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

Copied!
8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 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 Taiwanese Christian Worldview's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Behavior. 研究生:鄭群騰 60246003S 指導教授:方偉達. 博士. 中華民國一O六年五月. 中華民國 臺北市.

(2) 謝 誌 時光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在師大環教所第四年的歲月就要畫下句點,期間經歷換題 目、找不到方向,甚至有點迷失的過程,感謝方偉達老師不懈的教導,並給予我很大的 空間,才會有這份論文的誕生。這份論文是臺灣第一篇以結構方程式分析基督教信仰與 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論文,感謝臺灣各地教會牧者們的協助,以及幫助我填寫問卷的 699 名教友。 在研究方法上,感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碧芳老師教導我很多結構方程式的用法, 並提醒我分析上會遇到的細節,並感謝林碧芳老師與台北市立大學衛福系林于凱主任擔 任我的口試委員,並對我的論文給予很多建議。 也感謝研究室裡陪著我奮鬥的同學與學弟妹們,懿德常常與我一起閱讀國外基督教 信仰與環境行為研究的文獻,並在文章排版上給我很多幫助;冠竹則是在整理資料的過 程中教我很實用的方法,讓我克服數據輸入錯誤的困難;也感謝明麟學長帶領我進入結 構方程式的大門。 感謝接受我訪問的教授、學者專家先進與學長姐,你們所分享的信仰歷程、環保 行動歷程,以及在其中的體會,不僅在學術上貢獻良多,對我個人也是受用無窮,很開 心能在研究的過程中,遇見你們過往精彩的人生。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母親,以及已過世的我的父親。我母親在父親過世後的十二 年間,一己之力撫養我與妹妹長大,那恰巧是孩子最煩人的時期,但母親始終十年如一 日,不辭辛勞的工作,且沒有缺少過給我們的愛;也感謝我的父親在我還小時,為我的 閱讀習慣紮根,如今我實現了當初對您的諾言,終究完成學業,使你感到驕傲。 感謝 神在一路上與我同在,也賜我靈感,願在將來,這份並不是很成熟的研究, 也能對臺灣基督教界、環境教育界,帶來一些貢獻。. i.

(3) 摘 要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上自然環境的破壞所引發的各樣問題,已嚴重威脅人類與 地球其他物種的生存,而學者們也指出這當中有很大比重來自人類本身的行為。1967 年 Lynn White 批判基督教思想以人為中心本位思考,是引發環境問題的元兇,自此之 後,基督教神學家們將信仰回歸聖經並重新詮釋,發現聖經的中心思想是人以上帝為中 心,因此「並不是按自己意願主宰萬物,而是以上帝的愛和意旨來對待,並推己及人」。 此生態神學的思想翻轉以往基督教世界認為人高於一切萬物、萬物是為了人類而存在的 思想,並回應了當代發生的環境問題。1980 年代後期,以美國為首,開始反思基督教信 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之研究,然而此類研究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幾乎沒有,更 遑論臺灣地區。臺灣基督徒環境保育實踐工作從陳慈美女士開始,於 1992 年創立了生 態神學中心,1998 年擴大成立臺灣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以生態神學的觀點為基底 推動環境教育;也不乏有教會的牧者以身作則,將環境友善行為實踐在教會的生活當 中,然而普遍來看,教會並不特別強調對環境的關懷,也有虔誠的信仰者並沒有付出對 環境的關懷與行動。為釐清臺灣基督徒具有何種基督教信仰世界觀;該世界觀是如何影 響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並確立在臺灣實施的基督徒環境友善行為模式,本研究引用聖 經、神學理論、生態神學英文專書、英文期刊文獻,提出「教會參與度」 、 「管家的職份」 世界觀、「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為環境犧牲的意願」、「個人環境行為」、「政治環境行 為」六個構面,並以結構方程式(SEM)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與路徑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管家的職份」世界觀會正向影響「政治環境行為」, 並會透過「對環境後果的覺知」的路徑,正向影響「為環境犧牲的意願」 , 「為環境犧牲 的意願」正向影響到「政治環境行為」與「個人環境行為」。本研究結果與過往國外研 究有相符、也有相異之處,根據此結果提出臺灣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 為影響之行為模型,並針對教會中的環境教育與信仰教育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結構方程式、管家的職份(Stewardship)、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世界觀 ii.

(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global climate has changed, and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problems that ar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 Those issues have seriously threatened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other species on earth. Moreover, scholar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point comes from behaviors of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In 1967, Lynn White criticized the Christian ideology, which people use the human-centered standard to ponder, and Lynn White believed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arous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hen on, Christian theologians regressed their faith in the Bible and reinterpreted, and they found that the central ideology is God-centered standard. Therefore, Christian theologians considered that human do not dominate everything on the basis of his own will but according to the will and love of God and treat others as we expect to be treated. This ideology of Ecological Theology reversed the former ideology, which people thought that human beings are greater than all things and everything is existed for human beings, and respond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t that time. In the late 1980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began to reflect on research of the faith Stewardship Worldview of Christian on environmental car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However, people can hardly find this type of research outside of America and let alone Taiwa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Taiwanese Christians began with Ms. Nancy Tzu-mei Chen. Ms. Chen established the Ecological Theology Center in 1992, and she expanded to establish Taiwan Ecological Stewardship Association (TESA). Furthermore, Ms. Chen promote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theological point of view. As a pastor, her actions always correspond to her words, and she practices environment-friendly behaviors in the lives of the church.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urch does not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some devout believers do not devote for environmental car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ristian worldview of Taiwanese Christians, how the worldview influences iii.

(5) environmental. car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environment-friendly behavior of Christians in Taiwan, I cited Bible, Theology, and professional books about ecological theological in this study. I raised “Church Attendance”, “Stewardship Worldview”, “Awareness of Consequence”, “Willing to Sacrifice”, “Private Behavior”, and “Politic Behavior”, utilizing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SEM) to perform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and Path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tewardship Worldview” was positively impacting the “Politic Behavior” and “Private Behavior”, through the path of “Awareness of Consequence” positively impacted on “Willing to Sacrifice”.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re are consistence and discrepancy between this study and some previous foreign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 propose a behavioral model of the impact of the Christian worldview on environmental care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aising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belief education in the church. Keywords: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SEM), stewardship, environmental concer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worldview. iv.

(6) 目錄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 3 第二章、文獻回顧 ......................................................... 6 第一節、關於環境行為 ................................................. 7 第二節、基督教信仰引發負向環境行為 ................................... 8 第三節、聖經中的環境倫理觀 ........................................... 9 第四節、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 ................ 12 第三章、研究方法 ........................................................ 21 第一節、以訪談法確立臺灣基督教信仰正向影響環境關懷與行為 ............ 21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假設 .............................................. 33 第三節、研究流程 .................................................... 40 第四節、研究區域與對象 .............................................. 40 第五節、研究分析 .................................................... 41 第六節、訪談專家基本資料 ............................................ 43 第四章、研究結果 ........................................................ 44 第一節、敘述性統計 .................................................. 44 第二節、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結果 ..................................... 49 第三節、路徑分析結果 ................................................ 52 第四節、SEM 分析後的訪談結果 ........................................ 55 第五章、討論 ............................................................ 57 第一節、臺灣基督徒「管家的職份」世界觀的產生 ........................ 57 第二節、「管家的職份」影響至環境行為 ................................. 59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63 第七章、附錄 ............................................................ 66 一、基督教教派和節慶儀式 ............................................ 66 二、基督教對環境關懷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問卷題目 ...................... 71 第八章、參考文獻 ........................................................ 74 一、中文部份 ........................................................ 74 二、英文部分 ........................................................ 75. v.

(7) 圖目錄 圖 1. Sherkat 與 Ellison(2007)的研究成果 ............................................................17 圖 2. Pepper 與 Leonard(2016)的理論模型 ...........................................................18 圖 3. 本研究所提出之宗教信念與環境行為意圖理論結構模型 .........................34 圖 4.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模型 ...............................................................................39 圖 5.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42 圖 6. 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結果 1 ......................................................................50 圖 7. 驗證性因素分析(CFA)結果 2 ......................................................................51. vi.

