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訪談法確立臺灣基督教信仰正向影響環境關懷與行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以訪談法確立臺灣基督教信仰正向影響環境關懷與行為

如第二章文獻回顧所述,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從 1967 年 White 開啟大門之後,50 年來,主要的量化研究都集中在美國,初步確立基督 教信仰世界觀會透過某些變項影響環境行為,且中間的過程和影響因素是複雜的。而在 臺灣,因並無先人的研究可參考,雖然從經驗上可以觀察到某些基督徒因為信仰的緣故 而開始關心環境、付出環境行動,但卻沒有足夠的研究基礎證實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 究將採用訪談法,以立意抽樣選取六名受訪者,皆為基督徒,且為環境教育從業人員或 專家學者,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訪談,並分析背後意涵。訪談題目如下:

1.您是如何走上對環境關懷之路?

2.您是如何開始基督教信仰的?

3.基督教信仰在您對環境付出關懷方面有何影響?

4.您對環境付出的關懷與行動對您的信仰有何影響?

訪談結束後依照訪談內容進行分析,分別為以下四節:1. 為環境付出的起始 2. 信 仰之路的起始 3. 基督教信仰對環境關懷與行為的影響 4. 對環境關懷與行為對基督教 信仰的影響。依照此訪談結果,確認基督教信仰是否會影響人對環境關心、付出行動,

以此呼應國外文獻調查的結果,並作為本研究的開端。

一、 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皆為基督新教的受洗基督徒,並同時為環境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對 象背景如下:

表 2. 訪談對象背景

編號 受訪者背景

M1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女性。研究領域包括動物權、社區 環境教育等。

M2 國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教授,男性。研究領域為環境解說、環境教 育、自然教育中心。

22

M3 國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畢業,女性。大學時期關注鳥類保育議 題,研究所時期投入於花蓮富興農場田野,長期關心環保議題。

M4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女性。大學時期擔任國家公園志工,

深入了解地方的環境問題,從此開始關心環境。

M5 生態關懷者協會創立人,女性。物理學與神學雙碩士,成為母親後開 始投入環境領域,1992 年創立生態神學中心,1998 年創立生態關懷者 協會,為臺灣第一個開設《環境倫理學》課程的教師。

M6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女性,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課程及 教學研究中心擔任專案助理。

二、 訪談問題設計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基本上採面對面的訪談方式,但因有時會因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利用電話、通訊軟體做遠距離訪談。

本研究訪談問題為以下四題,訪談問題如下:

1.您是如何走上對環境關懷之路?

2.您是如何開始基督教信仰的?

3.基督教信仰在您對環境付出關懷方面有何影響?

4.您對環境付出的關懷與行動對您的信仰有何影響?

問題目的:

問題 1:要了解受訪者成為環境行動者的過程中,如何形塑出現在的價值觀。

問題 2:要了解受訪者擁有信仰的契機,藉此了解受訪者因信仰而形塑出的價值。

問題 3:要了解對受訪者而言,信仰所擁有的價值對應到環境行動上,造成什麼影響或關 係。

問題 4:要了解對環境付出的行動,對信仰是否造成甚麼影響或關係。

三、 研究結果

透過綜覽同時擁有基督信仰的環境行動者的人生經驗,能夠瞭解到信仰提供的價值 改變是長遠的、根本的。這些環境行動者帶著的信念可以歸納為四類:

1.關懷環境是 神所喜悅的,所以我會為 神去付出。

2.我們是上帝的管家,萬物和人類同時都是上帝的受造物,在萬物中有其自有的價值,

所以我們要負起責任來保護與妥善使用。

23

3. 神是悲憫與公義的 神,因此看到不公義的事不能緘默,要挺身而出。

4.環境問題是表面,人內心的問題才是根本。若改變人內心的問題,破壞環境、不公義 與不良善的事就會跟著減少了。

此四類信念促使人展開對於環境保護的行動。因為體會 神不僅關心人類,環境與萬 物也是 神所關心與關懷的對象,因此為了做 神喜悅的事,會去關心環境的問題,並展 開保護的行動。此宗教信念不僅促使並強化了環境行動,在付出環境行動時,也連帶使 自己在信仰上有更深刻的體會。以下將分為「為環境付出之路」、「走上信仰之路」、「信 仰對環境行動的影響」、「環境行動對信仰的影響」四節,整理並分析受訪者付出環境行 動的信念、形成過程,以及當中蘊含的內涵。

(一)、為環境付出之路 1. 開始的那瞬間

每個人在走上為環境付出的這條路時,各自原因有所不同,但與過去的生命經驗有 很大的關係(許世璋,2003)。有人是天生就喜歡親近自然,在山林間玩耍得到很大的快 樂與成就,也有些人是被自然的美麗所吸引,喜歡去研究和靠近。

