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休閒態度之探討

本節針對休閒態度之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歸納與分析,分為:一、休 閒態度之定義;二、休閒態度之衡量;三、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之相關研 究。

一、休閒態度之定義

(一)休閒之定義

許慎《說文解字》釋義「休」 為「息止也」,即人倚著 木而歇息,

亦即在心靈上的放鬆;釋義「閒」字為「隙也」,亦即人在工作以外的 閒暇時間。就《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釋義,「休閒」為「優游 閒暇」,亦即人在閒㗇時,心中呈現出悠然自得之狀態。故從中文釋義 而言,「休閒」即含括了「休息」與「閒暇」之意涵,身心達到紓解壓 力的美好境界。

休閒 (leisure) 源自拉丁文的 licere, 意指被允許或自由的字義;就 字 源 而 言 , 休 閒 意 指 為 行 動 的 自 由 ( 林 連 聰 、 歐 聖 榮 、 陳 思 倫 , 2011)。《韋伯字典》對於休閒的定義為工作之餘,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或活動。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是西方文獻追溯最早分析休閒的人,他認為

休閒是一種深思的狀態,人只有在休閒時才能思考真理;在沒有壓力和 雜務在身的休閒,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朋友也願意在閒暇時相聚,分 享彼此的想法和理想(涂淑芳,1996)。Iso-Ahola (1980) 論及休閒會隨 著個人主觀的喜好,投入個人自主的自由時間,選擇從事的活動,目的 是希望能藉由參與活動中得到樂趣、娛樂消遣或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心理 酬賞(引自施建彬,2006)。

Cordes 與 Ibrahim (1999) 採綜合性的休閒觀點,指出休閒有三種 意義:1.心態上是自由的 (perceived freedom),個人可以選擇進行和結 束休閒的自由。2.有目的地參與活動 (autotelic activity),依自我喜好,

有 目 的 地 參 與 休 閒 活 動 , 可 得 到 內 在 的 滿 足 。 3. 有 益 身 心 的 結 果 (beneficial outcome),內心期待參與休閒活動的 結果是對身心有益的,

以此期待為前提來進行休閒活動(引自楊建夫等人,2007)。

林東泰(1992)解釋休閒應包含休息和閒暇,即閒暇的自由時間,

從事可以恢復精神或體力的活動。張文禎(2002)認為休閒是擺脫勞務 或工作責任外,剩餘能自由運用的閒暇時間,投入非工作或生活所需之 外的活動,具有學習意義或且能獲得體驗與感受。葉智魁(2006)認為 休閒具備無義務之性質,包含自由的本質、自我決擇的意味,帶有積極 正面的意義。蔡宏進(2010)指出休閒是一種自主及自願性的活動,能 舒緩緊張與壓力,可以促進身心與社會健康之目的。王鳳美(2003)指 出休閒有三種意涵:1.休閒是一種釋放的感覺,可以重新體驗生活。 2.

休閒是經歷一段能恢復活力與迎接生活挑戰的時間。3.休閒是與社會互 動的歷程,能促進人際成長,豐富生命內涵,並服務社群。

綜上所述,休閒是擺脫工作義務或扣除生活必要以外的自由時間,

主動地參與或支配自我喜好的活動,在全心投入後,可達到恢復精神、

紓解壓力的效果,益於身心健康,也可以發展真正的友誼。所以,休閒 是一種正向、積極、豐富生命內涵的感受。

(二)態度之定義

Fishbein與 Ajzen (1975) 認為態 度是 經由學習 而表現 出一種 持續 性 的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態度可區分為:認知層面、情意層面、意圖層 面、行為層面(引自林東泰, 1992)。Myer (1993) 認為態度是對人或 物喜歡或不喜歡的評價反應,從信念、情感和行為表現出來。態度的構 成成分有:1.認知具有好壞的評價及意義敘述的成分,包括個體對態度 對象的認識與理解、贊成與反對。 2.情感是個體對態度對象持有的好惡 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3.行為意向是行為的準備狀態,是個體對態度 對象準備要做出的某種反應(引自王福生,2003)。

黃金柱(1985)認為態度是種複雜的心理歷程,由個體的觀念、感 覺、印象形成,能使個體處於環境之中做出選擇性的反應。態度的定義 有五個:1.態度須有特定對象,與個體所處環境之人、事、地、物,及 抽象之觀念有關。態度可從個體對問題的反應,來瞭解態度之傾向。 2.

態度具方向性,個體會對特定的對象產生積極或消極、喜愛或厭惡、贊 同或反對的反應。3.態度具強弱度,態度愈強,對行為的影響愈大。 4.

態 度 是 由 後 天 經 驗 學 習 而 來 。 5. 態 度 具 有 一 貫 性 和 一 致 性 。 林 東 泰

(1994)表示態度為個人對特定對象所抱持一種感覺與行動傾向。黃副 殷(2003)認為態度是個人在環境中對人、事、物一致且持久的傾向,

包括認知、情意與行為,以情意為主,能反映個體的心理感受。

以下為研究者蒐集國內近幾年相關文獻對於態度之定義,並按照年 代順序排列,整理如表2-1所示。

表2-1

國內研究者對態度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態度之定義

張春興 2006

態度為個體對人、事、周圍世界持有一致性與持久 性的傾向,需從外顯行為來推測,態度包含行為、

情感和認知層面。

陳嘉惠 2008

態度是指個人對某一特定對象事物在想法、好惡及 行為意向上所抱持較穩定、一致且具有方向性的評 價,它通常會表現在個體的外顯行為上。

林清白 2009 態 度 是 對 某 些 事 物 的 評 價 或 評 斷 , 內 涵 應 包 括 認 知、情感及行為。

邱筠家 2009 態度是個人對某特定人事物的看法、喜厭程度及行 為傾向。

林國義 2011 態度為個人在環境中對人、事、物所表現的喜好程 度與價值觀。

高仲銘 2012

態度包含了認知、情感與行為傾向三個部份,會受 到情緒、喜好、認知及經驗的影響而表現於外,進 而決定行動傾向,因此個人不同的價值觀會造成態 度的不同。

郭明珠 2012

認為態度需包含知、情、意三成分,認知為對態度 對象之認知、理解、贊成或反 對,情感即個人對態 度對象好惡情緒之內心體驗,行為意向為對態度對 象準備做出種行為的反應。

