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幾篇針對飛行傘進行的研究均將飛行傘休閒運動定義為“冒險遊憩活動”並 應用冒險遊憩模式進行研究,例如,賀力行等 (2005) 根據 Ewert 與 Hollenhorst (1989) 提出的冒險模型加上 Mclntyre (1992) 、Schuett (1993) 分別提出的持久涉入,分析 219 位飛行傘休閒運動參與者對飛行傘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及個人屬性和環境屬性的 關係。張孝銘 (2006) 則根據 Robinson (1992) 提出的冒險遊憩模式,對 226 位飛行

傘休閒運動參與者的參與動機、風險認知與決策、流暢體驗、參與結果評估和參與 後感受正面影響等項目進行分析。

國內有限的針對飛行傘休閒運動所進行之研究,都以深度且持續涉入的參與者 為研究對象,但近年來飛行傘休閒運動日漸普及,以雙人傘搭載遊客的商業行為在 全臺各地的飛行傘飛行場地均有提供,有興趣體驗飛行傘休閒運動的人不需要經過 專業的訓練即可輕易嘗試,有愈來愈多一般民眾專程或順道前往飛行場體驗飛行傘 休閒運動,因此本研究不以專業玩家為唯一研究對象,而是將飛行傘休閒運動視為 一般的休閒運動,以所有參與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參與動機。

一、動機的定義與相關概念

(一)動機的性質

動機 (motivation) 是外顯行為的內在動力,是指引起個體活動並維 持已引起的活動,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的內在歷程或內在原因 (張春 興,1996) 。此處所稱「活動」,指的就是行為,而「維持活動並朝某一 目標」,是指個體行為的表現方式。所以,當我們研究個體的動機時,指 的是根據該個體的行為及其表現方式,去探討產生該行為的內在原因,

並提出假設性的解釋,所以動機就是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

(二)動機的相關概念

在心理學上有許多術語,其內涵與動機的概念相似,從這些概念中 更能明確瞭解動機的意義,本研究根據張春興於 1996 年所出版的教育心 理學,說明動機的意義如下。

1. 需求 (need) 與驅力 (drive)

需求與驅力廣義上與動機的意義相同,都能表示個體行為的內在原 因或動力。但嚴格來說,驅力一般是用來表明屬於生理上或原始性的動 機,例如飢餓、口渴及性的需求等。需求在不同的情況下又有不同的意 義,例如身體感到需要補充能量而有飢餓的驅力,此時對食物的需求就 是形成飢餓驅力的原因,而當個體對生理、心理或成就上產生需求時,

這種需求就是一種動機,讓個體有動力追求這些需求。

2. 好奇 (curiosity) 與習慣 (habit)

當個體對環境中的新事物感到興趣而想要進一步觀察、瞭解、學習

時就是好奇的產生,好奇是人類求知的最原始動力,而且是不需要學習 的,所以好奇就是一種動機。習慣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當習慣養成後就 能自然的反應,習慣的另一種意涵是指習得性的動機,這種習得性的動 機會驅使個體去追求滿足,例如吸煙或飲酒等。

3. 態度 (attitude) 與興趣 (interest)

態度是指個體對人、事、物的一種一致且持久的傾向,這種傾向可 由個體的行為來判斷。除了行為以外,態度的內涵還包括情感與認知,

個體對人、事、物的情感與認知會影響其態度的表現,因而產生消極的 態度與積極的態度。興趣也是引起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個體因為對 人、事、物產生興趣而激發其追求目標以獲得滿足的動機。

4. 意志 (will) 與價值觀

意志指得是個體追求更高層次目標的動機,當個體產生意志時會排 除萬難以追求其認為有價值的目標。價值觀是指個人或社會用以判斷是 非善惡的標準,合乎標準就是有價值,不合乎標準就是没有價值。個體 對人、事、物價值的判斷會影響其追求的動機。

5. 刺激 (stimulatation) 與誘因 (incentive)

早期的心理學家認為外在刺激可以引起個體的行為反應,但現在的 心理學家提出了誘因的概念,認為刺激是誘發個體行為的外在原因,這 個原因就是所謂的誘因。誘因可分為正誘因 (positive incentive) 與負誘 因 (negative incentive) ,凡是能誘使個體接近並因而獲得滿足的刺激就 是正誘因,例如獎勵,相反的會令個體逃避且因逃避而獲得滿足的刺激 就是負誘因,例如懲罰。

(三)動機的類別

歷代的心理學家對動機的研究有很多,每個學派也對其研究提出不 同的理論,本研究參考張春興 (1996) 的教育心理學,採用最普遍常見的 分類方式,將動機分為生理性動機 (physiological motivation) 與心理性動 機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兩類。

1. 生理性動機 (physiological motivation)

生理性的動機是個體最基本的需求,在馬斯洛 (Maslow) 的需求五

階層理論中屬於最低的階層,是為了滿足個體生存所需而引發的行為動 機,這多半是與生俱來不需要學習的,例如飢餓、渴、性等生物的原始 需求。

2. 心理性動機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心理性的動機是指引發個體各種行為的內在心理原因,多半是透過 學習而來,在馬斯洛 (Maslow) 的需求五階層理論中,個體在滿足得以 繼續生存下去的生理需求後才會追求的更高階需求,為滿足這些更高階 層需求而引發的動機就是心理性的動機。

