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為臺灣第一篇以結構方程式研究基督教信仰世界觀與環境關懷、環境行為之 間關係的研究,並建立屬於臺灣的行為模型,研究發現,「管家的職份」世界觀會透過

「對環境後果的覺知」影響「為環境犧牲的意願」,進而影響到「政治環境行為」,而在 該模型中,「教會參與度」與「為環境犧牲的意願」皆會影響至「個人環境行為」。此模 型可作為往後宗教對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的基礎,並作為基督教的環境教育與教會教育 的參考,以本研究之結果為基礎,對未來研究的方向,以及對基督教的環境教育與教會 教育的建議述於下節。

第二節、 建議

一、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是根據目前以路徑分析的文獻為基礎,進行臺灣的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對環 境關懷與環境行為影響之研究,研究結果證實「管家的職份」對於基督徒而言,的確會 影響其產生環境行為,然而其與其他因素之間影響力的比較並不在本研究的範圍,且臺 灣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環境行為的比較也不在本研究的範圍,這都是後續研究能進行的方 向。

另外臺灣是宗教十分多元的地區,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民間信仰,以 及各樣的文化交互而成複雜的宗教環境,雖然管家的職份的內涵是來自於聖經,但其所 提到的「神」,套用於其他宗教可為該宗教信徒理解為該宗教的「神」,因此將來此模型 或許能使用在臺灣的跨宗教研究,比較同一模型在不同宗教之間的影響路徑是否相同、

各因素的影響力有無差別,藉此探討在臺灣不同宗教對信徒形成環境行為的影響力。

二、對環境教育與教會教育的建議

本研究為臺灣第一篇以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基督教信仰世界觀如何影響到環 境行為的研究。如上述所言,針對宗教如何影響到環境行為,還有很多後續研究的空間,

64

然而本研究結果已可對於教會中的環境教育,以及與環境保護結合的教會教育提出建 議。研究者認為,基督教信仰與環境保友善行為是不相違背,甚至是一體兩面。如許世 璋與任孟淵(2014)所述,終極關懷在培養一個環境公民的教育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 色,當心中擁有一項核心價值,並以那價值為根本進行公益的行動,那行為會持久且具 有力量,而信仰對於信徒而言,往往是扮演那核心價值的角色。在教會當中,常常教導 耶穌基督犧牲的精神、愛生命的作為,因此教會在關懷人的問題上投入相當多的心力,

然而在臺灣卻鮮少看見以教會團體為首投入環境保護的行動。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教 會的信徒們並沒有把環境問題與對人的關懷聯想在一起。環境問題並不是只有對環境的 破壞,人之所以要解決環境問題,除了對生態的公義以外,論其根本是因為環境的破壞 最終也會影響到我們人類的生存,甚或是下一世代子孫們的生存。如果我們能聯想到我 們所享受到的豐沛的資源,其實是剝削某個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福祉;某條河川被排放 廢水造成汙染,是由於一家大企業中層層不公義的現象所造成的結果,再將這些與基督 的信仰座結合的話,相信大多數的信徒並不會認為環境問題與自身無關、與信仰無關。

而這就是在未來教會當中推動環境教育,或是結合環境議題的信仰教育,可以努力的方 向。

臺灣與美國的不同之處在於,臺灣教會的牧者們雖有受過神學院訓練,但目前神 學院的訓練卻尚未包括生態神學,這造成研究結果所顯示的,教會參與度與「管家的職 份」世界觀的形成並無關係。研究者認為,環境教育者可以先從基督教學校,或是學校 團契開始著手,將環境問題所會造成的結果,不論是有形的、無形的,環境上的、對人 而言的,都整合在教育方案當中,並引述聖經當中提到關於環境保護的教導,以及耶穌 關於犧牲、愛鄰舍的教導,會讓解決環境問題不再只是知識,而是成為信仰者心中深層 的核心價值,進而產生行動。而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將信仰教育與環境教育結合,更能 讓環境教育、對生態友善的觀念與行動,成為教會生活的一部分。

如同 Cobb(1996)所言,我們需要的信仰是能夠回應當代所面臨的問題,而對我們 這一世代而言,環境問題無疑是最為需要面對的。研究者認為,一位信仰者,保護環境 應該要體現在他的日常行為上,不論是在個人層次的隨手撿拾垃圾、不使用過量資源、

65

資源回收;以及公眾層次的分享議題、政治遊說、連署、參與環保團體並投入行動等等,

本研究釐清基督教信仰與環境行為之間關係,並針對如何針對基督徒研發環境教育方 案,透過信仰使其產生負責任的環境行為,以實證研究提供參考的基礎。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