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90 年代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推動「明日學校」(Schooling of Tomorrow),試圖發展未來學校教育的趨勢。法國針對 OECD 的未來學校方案,

舉行一場「學校未來」論壇,涵蓋確定學校的使命、學校運作的改進和讓學生 成功等三個面向(湯志民,2008)。McConachie(2007)認為未來學校建築的模 式,包含打造活化組織(building organiezation)、建構整體元素(building elements)和支持與增強(support enhancement)。由此觀之,未來學校的發展

須活化學校行政組織創新經營,打造整體的優質校園情境,支持教師專業發展 創意教學,強化學生多元整合創價學習。2020 年代的未來學校將面對浮萍時代 (adrift)來臨,孩子缺乏動機及對生命沒有熱情、更缺乏受挫折的容忍力。學 校建築的未來校園空間規劃須更強化「開放學習空間」、「社區資源應用」、

「情境生態設計」和「設施智慧科技」等面向,以因應學生學習需求,找回逃 離學習現場的孩子,留住他們的心,點燃未來學習的希望。

湯志民(2008)認為未來學校建築規劃的趨勢涵蓋建築內涵人文化、建築 系統自動化、建築設備科技化、建築營運複合化、建築環境生態化、建築空間 彈性化和建築設計數位化等七個發展趨勢。研究者就依個人辦學實際經驗和個 人思維分析,未來校園的發展型態,可分為生態永續校園、智慧科技校園、精 緻美學校園、特色空間校園、綠能建築校園和人文藝術校園,茲分敘如下

ㄧ、生態永續校園(Ecological sustainable campus)

學校建築空間規劃需考量生態永續發展,種植原生種植物,採漸層植栽,

規劃生態池河,設計生態課程,設置植物解說牌,形成生態學習步道

(ecological learning trails)。同時進行生態教學和訓練學生成為校園小小 解說員,使「空間規劃-學習步道-生態課程-創新教學-創價學習」形塑生態永 續發展校園。學校須結合在地文化和社區資源,規畫開放的生態學習步道,可 分「生態植物區」、「濕地沼澤區」、「校園喬木區」和「校園灌木區」編制校園 生態植物手冊。同時結合生態教育課程,設計生態課程,分站解說教學,讓孩 子學習從認識校園生態出發,藉以提升孩子的學習樂趣和延續在地的生態資源 共享共榮。

二、智慧科技校園(Smart technology campus)

台灣在 2014 年由經濟部推動「智慧校園新興產業」,藉由「雲端產學聯盟」

進行「產學合作方案」,擴展學校團隊與科技產業形成合作社群,將產業 4.0 連 結教育 4.00,展現「創新思維、協同創作」的教育資產,共同打造智慧社群、智 慧保健、智慧學習、智慧行政、智慧管理和智慧綠能形塑智慧校園,建立國際教 育智慧品牌(林進山,2016)。

校園建築規劃須考量設備科技化,涵蓋學校行政系統資訊化、電子公文系 統、主計出納電子系統、學生註冊系統、地震警報系統、智慧警鈴廁所系統、

3D 列印系統、電子看板系統、影音播放系統、歡迎海報電子系統、消防警報系 統、電子圍籬系統、電視看板系統、智慧教室系統、多功能智多新教室和校園 監視系統等科技設備。學校智慧科技設備須結合教師教育訓練,讓學校科技設 備與教師智慧應用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智慧校園永續發展須藉由集體領導整體帶動的智慧領導(Smart

leadership),透過願景目標的創新、空間營造的創新、人員方法的創新、營運 策略的創新、作業流程的創新、服務技術的創新和智慧產品的創新。因此,智 慧科技校園,須做系統性和整合性的詩性空間規畫和美學情境佈置,藉以建構 品牌的智慧科技校園。

三、精緻美學校園(Betterness aesthetic campus)

「精緻」的理念源自於 1980 年代的「追求卓越」運動,當時美國聯邦政府 還特別成立「國家卓越教育委員會」負責推動卓越教育的相關措施。我國推展

「精緻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的理念,係於 1987 年「中華民國師範教 育學會」理監事聯席會中,由伍振鷟教授所提出(吳清山、林天祐,2003)。當 今少子化影響學校辦學方向,班級學生減少,學生人數驟減,「閒餘空間」如 何使其更精緻化、美感化,以彰顯詩性空間和美學情境,為學校領導者(校長) 應有的新思維。

