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教育中「相對與均衡」的問題-兩難爭議的思索

於此部分傅斯年以辯證思想的角度,處理了教育中幾個二元對立的問 題,並試圖調和之。然而這樣的思維看似具有中庸之道之意味,且國內學者 黃俊傑亦視之為均衡原則的教育啟示,49然個人認為未必如此,傅斯年雖部 分點出了教育思想中的兩難困境,然並非全然折衷中庸或調和成功,其中仍 有取有捨、有所偏向。

一、計畫教育與自由發展

傅斯年認為當時的學校制度需要有個方案、計畫,特別是針對當時的困 境-「窮」、「愚」及「不合作」。如其不然,便是無目的的,是浪費的,是 無效果的,乃至增加社會紊亂的。50然過度的計畫是否會使教育僵化呢?傅 斯年進一步指出教育是個有機體,必須有自由發展的機會,若沒有一定會流

48傅斯年,〈致諸同學第二封信〉,《國立臺灣大學校刊》,第92 期(1950 年 11 月 6 日),4 版。

49黃俊傑,〈傅斯年論教育改革-原則、策略及其啟示〉,頁95~96。

50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頁 119~120。

為形式主義,生命力是要窒息的。然而這樣的教育計畫,只能是個大綱,如 果不留自由發展的餘地,一定不會得到好結果。傅斯年更比喻一個人的成 就,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大多是自由發展出來的,一個學校也正如此。須 知自由發展是學校辦得成功的最基本原則。凡在訂章程時,不特不要限制得 太多,而且應該鼓勵他自動的應付環境,克服困難。這樣,教育才有生命,

學校才有朝氣。51

十分難能可貴的是,於當時威權政體之下,傅斯年能主張「自由發展」

的教育措施,著實不容易,發人深思。1987 年解嚴之後,台灣才逐漸走向 教育自由化。然而令人質疑的是,傅斯年並未站在自由發展的立場上,批評 當時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筆者推論其可能因素主要有:1.民族情節,仍須對 蔣氏政權有所期待;52而加上 2.他仇日、仇共的立場與國民黨一致,更認為 國民黨是較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正統延續,3.傅斯年的人際網絡,高度與國民 黨交錯。4.此外,或許有限於他需向政府爭取經費,等種種因素皆使得傅斯 年自由主義的教育思想有所侷限。

二、理想與現實

傅斯年認為這是相反而必須協調的。假如一切根據現實定學校制度,便 不含著進步的要求;假如全憑理想,又不能實行,所以我們的學校方案必須 又有理想,又合現實。他認為當時中國的現實在於:一是「窮」,二是「愚」。

此方面傅斯年認為與上述兩難爭議不同,上述大致可說是中庸之道,這方面 是屬於認清困難而克服之。53

三、傳統與改革

51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頁 120。

52王汎森指出傅斯年曾將蔣介石看作最有能力的中國領導人,但是蔣介石的獨裁使他感到失望、不 滿,因此他對蔣的態度是複雜的。(參見:Wang Fan-sen,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pp.56)

53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頁 122~124。

傅斯年這方面的討論重心在於:教育要認清中國文化傳統的力量,因而 要認定他是完全抹殺不了的,同時也要認定他與時代的脫節,因而要做徹底 的修正。54此方面傅斯年主要批判了「中體西用」、「全盤西化」之謬誤。他 認為:

戰前有「本位文化」之說,是極其不通的,天下事不可有二本,本位是 傳統,便無法吸收近代文明,這仍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說法,牛 之體不為馬之用,欲有馬之用,當先有馬之體,這實在是一種國粹論,

是一種反時代的學說。與之相反便有「全盤西化」之說,這又不通之至,

一個民族在語言未經改變之前,全盤化成別人是不可能的。前者一說是 拒絕認識新時代,後者一說原不能自完其說。55

王汎森認為傅斯年晚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已經漸漸緩解了傳統價值與現代 價值之間的張力。傅斯年晚年回歸了他曾激烈批判的孟子,反對全盤西化,

同時,政治也主宰了他的生活,王汎森認為,這是他最後十五年沒有嚴肅的 研究著作出版的原因。56

不過十分可惜地,傅斯年批判「中體西用」、「全盤西化」之見解,未能 延伸應用於比較教育的討論上。

四、技能與通材

傅斯年以他自身的親身觀察認為美國和中國、歐洲的最大差別,不在他 上層智慧之高低,而在他下層大眾知識之差別,進言之他認為美國人常識之 發達,尤其是生活技能之發達,在歷史上算是空前,所以致此,傅斯年認為 與美國的「大普通」教育大有關係,一層一層「大普通」上去,加以一般出 版物標準之好,所以普通知識如此發達。傅斯年則以為如此有許多優點:第

54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台北:聯經,1980 年,頁 126。

55同上註,頁125。

56Wang Fan-sen, Fu Ssu-nien: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p57.

一、身體不會被教育弄壞。第二、暮氣不會隨早成帶來,第三、年齡與科目 不合的不會因學習而遭精神打擊。甚至美國的College 比起歐洲來,一面職 業意義過發達,卻也一面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意味更多。57 縱然有如此優點,然傅斯年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不能學的,主要因為中國 社會上一般科學知識水準太低,如不靠學校而求補救於社會是辦不到的。再 者,如同前述的教育目的,傅斯年認為為了克服中國社會的「窮」,為增加 生產,技能的教育必須比通材先。只是他呼籲若一切教育都是為了技能,所 造出的人將是些死板不能自己長進的機器,因此「通材」在教育上是不能不 與技能平等重視的。58

剖析此方面傅斯年之見解,可見得傅斯年於參考國外教育制度時,仍會 斟酌國內社會環境的適合性。然而關於在教育上如何均衡技術與通材,可惜 傅斯年並未深究,然所提倡的「大普通」(即是「通識教育」),至今看來仍 有啟發性作用,具有提升台灣國民基本常識水平的現代意義。

五、教堂與商場

傅斯年指出學校應該是一個近代主義的教堂,使人由此得到安身立命之 所,具有教化、培養品格的作用。然而學校不應該是一個商場,使人唯利是 圖,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他所強調的技能教育,這都不是為的個人賺錢,

而是為大眾的生產的。59

分析此方面,傅斯年較無點出所謂的兩難困境之均衡,反而採取了重要 的立場,認為「學校不應該是一個商場」。由此可見,於傅斯年充滿自由主 義的教育思想中,亦不完全贊同「教育市場化」的概念,個人的技能培養與 教育選擇是應有利於「公眾利益」,而非個人資本的累積,當然於當時傅斯

57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頁 126~127。

58同上註,頁127。(筆者按:傅斯年於原文中載「所以『通材』一個觀念,在教育上是不與技術平 等重視的。」觀其前後文,應是誤載,其原義應是:是不能不與技術平等重視的。)

59傅斯年,〈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傅斯年全集˙第六冊》,頁 129~137。

年的時代背景,仍是強調教育對國家社會的責任,重視的國家教育權,而並 非全然主張國民教育權。於此,傅斯年的教育思想中也隱然指出教育邏輯不 能等同於商業邏輯。此方面於今日台灣,甚至世界各國所高舉的教育市場化 而言,足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