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校園建築中人文精神之展現-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校園建築中人文精神之展現-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例"

Copied!
4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 次

序 壹、 專題講座 一、湯志民 課程新發展與教育空間規劃---001 二、陳榮政 學校廁所與潛在課程廁所---083 三、陳琦媛 主動學習教室使用情形之研究---103 貳、 學校建築研究專題論文 一、張奕華 吳權威 大數據趨勢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平台:「醍摩豆智慧 型議課廳」之發展與應用---168 二、林進山 優質學校的詩性空間和美學情境之探究---182 三、黃庭鈺 教室空間規劃與學生學習 ---196 四、陳曉彤 學校冒險遊戲場規劃與課程應用之初探-以台北市雙溪國小為例--217 五、陳彥宏 教師專業成長空間規劃初探:以兩岸六所學校為例---237 六、劉力瑋 校園建築中人文精神之展現-以中部地區國民小學為例---260 七、沈玟婷 發展智慧教室,邁向科技校園:以臺北市四所國民中小學為例---288 八、陳儀玫 以「境教」落實品德教育―從校園創意設計談起---305 九、楊詠翔 學校跑道面材種類及其規劃面向之研究---319 十、吳珮青 日本大學設施規劃初探---342 十一、賴怡年 台灣地區高職餐飲科中餐專業教室之現況研究---366 十二、趙淑梅 中小學圖書館空間營造初探---393 十三、曾素彥 林海清 無障礙校園環境用後評估之研究---407

(3)

理事長序

學校建築是課程活動的空間載體,教育設施與課程發展息息相關。2014年 台灣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 綱」,預計自108學年度起自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一年級開始實 施。108課綱重視核心素養,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 習者,培養其與他人、社會、自然的互動能力,謀求彼此互惠與共好。距新課 綱正式上路不到兩年的時間,各教育學層積極整備課程與教學實施之際,同時 應探究學校建築與設施設備如何妥善因應,以收相得益彰之效。 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於民國75年3 月30日由蔡保田博士創立,致力 於學校建築學術研究,以及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理念的推展,迄今已逾 31載。 學會創會當年即出版「學校建築叢書」6 冊,自此年會大會出版專刊成為傳 統,從無間斷。回顧過往出版之專刊,計有「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 究」、「幼稚園園舍建築與學前教育」、「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 究」、「大學及獨立學院學校建築與設備專題研究」、「當前學校建築基本問 題專題研究」、「學校建築理論與實務專題研究」、「第一屆優良學校建築規 劃評介-台灣地區國小篇」、「第二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台灣地區國中 篇」、「第三屆優良學校建築規劃評介-台灣地區高中篇」、「第四屆優良學 校建築規劃評介-台灣地區高職篇」、「教學革新與環境規劃」、「新世紀建 築革新與展望」、「學習型社會的學校建築」、「校園文化與學校建築」、 「二十一世紀的學校建築與設施」、「E世紀的校園新貌」、「優質的學校環 境」、「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 「校園建築優質化」、「學校校園建築生態工法」、「百年校園建築創新 裝」、「雲端科技與教育環境」、「課程、教學與教育空間」、「學校建築的 革新與發展」、「學校建築的創新與精進」、「學校建築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及今年「學校建築與課程發展」等28 冊。 本學會長年辦理舜耕學術獎助學金,鼓勵年輕學子投入學校建築領域相關 議題研究,今年恭賀政治大學林靜詩和交通大學洪鐿庭獲獎。本學會亦積極參 與台灣學校建築規劃的實務工作,許多學會會員有辦理或設計學校的經驗,或

(4)

擔任新設學校規劃諮詢顧問、評審委員。為推動新設學校卓越案例的標竿學 習,本學會設立「學校建築之光獎」,表彰著有貢獻的傑出校長或建築師,今 年恭賀宜蘭縣立吳沙國中許志成校長、國立南投特殊教育學校陳韻如校長、台 中市西屯區東海國小林佳灵校長獲獎。今年學會年會大會特辦理「學校建築與 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徵計有專題講座「課程新發展與教育空間規劃」、 「學校廁所與潛在課程」及「主動學習教室使用情形之研究」3 篇、學校建築 專題研究論文13篇,以供學校建築學術研究及實務規劃參考。本書能夠順利出 版,特別要感謝作者們惠賜鴻文,理監事們的鼎力相助,尤其是秘書長康燕玉 理事、秘書吳珮青、陳政翊,協助本書編輯、設計與出版工作,備極辛勞,功 不可沒,特此申謝。 本書出版力求嚴謹,惟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正。 理事長 廖文靜 謹識 民國 106 年 12 月_

(5)

課程新發展與教育空間規劃

湯志民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名譽理事長 我們今日面臨的挑戰是,教育的世界已經全然改變,惟我們還大量地使用著支 持工業革命學習模式的設施,而這些設施無法符合今日或明日的教育需求。 (Our challenge today is the world of education has completely changed and we are hindered by a tremendously large stock of facilities that support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learning model that does not meet today’s or tomorrow’s educational needs.)

〜 T. Jimenez-Eliaeson, 2016

當教育人員和規劃者累積更多關於學學習的知識,就能將這些見識融入學校設 施設計。因此教育設施多樣的空間設計,取代了長方形教室和走廊組構的單一 規格通用校舍(a one-size-fits-all schoolhouse),以符應教師不同的教學策 略和學生的學習風格。

(To deliver that education effectivel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learning spaces that recognize and address the evolving needs of students. As

educators and planners accumulate more knowledge about how students learn, they have been able to incorporate those insights into the designs of school facilities. So instead of a one-size-fits-all schoolhouse consisting of corridors with rectangular classrooms running along either side, an education facility may have a variety of space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the varied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nd

learning styles of students.) 〜 M. Kennedy, 2015

(6)

一、前言

工業革命時代,實施大眾教育的中小學,學生的學習皆建基於教師教學模 式,學校設計所建置的走廊和盒子,對此教學模式更是推波助瀾,每個盒子(教 室)都有一排排的課桌椅,教室前有一張老師辦公桌;而今,先前採用的「黑板 和講述」(chalk and talk)方式,已延伸修正為學生進入多樣的場地和空間, 探究手上有的議題,讓學生花些時間離開學校環境-確實在「真實生活」 (real life)情境中學習,大量的主題式學習,學生團隊通常是跨學科(如科 學、數學、英語),這些活動需要更彈性的空間。學習空間超越標準教室,而有 不同的形態。有團體集會的大空間、有用以非正式學習和對話的小型親密空間 (smaller intimate spaces),同時也注意到室外環境-可提供豐富的學習機 會,尤其是關於環境和自然,不再只是「牆對牆」(wall to wall)的思考,所 有的這些發展都已牽動學校的設計(Architectus, 2017)。Blake(2014)指出, 美國有很多地方的教育建設仍是設置單一規格通用學校(one-size-fits-all schools),新的模式是設置較小、更多種多樣的學習環境,讓家長、老師和學 生對何時、何地和如何產生學習有更多選擇;這樣的改變,一則因認知學生有 不同的學習,也需要批判思考和創造力之能力,才能成功於 21 世紀,另一則是 在教學上更重視跨科的合作,讓學校的學習更生活化。 近 10 幾年,少子女化、多元文化、國際化、生態化、數位化等社會環境新 脈絡,不僅影響教育的創新發展和課程改革,也影響到教育空間的規劃與發 展。2014 年,臺灣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並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課程綱要─總綱》預計於 108 學年度起自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 校一年級開始實施(簡稱 108 新課綱)(教育部,2017 年 4 月 28 日)。同年, 教育部制定實驗三法「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 例」,落實教育基本法鼓勵政府及民間辦理教育實驗(國民教育暨學前教育署, 2015 年 1 月 29 日)。臺灣的教育和課程改革,往前大步邁進,未來也將促動教 育空間新規劃的發展。 新教育、新課程會促動教育新空間的規劃與發展。芬蘭去(2016)年全面推 出新的中小學課綱,未來學校教學重心,會從數學、歷史等傳統科目,轉移到

(7)

