發展資產同時觀看青少年個體內具有的發展資

Scales(2000)的 40 個青少年發展資產同時觀看青少年個體內具有的發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