(8) 表目錄 表 1. 1993 GSS Data ............................................... 14 表 2. 表 3. 表 4. 表 5. 表 6.. 訪談對象背景 .............................................................................................21 本研究初步各構面問項 ..............................................................................35 本研究各構面問項 .....................................................................................39 專家學者背景資料 .....................................................................................43 教會參與度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4. 表 7. 管家的職份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5 表 8.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5 表 9.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6 表 10. 個人環境行為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6 表 11. 政治環境行為各問項答題次數分布 .........................................................47 表 12. 表 13. 表 14. 表 15. 表 16.. 各問項敘述統計 .......................................................................................48 各潛在變數的 λ 參數結果 ......................................................................49 各假設路徑分析結果參數 ........................................................................53 本研究模型之直接效果、間接效果與全部效果 .....................................53 基督教教派與節慶 ...................................................................................66. 表 17. Sherkat 與 Ellison(2007)的研究問卷題目 ...........................................71 表 18. Pepper 與 Leonard(2016)的研究問卷題目 .............................................71. vii.

(9)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 20 世紀末期以來,全球環境變遷的問題逐漸被世人所重視,環境保護漸漸成為 顯學、各國實施政策的方向,環境教育也被視為達成環境保護的最根本手段。環境教育 的內涵在於,透過教育的方法,傳遞環境知識、讓人具備環境態度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 技能與方法,進而讓人成為做出負責任環境行為的公民。研究者從大一開始就進入教會 學習,透過學習聖經而擁有基督教的信仰,在基督教當中,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心是基本 信仰。我們相信是造物主 神創造這個世界與人類,而 神差派基督到世上,以他的生活、 言語、行為為我們做榜樣。然而基督徒並不是空有信心、只是相信就夠了,在雅各書 2 章 17 節提到,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因此,除了擁有對上帝和基督的信心,也必 須學習基督所展現出來的行為,以及上帝所擁有的純全的善良與愛,並且將其實踐出 來,成為與基督相似的人(馬太福音 5:48),這種透過學習使人想法改變,並達成行為變 化的過程,與環境教育的內涵相似,因此促使研究者從生物專業的領域跨出,選擇環境 教育研究所就讀,並在就讀期間,將信仰與環境教育之間的關係,透過神學理論、生態 神學英文專書、英文期刊文獻的回顧,以及聖經的教導使其連接了起來。 根據 2013 年《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的統計,在臺灣基督教與天主教人口相加 起來,信仰基督宗教的人口數約 155 萬人,佔全臺灣人口比例的 6.95%。雖然在臺灣不 是主流的信仰,然而以全世界來看,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數約 22 億人,佔世界人口約 32%, 是影響力相當巨大的宗教,其影響甚至深入社會、文化,形塑人們的行為。雖然在臺灣, 以全體人數看來,基督徒屬於少數,但在臺灣的歷史中,基督教幾度扮演重要的關鍵角 色(鄭仰恩,2005)。1865 年,馬雅各醫師以宣教士的身分正式來台,是英國長老會第一 個來台的宣教士,除了積極推展醫療宣教外,也成立臺灣第一座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1872 年,加拿大長老會的馬偕牧師於淡水登陸,除了設立醫館外,也設立大學,以及女 子學堂,為臺灣的醫療、教育帶來深遠的影響;而日治時期,基督教知識份子們,以蔡 培火、林茂生等人為首,進行一連串的社會運動,雖然其最後並無效果,但可以顯示, 1.

(10) 基督教文化提供臺灣知識份子在「追求現代性」與「維護臺灣性」方面,提供某些可能 性與實踐途徑(王昭文,2009)。另外,從孫中山(1866-1925)開始,歷來中華民國元首如 蔣中正(1887-1975)、蔣經國(1910-1988)、李登輝(1923-)皆具有天主教與基督教信仰,可 見基督教與天主教人數雖少,但其在臺灣的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臺灣的教會團體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卻不見普遍,除了陳慈美女士創立的生 態神學中心,日後成為生態關懷者協會,以及某些教會、牧師的推動與倡議,並不見基 督教界整體投入環境保護的情況。這與研究者本身的生活經驗相衝突。回顧自己將近 8 年的信仰經歷中,見證無數因為學習基督教思想而改變想法、行為,進而造成生活改變 的例子,那是因為內心中價值的根本被轉變而產生的改變,這種改變能夠維持相當長的 一段時間,甚至是人的一生。且不乏有基督徒、牧師在生活中實踐環境友善行為,像是 研究者教會的朋友在登山時,會將掉落在地的垃圾撿起來帶走(不論是不是自己留下 的),原因是牧師以聖經為本教導說:「對 神而言,山林也是屬於 神的,因此我們要成 為主人,要主動管理,不能認為與自己無關」。不管是因為看見環境問題而受苦的大地 和人類,或是因為聖經當中教導的悲憫與關懷、或是以 神為中心的思想,進而使他開 始關心環境與其相關的問題,研究者發現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之間是有其關聯存在 的。由此,我開始好奇基督教信仰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便開始尋找基督教信仰對環境 行為影響的相關文獻。 1967 年,史學家 Lynn White 指出,環境破壞的主因是影響西方文明與思想甚深的 基督教信仰,因為基督教是形塑現代西方社會的重要力量,且宗教能夠深入的影響人們 的價值與行為,而在基督教的經典─聖經當中,能夠找到諸多帶有人類中心主義的經文 詮釋,因此教會被認為是需要為現代環境問題負責的對象之一。然而,後來的神學家們 並不認同 White 的說法,而是認為主因是啟蒙時代以來萌生的人本思想,以及工業革命 所帶來的技術革新。然而,因為 White 的觀點,使得基督教界也開始思考聖經當中是否 有能回應當代環境問題的思想,並對聖經重新加以詮釋,逐漸演變出「生態神學」─以 上帝為中心來看待環境、人類自身,並重新思考人、上帝、萬物(環境)三者之間關係的 神學觀,為基督教神學樹立新的典範。 2.

(11) 近年來,教會界對環境保護的參與日益增加,天主教宗方濟各在被選為教宗後的文 告中,宣示教徒將不再只是關心人類,也包含非人類的其餘受造物(Taylor, Gretel, and Zaleha, 2016),顯示了教會界對環境的重視。 有鑑於此,研究者開始產生疑問,為什麼一樣是信仰基督教,一樣是接受聖經的教 導,但有些人的宗教信念會影響並強化他的環境行為,然而有些人則是不認為這很重 要,或是即便覺得很重要,但卻不會行動。為了瞭解宗教在產生環境行為扮演的角色, 並找出造成環境行為決策的相關變項,從行為學的角度切入,建構宗教與環境行為之間 關係的行為模型便非常重要。然而在臺灣卻沒有對於基督教信仰者的環境行為及對其造 成影響的相關變項的研究,因此在指導教授的建議及文獻回顧的導引之下,提出「基督 教信仰世界觀」 、 「教會參與度」 、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 、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 、 「環境行 為」為變項的理論模型,以調查法發放問卷調查,並以結構方程式(SEM)建構各變數之 間的路經關係。詳細方法與設計將於第三章討論。. 第二節、研究目的 一、 瞭解臺灣基督徒具備何種對環境的信仰世界觀。 二、 建立臺灣基督徒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模型。 三、 以此結果對臺灣基督徒的環境教育與信仰教育提出建議。. 第三節、研究問題 一、 臺灣基督徒具備何種對環境的信仰世界觀? 二、 該種世界觀如何影響到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 第四節、名詞解釋 一、 基督教信仰者 基督信仰泛指相信耶和華上帝是唯一真神,並相信耶穌是基督的信仰,分為舊教與 3.

(12) 新教,一般所稱的「基督教」 ,指的是宗教改革之後分支出來的「基督新教」 ,文獻回顧 中的基督教、基督宗教皆指包括天主教的基督教。本研究將以臺灣「基督新教」的信仰 者為研究對象,第三章之後的「基督教信仰者」、「基督徒」,皆是指信仰「基督新教」 正式受洗的信徒。 二、 環境行為 環境行為指的是積極的採取有助改善、提昇或維持環境品質之行動,親身去實踐, 以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本研究根據以往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將其 分為「個人環境行為」與「政治環境行為」,其內涵會於研究方法一章詳細說明。 三、 基督教信仰世界觀 世 界 觀 (Worldview) 指 的 是 個 體 潛 意 識 中 逐 漸 形 成 、 具 整 體 性 的 心 智 (Cobern,1989),且決定人的思維、情感、行動及反應的傾向,是人類在自覺或不覺中對 於 事 物 的 真 實 性 (reality) 所 持 的 信 仰 (Ogunniyi, Jegede, Ogawa, Yandila, and Oladele,1995)。 本研究中的基督教信仰世界觀,來自生態神學中的 Stewardship,即以「管家的職 份」,進行對於環境友善的管理。內涵包括:1)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 2)人類需要去尊重並保護大自然,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3) 神存在於萬物當中,在自然 中能感受到 神的存在。 四、 環境關懷 環境關懷(environmental concern)在各研究的定義不一,本研究引用 Sherkat 與 Ellison(2007)的研究,將其定義為兩個構面: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以及「為環境犧牲的 意願」。此兩項變項表示對環境付出關懷與關心的程度:對環境問題後果的覺知程度, 以及是否願意為其犧牲。. 4.

