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採用實地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及前後測蒐集所需資料,以下分 別說明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研究架構和研究方法與工具。

一、研究對象

為瞭解主動學習教室中教師與學生的教學與學習行為、學習效果與使用感想,

本研究以中正大學 TEAL(Technology-Enabled Active Learning Classroom)創意 互動教室為研究對象。以中正大學 TEAL 教室為研究對象的主要原因,在於中正 大學物理系於 2005 年已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系進行合作計畫,將麻省 理工學院辦理 TEAL(Technology Enhanced Active Learning)主動學習教室的成 功經驗引進國內,於中正大學校內建置 2 間 TEAL 創意互動教室,設法透過科技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鼓勵學生參與課程活動並進行有效學習。雖其英文翻譯應為

「科技促進主動學習教室」,但中正大學採用「創意互動教室」作為其專有名稱。

目前所有普通物理課程皆已於 TEAL 創新教室上課,且物理系教授已有多年 於創新教室上課的經驗,依據本研究者於 2015 年 10 月中旬的參訪經驗,發現物 理系教授和學生們已習慣於此種創新教室上課,並發展出多元教學與互動學習方 式,採用重視學生參與之學習者中心的教學模式,為研究創新教室空間之教學與 學習情形之良好樣本。下方為中正大學 TEAL 教室的空間配置圖,依照麻省理工 學院的教室版本設置,並參考國內之使用經驗及國內教師使用需求予以改良,室 內配置有 13 張大圓桌。本研究以引進並多年使用 TEAL 創意互動教室之物理系 主持教授所開設之大一物理課程為研究對象,修課人數為 48 人(原為 49 人,於 學期中有一名學生休學)。

圖 9 中正大學 TEAL 教室之 3D 平面圖

所觀察之 TEAL 教室相連有一個儲藏空間,可放置上課所需教具或作為教師 休憩場所。教室中配置有十三張圓桌,每張圓桌配置有九張可滑動的椅子,分成 三種顏色,讓坐在同一顏色的三位同學分為一組,因此一張圓桌可以容納三個小

組。各組同學的安排,是由校方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依平均成績而分配,每組

創新空間設備 教學行為 使用方式 對應之學習行為

創新空間設備 教學行為 使用方式 對應之學習行為

依據上述研究概念繪製本研究之架構圖如下。

觀察項目與本研究所使用之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行為觀察表。

1. 教師教學行為:

依據主動學習教室空間設備支援之教學方法,初步羅列教師教學行為如下,

設法將教師使用電腦科技的行為融入於各項教學方法中:

(1) 講述知識與實作示範:包括口頭講授、投影片講授、運用數位教材講 解、使用白板講解、輔以攝影機投射到大螢幕進行示範等。

(2) 提問與即時評量:包括口頭提問、運用 PRS 提問等。

(3) 安排討論活動與實驗操作:請學生於座位圓桌前進行討論與實驗操作、

請學生至各組所屬白板前討論等。

(4) 個別指導:教師於各組討論時至各組瞭解討論情形並適時給予指導、

對於個別學生給予指導等。

表 3 教師教學行為觀察表

2. 學生學習行為:

依據上述教師所採用之教學方法,學生因應不同教學方式所回應之學習行為 則包括:

(1) 學生聽講:看老師、看大螢幕、看圓桌前的電腦螢幕、未注意。

(2) 回應教師提問:口頭回答或運用 PRS 回答

(3) 小組討論實作與實驗操作:使用圓桌上的電腦、使用白板或使用講義

進行討論等。

(4) 學生呈現成果:使用桌上電腦投影於大型螢幕呈現成果、於白板前說 明討論成果等

(5) 與教師互動:和小組成員一起與教師討論、個別與教師互動討論等。

(6) 其他:如獨立作業,非討論時間之同儕交談等。

於一學期十八週的課程中,抽樣八週課程進行教室觀察,該課程安排於每週 四下午 4:30-6:30。預定進行教室觀察之時間為 106 年 9 月 21 日、9 月 28 日、

10 月 5 日、10 月 26 日、11 月 23 日、11 月 30 日、12 月 14 日和 12 月 21 日,

此八次課程兼具一般課程與實驗課程,能充分了解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情形。觀 察時間的規劃參考 Brooks(2012)的研究設計,每隔 5 分鐘進行一次觀察數據 的紀錄,每堂課程取得 10 筆紀錄資料,加上教師下課休息時間的繼續授課及兩 節課程後之超授時間,每週觀察兩節課程大約可得 20 至 25 筆數據,紀錄結果 進行統計以取得各項教學與學習行為之頻率百分比。此門課程修課學生共有 49 名,學期中一位學生休學,故僅剩 48 名。每位學生依序編碼,俾利分別紀錄每 位學生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情形。中正大學 TEAL 物理課程進行時已將學生依入學 成績分組,每組包括程度低、中、高三位,每張圓桌原則上安排三組共 9 位學生。

