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企業社會責任、永續指標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企業社會責任、永續指標與財務績效的關聯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四節 企業社會責任、永續指標與財務績 效的關聯性

企業社會責任對於財務績效的影響,一直是全球各領域關注的焦點,然而,

歷經多年許多學者的研究,結論仍然莫衷一是。

許多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績效呈正向相關。Soloman and Hansen(1985)認為,企業在進行社會責任後,獲得效益大於付出的成本;Cornell and Shapiro (1987)則提出,企業藉由滿足利害關係人的需求來維持密切合作關 係,同時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效果,間接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結構;Bowman and Haire (1975)則認為,企業從事社會公益等活動有助於提高企業聲望,使企業形象 獲得提升、增進品牌差異化,並形成競爭優勢,因此公司的財務績效自然能得以 改善;劉美纓、丁碧慧與朱奐聿 (2014)在研究企業社會責任時亦發現,良好的公 司治理與積極的社會參與,能對公司的財務表現有正向的影響。Robinson,

Kleffner, and Bertels (2011)針對道瓊永續性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成分股進行實證研究,發現獲選後公司價值呈現上升的趨勢,然而被 DJSI 剔除的企業,短期雖然使企業價值下滑,卻不會隨著時間持續影響公司價值;

Ziegler (2011)亦針對 DJSI 成分股的歐洲企業進行相關研究,發現歐陸地區入選為 成分股之企業有較優越的財務表現;最後,Su et al. (2014)在新興市場地區的企業 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與績效之相關研究中指出,在開發程度較低、資訊流通較低的 國家,企業進行社會責任能對財務績效產生顯著正面的影響。

然而,亦有許多學者持反對或中立之態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Friedman 於 1970 年代首先揮舞著反對的大纛,提出股東利益優先論(shareholder primacy)。他 認為企業僅有一個社會責任,就是為股東賺取最大利益,因為公司是股東出資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成立,經營階層受股東所託,本應向股東負責。同樣的,Brummer (1991)認為企 業社會責任與極大化股東利益的目的互相牴觸,將不利於財務表現;而劉美纓、

丁碧慧與朱奐聿 (2014)在研究中也發現,環境類的社會責任行為對於公司的財務 績效也產生負面的影響。另外針對 DJSI 成分股與財務績效表現的相關研究中也 有許多負向影響的文獻,Oberndorfer, Schmidt, Wagner, and Ziegler (2011)以納入 道瓊永續 Stoxx 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STOXX Index)之德國企業作為研究 樣本,發現其累積異常報酬(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CAR)與未納入之企業並 無顯著差異;Ziegler (2011)也在研究中發現,在英國、愛爾蘭地區,入選為 DJSI 成分股對企業財務績效並無顯著的影響;López, Garcia, and Rodriguez (2007)則以 獲選為 DJSI 成分股與僅入選為道瓊世界指數(Dow Jones Global Index, DJGI)之企 業進行比較,發現短期內入選 DJSI 成分股之企業,財務表現反而更差。

在探討完以上正反面之論述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企業社會責任究竟如何 影響公司的財務績效?Schuler and Cording(2006)回顧眾多文獻與實證研究,以五 種理論總結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關聯性:良好管理理論(good management theory)、利害關係人契約成本理論(stakeholders contract costs theory)、私有成本理 論(private costs theory)、經營狡黠理論(managerial guile theory)、可負擔性理論 (affordability)。

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績效呈現正相關的有良好管理理論(good management theory)與利害關係人契約成本理論(stakeholders contract costs theory)。良好管理理 論以良好的管理技巧與策略為前提,強調有好的管理能力才能有好的企業社會責 任與財務表現。當經理人能在企業社會責任上能做出合宜的回應時,投資人與消 費者將預期公司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藉此推測公司有良好的財務績效,市場反 應趨於樂觀。而利害關係人契約成本理論則認為,企業與利害關係人有著許多不 同的連結,當企業從事 CSR,同時為利害關係人所知悉,有助於企業與利害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人建立信賴的體系,藉此企業可降低與利害關係人所產生的契約成本,如上下游 廠商將給予企業更寬鬆的付款期間、合約將擁有更為優渥的條件、確保長期合作 關係等。契約成本的降低使企業能節省隱含成本,從而提高財務績效。

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對於財務績效有負面影響的則是私有成本理論(private costs theory)以及經營狡黠理論(managerial guile theory)。私有成本理論說明,當企業以 社會責任作為投資目的,對於目標族群或組織而言可能帶來利益,然而可能為企 業帶來負報酬。舉例而言,企業投資汙染處理設備可提供社會良好的空氣品質,

但付出的巨額投資拉低公司的財務績效(縱使將投資者得到的良好空氣品質的利益 考量在內)。Friedman(1970)以機會成本作為出發點,指出企業投資社會責任的同 時,也放棄了投資其他能顯著提升公司財務績效的機會,最終導致企業的財務績 效不如預期。另外,經營狡黠理論基礎源自於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企業所有 人由於資訊不對稱,難以掌握經理人行為,導致經理人雖然訂定 CSR 策略,但對 公司毫無助益,或是經理人間接從中得利。

最後,可負擔性理論(affordability theory)則說明了企業如何選擇從事社會責 任的方式。此理論認為,從事企業社會責任雖然對企業、社會、利害關係人有好 處,但也必須付出昂貴的成本,因此企業基於自身能負擔的能力,以經濟利益、

法律規範、道德價值為考量面向,最終決定從事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式。然而,從 可負擔性理論中,並無法得知企業社會責任對於財務績效的影響是否為正或負相 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