(13) 第五節、研究限制 一、. 宗教類別的限制. 以全世界來看,22 億信仰基督宗教的人當中,天主教人口佔約 50%。然而以臺灣 150 萬人當中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受洗的信徒中,基督新教的信徒約為 122 萬,比例高達 8 成。 再加上自宗教改革後,基督新教從天主教當中分支出來,其儀式、強調的聖經教義與天 主教有些許不同,雖然核心教義與宗教經典是相同的,但為避免不同教派之間祭儀與形 式的差異增加研究的變因,本研究只將範圍侷限在「基督新教」受洗的基督徒。 二、. 樣本的限制. 本研究將以網路問卷搭配實體問卷進行,然而使用網路的年齡層以年輕族群為多, 發放實體問卷也因為在偏鄉的教會過於分散、且年紀大的長輩會有不識字、不理解問卷 意涵的情況,因此會造成樣本會集中在各區的都市,以及可能會面臨樣本年齡侷限在某 一年齡層的情況。 三、. 研究範圍的限制 因本研究是以基督教信仰者為研究對象,了解聖經中對環境友善的世界觀對於環境. 行為影響的差異為何、路徑為何,並透過與專家學者討論探究背後原因。然而針對於非 信仰者與信仰者之間的差異,並不在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內,因此無法透過本研究了解宗 教信念對於無信仰的人,在環境行為方面是如何影響的。. 5.

(14) 第二章、文獻回顧 世 界 觀 (Worldview) 指 的 是 個 體 潛 意 識 中 逐 漸 形 成 的 心 智 , 是 整 體 性 的 (Cobern,1989),且決定人的思維、情感、行動及反應的傾向,是人類在自覺或不覺中對 於事物的真實性(reality)所持的信仰(Ogunniyi et al., 1995)。諸多學者(Dunlap et al. 2000; Hedlund-de Witt et al., 2014; Henry and Dietz, 2012; Kilbourne et al., 2001; Stern et al., 1999; Thompson and Barton, 1994)認為,世界觀、信念、價值,在形塑態度並影響人的行為方 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Pepper and Leonard, 2016)。以往對於生態世界觀的研究,會以新環 境典範(NEP, Dunlap and Van Liere, 1978)、其後修改的新生態典範(Dunlap et al., 2000), 為主,新生態典範認為自然要保持平衡、成長有其極限,以及否認人類有權利去干預自 然。此概念與 DSP(dominion social paradigm)相反,DSP 反映出人類認為成長必須要持 續,且唯有科技與技術才能解決問題。 宗教是世界觀的形成的來源之一(Emerson,1996),1976 年 White 提出對基督教思想 批判,並認為基督教信仰便是形成 DSP 的原因(White,1967:1206),其後有諸多神學家開 始反思聖經當中的教導是否如 Lynn White 所說是環境問題的根源,並在對環境關懷這方 面提出新的詮釋,形成新的典範,此部分將於第一節與第二節詳細說明。 從 1980 年代末期,開始有社會學家進行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的 研究,其後,更擴展到探討不同宗教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的影響(Zaleha, 2013;Morrison et al., 2015; Minton et al., 2016)。本研究只聚焦在基督教信仰,且以臺灣信仰基督新教的 信仰者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章將著重探討過往針對基督教信仰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之 間的研究,於第三節討論。 本章第一節回顧環境行為分為個人與政治兩層面;第二節回顧 Lynn White 對基督 教思想在環境問題上的批判,以及為何 White 會認為基督教思想是人類中心的原因;第 三節則從《聖經》的角度探討基督教的環境倫理觀,以及「Stewardship」世界觀的形成; 第四節則是回顧過往學者們針對宗教信念、世界觀對環境關懷、環境行為的影響所做的 一系列研究,並歸納出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模型。 6.

(15) 第一節、 關於環境行為 環境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負責任的環境行動公民,使其產生友善環境的行動、 以此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許世璋,任孟淵,2014)。然而對於環境行為(亦或環境行 動)的內涵,在不同的學者之間卻有不同的看法。Tanner(1998)認為「積極行使有利環境 的 說服、法律、政治等行動,或奉獻時間、金錢 給環保團體」的人民,為環境行動者, 也就是要以積極藉由集體政治行動去影響政府決策、或是支持投入此一行動的人,才稱 為是環境行動者。然而有學者不認同他的看法(Payon, 1999; Chawla, 2001),認為他所提 出的這些人有些時候並不是好的模範,且這些人的行動,有時是因為逃避主義或是菁英 主義。他們認為,還行動者涵蓋的範圍甚廣,可以包含菁英份子,也能夠是一般的社會 大眾。 然而,Chawla 與 Cushing(2007)進一步指出,要解決世界上較嚴重的環境問題,光 靠個人層次的環境行動是極為有限的(個人的消費行為、節能行為、資源回收),此呼應 Jensen 與 Schnack(1997)所提出,在教育對環境的關切與保護時,必須與民主教育相輔相 成,如果環境教育只促成個人的環境行動(如隨手關燈 或撿垃圾),卻沒有其餘在公領域 的集體行動,將會誤導人們以過於簡化及個人主義化的方式來處理環境問題。然而,往 往結合群體力量的環境行動,才能真正改善環境問題。 在臺灣,學者也認為臺灣的環境教育較偏向促進獨善其身的個人行動,卻忽略了 集體性的公民行動、政治行動(許世璋,2003,2005)。在臺灣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不論 是國土保育、過度開發、物種保育、工業廢棄物造成的空氣污染、水汙染等,皆不是個 人層次的環境行為可以解決的,必須仰賴集體的力量,以團體的層次向政府、政治人物 施壓,促成輿論力量,藉此引發決策與政策的改變,才有可能解決的。 在探討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行為影響的研究中,學者們也是將環境行為分為 「個人行為」與「政治行為」兩類,並認為在其中可能有不同的作用路徑,因此,本研 究將環境行為分為「個人行為」與「政治行為」,並將探討信仰世界觀與其他變項如何 7.

(16) 影響此兩變項,並了解其作用路徑。關於相關的文獻回顧,將於本章第四節探討。. 第二節、 基督教信仰引發負向環境行為 在西方世界,提到基督教信仰與環境保護,一定會提到 Lynn White 於 1967 年在《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一文中提到的觀點。他認為基督宗教(包括基督信 仰與猶太信仰)是極度以人為中心的宗教,是現代環境問題的根源,必須要捨棄基督教 的思想原則,才有可能解決生態環境的問題(White,1967)。他指出創世紀 1 章 26-27 節: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 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 女。」他認為此經文體現上帝創造人類為特別的存在,上帝賦予權柄給人類管理萬物。 人們認為既然上帝賦予人類管理萬物的權柄,人類的位階必高於萬物,因此在科技發展 的過程中,將自然環境視為於人類分離的存在,是為人類服務的資源,並沒有重視期內 在特有的價值。 從 White 的文章中可以歸納出兩點認為基督教是生態危機根源的理由(Taylor, 2016): (一)基督宗教採用二元論,視人類比自然高為一等,將人與自然分離。 (二)基督宗教是一神信仰,排斥萬有神論,相對較不尊重自然。 White 指出基督宗教認為上帝不需要存在任何萬物之中,是自有永有的創造者,與 遠古先民認為每棵樹木、每個存在的萬物都有其守護神不同。因此基督宗教的信仰者在 面對開發山林、環境等情況時,不會去安撫存在於自然中的神靈,也不會有敬畏自然的 心,進而造成對資源過度的開發與使用。 然而有學者認為將基督教信仰定為環境破壞的主因似乎過於武斷,除了基督宗教 的思想觀以外,還有眾多的文化因子造成了西方世界現在的環境態度,包括民主化、物 質主義、教育的世俗化、個人主義以及私人財富的增加等(Moncrief, 1970;Foley, 1977), 環境問題會演變至今包含了眾多因素,宗教只是其中之一(Glacken,1967),White 是因為 錯誤理解聖經才會如此認為(李順華,2006)。在 Lynn White 發表「基督教信仰為環境危機 8.