更廣泛的、跨領域主題上,新課綱的總目標在培養孩子跨領域的能力(吳怡靜, 2016),很明顯的,會逐漸取消傳統科目教室和實驗室的設置,增加跨領域主題 教室的規劃,以及學生個別學習和小團體協作、研討空間。歐洲,華德福學校 是著名的學校改革實驗之一,重視學生身心靈全方位成長,教育依四季的節奏 採四學期制,推展週期課程(主課程、主題課程)、副課程、節慶活動等,並要 求家長投入與關照學生,教育空間上依循教育理念發展有機校園(宜蘭縣立慈心 華德福教育實驗高級中等學校,2017 年 10 月 3 日),對臺灣的另類教育、實驗 與創新教育、非學校型態教育等,有很大的影響。另一個與華德福學校齊名, 但臺灣較陌生的是耶拿實驗學校(Jena-Plan School),採混齡和主題教學,對 話、戲劇、工作和慶典是教學四種基本形式,教育空間希望營造像一個家一般 溫馨,學校活動與家庭、社區緊密結合。美國瑟谷學校(Sudbury Valley School) 在教育形式上自由開放,沒有課程、沒有老師、有學生、有學習,有 美國的夏山學校之稱,學生混齡自治、自由探索、自主學習,校園環境與設施 清幽雅致,值得一探。 選課制度影響教育空間的營運,1999 年芬蘭頒佈《芬蘭高中教育法案》, 明確規定所有高中都應採納「無年級授課制」,學生自由選課,每人一張課 表,教育空間的營運模式勢必由班級固定教室的上課,改為以課程為中心的選 課跑班模式,教室則採學科型教室設計,當然還要搭配設置學生置物櫃,以及 個別學習和研討空間。日本,近 30 年,因應少子女化和閒置空間,中小學推動 學校整併,小學校和中學校推展開放教育、混齡教育,規劃設計開放空間,中 學校和高等學校因應學校特色和教育發展需求,推動跑班選課,規劃和設置教 科教室型空間。 韓國,因應少子化和中小學課程改革,教育科技部 2009 年公布《關於全面 實施學科教室制度的基本規劃》,在全國初、高中實施「學科教室制」(中華人 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教育處,2009)。中國,2014 年國務院頒發《關於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規定「3+3」模式的高考改革(必考 3 科+選 考 3 科),促動高中課改、選課與走班或走課制的推展。今受大會邀請,以課程 新發展與教育空間規劃為題,擬就十二年國教課程新發展、課程與教育空間、 108 新課綱與空間規劃、新課程與教育新空間、中學選修課程與學科型教室等 五方面加以論述,並請方家不吝賜教。

(8)

二、十二年國教課程新發展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 動」及「共 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 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 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 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依此,108 新課綱以「成就 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兼顧個別特 殊需求、尊重多元文 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 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 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 與群體的生活 和生命更為美好(教育部,2014)。 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108 新課綱以「核心素 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以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以及各領域/科目間的統 整。「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 識、能力與 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 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之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面向: 「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 素質與自我 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 用與溝通表達」、「科技 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 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 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教育部, 2014)。以下擬就 108 新課綱的課程類型、校訂課程、教學實施和教師專業發 展,分別說明之。 (一)課程類型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類型區分為二大類:「部定課程」與「校訂課程」 (如表 1 所示),茲說明如下(教育部,2014): 1.「部定課程」:由國家統一規劃,以養成學生的基本學力,並奠定適性發 展的基礎。在國小及國中為培養學生基本知能與均衡發展的「領域學習課程」。

(9)

在高級中等學校為部定必修課程,其可包含達成各領域基礎學習的「一般科 目」, 以及讓學生獲得職業性向發展的「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 2.「校訂課程」:由學校安排,以形塑學校教育願景及強化學生適性發展。 在國小及國中為「彈性學習課程」,包含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 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 務學習、戶外教育、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 領域補救教學等其他類課程。在高級中等學校則為「校訂必修課程」 、 「選 修課程」 、 「團體活動時間」(包括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學 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及「彈性學習時間」 (包含學生自主學習、選 手培訓、充實(增廣) /補強性課程及學校特色活動)。 其中,部分選修課程 綱要由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研訂,做為學校課程開設的參據。 表 1 各教育階段課程類型 課程類型 教育階段 部定課程 校訂課程 國民小學 領域學習課程 彈性學習課程 國民中學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 一般科目 專業科目 實習科目 校訂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 團體活動時間 彈性學習時間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 資料來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第 8 頁),教育部,2014。國 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依據全人教育之理念,配合知識結構與屬性、 社會變遷與知 識創新及學習心理之連續發展原則,將學習範疇劃分為八大領

(10)

域,提供學生基礎、寬廣且關聯的學習內涵,獲得較為統整的學習經驗,以培 養具備現代公民所需之核心素養與終身學習的能力。部分領域依其知識內涵與 屬性包含若干科目,惟仍需重視領域學習內涵。國民小學階段,以領域教學為 原則;國民中學階段,在領域課程架構下,得依學校實際條件,彈性採取分科 或領域教學,並透過適當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安排,強化領域課程統整與學生學 習應用;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在領域課程架構下,以分科教學為原則,並 透過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課程或探索體驗等課程,強化跨領域或跨科 的課程統整與應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教育階段共同課程之領域課程架 構,如表 2 所示。 表 2 各教育階段領域課程架構 資料來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第 9 頁),教育部,2014。國 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11)

(二)校訂課程 就國中小而言,領域課程綱要可以規劃跨科統整型、探究型或實作型之學 習內容,發展學生整合所學運用於真實情境的素養。國中小的校訂課程即「彈 性學習課程」,國小每週有 2-7 節,國中每週有 3-6 節,由學校自行規劃辦理全 校性、全年級或班群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 興趣並鼓勵適性發展,落實學校 本位及特色課程。依照學校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特性,可選擇統整性主題/專題 /議題探究、社團活動、技藝課程(可設作物栽種、創意設計與製作課程)、特殊 需求領域課程 或是其他類課程(包括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戶外教育、自治活 動、學生自主學習等)進行規劃。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應依學生實際需 求,選擇閩南語文、客家語文、原住民族語文或新住民語文(以東南亞地區的新 住民語文為主)其中一項進行學習。 高級中等學校校的整體課程規劃,如表 3 所示,校訂課程包括「校訂必修 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彈性學習時間」,茲以高中為例說明之 (教育部,2014): 1.校訂必修課程:高中 4-8 學分,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依據學校願景與 特色自主規劃開設之校本特色課程,以通識、知識應用或校本特色課程為原 則,不得為部定必修課程之重複或加強。校訂必修課程係延伸各領域/科目之學 習,以一般科目的統整性、專題探究或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探索 體驗或為特殊需求者設計等課程類型為主,用以強化學生知能整合與生活應用 之能力。例如:英語文寫作專題、第二外國語文、自然科學實驗、社區服務學 習、戶外 教育體驗課程、公民實踐、學習策略、小論文研究、本土語文、議題 探索或特殊需求 領域課程等。 2.選修課程:高中 54-58 學分,選修包括加深加廣、補強性、多元選修課 程,由學生自主選修。其中,多元選修由各校依照學生興趣、性向、能力與需 求開設,至少 6 學分,可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 全 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 修課 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課程。學校提供學生跨班自由選修課程,開設之選修 總學分數,應達學生應修習選修學分數之 1.2-1.5 倍;選修科目每班開班人數 最低以 12 人為原則,情形特殊或各校經費足以支應者,得降低下限至 10 人, 並得辦理跨校選修。

(12)

3.團體活動時間:高中每週 2-3 節,包括社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 治活動(如班聯會、畢聯會等)、學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 4.彈性學習時間:高中每週 2-3 節,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 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其中,學 校特色活動依據學生興趣與身心發展階段、學校背景與現況、家長期望、社區 資源辦理的例行性或獨創性活動,如教學參觀、媒體識讀、學習成果發表、節 日慶祝、健康體適能、國內外交流、聯誼活動、校際活動、始(畢)業活動、 親職活動及其他創意活動。 表 3 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各類型學校課程規劃 資料來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第 13 頁),教育部,2014。國 家教育研究院。取自 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13)

(三)教學實施 為實踐自發、互動和共好的理念,教學實施要能轉變傳統以來偏重教師講 述、學生被 動聽講的單向教學模式,轉而根據核心素養、學習內容、學習表現 與學生差異性需求,選用多元且適合的教學模式與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動 機,學習與同儕合作並成為主動的學習者,教師教學實施重點說明如下(教育 部,2014): 1.教學準備與支援:教師應分析學生學習經驗、族群文化特性、教材性質 與教學目標,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內容,並規劃多元適性之教學活動,提 供學生學習、觀察、探索、提問、反思、討論、創作與問題解決的機會,以增 強學習的理解、連貫和運用。 2.教學模式與策略:(1)教師應依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或學生學習表現, 選用適合的教學模式,並就不同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的特性,採用經實踐檢驗 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教學策略,或針對不同性質的學習內容,如事實、概念、原 則、技能和態度等,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並適時融入數位學習資源與方法。 (2)為促進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之學習,其教學語言應以本土語言/新住民 語言的單語為主,雙語為輔,並注重目標語的互動式、溝通式教學,以營造完 全沉浸式或部分沉浸式教學。(3)教師應依據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包括年齡、性 別、學習程度、學習興趣、多元智能、身心特質、族群文化與社經背景等,規 劃適性分組、採用多元教學模式。(4)教師宜適切規劃戶外教育、產業實習、服 務學習等實地情境學習,以引導學生實際體驗、實踐品德、深化省思與提升視 野。(5)為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具備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 學習如何學習,包括動機策略、一般性學習策略、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特定的 學習策略、思考策略,以及後設認知策略等。 (四)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專業工作者,需持續專業發展以支持學生學習。教師專業發展內涵 包括學科專 業知識、教學實務能力與教育專業態度等。教師應自發組成專業學 習社群,共同探究與分享交流教學實務;積極參加校內外進修與研習,不斷與 時俱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精進課程設計、教學策略與學習評量,進而提升 學生學習成效。教師專業發展實施重點如下(教育部,2014):