二、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人類在原古時代一切的活動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打獵、摘採果實、

尋覓水源都是為了維持生命。當人類進入到農業時代開始懂得圈養動物、種植糧食 後,生活不再只是需要忙於覓食,而是依照時節春耕、秋收、冬藏,人們可以利用 農忙之餘及收穫之後透過廟會或慶典活動發展休閒。當時代進步到工業時期後,工 廠的作息更讓人們多出下班後及休假日的時間,又由於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與工作 所帶來的壓力,休閒更成為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發展成為一種特定的活動,其中 更有許多運動活動的產生,讓人類在休閒活動中求得身心的平衡、獲得心情的放鬆,

也透過運動追求健康的體魄。

(一) 休閒遊憩參與動機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 (2001) 認為,休閒遊憩是一連串深度心理 需求的互動所產生的結果之一,並整理一些學者對休閒遊憩動機的看法 包活:

1. 逃避的動機 (the escape motivation) 。 2. 放鬆 (relaxation) 。

3. 玩樂 (play) 。

4. 加強家庭的結合 (strengthening family bonds) 。 5. 追求名望、聲望 (prestige) 。

6. 社會的互動 (social interaction) 。 7. 性的機會 (sexual opportunity) 。

8. 教育的機會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

9. 自我實現 (self-fulfillment) 。

10. 心裡願望的實踐 (wish fulfillment) 。 11. 購物 (shopping) 。

此外,陳思倫等 (2001) 在研究中也列出提爾門 (Tillman, 1974) 所 歸類的影響人類從事遊憩行為的9 項動機:

1. 獲取新體驗,如冒險。

2. 放鬆心情、逃避現實生活與自我幻想。

3. 認知與認同,如團體活動。

4. 安全,如食物、快樂。

5. 支配事物,如征服高山。

6. 對社會回應或回饋。

7. 心智活動。

8. 創造力。

9. 團體活動與滿足。

在Tillman 提出的 9 項遊憩行為動機中,就有 8 項可以透過參與休 閒運動來達成,例如從事冒險性的休閒運動如泛舟、飛行傘、登山等可 以滿足獲取新體驗、逃避現實、自我幻想、支配事物等需求,參與團體 休閒運動如籃球、棒球等可以獲取認知與認同及團體活動的需求,從事 慢跑、自行車等休閒運動可以達到放鬆心情的目的等。

(二) 休閒遊憩動機理論

根據陳思倫等 (2001) 在休閒遊憩概論一書中指出,最常被採用的遊 憩動機理論有發洩理論、學習模式、心理分析模式、社會學模式以及認 知模式,茲將各種遊憩動機理論簡述如下:

1. 發洩理論 (the cathartic theory)

人們可以透過參與休閒遊憩活動發洩情緒,例如觀賞戲劇及運動競 賽,更可以透過實際參與休閒運動宣洩過剩的精力與壓力,避免暴力行 為的產生。

2. 學習模式 (learning model)

學習模式又稱作巴夫洛夫模式 (Pavlovian model) ,這種模式的理

論認為人類的遊憩行為是一種學習的行為,個體會因為過去從事之活動 所留下的經驗來判斷參與何種活動可以讓個體獲得滿足與快樂,並再次 參與相同或類似的活動以獲取相同的經驗。

3. 心理分析模式 (psychoanalytic model)

心理分析模式又稱為佛洛依德模式,此理論依照心理分析觀點將人 格分為與生俱來的本我 (id) ,以滿足本能的需要為原則;屬於潛意識 層面、與外在世界接觸的自我 (ego) ,是本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是理 性與智慧的層面;屬於人格中道義與正義的超我 (superego) ,以追求傳 統價值以符合社會理想為目標。

在心理分析模式之下,個體的遊憩動機在自我的部分會表達出是由 於自我的喜愛,而本我的部分則是為了讓自己在朋友面前有共通的話 題,超我的部分則會使個體說出能符合大家所認同的動機。

4. 社會學模式 (sociological model)

社會學模式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受到其生活環境所影響,個體的需求 取決於其所在的社會團體、文化、次文化、社會階級、親近團體及家庭 等的需求而定,因此,個體所在的環境會影響其遊憩行為動機。

5. 認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

認知模式理論認為個體在其生活環境中對事物的一切評估、判斷、

決策等行為都是以個體對該事物的認知為基礎,而這個認知又受到過去 的經驗、現在的情況和對未來的期待所影響。

三、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表 5 為近期國內外以戶外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為主題的相關研究,其中吳政杰 (2006) 以 郵 寄 方 式 針 對 全 臺 各 地 持 續 參 與 飛 行 傘 休 閒 運 動 的 參 與 者 進 行 問 卷 調 查,回收有效問卷 193 份,該研究將參與動機分為身心釋放、冒險挑戰、自然與人 際關係等三項,分析問卷結果發現飛行傘休閒運動參與者的背景變項不會影響其參 與動機,但參與動機對持續涉入有正面的影響。鄭凱鴻 (2010) 以雲林縣自行車愛 好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其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回收 349 份問卷後得到的研究 結果發現「健康體適能」為雲林縣自行車愛好者最主要的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其次 是「人際互動與成長」及「身心釋放與美好生活」。許雅萍 (2009) 以臺灣參與飛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