(17) 根源」的論點後,諸多神學家、社會學家相繼重新審視聖經,從其內涵歸納出對環境友 善的思想,發展成「生態神學」,主張環境保護的思想被記載舊約、新約聖經的經文當 中,只是人們背離了聖經的教導。也有諸多研究開始以量化方式探討基督教信仰與環境 行為之間的關係,企圖去支持亦或反對 White 所提出的批判。此兩點將分別於第二節與 第三節詳加說明。. 第三節、 聖經中的環境倫理觀 若仔細研讀聖經,會發現舊約與新約聖經中很多章節描寫上帝對自然的創造、對萬 物存在、以及人的定位的紀載。傳統上提到環境倫理,都會從「生態中心主義」 、 「人類 中心主義」 、 「生物中心主義」三種不同的倫理觀下手。然而聖經中所呈現對環境的倫理 觀卻是別於以上三種。以下將以三個面向來探討聖經中隱含的環境倫理觀。 一、. 萬物的存在彰顯上帝的榮耀 在詩篇 19 篇第一節寫道: 「諸天訴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這樣的記載. 顯現萬物以它們的存在本身彰顯 神的榮耀(Craigie,1983:180)。詩篇 136 篇 5-9 節,作者 向創造天地的 神獻上感謝:「 稱謝那用智慧造天的, 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稱謝那鋪 地在水以上的, 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稱謝那造成大光的, 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他 造日頭管白晝, 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他造月亮星宿管黑夜, 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 另外在以賽亞書 40 章 12-31 節也能看到類似的記載: 「誰曾用手心量諸水, 用手虎口量 蒼天, 用升斗盛大地的塵土, 用秤稱山嶺, 用天平平岡陵呢? 誰曾測度耶和華的心, 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 誰將公平的路指示他, 又將知識教 訓他, 將通達的道指教他呢? 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 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 他 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 」(以賽亞書 40 章 12-15 節)。在聖經中,耶和華 神是創 造整個世界的造物主,其能力、權威並不是人類可以比擬的。另外,這些詩的作者描繪 的耶和華 神不只是一位創造者,更是一位世界的管理者(Allen,1983:33) 我們可以從詩 篇 104 篇 10-13 節看見 神持續動工的證據(Horrell,2013:50): 「耶和華使泉源湧在山谷,流 在山間, 使野地的走獸有水喝, 野驢得解其渴。 天上的飛鳥在水旁住宿,在樹枝上啼 9.

(18) 叫。 他從樓閣中澆灌山嶺; 因他作為的功效,地就豐足。 」整個詩篇 104 篇,都在描 寫 神創造、並因 神的動工讓世界得以存續至今,根據詩篇 104 篇,人類只是這龐大的 受造物家族中的一員(Limburg,2000:355)。 二、. 人並不是萬物的主宰 Lynn White 指出創世紀 1 章 28-29 節的記載,顯現基督教以人類為中心的思想,人. 們認為上帝將萬物交由自身,便能夠任憑己意對待。然而 Habel(2001:179)認為,約伯 記中 38 章至 39 章的記載明顯的推翻這樣的看法。約伯記中記載撒旦為了向上帝證明約 伯愛他不過是因為得到祝福的緣故,便將他的祝福全都拿走,使他失去家人、生了重病, 旁人都認為他一定是犯了不該做之事才會如此。約伯記 38 章到 40 章便是上帝於風中說 話,回應約伯的紀錄。 神在這段經文裡做了兩個宣告: 1)讓人類清楚他們所在的位置。萬物早在人類存在前就已存在,是憑著上帝的能力讓它 們存在的。萬物並不是因為人為它們訂定價格而擁有價值,而是它們的存在本身便擁有 自身的價值。 2)讓人類了解自身的限制。人類被創造出來不是治理(dominion),而是要符合其在生態 系中的限制。 亦即,人在生態系中的位置,並不是如同地球的上帝一般,任憑己意來行動,而是要遵 循上帝創造時所訂下的法則。 馬太福音 6 章 26 節:「你們看天空的飛鳥:牠們不種也不收,也不存糧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飼養牠們!你們豈不比鳥兒更貴重嗎?」與路加福音 12 章 27 節:「你 想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 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此兩段經文為耶穌對門徒的教導,這體現了 上帝是如何照顧萬物(Copper,1990:176),人類的舉止應以 神為榜樣。 雖然萬物有內在價值,但並不表示人與萬物之間是平等的。Cobb(1996,58-61)以創 世紀第一章切入,認為萬物具有內在價值,代表著不應被當作工具或手段,但是動物生 命的內在價值高過植物,因其被做為動物的食物,如同創世紀 1 章 30 節記載: 「所有的 10.

(19) 動物和鳥類,我給他們蔬菜和青草吃」;同樣的,人被賦予管理、照管萬物的責任,表 示其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平等的,然而因其有內在價值,我們應該給予尊重、關心,而不 是任己意剝奪。Johnston(1996,295-300)認為內在價值不代表萬物間具有平等的權利, 萬物天生彼此就互相牽連著,每一物的存在都是由於另一物的犧牲,也犧牲自己幫助另 一物生存。雖然其不為平等的關係,但卻是一種認同、重視與關心。 三、. 要以 神為中心 根據創世紀 1 章,基督宗教認為人類有 神的形象、為 神所造,因此「作為人,. 首先就是要為上主而活,與創造者保持聯合」(劉若民 2007,68-69)。「上帝憑祂的恩惠 將人類與祂連結,人類在在愛與信心中回應祂」,進而形成「神─人」的中心觀點,然 而這樣的觀點容易將中心擺在人類身上,而不是上帝的身上,進而會被世界主流價值影 響,落入以人為中心的框架,形成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主義以及二元論等 (Santmire,1996:114-118),這便是基督教思想落入人類中心主義的原因。 Santmire(1996,122-129)進一步認為,應當重回聖經建立一個生態的新典範。當基 督徒在大自然中感受高山的宏偉、海洋的深邃,所延伸的可能是對美好天國的想像。新 的典範將從單獨重視靈性轉向重視生態的主旨,且都本自《聖經》。當新典範啟動,人 們將感受到上帝的愛擁有整個受造界,而不是只有人類本身。Cobb(1996:39)也認為我們 需要的神學是要牽涉到對現代思潮根本的否定,也就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反省。 從《聖經》而出的新典範,與生態中心主義不同的地方在於,雖認定萬物有其內 在價值,但不以它們為中心,而是將上帝視為中心。Bauckharn (2002)指出,聖經中所描 寫的是以 神為中心的倫理觀,人類在管理自然方面是站在垂直的頂端,但是與萬物之 間的關係則是水平的,因為都是屬於 神的。 本章第一節與第二節,從 Lynn White 對基督教思想的批判,進入聖經中重新審視聖 經的記載。整理諸多神學家的看法,認為聖經中的思想並不是反環境的,而是親環境的, 然而在宗教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基督教核心教義的理解因為著重在「神─人」的 關係上,漸漸以人為中心,並被世界的主流思想影響,形成多種人類中心的價值觀,而 現在必須要重新回到《聖經》,建立一個親環境的新典範。 11.

(20) 以下歸納出三點: 1)萬物是 神所創造的,有其內在價值 2)神存在於萬物之中,在自然中能經歷 神的榮耀 3)人要活出上帝的形象,因此要如同祂一樣對待萬物 此三點形成了以聖經為本,新的環境典範。然而,在基督徒之間真的有此種世界觀 存在嗎?此種世界觀是受何因素影響、並如何影響環境關懷與行為呢?此為重要的課 題。有諸多學者以量化分析的方式,進行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 研究,希望能找出基督教信仰確實會正向影響或反向影響環境行為的證據,以此支持或 反對 Lynn White 對基督信仰提出的批判,將於下一節詳細回顧。. 第四節、 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 Lynn White 所提出的批判開啟了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研究的 大門。1980 年代起,開始有社會學家分析基督教信仰的虔誠度(包括教會參與度、對信 仰的參與度以及聖經的無誤性等)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1990 年代以後, 美國的學者們以 GSS(General Social Survey)資料進行分析,雖然有眾多研究,然而所得 出的結論卻是相當分歧的。此節將整理自 1980 年代起針對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 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並進行回顧,了解過往以美國為首的研究結果。Lynn White 所提 出的批判開啟了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研究的大門。1980 年代起, 開始有社會學家分析基督教信仰的虔誠度(包括教會參與度、對信仰的參與度以及聖經 的無誤性等)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的關係。1990 年代以後,美國的學者們以 GSS(General Social Survey)資料進行分析,雖然有眾多研究,然而所得出的結論卻是相 當分歧的。此節將整理自 1980 年代起針對基督教信仰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 的研究並進行回顧,了解過往以美國為首的研究結果。 一、 美國的福音派與基要派 從 1980 年代起,針對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的研究幾乎都集中在美國,而在這些 12.

