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 20 世紀末期以來,全球環境變遷的問題逐漸被世人所重視,環境保護漸漸成為

顯學、各國實施政策的方向,環境教育也被視為達成環境保護的最根本手段。環境教育 的內涵在於,透過教育的方法,傳遞環境知識、讓人具備環境態度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 技能與方法,進而讓人成為做出負責任環境行為的公民。研究者從大一開始就進入教會 學習,透過學習聖經而擁有基督教的信仰,在基督教當中,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心是基本 信仰。我們相信是造物主 神創造這個世界與人類,而 神差派基督到世上,以他的生活、

言語、行為為我們做榜樣。然而基督徒並不是空有信心、只是相信就夠了,在雅各書 2 章 17 節提到,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因此,除了擁有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心,也必 須學習基督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以及上帝所擁有的純全的善良與愛,並且將其實踐出 來,成為與基督相似的人(馬太福音 5:48),這種透過學習使人想法改變,並達成行為變 化的過程,與環境教育的內涵相似,因此促使研究者從生物專業的領域跨出,選擇環境 教育研究所就讀,並在就讀期間,將信仰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透過神學理論、生態 神學英文專書、英文期刊文獻的回顧,以及聖經的教導使其連接了起來。

根據 2013 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的統計,在臺灣基督教與天主教人口相加 起來,信仰基督宗教的人口數約 155 萬人,佔全臺灣人口比例的 6.95%。雖然在臺灣不 是主流的信仰,然而以全世界來看,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數約 22 億人,佔世界人口約 32%,

是影響力相當巨大的宗教,其影響甚至深入社會、文化,形塑人們的行為。雖然在臺灣,

以全體人數看來,基督徒屬於少數,但在臺灣的歷史中,基督教幾度扮演重要的關鍵角 色(鄭仰恩,2005)。1865 年,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士的身分正式來台,是英國長老會第一 個來台的宣教士,除了積極推展醫療宣教外,也成立臺灣第一座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1872 年,加拿大長老會的馬偕牧師於淡水登陸,除了設立醫館外,也設立大學,以及女 子學堂,為臺灣的醫療、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而日治時期,基督教知識份子們,以蔡 培火、林茂生等人為首,進行一連串的社會運動,雖然其最後並無效果,但可以顯示,

2

基督教文化提供臺灣知識份子在「追求現代性」與「維護臺灣性」方面,提供某些可能 性與實踐途徑(王昭文,2009)。另外,從孫中山(1866-1925)開始,歷來中華民國元首如 蔣中正(1887-1975)、蔣經國(1910-1988)、李登輝(1923-)皆具有天主教與基督教信仰,可 見基督教與天主教人數雖少,但其在臺灣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臺灣的教會團體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卻不見普遍,除了陳慈美女士創立的生 態神學中心,日後成為生態關懷者協會,以及某些教會、牧師的推動與倡議,並不見基 督教界整體投入環境保護的情況。這與研究者本身的生活經驗相衝突。回顧自己將近 8 年的信仰經歷中,見證無數因為學習基督教思想而改變想法、行為,進而造成生活改變 的例子,那是因為內心中價值的根本被轉變而產生的改變,這種改變能夠維持相當長的 一段時間,甚至是人的一生。且不乏有基督徒、牧師在生活中實踐環境友善行為,像是 研究者教會的朋友在登山時,會將掉落在地的垃圾撿起來帶走(不論是不是自己留下 的),原因是牧師以聖經為本教導說:「對 神而言,山林也是屬於 神的,因此我們要成 為主人,要主動管理,不能認為與自己無關」。不管是因為看見環境問題而受苦的大地 和人類,或是因為聖經當中教導的悲憫與關懷、或是以 神為中心的思想,進而使他開 始關心環境與其相關的問題,研究者發現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之間是有其關聯存在 的。由此,我開始好奇基督教信仰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便開始尋找基督教信仰對環境 行為影響的相關文獻。

1967 年,史學家 Lynn White 指出,環境破壞的主因是影響西方文明與思想甚深的 基督教信仰,因為基督教是形塑現代西方社會的重要力量,且宗教能夠深入的影響人們 的價值與行為,而在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當中,能夠找到諸多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經文 詮釋,因此教會被認為是需要為現代環境問題負責的對象之一。然而,後來的神學家們 並不認同 White 的說法,而是認為主因是啟蒙時代以來萌生的人本思想,以及工業革命 所帶來的技術革新。然而,因為 White 的觀點,使得基督教界也開始思考聖經當中是否 有能回應當代環境問題的思想,並對聖經重新加以詮釋,逐漸演變出「生態神學」─以 上帝為中心來看待環境、人類自身,並重新思考人、上帝、萬物(環境)三者之間關係的 神學觀,為基督教神學樹立新的典範。