(14)

1.教師可透過領域/群科/學程/科目(含特殊需求領域課程)教學研究會、 年級或年段會議,或是自發組成的校內、跨校或跨領域的專業學習社群,進行 共同備課、教學觀察 與回饋、研發課程與教材、參加工作坊、安排專題講座、 實地參訪、線上學習、行動 研究、課堂教學研究、公開分享與交流等多元專業 發展活動方式,以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能與學生學習成效。 2.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形塑同儕共學的教學文化,校長 及每位教師每學年應在學校或社群整體規劃下,至少公開授課一次,並進行專 業回饋。 3.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支持並提供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資源,如安排教 學研究會或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共同時間、支持新進教師與有需求教師的專業 發展,提供並協助爭取相關設備與經費等資源。 4.教育主管機關與學校應鼓勵並支持教師進行跨領域/群科/學程/科目的課 程統整、教師間或業師間之協同教學,以及協助教師整合與運用教育系統外部 的資源,例如社區、非營利組織、產業、大學院校、研究機構等資源,支持學 生多元適性的學習。 5.學校應鼓勵家長會成立家長學習社群或親師共學社群,定期邀請家長參 與教師公開授課或其他課程與教學相關活動,建立親師生共學的學校文化。

三、程與教育空間

課程與教育空間的關係密切,以下擬就課程的結構與類型、課程與教育空 間的關係、課程與教育空間營運模式、課程新發展與學校新教育,分別說明 之。 (一)課程的結構與類型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所設計的重要活動,學校課程結構可分為「實有課 程」(being curriculum)和「虛無課程」(null curriculum),「實有課程」含 括「顯著課程」(explicit curriculum)和「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顯著課程」包含「正式課程」(formal curriculum)和「非正

(15)

,以及對應此二者之學校本位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和空白課程(blank curriculum)。 學校課程的類型,林本和李祖壽(1970)將之分為六種:科目本位課程、相 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詳見圖 1 )。黃光雄 和蔡清田(2015)將之歸納為三種:科目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黃政傑 (1991)認為課程組織的型態很多,但最基本的可分為二種(詳見圖 2): 1.以知識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組織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並促進知識 之利用,常要以興趣、需求(含個人及社會)和問題來輔助。亦即,興趣、需求 及問題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引導學生追求知識的手段。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類 型,由左到右為統合的知識、廣域課程、融合課程、相關課程、科目課程、專 門知識,代表知識領域的界線愈來愈清楚。中學以上課程可採知識中心。 2.以人類事務為中心:以興趣、需求及問題為中心的基本型態,往往要借 用各領域的知識,以滿足需求和興趣,解決遭遇的問題,因此知識本身不是目 的,而是人類事務的手段。以人類事務為中心的課程類型,由左到右為個別兒 童、設計教學法、興趣中心、需求中心、社會功能中心、社會問題中心、社 會。小學課程可採人類事務中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 108 新課綱,由核心素養出發,希望透過學校本位 課程發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鼓勵學校進行課程發展, 期望教師進行教學創新與課程設計(黃光雄和蔡清田,2015)。國中小在領域學 習課程之外,也重視彈性學習課程;高中職在部定課程(包括一般科目、專業科 目、實習科目)之外,更重視校訂課程(包括校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 動時間、彈性學習時間),希冀由過去過度重視知識中心的課程與教學,能從九 年一貫課程,高中 95 暫綱、99 課綱,到 108 新課綱,逐漸轉型並重視學生的 經驗、活動和自主學習。

(16)

圖 1:學校課程六種類型

資料來源:課程類型,林本和李祖壽,1970。載於王雲五主編(1970),雲五社 會科學大辭典(第八冊):教育學(第 134 頁)。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17)

基本的課程組織型態

各種課程組織型態

學制與課程組織型態

圖 2:學制與課程組織型態

(18)

(二)課程與教育空間的關係 教育空間(或教室)的種類和課程內容有關,教育空間(或教室)的數量 和課程時數或班級上課時數有關,茲說明如下(湯志民,2014): 1.課程內容和教育空間(或教室)的種類有關 學校為何會要有自科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電腦教室?答案似乎 很簡單:「因為有自然(或物理、化學、地科、生物)、音樂(聽覺藝術)、美術 (視覺藝術)、資訊課程。」有課程就需有相應之教室(或空間),當然有些課 程所需的教室(或空間)與設備接近,則可用同一教室—如國、英、數都在普 通教室上課,或共用專科教室─如數學、社會運用多功能教室(如臺北市南湖 國小的未來教室)。因此,課程內容會影響和決定教育空間(或教室)的種類。 2.課程時數或班級上課時數和教育空間(或教室)的數量有關 教育空間(或教室)的數量計算要以課程時數或班級上課時數作為依據, 例如 48 班的國中:(1)資訊課,要到電腦教室上課,每班時數 1 節/週,每週 總節數計 48 節(1 節 × 48 班),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每週 5 天,每天 5 節;空間利用率 71.43%,空間轉換率 28.57%),所需電腦教室間數 2 間(48 節/25 節≒ 2 間)。(2)英語課,每班英語時數 3 節/週,如果其中 1 節要到英語情境教室上課,則英語教室需求數為 2 間(同電腦教室之計算); 如其中 2 節要到英語情境教室上課,每週需求總節數計 96 節(2 節 × 48 班), 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每週 5 天,每天 5 節),所需英語教室數為 4 間(96 節/25 節≒4 間);如全都要到英語情境教室上課,每週需求總節數計 144 節(3 節 × 48 班),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所需英語教室間數 6 間(144 節/25 節≒6 間)。其他各科,以此類推。因此,課程時數或班級上 課時數會影響和決定教育空間(或教室)的數量。 湯志民(2014)更進而說明教育空間大小(面積、容量)和教學人數、教學 方法(活動)有關,教育空間形狀(長方形、正方形、扇形、圓形)和教學方 法(活動)有關,教育空間(或教室)的配置和設備和學生學習方式、動線、 需求、動機和時間有關,教育空間的多元變化(多樣空間)和學生生活、探索 有關。至於,教育空間營運模式(配置、運用、關係)和課程分科與選修、教 室和教學資源的運用關係、學習者和環境之主被動關係有關。課程、教學、學 習與教育空間規劃之關係,如表 4 所示。

(19)

表 4 課程、教學、學習與教育空間規劃之關係 教育空間規劃 課程、教學、營運 空間種類(性質、功能) 課程內容 空間數量(間數) 班級上課時數 空間大小(面積、容量) 教學人數、教學活動 空間形狀 (長方形、正方形、扇形、圓形) 教學方法(活動) 空間(或教室)的配置和設備 學生學習方式、動線、需求、動機和時間 空間的多元變化(多樣空間) 學生生活、探索 空間營運模式(配置、運用、關係) 課程分科和選修 教室和教學資源的運用關係 學習者和環境之主被動關係 資料來源:校園規劃新論(第 38 頁),湯志民,2014。臺北市:五南圖書公 司。 正因為教育空間規劃和營運,與課程、教學、學習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因 此 Taylor(2009)將教育空間和學習環境稱之為「三度空間的教科書」(the three-dimensional textbook)(參見圖 3),其中教育空間和學習環境設計要 素(指標),包括:基本需求、發展需求、當地文化、課程和教學(含內容、教 學策略、評量標準)、學習歷程和多元智慧、學習的分類(學習的經驗系統)、 用後評估;而學習環境反映基本需求,然後成為一個環境的教學/學習工具, 學習環境和設計要素(指標)之間,則彼此互動成為一個循環系統。

(20)

圖 3:三度空間的教科書

資料來源:Linking architecture and education:Sustainable design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s(p.136). A.Taylor and K.Enggass, 2009, NM: University of Mexico Press.