(21) 研究中,都會提及美國的教派分別,並特別探討基要派 (Fundamentalism) 與福音派 (Evangelical)之間環境行為的差異。 福音派是興起於美國 18、19 世紀的一種宗教運動,其特徵是廣傳福音的福音主義 與宣教的重要性,此種宗教運動廣泛影響近代美國的道德與思想(Marsden, 2004);而基 要派則是另一種宗教運動,其特徵是政治的保守主義,並且積極的參與政治事務。 此兩種教派廣泛包含過去的宗教運動所產生的各種教派,並在現今的美國扮演重 要的角色。在文獻回顧中所提及的教派,指的皆是此種宗教運動所產生的教派分別。 二、 基督教信仰造成負向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 關於基督教信仰對環境行為的影響,Hand and Van Liere(1984)依據 Lynn White 所提 出的觀點,建構了三種模型來驗證: 1)基督宗教的信徒會形成「主管自然」的信念,進而引發與非信徒相比較低的環境關懷 2)在基督宗教之間,不同的教派會形成差異,越是讓信徒產生「聖經無誤性」的教派, 想比其他教派,越會產生低的環境關懷。 3)宗教與環境關懷沒有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基督宗教的信徒的確會有較低的環境關懷,且不同教派之間也形成 差異,越是保守、越相信聖經無誤性的教派,相比其他教派會有更低的環境關懷。 爾後也有學者研究證實這個結果(Shaiko, 1987; Eckberg and Blocker, 1989)。 而 1993 年的 GSS(general social survey)資料則成為美國學者研究此一議題的重要資 料來源。. 13.

(22) 表 1. 1993 GSS Data SPENDING. POLITICAL. FINANCIAL. CONSUMER. ON ENV’T. BEHAVIOR. SACRIFICE. BEHAVIOR. A. B. A. B. A. B. A. B. Christian. -.17***. -.05. -.50***. -.30***. -.45***. -.24*. -.36***. -.33**. Belief in God. -.03**. -.01. -.17***. -.07**. -.14***. -.05. -.04. -.01. .03*. .01. .04. .02. .05. -.02. -.09***. .09***. -.04. -.02. .02. .04. .17**. .20**. .17***. .17***. Biblical literalism. -.10***. -.05. -.30***. -.16*. -.29***. -.12. -.04. -.02. Fundamentalist. -.07***. -.05*. -.20***. -.09*. -.27***. -.14**. -.12**. -.09*. .30***. .21**. .58***. .41***. .61***. .41***. .40***. .26**. -.04*. -.04. -.33***. -.16*. -.04. .16. -.02. .03. -.14***. -.12**. -.09. -.15*. -.39***. -.48***. -.28***. .23**. RELIGIOSITY Frrequency of prayer Strength of affiliation FUNDAMENTALISM. SACREDNESS OF NATURE Nature sacred in itself Nature sacred; made by God Nature import. Not sacred 表格 A 是在沒有控制其他變因的情況下,變數之間迴歸分析的結果 表格 B 是在控制年紀、教育程度、收入、性別和政治自由度下,各變數之間回歸分析的結果 *P<.05, **P<.01, ***P<.001. 表 1 為 1993 年 GSS 中,關於宗教信念與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分析結果。關於宗教 信念,分為兩個面向,分別是宗教虔誠度(Religiosity):禱告的頻率,與自述認為與教會 的聯結性;以及基要派(Fundamentalism):關於對聖經是否逐字相信,並依照教派區分 為基要派、中等、或是自由派。(Gardner and Stern,2002:43)。此資料也測量了自然的神 聖性(Sacredness of Nature),分為三點:大自然因其本身神聖;大自然因為 神所創造而 神聖;大自然很重要,但它並不神聖。此研究結果發現,對聖經逐字相信的程度越強, 教派越保守,對政治環境行為的負向影響就越強;而越參與教會,消費者行為就越顯著。 14.

(23) 然而對於此一結果,有學者利用同一份資料再次分析,得到參與教會與消費者行 為無關的結論(Dietz, Stern, and Guagnano, 1998),也有很多研究指出基督宗教和其他宗教 相比,在對環境行為的影響並沒有顯著差異(Greeley, 1993; Hayes and Marangudakis, 2001; Kanagy and Nelsen, 1995; Wolkomir, Futreal, Woodrum, and Hoban, 1997; Woodrum and Hoban, 1994; cite by Gifford et al., 2014)。可以知道的是,宗教因素和環境行為之間的關 係,遠比 White 所設想的還要複雜,除了是否擁有信仰、教派,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到 是否產生環境行為,甚至在不同的環境行為,都有不同的影響路徑(Gardner and Stern, 2002:44)。 GSS 資料提供了另一項有趣的結果,研究者將自然的神聖性區分為三個面向,其 中認為自然因其本身而神聖的人,在個人或政治環境行為都非常顯著,然而,從教會得 到教導,認為自然因為 神的創造而神聖的人,在個人環境行為不顯著,甚至對政治環 境行為有負向影響。這表示從教會得到教導,認為大自然是被 神所創造的人,反而比 起其他人為環境付出更少(Gardner and Stern, 2002:44)。此份資料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 學者們開始針對不同宗教信念,包括對聖經逐字信仰的程度、教會參與度、教派保守性, 以及自然的神聖性等,對不同環境行為的影響路徑進行研究。 二、 「管家的職份」世界觀作為重要變項 以往談到價值觀、信念對環境行為的影響,會比較著重在「利己」、「利他」、「利 生物」三種不同價值觀,以及新環境典範(NEP)(Gifford et al., 2014),然而對於基督信仰 者而言,似乎有另外的重要變項影響他們環境關懷與行為的產生。研究發現,在背景因 素都控制的情況下,新環境典範 NEP 會正向影響親環境行為(Dietz et al., 1998; Olli et al., 2001),與 NEP 相對的 DSP(dominion social paradigm)則有相反的結果(Nooney et al., 2003; Wolkomir et al., 1997)。 治理的世界觀(Dominion)是 DSP 中,相信自然是被人類作為資源使用的一種世界 觀,該世界觀便是 Lynn White 所批判,造成人類中心主義,進而引發環境問題的根源。 一些研究指出,在某些教派是否為基督徒與「治理的世界觀」之間有明確的關係(Hand and Van Liere, 1984; Shaiko 1987; Hayes and Marangudakis 2001),而有些研究則顯示是否為基 15.

(24) 督徒與擁有治理的世界觀兩者之間沒有特定關係(Kanagy and Willits 1993; Nooney et al. 2003)。另外宗教虔誠度(Religiosity,包括宗教參與度、宗教對自己的重要性、宗教的力 量、聖經無誤性等)會正向影響至治理的世界觀、負向影響至 NEP (Hughes 1997; Schultz et al., 2000; Kanagy and Willits, 1993; Milfont and Duckitt, 2010)。然而有些研究卻發現, 宗教虔誠度與親環境行為之間有正向的關係( Gardner and Stern 2002; Sherkat and Ellison 2007; Clements 2012)。Kanagy 和 Willits (1993)發現,當與 NEP 一起分析時,宗教虔誠 度變得與個人、政治環境行為沒有正向關係,因此推斷,在宗教虔誠度與環境行為之間, 還有另外一個促使基督徒產生環境保護的態度與行動。 隨著生態神學的確立,人們對聖經理解的典範轉移,許多學者開始使用「管家的 職份」(Stewardship)這個概念進行宗教與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在過往研究中, 「管 家的職份」有數種不同的概念包含在其中被使用: 1. 大自然是神聖的,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Tarakeshwar,2001;Farrell, 2011)。 2. 人必須要保護環境,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Tarakeshwar, 2001;Sherkat et al., 2007) 3.. 神存在於大自然當中(Pepper and Leonard, 2015) Tarakeshwar(2001)除了使用 GSS 調查中關於「自然的神聖性」的問項以外,另外. 增加了「人必須要保護環境,因為是 神所創造的」這個問項構成「管家的職份」構面, 他發現 Stewardship 能夠透過一個中介變項: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正向影響環境保護行 為。而在他的研究中,環境保護行為有四個問項:「你多常做資源回收」、「多常花時間 投入在環保計畫」 、 「你多常減少汽車的使用」 、 「你多常為了環境議題寫信給政治人物」。 對照其他文獻,都指出宗教信念、世界觀針對不同的環境行為(政治、個人環境行 為)可能有不同的影響路徑。Sherkat 與 Ellison(2007)為第一個使用結構方程式(SEM)的 方法,使用 1993 年 GSS 調查的資料,將過往文獻所提的「保守教派」(Conservation protestant)、 「聖經無誤性」(Bible inerrancy)、 「政治保守性」(political conservation)、 「宗 教參與程度」(Church attendance)、 「Stewardship」等變項,加入「後果的嚴重程度」(Problems of seriousness; Dietz et al., 1998) 與「為環境犧牲的意願」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environment; Tarakeshwar, 2001;Dietz et al., 1998),構成一個理論模型,以結構方程模式 16.