綜上所述,態度是個人對態度對象表現出一致性的反應,經由後天 學習的經驗累積而來,需藉著個人的外顯行為來了解,態度包含對態度 對象的評價、情感、行為意向等三個層面。

(三)休閒態度之定義

Iso-Ahola (1980) 認為休閒態度是經由 學習形成,環境中人、事、

物社會化的交互影響而逐漸發展形成;在此過程,個體將所接觸到的經 驗,內化而成休閒知識、態度及技能,形成益於社會及個人的休閒行為

(引自洪榮昌,2003)。Ragheb與Beard (1982) 將休閒態度分成三個層 面:1.認知層面係指個人對休閒的了解與信念,休閒與健康、幸福、工 作間的看法, 休閒品質、 效能、益 處對個人影響 之看法 ,比 如發展友 誼、恢復活力、鬆弛身心、滿足需求、自我改進 。2.情感層面係指個人 對自己休閒經驗與活動之評價、對休閒經驗或活動喜好、對休閒經驗或 活 動 直 接 的 感受 。 3.行 為層 面 係 指個 人 對 休 閒 的選 擇 和 活動 之 行 為 傾 向,是即個人參與休閒活動的經驗(引自蔡素琴,1998)。

林東泰(1992)指出能透過休閒態度來瞭解休閒行為,休閒行為是 休閒態度的外在表現。休閒態度是從事休閒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情意、認 知、行為傾向,休閒態度的對象有時是休閒活動本身、休閒活動的場所 或設施、參與休閒的人事物,亦可能是休閒政策或規劃等。

以下彙整國內研究者對於休閒態度之研究,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將 休閒態度之定義整理如表2-2所示。

表2-2

國內研究者對休閒態度之定義彙整表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態度之定義

劉融融 2007

休閒態度 即個體對 休閒對 象表現 喜 好較為持 久的評 價性反應 ,它表現 在個人 的認知 、 情感和行 為意向 上。

石坤龍 2008

休閒態度 除了 是個 人內在 對休閒 感 受之外, 尚包含 對休閒的 認知與休 閒活動 的行為 表 現,由此 三者的 組合構成個人對休閒態度的整體看法。

林清白 2009

休閒態度 是指個人 對於休 閒所擁 有 的認知看 法、情 意感覺以 及行為的 傾向, 它是個 體 從事休閒 而與環 境互動後,所產生的一種信念、好惡和行動意向。

(續下頁)

研究者 年代 休閒態度之定義

林國義 2011

休閒態度 是個體對 從事休 閒活動 的 一種特殊 想法、

感受和行 為傾向。 是個體 與社會 環 境、社會 規範、

過去休閒 經驗,不 斷的交 錯、交 互 影響所形 塑而成 的一種包含認知、情感及行為的內心態度。

呂虹毅 2011

休閒態度 是個人對 休閒的 一種特 殊 想法、感 覺與行 為的表現 ,包含了 認知、 情意及 行 為三層面 ,其對 個體的休閒行為具有引導作用。

陳通和 2011

休閒態度 即為個體 從事休 閒體驗 時 所反應出 的較好 評價性, 分為休閒 認知、 休閒情 感 和行為意 向三個 層面。

高仲銘 2012 休閒態度 乃為個體 對休閒 活動的 觀 念和看法 ,對休 閒活動的感受,以及過去和現在選擇休閒的傾向。

綜上所述,休閒態度係指個人在自由支配的閒暇時間,個體對其參 與休閒活動的看法,在主動參與或選擇休閒活動的體驗中,表達其直接 的感受。

二、休閒態度之衡量

休閒態度最由Burge (1961) 開始研究,並編製一套休閒態度量表,

內含11個項目的休閒態度量表(引自蔡素琴, 1998)。Neulinger與Breit (1969) 將 Burge 的 量 表 加 以 修 訂 成 150個 項 目 的 大 量 表 , 以 因 素 分 析 法 將休閒態度分成七個層面:對工作與假期的需求、在休閒規劃中的社會 角色、透過工作或休閒達到自我實現、對休閒的知覺、主動與被動的休 閒娛樂、對休閒的偏好、社會認同的重要性。之後因為量表不夠詳盡與 穩定,又於1971年重新修定成五個層面,少了主動與被動的休閒娛樂與 社會認同的重要性(引自王福生,2003)。

Crandall與 Slivken (1980) 認 為Neulinger與 Breit兩 位 學者 的 休 閒 態 度量表缺乏學理依據,計分方式太繁複,使用不便。因此,設計了一套

休閒態度量表 (Leisure Atitude Scale, LAS),量表包含20個項目,使用 時也可刪減為10個項目,具有高的信效度,此量表可測量休閒態度的情 感層面(引自蔡素琴,1998)。

Ragheb與Beard (1982) 編製了休閒態度量表 (Leisure Atitude Scale,

Ragheb與Beard (1982) 編製了休閒態度量表 (Leisure Atitude Sc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