(三)課程與教育空間營運模式 課程會影響教育空間種類和數量的規劃,在教育空間(或敎室)營運模式 上,則會因課程分科和選修之多寡,而有不同之配置類型。教育空間(或敎 室)營運的配置類型,通常配合課程與空間的營運有五種類型(湯志民, 2006、2007、2014;日本建築學會,1974;長倉康彥,1993;空氣調和․衛生 工学会,2011)(參見圖 4): ◣基本需求 ◣ 發展需求 ◣當地文化 ◣課程和教學 ˙ 內容 ˙教學策略 ˙ 評量標準 ◣學習歷程 和多元智慧 ◣學習的分類 ˙學習的經驗系統 ◣用後評估 ◣環境反映基本需求, 然後成為一個環境的 教學/學習工具 設計要素 (指標) 學習環境

(21)

1.綜合教室型(activity type,A 型):

全部的課程均集中在同一個教室上課,運用班級教室或班級教室四周圍進 行大部分的學習和生活活動,此型適用於幼稚園和小學低年級。

2.特別教室型(usual & Variation type,U+V 型):

一般的課程在各自的普通教室(即班級敎室)上課,特別的課程在特別教 室或專門的學科教室上課,惟有足夠的特別教室時,教室的利用率會降低,此 型適用於小學高年級、國中和高中。 3.學科教室型(variation type,V 型): 所有的課程都有充分的學科教室,如國文、英語、數學、社會、理科、音 樂、家政、美術等每一學科均有敎室,學生係按課程表移動至各該科目的學科 教室上課,可提高教室的使用率,此型適用於國中和高中。 4.系列學科教室型(V+G2型): 與學科教室型類似,惟將有關的學科教室作整合方式的運用,如將國文、 英語、社會教室整合為「人文」學科教室群、將數學、理科、保健整合為「數 理或自然」學科教室群、將音樂、家政、美術整合為「藝術」學科教室群,教 室的使用率又有提高,惟學科的獨立性減弱,有利於開展彈性學習,此型適用 於國中和高中。

5.混合型(platoon type,P 型或 U2+V 型):

將全部的班級數分為二集團,並設對等的普通教室和充分的特別教室或學 科教室,然後各自分開在普通教室及特別教室上課,每幾小時互換一次,其間 使用普通教室的班級係在各自的普通教室上課,即 2 班共用 1 間普通教室,而 使用特別教室的班級每小時都需要移動,教室的利用率高,惟因安排教室較 難,實例不多,此型適用於國中。 基本上,教室是學校最重要的教育空間,敎室營運的配置類型或營運模 式,攸關學校空間、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能的發揮。據 Sebba(1986)之分 析,校舍設計有二種明顯的不同取向,一為功能取向(the functional approach),另一為領域取向(the territorial approach);惟基於學生發展 需求,學校的設計應趨向結合這二種取向。例如:對年幼且面對新地方和新規 定的兒童,其研究、工作、遊戲和服務設施應集中在單一地點,如多目的教 室,使兒童對人和環境有信心,並能順利的從一個活動轉換至另一個活動。對

(22)

年齡較大和對環境有信心的兒童,其學校設施可以功能的設計為基礎,如圖書 室、實驗室、自然資源室、算術室、工場、戲劇室等等。據此,幼兒園和國小 低年級的教室配置,應加強綜合教室型(A 型)的設置;而國小中、高年級和 國中的教室配置,基於課程的需求,仍宜採特別教室型(U+V 型)之配置;高 國中採分科教學、學校校地有限或太小者,則可參考採用學科教室型(V 型)、 系列學科教室型(V+G2型)或混合型(P 型),以增加教室的使用效率,惟在課 程的安排上應有審慎縝密的計畫,使教室的使用率發揮到極限。 圖 4:依教室營運的配置型態 資料來源:建築設計資料集成(4)(第 7 頁),日本建築學會,1974,東京都: 丸善株式會社。

(23)

各國教育空間(或敎室)營運配置的主要類型(參見表 5),幼兒園都為 綜合教室型(A 型),中小學在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大多是特別教室型(U+V 型),在英、美、加小學為特別教室型(U+V 型),中學為學科教室型(V 型), 大學在各國都為學科教室型(V 型),主要因全為分科課程和選修課程之關係。 亦即,在選課、排課上,以班級為中心(即以班級為單位),教室營運配置會採 「A 型」或「U+V 型」,以課程為中心的選課,學生自由選課,教室營運配置會 採「V 型」。須注意的是,如果教室充足或與教師上課時數和課程充分搭配,學 科教室型(V 型)可權屬教師,亦即教師有專屬教室,如教室不充足或教師上 課時數和課程無法搭配,則學科教室型(V 型)之營運,由學校依課程調配, 教師則交互共用。學科型教室之規劃與運用,可詳參湯志民(2007、2014)之 研究。 表 5 各國敎室營運配置的主要類型 敎室營運的 類型 臺灣、大陸、日本 英、美、加 幼兒 園 小學 國中 高中 大學 幼兒 園 小學 初中 高中 大學 綜合教室型 (A 型) ● ● 特別教室型 (U+V 型) ● ● ● ● 學科教室型 (V 型) ● ● ● ● 資料來源:校園規劃新論(第 43 頁),湯志民,2014。臺北市:五南圖書公 司。 (四)課程新發展與學校新教育 學校教育對照課程結構,在實有課程之下,主要為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和空白課程(如上課時間的自習課、或下課的自由活動)。正式課程、非正式課 程的課程類型─可概分為科目本位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

(24)

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 國中小 108 新課綱,領域學習課程(部定課程)、彈性學習課程(校訂課程) 在課程類型上各有偏重,前者偏向科目知識,後者較重活動和經驗;高中職 108 新課綱的部定課程(包括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屬科目課程,校 訂課程(包括校訂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團體活動時間、彈性學習時間)偏向跨 領域/主題的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經驗本位課程,重視 學生的經驗、活動和自主學習。 在課程組織型態上,普通中小學的大都以知識為中心來發展與設計課程; 而芬蘭中小學、耶拿實驗學校、華德福學校等課程組織型態,都是以人類事務 為中心(兒童中心或學生中心),採主題和經驗或活動課程,重視學生興趣、社 會問題解決;美國瑟谷學校則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善用空白課程,由學生自 治、自主學習。不論是必修或選修,在選課、排課上,普通中小學大都以班級 中心(即以班級為單位),而中學課程改革,導致以班級為中心的選課、排課, 改為以課程為中心的選課、排課,學生自由選課,每人一張課表,而有學科型 教室之規劃與設置。 108 新課綱將促動臺灣中小新課程和新教育的發展,類此新課程和學校新 教育,如芬蘭中小學、耶拿實驗學校、華德福學校、瑟谷學校、芬蘭無年級 制、韓國學科教室制、日本教科教室型、中國走班制等,有許多課程新觀念和 教育成效值得參考與學習。茲將課程結構、課程類型、108 新課綱、普通中小 學和學校新教育,在課程組織以知識中心或學生中心,在選課/排課以班級中心 或課程中心之關係,整理如表 6 所示。 表 6 課程新發展與學校新教育之關係 課程結構 實有課程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 空白課程 課程類型 科目 課程 相關 課程 融合 課程 廣域 課程 核心 課程 經驗 課程 上課(自習)/ 下課

(25)

國中小 108 課綱 領域學習課程/彈性學習課程 學生自治活動 學生自主學習 高中職 108 課綱 一般 科目/ 專業 科目/ 實習 科目 校訂必修課程 選修課程 團體活動時間 彈性學習時間 知 識 中 心 普通中小學 芬蘭中小學 耶拿實驗學校 華德福學校 學 生 中 心 美國瑟谷學校 班 級 中 心 普通中小學 芬蘭無年級制 韓國學科教室制 日本教科教室型、中國走班制 課 程 中 心

四、108 新課綱與空間規劃

學校空間的種類和數量,需因應課程內容、課程時數(或班級上課時數) 加以計算,相當複雜,教育主管當局才會制訂設備標準或基準,以供學校規劃 與興建校園建築之參考,如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 2002 年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設 備標準 1999 年公布,因應 95 暫綱和 98 課綱新課程實施,於 2005、2009 年分 別修正公布,此即反映,課程會改變教室(或空間)需求;反之,改變教室 (或空間)也會影響課程實施,此即空間領導,亦即校園空間規劃,能有效支 持、促進與帶動學校本位課程、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潛在課程、空白課程 的建構、發展與革新(湯志民,2008)。 108 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之主軸,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 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自主行動」、「溝通互動」、 「社會參與」,踐行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因應 108 新課綱所需教育空間應如何妥適規劃,以發揮 108 新課綱課程、教學和學 習效果,值得關切。尤其是,新課綱的國中小「彈性學習課程」、高中「校訂必 修課程」、「團體活動」和「彈性學習時間」的空間規劃如何相應?還有,提供多

(26)