(25) (SEM)分析其與「個人環境行為」(Private behaviors)、「公民環境行為」(Civic behaviors) 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聖經無誤性」的信念(聖經是 神的文字,不能修改)會透過「管家的職 份」(Stewardship)、「教會參與度」影響到「公民環境行為」,而「後果的嚴重程度」(有 6 個問項,受訪者認為這六個環境問題的嚴重程度為何)是重要的中介變項,會直接影響 「個人環境行為」,並透過「為環境犧牲的意願」(願意為保護環境多付錢、降低生活水 平等)影響到「公民環境行為」 。而「政治保守性」(自述對於政治的保守程度,由 1(保守 派)至 7(自由派))則是一個負向的因素,越保守的人越不覺得環境後果嚴重,連帶負向影 響環境行為。. 圖 1. Sherkat 與 Ellison(2007)的研究成果 此研究清楚地釐清各變項之間的關係,然而 SEM 方法中,一個潛在變數理想上是 由三至五個外顯變數形成一個構面最為恰當(邱皓政,2011),Sherkat 與 Eillison 的研究 中,「聖經的無誤性」、「Stewardship」、「教會參與度」只有一個外顯變數構成,這是往 後研究可以更嚴謹的地方。 17.

(26) 圖 2 為 Pepper 與 Leonard(2016)的研究假設,此為在澳洲第一篇以統計方式測量宗 教世界觀、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他們將環境態度分為三個不同的構面: 「環境問題的緊急性」(內涵同環境後果的覺知)、 「對氣候變遷的態度」 、 「基督徒對環境 的責任感」 。環境行為分為「個人環境行為」與「政治環境行為」 ,而「管家的職份」世 界觀則是以「神存在於自然當中」作為主要內涵,有三個問項: 1) 我曾經在自然中感受到 神 2) 所有的生命都是 神表現的一種形式 3) 我曾經在自然中感受到 神的出現 結果發現,在澳洲各個教派當中,對治理的世界觀與管家的份分兩種世界觀的認同 都是顯著的,亦即即使是同一教派,也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形成,而治理的世界觀對環境 態度、環境行為都是負向的關係,管家的職份則是會正面影響環境態度─包括對環境後 果的覺知,以及公民環境行為。此研究結果呼應 2007 年 Sherkat 與 Eillison 在美國的研 究。. 圖 2. Pepper 與 Leonard(2016)的理論模型 宗教虔誠度對環境行為,甚或是對「Dominon」世界觀是否有影響,其研究結果是 相當分歧的,而這可能跟不同的教派有所關聯。 18.

(27) 有研究發現,宗教虔誠度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有負向影響(Cui et al., 2015);而 Chesnes 與 Joeckel(2013)針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發現,越高的年級對於環境態度與行為 會越願意付出,而屬於越保守教派的學生,其對環境付出行動的意願就會越低,此結果 也呼應了 Schultz 等人(2000)的跨國研究。 Clement 等人(2014)以 SEM 方法比較 1993 年到 2010 年,美國基督徒「綠化」的程 度: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研究發現,在福音派(evangelical)當中,從 1993 年到 2010 年確 實有「綠化」的傾向,特別是核心的信徒們;然而美國整體而言,基督徒比起非基督徒 相比還是付出較低的環境關懷,且在基督宗教裡,虔誠度雖然能預測個人的環境行為, 然而卻無法預測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 另外,對基督徒而言,環境保護行為的產生即使是與宗教虔誠度正相關,但一定 是由宗教因素影響嗎? Djupe 等人(2009)發現,對產生環境態度而言,信徒之間的訊息傳 遞比起信仰虔誠度或是基督教的教義都來得重要。這呼應 Ecberg 等人(1996)的研究,信 仰虔誠度會正向預測個人環境行為,然而其認為的教義卻是反環境的。也就是說,左右 信徒們是否付出環境行為,可能與教會形成的社會網絡有關,而不是只來自於該宗教的 教義。這或許能解釋為什麼宗教虔誠度會正向預測環境行為,在某些研究中卻無法預測 環境態度或是環境關懷。. 文獻回顧小結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得知對基督教而言,會不會形成環境行為與否,所具有的世界 觀是重要的關鍵,在美國,這與所屬教派有關。若帶有治理的世界觀,亦即認為自然作 為人的資源,人可以支配、征服自然的話,理所當然對環境態度有負向的影響,自然就 不會產生環境行為,不論是政治方面或是個人方面;而擁有管家的職份世界觀的人,在 環境行為方面是正向的關係,但在個人環境行為與政治環境行為有不同的路徑。世界觀 雖然是引發行為的重要根源,但他有時必須經由中介變項,才能引發行為。根據 Sherkat 與 Ellison 的研究,可以得知在美國的樣本當中,管家的職份會透過「對環境後果的覺 知」,進而產生出「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最後使人產生出政治環境行為(簽署連署、參 19.

(28) 加環境議題的遊行、投票給支持環境的政黨候選人等);而個人環境行為(購買友善沒有 農藥、殺蟲劑的農產品;減少汽車的使用等)的產生,則是經由「對環境後果的覺知」 產生,「教會參與度」會直接影響個人環境行為,管家的職份會經由「對環境後果的覺 知」影響個人環境行為。然而,「為環境犧牲的意願」過去在研究中,學者們將其視為 與行為同一位階來進行研究,除了 Sherkat 與 Ellison 以外,Tarakeshwar 等人(2001)發現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會正向影響環境行為,然而其所測量的環境行為並沒有將個人行 為與政治行為區分開來;Iwata 則發現, 「為環境犧牲的意願」越高,則會越付出個人的 環境行為。因此,本文將假設「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皆會正向影響「個人環境行為」與 「政治環境行為」,並分析他們之間的路徑為何,是否如 Sherkat 與 Ellison 所發現的, 世界觀透過不同路徑影響至兩種不同的環境行為。. 目前只有兩篇研究是以統計的方式探討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並建立行為模型,且基 督教信仰對環境行為影響的研究幾乎集中在美國,因此以 Sherkat 與 Pepper 等人的結果 為基礎,在其他國家、不同地區做相關的實證研究是必須的。本研究將以 Sherkat 與 Eillison(2007)、Pepper 與 Leonard(2016)提出的兩篇論文為基礎,結合過往在「管家的職 份」使用過的各種問項,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構面,並以結構方程式(SEM)對臺灣的基 督徒進行基督教信仰世界觀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間關係的研究。研究方法、理論模 型架構的過程將於第三章詳細描述。. 20.