不過他們表示,喜歡自然和願意去保護環境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單純是滿足自己 的喜好,而後者則是對別於自身的他者付出,對象甚或擴展到無生命的自然萬物、以及 關心下一個世代,是利他的表現。

「本來就非常喜歡大自然,這應該是天性使然,小學中學開始閒暇時候就會找同學 去自然探索。覺得有些事情是沒辦法教的,想想小時候二三年級就會去找同學做很遠的 車去大自然探索,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神奇。」(M2,20160131)

我本身就很喜歡自然,大學生科系是研究黏菌,覺得黏菌很美,徜徉在自然中很快 樂。但是當時對於環境保護沒有概念,生科系的採集老師有要求一定要採集到怎樣的樣 本才算符合標準,雖然喜歡,但並不會想要更進一步去保護。(M1,20160130)

雖然如此,但喜歡親近環境的特質對開啟環境的關懷、進而付出行動提供了很好的

24

踏板,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看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進一步去思考這「問題的根源是 甚麼?」、「我該如何做?」,進而開始對環境關心並改變行為模式。另外因為在生命的過 程中,和一個地方有連結,在關心當地的環境問題的時候,產生了要開始關心環境的想 法。

「我對環境開始關心的契機,是大學時期去墾丁當國家公園志工,會和那邊的志工 一起討論環境問題,像是核三廠就蓋在國家公園內,有很多衝突的情況。在這過程算是 深入了解那個地方,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也產生情感了。從此後開始會開始關心環境 問題。」(M4,20160205)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自然,本身的個性就是會喜歡思考,看見自然中有很多垃圾、

被破壞的地方,會思考這些問題是怎麼來的,也會開始關心。」(M6,20160205) 不過也有人是一開始對生態與環境毫無基礎概念,但是在面對生命的需要時,開始 去關心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環境。

「我原本是物理學與神學的背景,和這一塊(環境領域)算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是在 當了媽媽之後,為了孩子,想要做一個稱職的媽媽,才開始去關心環境,因而加入主婦 聯盟。」(M5,20160205)

在探究受訪者如何踏入為環境付出之路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教育」在其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經過環境教育的過程,原本對此沒有覺知的人開始建立覺知、培養態度,

並開始改變行為;另外原本對環境問題就有所關心的人,因為接受了環境教育,在「對 環境行動的策略」、「看待環境問題的面向」等方面更加清楚,進而強化了自己對環境的 關心,並更確實的行動。

「去美國就讀研究所之後才開始接觸環境教育,過程中發現自己也應該要開始採取 一些行動,會開始用環保筷、做資源回收,並在當時還沒有這種觀念的臺灣,首先去行 動,並鼓勵想做的人一起參與,雖然一開始不是很敢,但還是帶著要做的心去行動了。」

(M1,20160130)

「我參加了主婦聯盟之後,很快地發現這對我來說不夠。雖然他們在做的資源回 收、垃圾分類很重要,但那是在問題產生後的末端行動,當然這也很重要,但因為我的

25

物理背景吧,我會想要去探究根本的問題。因為我神學的背景,我會首先去了解生態神 學,但之後我發現這樣還是不夠,因為我對於生態完全不瞭解。生態神學不只是一個神 學,也要和生態有所對話。後來去看了 Leopold 的書,看中文覺得不夠,我還去找英文 的來看,看到他提到土地倫理,受到很大的觸動。後來成立了生態神學中心,開始辦讀 書會,一本一本書去看,是這樣開始的。」(M5,20160205)

「因為我們接受過環教所的訓練,在看待問題的角度,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問 題怎麼發生,並且用他們的語言去溝通,不會用強硬的方式去抗爭,而是柔性的方式去 了解、解決問題。」(M6,20160205)

2. 不只是環境,也包含對人的關懷

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透過教育的方式解決環境的問題,強調人與自然間的互動 關係,因此不只是關心自然,也是關心在其上活動的人。同樣的,在個人開啟對環境問 題的覺知,並開始走上為環境復出之路的過程中,也脫離不了對人群的關懷與對人的關 心。

「如果大學沒有參與山服團,我對環境的萌芽會更晚。我們算過一個人花在山服團 是 15 個小時,沒來參加到一定次數還會退團。透過付出、關心原住民小孩的問題,也 去協助他們的生活,像是原住民小孩要開刀,我們透過臺大醫學院學生讓他們來臺北開 刀都不用錢。甚至還捐錢籌了十幾萬捐給他們,都是我們自己打工存起來的。我覺得對 環境和人也是一體兩面,愛護自然也是保護人的需要。」(M2,20160131)

「我大學是在研究水鳥,臺南的水雉。當時高鐵要開發,會經過水雉的繁殖區。臺

「我大學是在研究水鳥,臺南的水雉。當時高鐵要開發,會經過水雉的繁殖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