元適性之教學活動,營造完全沉浸式或部分沉浸式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動 機,學習與同儕合作並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空間規劃又應如何因應?教師專業發 展社群教室、觀課教室等,應如何規劃設置?以下分就國中小和高中校訂課程與 空間規劃舉例說明之,以供中小學規劃與設置 108 新課綱所需教育空間之參 考。 (一)國中小「彈性學習課程」與空間規劃 108 新課綱國中小校訂課程即「彈性學習課程」,包括跨領域統整性主題/ 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技藝課程(可設作物栽種、創意設計與製作課 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以及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服務學習、戶外教育、 班際或校際交流、自治活動、班級輔導、學生自主學習、領域補救教學等其他 類課程,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以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課程為例,國小各年級列為部定課程每週各 1 節 課,可結合其他領域,實施跨領域主題統整課程教學,如與「彈性學習課程」 的跨領域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結合加 1 節,則每年級每週有 2 節課 之需求,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結合多元文化主題探索,可稱「多元文化與語言 探索課程」,空間可稱為「多元文化探索教室」(或語文情境教室、鄉土語文教 室、母語教室等)。在教室數量上,以 48 班國小為例,每班「多元文化與語言 探索課程」時數 2 節/週,如果其中 1 節要到「多元文化探索教室」上課,則 「多元文化探索教室」需求數為 2 間,計算方式:每班時數 1 節/週,每週總 節數計 48 節(1 節 × 48 班),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每週 5 天, 每天 5 節;空間利用率 71.43%,空間轉換率 28.57%),所需教室間數 2 間(48 節/25 節≒ 2 間)。如其中 2 節要到「多元文化探索教室」上課,每週需求總 節數計 96 節(2 節 × 48 班),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每週 5 天, 每天 5 節),所需「多元文化探索教室」數為 4 間(96 節/25 節≒4 間)。其他 班級數,以此類推。多元文化探索教室數量需求推估,參見表 7。須注意的 是,教室設置受校地、預算之限制,多元文化探索教室教室如有不足,可視實 需增減該教室使用節數,並以普通教室調節。在空間和設備上,多元文化探索 教室 1 間的面積,比照專科教室面積,為普通教室的 1.5 倍到 2 倍(約 105 ㎡〜 140 ㎡),學生在內上課應有適足座位,座位形式可以彈性設計,並提供至少 1 個小組討論區,展示櫃以開放型為原則,重點物件可有專屬燈,但不宜過度設

(27)

置,學生的研究成果可成為該教室豐富和更新的學習內容,增加學生的參與、 激勵成就和認同感。 再以技藝課程(可設作物栽種)為例,如臺北市推動田園城市,學校依政策 和課程需要設置小田園,並運用校舍屋頂或學校畸零地規劃設置小田園。如國 中小列入 108 新課綱「彈性學習課程」的技藝課程,國小以三年級為對象,國 中以七年級為對象,可融入綜合活動(國小每週 2 節,國中每週 3 節)或自然科 學課程(國中小每週 3 節),從中抽取部分課程時間,前幾週集中課時(如 1 節或 2 節課),之後可用下課前 10 分鐘,學生也可運用課餘時間照顧和學習。在空 間和設備上,小田園空間用 1-4 間教室面積(約 70 ㎡〜270 ㎡),園地分班分組 管理,應請專業人員或老師指導設置,搭配志工(退休老師、家長或社區熱心人 士)定期指導或協助照顧,考慮週邊設備(如工具間、休息棚等),水源結合雨水 回收的雨撲滿更佳,小田園採收的蔬菜瓜果,可義賣增添弱勢生急難救助基 金,或為營養午餐加菜,讓小朋友嘗鮮稱添趣味和成就感。 表 7 多元文化探索教室數量需求推估 項目 每週 6 班 12 班 18 班 24 班 30 班 36 班 42 班 48 班 多元文化 探索教室 1 節 1 間 1 間 1 間 1 間 1-2 間 2 間 2 間 2 間 2 節 1 間 1 間 1-2 間 2 間 2-3 間 3 間 3-4 間 4 間 註: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教室不足,可視實需增減使用節數,並 以普通教室調節。 (二)高中「校訂課程」與空間規劃 高中校訂課程時數比國中小高很多,校訂必修課程 4-8 學分,選修課程 54-58 學分,團體活動每週 2-3 節,彈性學習時間每週 2-3 節,課程內容有許 多可融通,如專題探究或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探索體驗,以及跨 班、跨領域/科目專題、社團活動、學校特色活動等, 1.校訂必修課程與空間規劃 高中 108 新課綱「校訂必修課程」4-8 學分,包括專題探究或跨領域/科目

(28)

專題、實作(實驗)、探索體驗等,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以專題探究為例,屬跨領域/科目專題性質,可與跨班、跨領域/科目專 題、實作(實驗)、社團活動、學校特色活動等結合,如以高一、高二學生為對 象,專題探究 1 學分(每週 1 節),結合跨班、跨領域/科目專題 1 學分(每週 1 節)、社團活動每週 1 節(隔週排課,當週 2 節)、學校特色活動每週 1 節,在高 一、高二開設「創客專題探索課程」,空間可稱為「創客探索實驗室」(或創客 主題教室、專題探索教室、專題探索實驗室等)。 在教室數量上,以 48 班高中為例,高一高二計 36 班,校訂必修專題探究 1 學分(每週 1 節)計 36 節空間需求,高一高二計有 2 班選修跨班、跨領域/科 目專題 1 學分(每週 1 節)計 2 節空間需求,高一高二計有 2 班社團活動(創客社 團)每週 1 節(隔週排課,當週 2 節)計 4 節空間需求,高一高二有 6 班參與創客 特色活動每週 1 節計 6 節空間需求,每週總節數計 48 節,都要到「創客探索實 驗室」上課,則「創客探索實驗室」需求數為 2 間。計算方式:每週總節數計 48 節(1 節× 36 班(高一高二必修)+1 節× 2 班(高一高二選修)+ 2 節× 2 班(高 一高二社團,隔週排課)+ 1 節× 6 班(高一高二學校特色活動)),每間教室每週 可排節數 25 節/週(每週 5 天,每天 5 節;空間利用率 71.43%,空間轉換率 28.57%),所需教室間數 2 間(48 節/25 節≒2 間)。其他班級數和校訂課程需 求,以此類推。創客探索實驗室數量需求推估,參見表 8。須注意的是,教室 設置受校地、預算之限制,創客探索實驗室如有不足,可視實需增減該教室使 用節數,並以普通教室調節。在空間和設備上,創客探索實驗室 1 間的面積, 比照專科教室面積,為普通教室的 1.5 倍到 2 倍(約 105 ㎡〜140 ㎡),學生在 內上課應有適足座位,座位形式可以彈性設計,並以小團體實作和討論需求為 主,教學和學習設備以數位科技設備和可操作實作(實驗)設備為主,包括電 腦、3D 列印、機器人、程式設計、擴增或虛擬實境(AR、VR),並注意設置電源 插座、水槽等配套設施,展示櫃以開放型為原則,重點物件可有專屬燈,但不 宜過度設置,學生的研究成果較優成品可成為該教室展示品,以增加學生的學 習興趣和成就感。

(29)

表 8 創客探索實驗室數量需求推估 項目 每週 高一高二 修課班數 12-18 班 21-30 班 33-45 班 48-72 班 創客探索 實驗室 校訂必 修 1 節 全部 1 間 1-2 間 2 間 2-3 間 選修 1 節 2 班 社團活 動 1 節 2 班 學校特 色活動 1 節 6 班 註:每間教室每週可排節數 25 節/週。教室不足,可視實需增減使用節數, 並以普通教室調節。 (二)選修課程與空間規劃 高中 108 新課綱「選修課程」54-58 學分(高一合計 2-10 學分),包括本土 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 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 (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修課 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課程,選修總學分數應達 學生應修習選修學分數之 1.2-1.5 倍,選修科目每班開班人數最低以 12 人為 原則,情形特殊或各校經費足以支應者,得降低下限至 10 人,並得辦理跨校選 修,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選修課比校訂必修課複雜,師資、空間數量、大小和設備會影響選修課的 開設數量和多樣化,有些學校開不出多樣化選修課程,除師資受限外,學校空 間與設備是很大的影響因素。以高一選修課為例,108 新課綱高一選修 2〜10 學分,高一上開 5 學分,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開 1 學分選修課,如有 10 班 190 人修課,需開出 12 門〜15 門課(應開 1.2 至 1.5 倍學分),讓學生可以跨班選 修。學校空間需求,如以各班自己的普通教室計 10 間為基礎,則需要再找 2 至 5 間因應課程、人數需求的空間和設備教室,如 10 間普通教室的 10 門選修 課,有 3 門需要專門的設備,則要再另覓 3 間專科教室因應。為增加師資調配 和空間運用效能,在策略上,可將 10 班選修分 A(1〜5 班)、B(6〜10 班)二群 組開選修課(群組也可作為類組,群組可開相同或不同的選修課),星期一到星

(30)