(29)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以訪談法確立臺灣基督教信仰正向影響環境關懷與行為 如第二章文獻回顧所述,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從 1967 年 White 開啟大門之後,50 年來,主要的量化研究都集中在美國,初步確立基督 教信仰世界觀會透過某些變項影響環境行為,且中間的過程和影響因素是複雜的。而在 臺灣,因並無先人的研究可參考,雖然從經驗上可以觀察到某些基督徒因為信仰的緣故 而開始關心環境、付出環境行動,但卻沒有足夠的研究基礎證實之間的關聯。因此本研 究將採用訪談法,以立意抽樣選取六名受訪者,皆為基督徒,且為環境教育從業人員或 專家學者,以半結構式訪談法進行訪談,並分析背後意涵。訪談題目如下: 1.您是如何走上對環境關懷之路? 2.您是如何開始基督教信仰的? 3.基督教信仰在您對環境付出關懷方面有何影響? 4.您對環境付出的關懷與行動對您的信仰有何影響? 訪談結束後依照訪談內容進行分析,分別為以下四節:1. 為環境付出的起始 2. 信 仰之路的起始 3. 基督教信仰對環境關懷與行為的影響 4. 對環境關懷與行為對基督教 信仰的影響。依照此訪談結果,確認基督教信仰是否會影響人對環境關心、付出行動, 以此呼應國外文獻調查的結果,並作為本研究的開端。 一、 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皆為基督新教的受洗基督徒,並同時為環境教育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對 象背景如下: 表 2. 訪談對象背景 編號. 受訪者背景. M1.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女性。研究領域包括動物權、社區 環境教育等。. M2. 國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教授,男性。研究領域為環境解說、環境教 育、自然教育中心。 21.

(30) M3. 國立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畢業,女性。大學時期關注鳥類保育議 題,研究所時期投入於花蓮富興農場田野,長期關心環保議題。. M4.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女性。大學時期擔任國家公園志工, 深入了解地方的環境問題,從此開始關心環境。. M5. 生態關懷者協會創立人,女性。物理學與神學雙碩士,成為母親後開 始投入環境領域,1992 年創立生態神學中心,1998 年創立生態關懷者 協會,為臺灣第一個開設《環境倫理學》課程的教師。. M6. 國立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女性,現為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課程及 教學研究中心擔任專案助理。. 二、 訪談問題設計 本研究採用訪談法,基本上採面對面的訪談方式,但因有時會因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利用電話、通訊軟體做遠距離訪談。 本研究訪談問題為以下四題,訪談問題如下: 1.您是如何走上對環境關懷之路? 2.您是如何開始基督教信仰的? 3.基督教信仰在您對環境付出關懷方面有何影響? 4.您對環境付出的關懷與行動對您的信仰有何影響? 問題目的: 問題 1:要了解受訪者成為環境行動者的過程中,如何形塑出現在的價值觀。 問題 2:要了解受訪者擁有信仰的契機,藉此了解受訪者因信仰而形塑出的價值。 問題 3:要了解對受訪者而言,信仰所擁有的價值對應到環境行動上,造成什麼影響或關 係。 問題 4:要了解對環境付出的行動,對信仰是否造成甚麼影響或關係。 三、 研究結果 透過綜覽同時擁有基督信仰的環境行動者的人生經驗,能夠瞭解到信仰提供的價值 改變是長遠的、根本的。這些環境行動者帶著的信念可以歸納為四類: 1.關懷環境是 神所喜悅的,所以我會為 神去付出。 2.我們是上帝的管家,萬物和人類同時都是上帝的受造物,在萬物中有其自有的價值, 所以我們要負起責任來保護與妥善使用。 22.

(31) 3. 神是悲憫與公義的 神,因此看到不公義的事不能緘默,要挺身而出。 4.環境問題是表面,人內心的問題才是根本。若改變人內心的問題,破壞環境、不公義 與不良善的事就會跟著減少了。 此四類信念促使人展開對於環境保護的行動。因為體會 神不僅關心人類,環境與萬 物也是 神所關心與關懷的對象,因此為了做 神喜悅的事,會去關心環境的問題,並展 開保護的行動。此宗教信念不僅促使並強化了環境行動,在付出環境行動時,也連帶使 自己在信仰上有更深刻的體會。以下將分為「為環境付出之路」 、 「走上信仰之路」 、 「信 仰對環境行動的影響」 、 「環境行動對信仰的影響」四節,整理並分析受訪者付出環境行 動的信念、形成過程,以及當中蘊含的內涵。 (一)、為環境付出之路 1. 開始的那瞬間 每個人在走上為環境付出的這條路時,各自原因有所不同,但與過去的生命經驗有 很大的關係(許世璋,2003)。有人是天生就喜歡親近自然,在山林間玩耍得到很大的快 樂與成就,也有些人是被自然的美麗所吸引,喜歡去研究和靠近。 不過他們表示,喜歡自然和願意去保護環境是兩件不同的事,前者單純是滿足自己 的喜好,而後者則是對別於自身的他者付出,對象甚或擴展到無生命的自然萬物、以及 關心下一個世代,是利他的表現。. 「本來就非常喜歡大自然,這應該是天性使然,小學中學開始閒暇時候就會找同學 去自然探索。覺得有些事情是沒辦法教的,想想小時候二三年級就會去找同學做很遠的 車去大自然探索,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很神奇。」(M2,20160131) 我本身就很喜歡自然,大學生科系是研究黏菌,覺得黏菌很美,徜徉在自然中很快 樂。但是當時對於環境保護沒有概念,生科系的採集老師有要求一定要採集到怎樣的樣 本才算符合標準,雖然喜歡,但並不會想要更進一步去保護。(M1,20160130) 雖然如此,但喜歡親近環境的特質對開啟環境的關懷、進而付出行動提供了很好的 23.

(32) 踏板,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看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進一步去思考這「問題的根源是 甚麼?」、「我該如何做?」,進而開始對環境關心並改變行為模式。另外因為在生命的過 程中,和一個地方有連結,在關心當地的環境問題的時候,產生了要開始關心環境的想 法。 「我對環境開始關心的契機,是大學時期去墾丁當國家公園志工,會和那邊的志工 一起討論環境問題,像是核三廠就蓋在國家公園內,有很多衝突的情況。在這過程算是 深入了解那個地方,雖然不是我的故鄉,但也產生情感了。從此後開始會開始關心環境 問題。」(M4,20160205)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自然,本身的個性就是會喜歡思考,看見自然中有很多垃圾、 被破壞的地方,會思考這些問題是怎麼來的,也會開始關心。」(M6,20160205) 不過也有人是一開始對生態與環境毫無基礎概念,但是在面對生命的需要時,開始 去關心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環境。 「我原本是物理學與神學的背景,和這一塊(環境領域)算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是在 當了媽媽之後,為了孩子,想要做一個稱職的媽媽,才開始去關心環境,因而加入主婦 聯盟。」(M5,20160205) 在探究受訪者如何踏入為環境付出之路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教育」在其中扮演 很重要的角色,經過環境教育的過程,原本對此沒有覺知的人開始建立覺知、培養態度, 並開始改變行為;另外原本對環境問題就有所關心的人,因為接受了環境教育,在「對 環境行動的策略」 、 「看待環境問題的面向」等方面更加清楚,進而強化了自己對環境的 關心,並更確實的行動。 「去美國就讀研究所之後才開始接觸環境教育,過程中發現自己也應該要開始採取 一些行動,會開始用環保筷、做資源回收,並在當時還沒有這種觀念的臺灣,首先去行 動,並鼓勵想做的人一起參與,雖然一開始不是很敢,但還是帶著要做的心去行動了。」 (M1,20160130) 「我參加了主婦聯盟之後,很快地發現這對我來說不夠。雖然他們在做的資源回 收、垃圾分類很重要,但那是在問題產生後的末端行動,當然這也很重要,但因為我的 24.

(33) 物理背景吧,我會想要去探究根本的問題。因為我神學的背景,我會首先去了解生態神 學,但之後我發現這樣還是不夠,因為我對於生態完全不瞭解。生態神學不只是一個神 學,也要和生態有所對話。後來去看了 Leopold 的書,看中文覺得不夠,我還去找英文 的來看,看到他提到土地倫理,受到很大的觸動。後來成立了生態神學中心,開始辦讀 書會,一本一本書去看,是這樣開始的。」(M5,20160205) 「因為我們接受過環教所的訓練,在看待問題的角度,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思考問 題怎麼發生,並且用他們的語言去溝通,不會用強硬的方式去抗爭,而是柔性的方式去 了解、解決問題。」(M6,20160205) 2. 不只是環境,也包含對人的關懷 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透過教育的方式解決環境的問題,強調人與自然間的互動 關係,因此不只是關心自然,也是關心在其上活動的人。同樣的,在個人開啟對環境問 題的覺知,並開始走上為環境復出之路的過程中,也脫離不了對人群的關懷與對人的關 心。 「如果大學沒有參與山服團,我對環境的萌芽會更晚。我們算過一個人花在山服團 是 15 個小時,沒來參加到一定次數還會退團。透過付出、關心原住民小孩的問題,也 去協助他們的生活,像是原住民小孩要開刀,我們透過臺大醫學院學生讓他們來臺北開 刀都不用錢。甚至還捐錢籌了十幾萬捐給他們,都是我們自己打工存起來的。我覺得對 環境和人也是一體兩面,愛護自然也是保護人的需要。」(M2,20160131) 「我大學是在研究水鳥,臺南的水雉。當時高鐵要開發,會經過水雉的繁殖區。臺 南鳥會和當地其他組織一起抗爭,要求高鐵做出一個復育區。我參與這個行動,覺得一 點高興,因為我幫忙拯救了瀕臨絕種的物種。但是當我看到水鳥飛出復育區,吃到農藥 還是死掉,就覺得保育只有喜歡生態的人做是不行的。接觸了教會,在當中學習到,根 本的問題在於人心,我才茅塞頓開,原來一切的根本在於人。人的內心問題一旦解決, 其他問題就開始變好。」(M3,20160201) 從此可以發現,關心環境問題不只是關注自然生態本身,人與自然是密切互動的關 係,要關心並解決環境問題,就不能將人的問題分開來看。 25.