學校辦學須以精緻教育為理念,以美學情境為方向,形塑精緻美學校園。

例如國立政治大學實小在 2014 年就自行掛牌,以「精緻教育學校」

(Betterness education school)為辦學目標,從外在的校園空間結合「色澤-調和-韻味」的美學概念,發展「精緻行政」、「精緻情境」、「精緻課程」和

「精緻教學」,使外在的「世界廊道」、「彩虹步道」、「品德田園」、「鐵 琴圍牆」、「雅致的閱讀角」、「色澤調和的運動場」和「音符外牆」及室內 的「溫馨圖書館」、「樂活校室」、「桌球校室」及「班級閱讀角」皆充滿韻 味美學,活化學習場域,形成精緻美學校園。

四、特色空間校園(Characteristic space campus)

學校受少子化結構的影響,如何把「閒餘空間」轉化成「特色空間」,形 成特色空間校園,這種空間轉為特色是學校辦學的新思維。而不是停滯在「活 化空間」和「空間再利用」的歷程,學校將「閒餘空間」轉為「幼托整合」、

「外租場地」形成「創收學校」(Income school)。如此,僅止於教育資源回收 利潤,甚為可惜。教育的本質是資源的挹注與投入,如能把「閒餘空間」結合

「產官學研」機制,建立「特色教學空間」,讓教育最大化,拓展孩子的學習 情境和創思空間,其教育的產出是不可限量。諸如設置「英語情境中心」、

「創造力學習室」、「3D 列印室」、「智多新教室」、「藝術賞析教室」、

「攝影採訪室」、「皮影戲教室」、「創客教室」等等,此等策略可透過校際 聯盟學校共創特色空間學校。

五、綠能建築校園(Green building campus)

我國自 1999 年實施綠建築指標,係針對建築物對生態(Ecology)、節能

(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健康(Health)等四個面向需 求,訂定綠建築(EEWH)評估系統及標章制度。評估系統涵蓋「綠化量」、「基 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及「污水 垃圾改善」等七項指標。2003 年增訂「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兩項指 標,成為「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無日期)。因 此,學校環境教育和校園永續發展被日趨重視,學校可運用綠能建築與綠建 材,形成「學校綠軸」。規劃「落葉堆肥區」、「田園教學區」、「植物生態區」、

「蔬菜種植區」、「雨水撲滿區」、「資源回收區」、「能源生產區」、「透水鋪面 區」,以興建最少廢棄物和自然永續共生的建築規劃設計。同時,綠能建築亦能 結合科技,如太陽能光電板、風車運轉、雨水回收系統等,自行生產綠能,達 成節能省能、有機校園的綠能建築校園。

六、人文藝術校園(Humanities and arts campus)

校園公共藝術(public art on campus)須符合「民眾參與」、「環境融合」

與「公共性」等原則,學校新建築物須設計公共藝術,而且須佔總工程款的百 分之一,足見學校的空間規劃與設計須要有美感和藝術感,讓校園充滿人文藝

術氣息。學校藝術空間的規劃,除了符合建築物公共性外,更須與課程教學設 計連結,融入整體的教學情境,培育孩子具有人文情操和藝術賞析與創作發表 能力。學校可建立公共藝術,成立藝術美學館、藝術廊道、藝術家和文學家駐 校,讓孩子親自接觸藝術家和文學家,學會

藝術文學創作,沐浴在「賞詩-做詩-創詩」和「賞析-美感-美學」的詩性生活 中,以建立一所人文藝術學校。

綜觀上述數端,學校空間規劃須結合行政創新經營、學校特色課程、教師 創意教學、學生創價學習和社區傳統文化及其他設備支援,以資學校整體帶動 和營運,藉以展現學校校長「空間領導」(space leadership)的積極作為。而 未來學校的發展型態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校園發展須結合學校現有的特色空 間、在地傳統美學文化和掌握社區資源取得、分配、運用及效益分析,朝著生 態永續、智慧科技、精緻美學、特色空間、綠能建築和人文藝術進行校園規畫 方向,延續辦學理念,發展特色,永續經營,形塑優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