期五選修課也可相互重疊,讓學生有多次多樣的選修機會。例如,星期一開 6 門選修課、星期二開 7 門選修課、星期三開 8 門選修課、星期四開 6 門選修 課、星期五開 7 門選修課,師資不足或空間與設備不足,師資不足或空間與設 備不足,則每天開相同 6 門課,星期二、三、五再多加不同選修課;如師資 足、空間與設備足,則可開更多不同選修課,讓課程多樣化。其次,排課時間 與教室數量有關,如 AB 群組交錯排課,則同一空間(如專科教室、會議室、校 本課程教室、特色活動教室、視聽教室、演藝廳等)可重複運用,亦即運用排課 技巧,可增加空間的使用效能,避免教室空置。此外,學生選課人數與教室空 間大小有關,選修課學生需求不一,少則 15 人/門(學校經費足夠可降至 10 人/ 門開課),多則百人,配合選課人數需有不同空間大小的教室,如普通教室、專 科教室可容納 1 個班,會議室可容納 30 人、校本課程教室可容納 50 人、視聽 教室可容納 100 人、演藝廳可容納 300 人。還有,教學和學習的內容與設備有 關,如實驗課要有實驗教室、創客探索需要操作要有創客探索實驗室,律動課 要有韻律教室、樂團課要有樂團教室、戲劇課教室要有舞臺等等。為進一步理 解選修課程與學校空間配置,茲以上述高一 10 班 190 人,高一上選修 5 學分為 例,為利師資調節和益增空間使用效能,分 A(1〜5 班)、B(6〜10 班)二群組開 選修課,時間安排在每天第 6、7 節課,星期五開在第 5、6 節(第 7 節供社團活 動團課用),選修 5 學分星期一到星期五分別開設 1 至 6、1 至 7 和 1 至 8 門選 修課,學生較喜歡的選修課星期一到星期五可重複開設,讓學生有多次多樣的 選修機會,因選課人數每天不同,需依課程內容、選修人數配置教室,為了解 一位高一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5 學分課程的位置,特以黑底註記,以明梗 概。高一選修課程、人數與學校空間配置,詳見表 9。

(31)

表 9 高一選修課程、人數與學校空間配置舉隅(10 班,190 人,高一上 5 學分)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A(1〜5 班) B(6〜10 班) A(1〜5 班) B(6〜10 班) A(1〜5 班) B(6〜10 班) A(1〜5 班) B(6〜10 班) A(1〜5 班) B(6〜10 班) 第 1 節 第 2 節 第 3 節 第 4 節 第 5 節 A1-7

第 6 節 A1-6 A1-7 A1-8 A1-6 B1-7 第 7 節 B1-6 B1-7 B1-8 B1-6

普 A/B A1(15) B1(15) A1(15) B1(15) A1(15) B1(15) A1(20) B1(20) A1(15) B1(15) 普 A/B A2(15) B2(15) A2(15) B2(15) A2(15) B2(15) A2(20) B2(20) A2(15) B2(15) 普 A/B A3(15) B3(15) A3(20) B3(20) A3(15) B3(15) A3(30) B3(30) A3(20) B3(20) 普 A/B A4(15) A4(20) A4(15) B4(15) A4(30) A4(20) 普 A/B B4(20) B4(20) A5(15) B5(20) A5(20) B4(30) B4(20) 專科教 室 A6(20) B6(20) 專科教 室 A5(30) B5(30) A5(30) B5(35) 會議室 (30 人)

B5(20) A6(15) B6(20) A7(20) B7(20) B5(25) A6(20) B6(20) 校本課 程教室 (50 人) A5(20) 特色活 動教室 (90 人) A7(70) B7(65) 視聽教 室(100 人)

A7(75) B7(70) A8(75) B8(70) A6(70) B6(65) 演藝廳 (300 人) A6(110) B6(105) 註: 1.高一計 10 班,分 A(1〜5 班)、B(6〜10 班)二群組開選修課。

2.A1-6、1-7、1-8:代表為 A(1〜5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A1、 A2、A3、A4、A5、A6、A7、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

3. B1-6、1-7、1-8:代表為 B(6〜10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B1、B2、B3、B4、B5、B6、B7、B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

(32)

5.普 A/B:代表 A 群組用自己的普通教室;B 群組用自己的普通教室。 6.專科教室:代表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生科、音樂、美術、家政、資訊 等教室。 7.會議室(30 人):代表會議室可容納 20-30 人上課。餘類推。 8.校本課程教室(50 人):代表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創客 探索實驗室等屬之,可容納 50 人。 9.特色活動教室(90 人):也是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樂團 練習教室,可容納 90 人。 10. A6(110)、A3(20)、A8(75)、A4(30)、 A5(30):代表高一某位學生星期一 到星期五,選修 5 學分的課程。 再以高二 10 班,190 人,高二上選修 10 學分為例,為利師資調節也分 C(1 〜5 班)、D(6〜10 班)二群組開選修課,高二通常依一類組(人文社會組)、二類 組(理工自然組)、三類組(生科自然組)分組選修,CD 二群組可依此分組開選修 課,10 學分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要開 2 學分選修課,時間安排 C 群組每天第 2、3 節開選修課,D 群組每天第 4、5 節開選修課,星期五分別開在第 1、2、 3、4 節(第 7 節供社團活動團課用),都與高一的選修課時間錯開,以增加空間 使用效能。選修 10 學分星期一到星期五 CD 群組分別開設 1 至 6、1 至 7 和 1 至 8 門選修課,同一天同組的 2 節(如星期一 C 群組第 2、3 節可以都是同一門 課),學生較喜歡的選修課星期一到星期五可重複開設,增加學生選修機會。高 二選課人數每天不同,也需依課程內容、選修人數配置教室,為了解一位高二 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10 學分課程的位置,特以黑底註記,以明梗概。高二 選修課程、人數與學校空間配置,詳見表 10。

(33)

表 10 高二選修課程、人數與學校空間配置舉隅(10 班,190 人,高二上 10 學分)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C(1〜5 班) D(6〜10 班) C(1〜5 班) D(6〜 10 班) C(1〜5 班) D(6〜 10 班) C(1〜5 班) D(6〜 10 班) C(1〜5 班) D(6〜10 班) 第 1 節 Ca1-7

第 2 節 Ca1-6 Ca1-7 Ca1-8 Ca1-6 Cb1-7

第 3 節 Cb1-6 Cb1-7 Cb1-8 Cb1-6 Da1-7 第 4 節 Da1-6 Da1-7 Da1-8 Da1-6 Db1-7 第 5 節 Db1-6 Db1-7 Db1-8 Db1-6 第 6 節 第 7 節 普 C/D Ca1(15) Cb1(15) Da1(15) Db1(15) Ca1(15) Cb1(15) Da1(15) Db1(15) Ca1(15) Cb1(15) Da1(15) Db1(15) Ca1(20) Cb1(20) Da1(20) Db1(20) Ca1(15) Cb1(15) Da1(15) Db1(15) 普 C/D Ca2(15) Cb2(15) Da2(15) Db2(15) Ca2(15) Cb2(15) Da2(15) Db2(15) Ca2(15) Cb2(15) Da2(15) Db2(15) Ca2(20) Cb2(20) Da2(20) Db2(20) Ca2(15) Cb2(15) Da2(15) Db2(15) 普 C/D Ca3(15) Cb3(15) Da3(15) Db3(15) Ca3(20) Cb3(20) Da3(20) Db3(20) Ca3(15) Cb3(15) Da3(15) Db3(15) Ca3(30) Cb3(30) Da3(30) Db3(30) Ca3(20) Cb3(20) Da3(20) Db3(20) 普 C/D Ca4(15) Cb4(15) Ca4(20) Cb4(20) Ca4(15) Cb4(15) Da4(15) Db4(15) Ca4(30) Cb4(30) Ca4(20) Cb4(20) 普 C/D Da4(20) Db4(20) Da4(20) Db4(20) Ca5(15) Cb5(15) Da5(20) Db5(20) Ca5(20) Cb5(20) Da4(30) Db(30) Da4(20) Db4(20) 專科教室 Ca6(20) Cb6(20) Da6(20) Db6(20) 專科教室 Ca5(30) Cb5(30) Da5(30) Db5(30) Ca5(30) Cb5(30) Da5(35) Db5(35) 會議室 (30 人) Da5(20) Db5(20) Ca6(15) Cb6(15) Da6(20) Db6(20) Ca7(20) Cb7(20) Da7(20) Db7(20) Da5(25) Db5(25) Ca6(20) Cb6(20) Da6(20) Db6(20) 校本課程 教室(50 人) Ca5(20) Cb5(20) 特色活動 教室(90 人) Ca7(70) Cb7(70) Da7(65) Db7(65) 視聽教室 (100 人) Ca7(75) Cb7(75) Da7(70) Db7(70) Ca8(75) Cb8(75) Da8(70) Db8(70) Ca6(70) Cb6(70) Da6(65) Db6(65) 演藝廳 (300 人) Ca6(110 ) Cb6(110 ) Da6(105 ) Db6(105 ) 註: 1.高二計 10 班,分 C(1〜5 班)、B(6〜10 班)二群組開選修課。 2. Ca:代表 C 群組當天第 1 節選修課;Cb:代表 C 群組當天第 2 節選修課。 3.Ca1-6、1-7、1-8:代表為 Ca(1〜5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Ca1、Ca2、Ca3、Ca4、Ca5、Ca6、Ca7、C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

