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一、研究架構

在這一節,將根據文獻回顧一章中所整理出對於宗教信念與環境行為的研究,將影 響「環境行為」的變項定為「對聖經的信念」(聖經的無誤性)、「治理的世界觀」、「管家 的職份」、「教會參與度」、「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環境行為則分 為「政治環境行為」、「個人環境行為」。 其中「治理的世界觀」與「管家的職份」為「基 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後果的覺知」與「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為本研究所定義的

「環境關懷」;「政治環境行為」與「個人環境行為」則是屬於「環境行為」。本研究架 構模型圖如下。

34

圖 3. 本研究所提出之宗教信念與環境行為意圖理論結構模型

因本研究將過往「管家的職份」、「教會參與度」兩個變項所使用過的問項整合,

形成新的構面,因此本研究在正式分析前,先以 SPSS 從 699 份樣本中隨機抽樣 211 份 樣本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EFA),驗證本研究修蓋後的新模型是否適用。

依研究者的生活經驗,臺灣基督教社會與美國不同,並無顯著的保守派與自由派 之分,該名詞以及對於保守與否的定義都與美國社會不同,政治保守性亦然,因此本研 究的架構模型並沒有納入宗教保守性與政治保守性作為變項,而是專注於宗教世界觀對 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

35

二、 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

本研究首先根據文獻設計 8 個構面,題目與引用文獻列於下表。

表 3. 本研究初步各構面問項

聖經的信念(Sherkat, 2007)

B1 聖經是 神確實的言語,必須逐字相信,不得修改。

B2 聖經是 神啟示的言語,但因為是人記錄下來的,因此會有人為的錯誤。

B3 聖經是一本歷史典籍。

教會參與度(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Pepper and Leonard, 2015)

CA1 你多常參加教會活動或聚會?(包含禮拜、小組聚會、其他活動)

CA2 你多常在教會中服事?

CA3 你多常花時間在禱告上?(謝飯禱告除外)

CA4 你多常花時間在讀經上

CA5 你多常花時間在傳福音上

Domnion 世界觀(Pepper and Leonard, 2015)

D1 神創造人是要人任憑己意去治理萬物。

D2 神創造植物和動物的存在是優先為人類所使用。

D3 人類有權力去改變自然環境以符合自己的需要

管家的職份(Dunlap et al., 2000; Tarakashwar, 2001;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S1 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S2 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S3 我曾經在自然中經歷過 神的存在

S4 神創造的植物與動物擁有和人一樣生存的權利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你覺得在臺灣以下問題的嚴重程度為何?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WS1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負擔高一點的污染防治費(水污染、空氣污染)。

WS2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負擔高一點的電費、水費。

WS3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

36

個人環境行為(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在過去一年中,我曾 經採取以下行動,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PB1 購買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農產品。

PB2 減少開車,搭乘交通運輸工具

PB3 將使用過的廢棄物資源回收。

PB4 為了環境保護的因素而拒絕吃肉

政治環境行為(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在過去一年中,我曾 經採取以下行動,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POB1 參與環境運動或環保組織。

POB2 連署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

POB3 參與環保有關的集會遊行。

POB4 我單獨或隨團去見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表達對某一環境問題的關切和意見。

因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模型是參考過去相關研究的問卷設計,並將某些變項整合成新 的構面而形成,因此為確認理論架構模型與問卷設計是否恰當,本研究先以 SPSS 23 針 對回收樣本隨機抽樣 211 份,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結果將成為本研究確立的理 論架構模型。

37

38

分別設計成三個問題,因此違反測量變數是反映同一潛在變數的基本原理,此為研究者 在題目設計上的失誤;而「治理的世界觀」之所以無法形成構面,推測原因為臺灣與美 國的民情不同,雖同是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從 19 世紀中期宣教士來台,已有 150 年以 上的歷史,若上溯至荷治時期,更是有 300 年以上的歷史,且兩國文化、語言不同,教 會制度與文化也有些許差異,因此在臺灣,或許並不會形成如美國那樣,兩個壁壘分明,

分別代表親環境與反環境的世界觀。因本研究時間、人力與經濟的限制,研究者選擇不 再重新設計量表並進行另一次新的調查,因此依照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將理論架構 模型縮減為六個構面,並以此模型進行之後的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與路徑分析。

三、 研究假設

根據過往文獻,以及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出的理論架構模型,提出 8 點假設:

H1:教會參與度會正向影響管家的職份。

H2:教會參與度會正向影響個人環境行為。

H3:管家的職份會正向影響政治環境行為。

H4:管家的職份會正向影響對環境後果的覺知。

H5:對環境後果的覺知會正向影響為環境犧牲的意願。

H6:對環境後果的覺知會正向影響個人環境行為。

H7: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會正向影響政治環境行為。

H8: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會正向影響政治環境行為。

以此理論架構模型與研究假設,使用 LISREL9.2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FA)與路徑 分析,以驗證測量模型與研究假設。研究流程、研究區域與對象、研究方法將於第二、

第三與第四節詳述。

39

圖 4.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模型

表 4. 本研究各構面問項

教會參與度(Sherkat and Eillison,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CA1 你多常參加教會活動或聚會?(包含禮拜、小組聚會、其他活動) CA2 你多常在教會中服事?

CA3 你多常花時間在禱告上?(謝飯禱告除外) CA5 你多常花時間在傳福音上

管家的職份(Dunlap et al., 2000; Tarakashwar,2001;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S1 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S2 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S3 我曾經在自然中經歷過 神的存在

S4 神創造的植物與動物擁有和人一樣生存的權利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你覺得在臺灣以下問題的嚴重程度為何?

AC1 工業造成的空氣污染。

AC2 排放廢棄物造成的河川污染。

AC3 汽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

AC4 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40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WS1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負擔高一點的污染防治費(水污染、空氣污染)。

WS2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負擔高一點的電費、水費。

WS3 為了保護環境,願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

個人環境行為(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在過去一年中,我曾經採取以下行動,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PB1 購買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農產品。

PB2 減少開車,搭乘交通運輸工具 PB4 為了環境保護的因素而拒絕吃肉

政治環境行為(Dietz et al., 1998; Sherkat and Eillison, 2007; Pepper and Leonard, 2015) 在過去一年中,我曾經採取以下行動,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POB1 參與環境運動或環保組織。

POB2 連署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議題。

POB3 參與與環保有關的集會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