所觀察班級共分為 18 組,其中有 6 組由兩位同學組成,12 組由 3 位同學組成。

表 4 學生學習行為觀察表

為清楚紀錄教師與學生之上課行為,本研究共聘請 3 位助理與本研究者一同 進行教室觀察,由本研究者負責觀察與紀錄教師教學行為,3 位助理各負責觀察 與紀錄 2-3 桌之學生學習行為。於紀錄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行為的同時,亦 同時紀錄教師與學生之位置動線,並將觀察過程中的重要事件照相,作為未來佐 證之參考。以下左方照片為兩位助理之觀察與紀錄情形,第三位助理位置安排於 教室的另一頭。右方照片為進行觀察時使用之動線平面圖與觀察紀錄表。

圖 11 本研究設計之教室觀察工具使用範例

於研究開始前,本研究者和助理先至 TEAL 教室勘查教室空間與設備之配置,

將每張桌子、投影螢幕、白板、學生座位的位置繪製成教室平面圖,作為未來教 師與學生動線紀錄之基礎。下方即為本研究所使用之教師與學生動線之教室平面 紀錄圖。從平面圖可看出,這間教室的四週牆面皆設置有大型螢幕,中正大學將 大型螢幕區分為標示為白色及紅色的螢幕,以方便教師於白板書寫時切換至要投 影的螢幕(若教師至白板書寫時,將白板書寫內容投影至白色螢幕,則教室所有 白色螢幕皆會顯示白板書寫內容,紅色螢幕則停留為原投影之內容),下方為切 換紐之照片。標示有數字之牆面為白板,四週牆面沒有建置大型螢幕的牆面皆建 置有白板,並每組分配一塊白板,作為小組討論與呈現結果之處。於白板上方有 標示號碼,以方便學生和教師做區別。

圖 12 大型螢幕投影內容切換按鈕

另外,教室中間灰色地區為教師講桌,整間教室共設置有 13 張圓桌,圓桌 旁藍色圓圈為每位學生的座位,因學生採固定座位,為了方便進行紀錄,本研究 讓坐在黃色椅子上的小組,編號為 Y,三位組員分別為 Y1、Y2 和 Y3;坐在紅色 椅子上的小組,編號為 R,三位組員分別為 R1、R2 和 R3;坐在藍色椅子上的小 組,編號為 B,三位組員分別為 B1、B2 和 B3。為區別不同圓桌之組員,坐在 3 號桌黃色椅子的第二位組員編碼為 3Y2,其他學生之編號依此類推。每位學生皆 僅以其編號進行觀察紀錄,編號和其學號配對(而非以姓名),如此取得前後測 成績時便可比對學生之學習行為,並同時顧及學生隱私。

圖 13 教師與學生行為動線紀錄之教室平面圖

因修課學生共 48 位學生,故僅使用 3 號桌至 10 號桌,其餘外圍的圓桌沒有 使用,每張圓桌原則上坐三組 9 位同學,但因班上人數不多,故有些組別僅 2 位同學,有些圓桌僅坐兩組同學。動線紀錄與行為觀察同步進行,每五分鐘繪製 一張動線圖。學生動線圖與行為紀錄由三位助理負責,最後由一位助理負責統籌 成一份學生動線圖,教師則由本研究者進行紀錄與繪製。每次觀察的教師與學生 動線圖完成後,由助理統整所有動線成為每次觀察之動線紀錄。

(二)訪談 1.教師訪談

本研究訪談授課教師以蒐集教師對於使用主動學習教室進行教學之感想、教 師如何配合此種教室空間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及教師如何建立鼓勵學 生互動交流的機制等資訊。訪談問題包括瞭解教師個人背景資料與經驗、教學信

念、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與策略、如何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教學中運用科技之態 度與方法、對於本身教學方法與策略之反思,及使用主動學習教室之感想,對於 主動學習教室所提供之各類空間設備便利性與實用性之感想等。訪談結果繕打成 逐字稿並進行分析。

2.學生訪談

為瞭解學生對於主動學習教室空間配置的使用感想,以及於學習過程中透過 互動討論之學習成果,本研究抽樣 10 位學生進行訪談。分別包括高、中、低程 度之學生與學習過程中活躍與安靜之學生,以取得學生之想法和感受。訪談問題 主要著重於創新教室空間的使用感想、與傳統教室使用上的差異、主動學習教室 的優缺點、對於教師教學方法之感受、教室空間配置與教學方法對於本身學習之 幫助性,以及於同儕互動討論及師生互動交流過程中於問題解決及人際互動方面 的學習效果等。

3.助教晤談

此課程配置有 3 位助教,因助教於課程中會協助教師進行各小組討論活動,

其對於學生學習情形之意見對本研究具有很大幫助,故增列一項助教晤談作為研 究方法之一,主要蒐集助教所觀察到之學生學習情形及討論品質,以及本身使用 TEAL 教室之感想。

(三)學生問卷調查

除訪談學生以深入瞭解學生使用感想外,亦希望能取得普查量化的資料,以

除訪談學生以深入瞭解學生使用感想外,亦希望能取得普查量化的資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