(34)

4. Da1-6、1-7、1-8:代表為 Da(6〜10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Da1、Da2、Da3、Da4、Da5、Da6、Da7、D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 5.Ca1(15):代表有 Ca1 有 15 人選課,餘類推。 6.普 C/D:代表 C 群組用自己的普通教室;D 群組用自己的普通教室。 7.專科教室:代表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生科、音樂、美術、家政、資訊 等教室。 8.會議室(30 人):代表會議室可容納 20-30 人上課。餘類推。 9.校本課程教室(50 人):代表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創客 探索實驗室等屬之,可容納 50 人。 10.特色活動教室(90 人):也是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樂 團 練習教室,可容納 90 人。 11.Ca6(110)、Cb6(110)、Ca3(20)、Cb3(20)、Ca8(75)、Cb8(75)、Ca4(30)、Cb4(30)、 Ca5(30)、Cb5(30):代表高二某位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10 學分的課 程。 最後,以高三 10 班,190 人,高三上選修 10 學分為例,為利師資調節也 分 E(1〜5 班)、F(6〜10 班)二群組開選修課,高三和高二相同通常也依一類組 (人文社會組)、二類組(理工自然組)、三類組(生科自然組)分組選修,EF 二群 組可依此分組開選修課,10 學分可比照高二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開 2 學分選修 課,時間安排 E 群組每天第 1、2 節開選修課,F 群組每天第 3、4 節開選修 課,星期五和高二一樣都開在第 1、2、3、4 節(第 7 節供社團活動團課用),都 與高一的選修課時間錯開,但與高二選修課時間大部分重疊,普通教室之外的 專科教室、會議室、校本課程教室、特色活動教室、視聽教室、演藝廳等,配 合學生選課人數需求,如原高二、高三星期一都需要用演藝廳,則策略上可將 高三需用演藝廳的這門課移到星期二,以增加空間使用效能。選修 10 學分星期 一到星期五 EF 群組分別開設 1 至 6、1 至 7 和 1 至 8 們選修課,同一天同組的 2 節(如星期一 E 群組第 2、3 節)可以都是同一門課,學生較喜歡的選修課星期 一到星期五也可重複開設,增加學生選修機會。高三選課人數每天不同,也需 依課程內容、選修人數配置教室,如高三與高二需同時使用普通教室以外的專 科教室等或其他教室,則可調整高三或高二的選修課錯開到另一天開設。前述

(35)

高一、高二、高三整體選修課與學校空間配置舉隅,詳見表 11。 表 11 高一、高二、高三選修課程與學校空間配置舉隅(各 10 班計 30 班,高一上 5 學 分,高二上 10 學分、高三上 10 學分)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高 一 高二 高三 高 一 高二 高三 高 一 高二 高三 高 一 高 二 高三 高 一 高二 高三 第 1 節

Ea1-6 Ea1-7 Ea1-8 Ea1-6

Ca1-7 Ea1-7 第 2

Ca1-6 Eb1-6 Ca1-7 Eb1-7 Ca1-8 Eb1-8 Ca1 -6 Eb1-6 Cb1-7 Eb1-7 第 3 節

Cb1-6 Fa1-6 Cb1-7 Fa1-7 Cb1-8 Fa1-8 Cb1 -6 Fa1-6 Da1-7 Fa1-7 第 4 節

Da1-6 Fb1-6 Da1-7 Fb1-7 Da1-8 Fb1-8 Da1 -6 Fb1-6 Db1-7 Fb1-7 第 5 節 Db1-6 Db1-7 Db1-8 Db1 -6 A1-7 第 6 節 A1-6 A1-7 A1-8 A1-6 B1-7 第 7 節 B1-6 B1-7 B1-8 B1-6 普 AB/CD /EF A1 B1 Ca1 Cb1 Da1 Db1 Ea1 Eb1 Fa1 Fb1 A1 B1 Ca1 Cb1 Da1 Db1 Ea1 Eb1 Fa1 Fb1 A1 B1 Ca1 Cb1 Da1 Db1 Ea1 Eb1 Fa1 Fb1 A1 B1 Ca1 Cb1 Da1 Db1 Ea1 Eb1 Fa1 Fb1 A1 B1 Ca1 Cb1 Da1 Db1 Ea1 Eb1 Fa1 Fb1 普 AB/CD /EF A2 B2 Ca2 Cb2 Da2 Db2 Ea2 Eb2 Fa2 Fb2 A2 B2 Ca2 Cb2 Da2 Db2 Ea2 Eb2 Fa2 Fb2 A2 B2 Ca2 Cb2 Da2 Db2 Ea2 Eb2 Fa2 Fb2 A2 B2 Ca2 Cb2 Da2 Db2 Ea2 Eb2 Fa2 Fb2 A2 B2 Ca2 Cb2 Da2 Db2 Ea2 Eb2 Fa2 Fb2 普 AB/CD /EF A3 B3 Ca3 Cb3 Da3 Db3 Ea3 Eb3 Fa3 Fb3 A3 B3 Ca3 Cb3 Da3 Db3 Ea3 Eb3 Fa3 Fb3 A3 B3 Ca3 Cb3 Da3 Db3 Ea3 Eb3 Fa3 Fb3 A3 B3 Ca3 Cb3 Da3 Db3 Ea3 Eb3 Fa3 Fb3 A3 B3 Ca3 Cb3 Da3 Db3 Ea3 Eb3 Fa3 Fb3 普 AB/CD /EF A4 Ca4 Cb4 Ea4 Eb4 Fa4 Fb4 A4 Ca4 Cb4 Ea4 Eb4 Fa4 Fb4 A4 B4 Ca4 Cb4 Da4 Db4 Ea4 Eb4 Fa4 Fb4 A4 Ca4 Cb4 Ea4 Eb4 Fa4 Fb4 A4 Ca4 Cb4 Ea4 Eb4 Fa4 Fb4 普 AB/CD /EF B4 Da4 Db4 Ea5 Eb5 Fa5 Fb5 B4 Da4 Db4 Ea5 Eb5 Fa5 Fb5 A5 B5 Ca5 Cb5 Da5 Db5 Ea5 Eb5 Fa5 Fb5 A5 B4 Ca5 Cb5 Da4 Db4 Ea5 Eb5 Fa5 Fb5 B4 Da4 Db4 Ea5 Eb5 Fa4 Fb4 專科 教室 Ea6 Eb6 Fa6 Fb6 A6 B6 Ca6 Cb6 Da6 Db6 專科 教室 A5 B5 Ca5 Cb5 Ea6 Eb6 A5 B5 Ca5 Cb5 Ea5 Eb5

(36)

Da5 Db5 Fa6 Fb6 Da5 Db5 Fa5 Fb5 會議 室 (30 人) B5 Da5 Db5 A6 B6 Ca6 Cb6 Da6 Db6 A7 B7 Ca7 Cb7 Da7 Db7 B5 Da5 Db5 A6 B6 Ca6 Cb6 Da6 Db6 校本 課程 教室 (50 人) A5 Ca5 Cb5 特色 活動 教室 (90 人) Ea7 Eb7 Fa7 Fb7 Ca6 Cb6 Da6 Db6 A7 B7 Ea6 Eb6 Fa6 Fb6 視聽 教室 (100 人) Ea6 Eb6 Fa6 Fb6 A7 B7 Ca7 Cb7 Da7 Db7 A8 B8 Ca8 Cb8 Da8 Db8 A6 B6 Ea6 Eb6 Fa6 Fb6 Ca7 Cb7 Da7 Db7 演藝 廳 (300 人) A6 Ca6 Cb6 Da6 Db6 Ea7 Eb7 Fa7 Fb7 Ea8 Eb8 Fa8 Fb8 Ea7 Eb7 Fa7 Fb7 註: 1.高一計 10 班,分 A(1〜5 班)、B(6〜10 班) 二群組開選修課,高二計 10 班,分 C(1〜5 班)、D(6〜10 班) 二群組開選修課,高三計 10 班,分 E(1〜 5 班)、F(6〜10 班) 二群組開選修課。 2. A1-6、1-7、1-8:代表高一為 A(1〜5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A1、A2、A3、A4、A5、A6、A7、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B1-6、1-7、1-8 類推。 3.Ca1-6、1-7、1-8:代表高二為 Ca(1〜5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Ca1、Ca2、Ca3、Ca4、Ca5、Ca6、Ca7、C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Da1-6、 1-7、1-8 類推。 4. Ea1-6、1-7、1-8:代表為 Da(6〜10 班)群開 6 門、7 門、8 門選修課,以 Ea1、Ea2、Ea3、Ea4、Ea5、Ea6、Ea7、Ea8 代表當天不同選修課。Fa1-6、 1-7、1-8 類推 5.普 AB/C/D/EF:代表 AB/CD/EF 群組分別用自己的普通教室。 6.專科教室:代表物理、化學、生物、地科、生科、音樂、美術、家政、資訊