(34) (二)、走上信仰之路 雖然每個人的信仰與人生經歷是主觀且私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體會,但研 究者發現,受訪者在得到信仰的過程,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經驗和轉折,在當時得到的 體會往往會成為未來行走人生路的準則與核心,並影響他之後的行為與人生觀,因此會 在本節探討。 1. 解決人生的虛空 本文中除了 M5 受訪者以外,都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在擁有信仰的過程中,可以看 出從無神論、或是在追求人生答案的狀態中走上了跟隨基督、信仰上帝的過程與心境變 化。M2 是現任國立大學的教授,在大學時期從自然經驗中相信有 神的存在,然而並不 是一開始就願意接受這信仰,而是認為自己的力量就能讓自己的人生到更好的層次。 「我在大學時就相信有. 神的存在,因為在大自然中看到萬物的和諧、奧妙,如果. 說這一切都是機率形成的,我會覺得很荒謬。既然有 神的存在,那麼是哪一位呢?我覺 得既然是 神,那麼一定是最高的存在,最良善與充滿愛的。當時用刪去法來看,民間 信仰的神有各式各樣,而且比較偏向有求必應式的信仰,不是我要找的目標;而伊斯蘭 教的神太過殘暴;佛教仔細去探究的話,他是一個很好的處世哲學觀,基本上是無神論 的;因此最後發現似乎是基督教的 神比較接近我所找的 神。 但是我在 25、26 歲以前,想說雖然上帝存在,但我透過很多的努力,也能到人生 很高的境界。」(M2,20160131) 雖然如此,但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心境就改變了。 「但是到 27、28 歲,發現這是傲慢,因為人自己會向下沉淪的。我那時發現人向 下沉論,因著那些紛亂的價值觀,自己的標準會變得很模糊。大學時覺得人只要自省就 會提升,但是退伍後發現不是這樣,我開始很惶恐,發現我需要去找上帝,臣服在他前 面,靠自己是不行的。 (訪 M2-20160131) 另外在 M1 受訪者的經驗裡,雖然是學習科學的人,但當心中面臨無法解決的問題, 透過禱告交託給上帝時,內心產生很大的感動,了解到要透過信仰的力量來解決自己無 26.

(35) 法解決的問題。 「我跟 神禱告說,我是念科學的人耶!意思是我要證據。沒錯我人生有問題、心情 起起伏伏自己也無法解決,但我是學科學的,我需要證據。不過,我願意試著相信。當 時是在洗澡的時候,我心中這樣說了一句,突然得到很大的感動,就像是小嬰兒在母親 懷中一般,一直哭一直哭,上帝給我的證據很大。」(M1,20160130) 2. 神是愛的存在者 除了因解決人生「虛空的問題」而擁有信仰外,體會到無比的愛也是造成轉折的重 要原因。 「我在日本念書時,因為一個人生活,遇到很多人生的界線。首先鍛鍊了驕傲與謙 卑的平衡,而且在那樣的環境會有自卑,因為覺得語言不通的關係,所以想要證明自己, 就會展露出驕傲,於是看見了很多自己不好的個性。我就覺得是這個世界害我變成這 樣,覺得這世界勾心鬥角,我也很想要善良的生活,但是好像要那樣的方式才能達到人 們所謂的成功。 我有去到了不同的國家去旅行,去尼泊爾、印度...各種地方,接觸了很多宗教,這 個過程覺得很多宗教很不錯,但是人牽涉進去,就不行了。後來發現先進國家,都是相 信 神的,我開始對這很好奇。 我們家是佛教信仰,因為覺得對人生不滿意時,就覺得自己的宗教是不是很好,所 以會想要去尋根,去找了佛教、婆羅門教的根本,覺得很黑暗,發現他根本沒有進步, 像是活在舊時代。所以我想要了解基督教看看。 姐姐當時已經擁有信仰,他那時候送我一本書,是「與神對話」 ,作者對 神說: 「我 愛你」 ,而 神說: 「我也愛你」 。我那時候看到這邊整個淚崩,因為覺得那份愛很大,可 以包容一切,那是我一直追求但是找不到的。所以在日本辛苦的時候,我都會看著天空 想起這句話,覺得比較有力量。」(M3-20160201) 3. 以上帝的眼光看待事情 基督教是一神信仰,相信世界是由一全知全能且充滿愛的 神所創造,是公義且有 秩序的。因為接受了比起人類層次更高的 神,也承認人本身的判斷是有缺陷、不完全 27.

(36) 的,因此,擁有信仰後,信仰者會採用上帝的眼光來判斷事情,而不會隨意論斷。 「我會用上帝的想法和眼光來看事情,因為我自己的想法負面,所以我看的事情也 會變成負面的,因此我會這樣來做。」(M4,20160205) 「我們在碰到人做不好的時候,常常會想要斥責,但是如果以 神的想法來看,就 會比較站在人的立場來想,他是不是生病呢?是不是怎麼了呢?會這樣來看。」 (M6-20160205) 「解決人生問題的虛空」與體會到「 神是愛的存在者」這兩點,在強化個人對環境 付出關懷與採取行動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自己的想法拿掉,按照上帝的想法 行動」的這個信念,是強化人不用自己的主觀,而是按照上帝良善、公義的想法來行動 很重要的依據。 從基督宗教中獲得的價值觀與體會,對環境行動者去進行環境行動時,扮演甚麼角 色呢?將在以下探討。 3. 信仰對環境關懷與行動的影響 在擁有信仰之後,接受了以聖經為基礎的一連串價值觀,判斷事情的標準改變,行 為也會跟著改變。那麼,基督教信仰對於環境的關懷與行動有何影響?是衝突還是加強? 如果有正向的影響,那又是甚麼? 在訪談中,研究者發現有兩個面向強化了對環境與弱勢人群的關懷,第一部分是「自 身內心問題的解決」,第二部分是「對人心與萬物的關懷」。 基督教強調的核心是先達成自身靈魂的救援,再將上帝的愛也同樣的付諸他人,亦 即先達成與上帝之間愛的關係,並要將這份愛付諸他人(馬太福音 22 章 37-40 節)。而自 身內心的問題被解決與否,與對環境付出關懷有何關係呢? 「這個信仰對我影響非常大,我認為生命要付出才有意義,才有生命的喜悅,在大 學時就有這樣的體會,當時環境運動也開始萌芽,也會想要去投入社會工作,但當時沒 有信仰,我發現這樣去做那些社會工作都做不久。 因為社會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幾個世代,沒有信仰的話,做幾個月就會沒力了,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五) 永續成長:研發創新與環境(R&D + i)。此領域相關政府 部門資源整合及參與,以提高 R&D + i

‧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 ,又 稱為「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er substance簡稱EDS)」 參見環保署「認識環境荷爾蒙」.

合流(confluence)或混淆 :自我與環境的 分化,無法有清楚的知覺,導致內在經驗與外在

締約國同意在環保、保育(包括天然資源)方面共同合作。環境 合作機制(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模里西斯具備市場經濟模式,世界銀行公布之 2019 經商環 境報告(2018 Doing Business Report),模里西斯再度在非

1.補充影片:BBC《 Wild New World》 (中 文 名:BBC 野性新世界) ---介紹冰河時期的各式物種及環境

Step 3: : :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模擬環境設定、 、 、 、存檔與執行模擬 存檔與執行模擬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