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休閒知覺自由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休閒知覺自由

休閒的英文字為Leisure,源自於拉丁文Licere,有自由選擇、非強制性與非義務 性的意思(Kraus,1990);Howe and Rancourt(1990)認為休閒是一種體驗,允許人 們有機會去探索、瞭解和表現自我;而Neulinger(1981)認為一項活動的參與,若不 是個人自由選擇參加,而是強迫性活動,則非休閒活動的類型;反之,若是自己個人 意願參與,則可歸屬於休閒的型態。

Kaplan(1975)認為休閒是不包含工作,是自願或自由的活動,且有愉快期望或 回憶的三要素所組成的。而Samdahl(1991)則認為自我表現、自我意識與知覺自由 為構成休閒的三個要素。所以休閒即是個體沒有任何的壓迫下,根據自己的選擇做想 做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獲得愉悅或快樂的心理狀態。

根據Lieberman(1977)認為嬉戲性是存在於遊戲之中的,而嬉戲性的行為通常 是發生在熟悉的環境,參與者不會感受到緊張、沒有威脅,在這種心理感覺下嬉戲性 因而產生,當嬉戲性的程度越高,則個人的知覺自由會越大。由於使用Facebook社群 網站可視為是一種休閒活動,此活動具有遊戲的特性,活動本身能為使用者帶來內在 獎勵與自我滿足,參予過程是出於自願的、不具強迫性,並且為參與者帶來愉悅感,

進而對Facebook社群網站產生興趣,願意持續使用Facebook社群網站,由於使用 Facebook社群網站的休閒活動會帶給使用者投入活動的熱忱,進而從中表現使用者的 人格特質,在參與活動過程時,嬉戲性因而產生,故使用者的知覺自由油然而生。

Bammel and Burrus(1992)發現參與休閒活動有生理利益(Physiological Benefit)、 社交利益(Social Benefit)、放鬆利益(Relaxation Benefit)、教育利益(Educational Benefit)、心理利益(Psychological Benefit)與美學利益(Aesthetic Benefit)。部份 的休閒活動需要他人的共同參與,透過參與成員間的行為表現,個人的休閒能力才有 展現的空間,所以社會互動性常常是休閒行為的因與果,因此休閒活動的人際關係變 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Kelly, 1996)。

Eillis and Witt(1989)提出組成LDB(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休閒診斷綜合 評量,是現今研究休閒知覺自由主要的測量工具,包括休閒勝任感、休閒控制感、休 閒需求、休閒涉入程度等四個構面,其四個構面詳述如下:

(一) 休閒勝任感:指個人擅長某項休閒活動而知覺到參與結果的控制感。Harter(1986)

認為個人獲得勝任感的能力來源與個人的認知能力、社交能力、體能性能力與一 般的能力相關,當個人的休閒勝任感較高時,則會有較多種的休閒選擇來滿足個 人的內在需求。

(二) 休閒控制感:指個人參與休閒過程和結果的控制程度。個人在參與休閒活動時,

所擁有控制感和自由感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Rodin et al.,1985)。

然而,一個人是否會持續投入休閒活動中,除了本身的參與動機、興趣與利益外,

其個人對於休閒活動的勝任感與掌控感亦是持續參與休閒活動的關鍵(Iso-Ahola, 1980)。

(三) 休閒需求:指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所要滿足的內在需求和慾望,而這些包括:補償、

精神淨化、放鬆、社交性、新奇、自我形象、創造性表達…等。

(四) 休閒涉入程度:指個人針對某一特定需求活動在過程中所投入之程度。Ellis and Witt(1989)個人全神投入休閒活動時,會有隨心所欲、注意力集中與忘我的感 受,並且可以控制自己與週遭環境。

以上乃是四個構面的基本定義,綜合上述,可得知休閒知覺自由四個構面的關係 是密不可分,可從中判斷自由感的強弱,來做調整。湯慧娟與宋一夫(2005)則認為

休閒知覺自由即是個人參與休閒活動時所體驗的勝任感、控制感、休閒涉入活動的程 度及為了滿足內在動機需求而自發性的參與休閒活動。所以,休閒活動參與時的休閒 知覺自由將會影響參與活動者的主觀感受與內在需求,故本研究的休閒知覺自由量 表,將包括休閒勝任感、休閒控制感、休閒涉入的程度及休閒需求等四構面。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