(37)

等教室。 7.會議室(30 人):代表會議室可容納 20-30 人上課。餘類推。 8.校本課程教室(50 人):代表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創客 探索實驗室等屬之,可容納 50 人。 9.特色活動教室(90 人):也是依校訂課程或學校發展所需設置的教室,如樂團 練習教室,可容納 90 人。 10. A6、A3、A8、A4、 A5:代表高一某位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5 學分的 課程。Ca6、Cb6、Ca3、Cb3、Ca8、Cb8、Ca4、Cb4、 Ca5、Cb5:代表高二 某位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10 學分的課程。Ea6、Eb6、Ea3、Eb3、 Ea8、Eb8、Ea4、Eb4、Ea5、Eb5:代表高三某位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選修 10 學分的課程。 (三)團體活動與空間規劃 108 新課綱高中「團體活動」每週 2-3 節(高職、綜合高中、單科高中皆 同),包括班級活動、週會或講座、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如班聯會、畢聯 會)、學生服務學習等,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在時間方面,團體活動以每週 3 節計,一學期總節數為 60 節(3 節 X20 週),各項團體活動所需節數會有不同,不一定每週 1 節,也可 2 節、3 節或 4 節連排,如班級活動每週 1 節,週會或講座 1 次 1 節或 2 節,社團活動每週 2 節隔週開,學生班聯會 1 次 1 節一學期計 2 節,學生服務學習至校外 1 次 2 節、3 節或 4 節,由各校依課程需求調整配當。 在空間方面,基本上,一個班級活動可用普通教室,二個班級以上班級活 動可用視聽教室、多功能教室,一個年級活動可用演藝廳,全校活動可用體育 館(參見表 12)(湯志民,2014),Peter(2015)也強調大多數 K-12 的學校建築大 團體集會的空間,如體育館、演藝廳。因此,高中「團體活動」的班級活動在 各班的普通教室即可,週會或講座需用到大型視聽教室(容納 100 至 15 人)、演 藝廳(容納 200 到 300 人)或體育館。通常高中都會有這些相關設施,但國中小 有許多學校缺乏體育館,往往會影響全校性活動的辦理。至於,社團活動是高 一高二最重要的多元智慧和社交活動,高中生甚為重視,各校少則 20、30 個社 團,多的有 40、50 個社團,可運用學校各樣空間和設施,因之學校運動和藝能

(38)

活動設施或其他專科教室應越多樣越佳,而社團辦公室依教育部(2009)普通高 級中學設備標準,各校可依實際需要設置,因高中生有足夠成熟度更須練習自 治,尤其班聯會、畢聯會為全校學生服務,相關活動和聯繫事宜不在少數,宜 有固定空間,建議各高中可結合社團辦公室一併設置班聯會/畢聯會辦公室, 學生社團可 2、3 個社團一間(20〜30 ㎡/間),或採開放空間,有置物櫃收納 物品,設置工作桌和討論桌椅/空間,以利學生聚集、交流、聯繫和互動。此 外,學生服務學習可至校外,如環保淨山、淨灘、清潔社區公園、或至鄰近老 人安養院照護和陪伴,可與社區鄰里或自然空間結合,以社區鄰里和大自然為 師,既可服務,又可學習,讓學校成為社區中心、社區學校。 表 12 教學人數、教學活動與教育空間之關係 教學人數 (30人/班) 班級教學活動 室內空間 室外空間 1個班級 單班教學活動 普通教室 半室外空間 (如走廊、穿堂) 2個班級以上 協同教學活動 視聽教室、多功能教 室 戶外劇場 1個年級 學年教學活動 (如語文競賽、英語 話劇比賽、專題 演講) 演藝廳、體育館 球場、運動場 全校班級 全校性教學活動(如 畢業典禮、校慶 典禮、成年禮、 朝會、週會、球 賽) 體育館 球場、運動場 資料來源:校園規劃新論(第21頁),湯志民,2014,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四)彈性學習與空間規劃 108 新課綱高中「彈性學習時間」每週 2-3 節(6 學期合計 12-18 節)(綜合 高中、單科高中皆同,高職 0-2 節),包括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 廣)/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在時間方面,「彈性學習時間」以每週 3 節,一學期總節數為 60 節(3 節 X20 週),其中學生自主學習或其他每週 1 節,可穿插安排,計 20 節;學校特

(39)

色活動每週 2 節,可包括創客或機器人、樂團、國際教育週、騎腳踏車環島、 泳渡日月潭或登玉山等 1 項、2 項或多項,節數可隔週連排、集中 1 至 3 天或 一整週,以利課程整體進行。如高二下學校特色活動為國際教育週,計 40 節(2 節 X20 週=40 節),35 節集中 1 週排課(另 5 節為準備和檢討),當週可安排一部 分學生國外教育交流或參與姊妹校互訪,一部分學生參加模擬聯合國、第二外 語或新住民多元文化成果發表等。如高一上、高二上,學校特色活動為騎腳踏 車環島、泳渡日月潭或登玉山,40 節課可比照國際教育週集中一整週,或集中 1 至 3 天,以課程所需進行規劃。 在空間方面,創客或機器人、樂團,需有創客探索實驗室、樂團活動室 等;國際教育週校內會運用多元文化教室、視聽教室、演藝廳和體育館等大型 活動空間;國外教育交流、姊妹校互訪,騎腳踏車環島、泳渡日月潭或登玉 山,則會運用校外空間,而相關準備、檢討或成果發表因節數不多,校內有多 樣空間足以因應。 (五)多元教學和學習空間規劃 108 新課綱強調更多跨領域/主題/探索課程、跨班選修,期盼教師提供多 元教學模式與活動、學生主動學習,學校空間應如何規劃設置? 因應教師多元教學、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新樣態,學校應提供獨立學習、 協作和社群活動等多樣空間,以回應大量增加的互動、協作、聯動和社群等學 習活動。Marchisen、Williams 和 Eberly(2017)強調不論現有或新設的中小 學,學校設施設計革新的關鍵,在於能統整多模式學習觀念、學術客製化和科 技綜整,Marchisen 等人特提出非傳統的沈浸式學習環境(Immer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或學習岬(learnings capes)。沈浸式學習環境通常環繞 5 種不 同類型活動設計,包括個別研究、小團體協作、聚落演講、社群教室、探索工 作坊等空間,每種空間各有獨特的空間、配置、科技、裝修、家具、音響和採 光需求。如個別研究區(individual study areas)提供個別調查研究、批判思 考和測量的私密空間;小團體協作區(collaborative small group areas)整合 彈性團體空間,供主題學習和協作之用,;工作坊區(workshop areas)適用動 手探索和測試,類似科學實驗室;聚落演講區(breakout lecture areas)提供 短暫群聚空間,用以研討和遠距學習;社群教室區(community classroom

數據

圖 1:學校課程六種類型
圖 2:學制與課程組織型態
表 4  課程、教學、學習與教育空間規劃之關係  教育空間規劃  課程、教學、營運  空間種類(性質、功能)  課程內容  空間數量(間數)  班級上課時數  空間大小(面積、容量)  教學人數、教學活動  空間形狀  (長方形、正方形、扇形、圓形)  教學方法(活動)  空間(或教室)的配置和設備  學生學習方式、動線、需求、動機和時間  空間的多元變化(多樣空間)  學生生活、探索  空間營運模式(配置、運用、關係)  課程分科和選修  教室和教學資源的運用關係  學習者和環境之主被動關係  資料來源:
圖 3:三度空間的教科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of ITEd forward, it was recommended in the Seco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trategy “Empower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

Like the governments of many advanced economies which have formu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 The purpose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not to replace teachers. Does e-learning repla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STEM education is promoted through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s (KLAs) in prima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rning targets: A guideline for schools to organiz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develop our students' capability in using IT. Hong

to introduce how teachers may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y adopting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as well as

Purposes of which are to build a cumulative record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ssist teachers in monitoring student’s progress and modifying teaching programs to adapting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ontext and different student needs in every school, and the common goal of foster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the EDB has been encouraging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