3

近年來,教會界對環境保護的參與日益增加,天主教宗方濟各在被選為教宗後的文 告中,宣示教徒將不再只是關心人類,也包含非人類的其餘受造物(Taylor, Gretel, and Zaleha, 2016),顯示了教會界對環境的重視。

有鑑於此,研究者開始產生疑問,為什麼一樣是信仰基督教,一樣是接受聖經的教 導,但有些人的宗教信念會影響並強化他的環境行為,然而有些人則是不認為這很重 要,或是即便覺得很重要,但卻不會行動。為了瞭解宗教在產生環境行為扮演的角色,

並找出造成環境行為決策的相關變項,從行為學的角度切入,建構宗教與環境行為之間 關係的行為模型便非常重要。然而在臺灣卻沒有對於基督教信仰者的環境行為及對其造 成影響的相關變項的研究,因此在指導教授的建議及文獻回顧的導引之下,提出「基督 教信仰世界觀」、「教會參與度」、「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環境行 為」為變項的理論模型,以調查法發放問卷調查,並以結構方程式(SEM)建構各變數之 間的路經關係。詳細方法與設計將於第三章討論。

第二節、研究目的

一、 瞭解臺灣基督徒具備何種對環境的信仰世界觀。

二、 建立臺灣基督徒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模型。

三、 以此結果對臺灣基督徒的環境教育與信仰教育提出建議。

第三節、研究問題

一、 臺灣基督徒具備何種對環境的信仰世界觀?

二、 該種世界觀如何影響到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

第四節、名詞解釋

一、 基督教信仰者

基督信仰泛指相信耶和華上帝是唯一真神,並相信耶穌是基督的信仰,分為舊教與

4

新教,一般所稱的「基督教」,指的是宗教改革之後分支出來的「基督新教」,文獻回顧 中的基督教、基督宗教皆指包括天主教的基督教。本研究將以臺灣「基督新教」的信仰 者為研究對象,第三章之後的「基督教信仰者」、「基督徒」,皆是指信仰「基督新教」

正式受洗的信徒。

二、 環境行為

環境行為指的是積極的採取有助改善、提昇或維持環境品質之行動,親身去實踐,

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本研究根據以往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將其 分為「個人環境行為」與「政治環境行為」,其內涵會於研究方法一章詳細說明。

三、 基督教信仰世界觀

世 界 觀 (Worldview) 指 的 是 個 體 潛 意 識 中 逐 漸 形 成 、 具 整 體 性 的 心 智 (Cobern,1989),且決定人的思維、情感、行動及反應的傾向,是人類在自覺或不覺中對 於 事 物 的 真 實 性 (reality) 所 持 的 信 仰 (Ogunniyi, Jegede, Ogawa, Yandila, and Oladele,1995)。

本研究中的基督教信仰世界觀,來自生態神學中的 Stewardship,即以「管家的職 份」,進行對於環境友善的管理。內涵包括:1)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2)人類需要去尊重並保護大自然,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3) 神存在於萬物當中,在自然 中能感受到 神的存在。

四、 環境關懷

環境關懷(environmental concern)在各研究的定義不一,本研究引用 Sherkat 與 Ellison(2007)的研究,將其定義為兩個構面:「對環境後果的覺知」以及「為環境犧牲的 意願」。此兩項變項表示對環境付出關懷與關心的程度:對環境問題後果的覺知程度,

以及是否願意為其犧牲。

5

第五節、研究限制

一、 宗教類別的限制

以全世界來看,22 億信仰基督宗教的人當中,天主教人口佔約 50%。然而以臺灣 150 萬人當中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受洗的信徒中,基督新教的信徒約為 122 萬,比例高達 8 成。

再加上自宗教改革後,基督新教從天主教當中分支出來,其儀式、強調的聖經教義與天 主教有些許不同,雖然核心教義與宗教經典是相同的,但為避免不同教派之間祭儀與形 式的差異增加研究的變因,本研究只將範圍侷限在「基督新教」受洗的基督徒。

二、 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將以網路問卷搭配實體問卷進行,然而使用網路的年齡層以年輕族群為多,

發放實體問卷也因為在偏鄉的教會過於分散、且年紀大的長輩會有不識字、不理解問卷 意涵的情況,因此會造成樣本會集中在各區的都市,以及可能會面臨樣本年齡侷限在某 一年齡層的情況。

三、 研究範圍的限制

因本研究是以基督教信仰者為研究對象,了解聖經中對環境友善的世界觀對於環境 行為影響的差異為何、路徑為何,並透過與專家學者討論探究背後原因。然而針對於非 信仰者與信仰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內,因此無法透過本研究了解宗 教信念對於無信仰的人,在環境行為方面是如何影響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