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伴侶完美主義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將回顧不同學者對完美主義的概念化定義,並定義本研究所指的伴侶完 美主義的概念為何。

壹、完美主義的意涵

要了解愛情中完美主義的內涵,將先針對完美主義的定義進行釐清,再進一步 探究完美主義特質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的意涵。因此,本部分將回顧完美主義的理論 基礎。

一、單向度完美主義

Hollender(1965)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自己或他人表現的品質有高於實際 情況所需的要求。他們會努力地以完美的方式做事,並傾向注意工作的缺失處,而 非看到優良的地方,因此總是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雖然無法達到標準會招致 憂鬱與失望等負面情緒,但同時也帶給完美主義者希望,他們可以更努力以達到標 準。

Burns(1980)認為完美主義者通常替自己設定過高、不合理的標準,且持續 地追求不可及的目標;容易以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對完美主義者而言,他們持

續精熟的驅力來自於自我挫敗的思考。完美主義者常有幾項明顯的認知扭曲,包括:

全有或全無思考、過度類化、應該必須等。

Pacht(1984)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心理病態。完美主義者設定了不切實際的 目標,以致他們永遠不可能成功;也因此他們常為他們需要成功的需求及隨之而來 的失敗感到挫折。即使偶爾達成目標他們也無法為該成就感到滿足。

由上述內涵可得知,Burns(1980)所定義之完美主義是著重於完美主義者的非理 性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而 Hollender(1965)與 Pacht(1984)對完美主義的 定義著重在實際行為表現及伴隨的負向思考或情緒。上述學者共同之處為,都視完 美主義為負向、適應不良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說 Hollender、Burns 與 Pacht 所詮釋 的完美主義之構念是單向度的觀點,即完美主義的負向層面。

二、雙向度完美主義

雖然乍看之下,完美主義常被視為是不適應性人格,但也有學者認為完美主義 並非全然失功能,而是可區分為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

(一) 正常與神經質完美主義

Hamachek(1978)將完美主義分為正常的(normal)完美主義與神經質(neurotic)

完美主義,兩者的差異不但表現在行為上,亦表現在對行為的思考方式。以下茲敘 述其概念:

1. 正常的完美主義(normal perfectionism):指個體能從對任務努力地付出中得到 真實的快樂,並感到不必完全精確的自由。他們對於是群體中的佼佼者感到開心,

並以此作為鼓勵前進的動力。此外,正常的完美主義者在設定標準時會考量到自己 的優勢與限制,將焦點放在自己的優勢及如何將事情做對,所以也比較能獲得成功。

正常的完美主義者展現出的態度常是放鬆和仔細;他們對於任務的情緒為感到興 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及充滿能量的。

2. 神經質完美主義(neurotic perfectionism):指個體即使已經付出最大的努力,仍

覺得自己努力不夠,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且「應該」做得更好。這使得他們 即使獲得優秀的成就仍難以感到滿意,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永遠做的不夠好。此 外,神經質完美主義者會替自己設定超乎可能達成的標準,且將焦點放在自己的不 足及如何避免錯誤,對自己的正向感覺因而降低。神經質完美主義者展現出的態度 常是緊張和深思熟慮;對於待完成的任務的情緒則是感到焦慮、困惑、情緒耗竭。

(二)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

Terry-Short, Owens, Slade and Dewey(1995)的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確實可 以分為正向或負向兩大向度,且此兩向度也可區分高成就者與精神科病人的差異。

1. 負向完美主義(negative perfectionism):個體的完美主義行為具有負增強效果,

即他們的行為是為了避免負向結果,但與完美主義行為是自我要求或是社會要求 者無關。

2. 正向完美主義(positive perfectionism):個體的完美主義行為具有正增強功能,

即他們的行為是為了追求正向結果。此外,正向完美主義會為自己設定目標,同時 也會知覺到他人會為他們設定目標;且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行為會提升其自尊或 滿足感,而社會要求的完美主義行為則會增加他們被他人讚美或認可。

綜合 Hamachek(1978)與 Terry-Short et al.(1995)的論點可發現,他們都將完美 主義建構為正向/正常的及負向/神經質的兩大向度,且兩位學者都認為前者的驅 力來自於追求進步與卓越,且其行為往往會帶來正向的結果與情緒;而後者的行為 則是為了避免失敗而產生,且其行為易招致不良的結果與情緒。

三、多向度完美主義

(一)多向度完美主義(Frost, Marten, Lahart & Rosenblate, 1990)

Frost 等人(1990)發展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簡稱 MPS-F),並將完美主義分為六的向度:

1. 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係指個體設定非常高的標準,並過度將那些高標

準用在自我評價上。

2. 在意錯誤(concern over mistakes):係指對錯誤的負向反應,易將錯誤詮釋為失 敗的象徵,認為失敗後會失去他人的尊重。

3. 父母的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係指父母對個體設定非常高的標準。

4. 父母的批評(parental criticism):指未達父母所設的標準則被批判。

5. 懷疑所為(doubting of actions):係指個體認為任務尚未滿意地完成。

6. 組織性(organization):係指重視秩序與組織。

(二)近乎完美主義

Slaney、Rice、Mobley、Trippi 與 Ashby(2001)提出近乎完美的概念及近乎 完美主義量表(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簡稱 APS-R),亦屬多向度完美主 義的概念。其構念包括:

1. 高標準(high standards):為自己的成就與表現設定高標準。

2. 秩序(orderliness):個體對於有組織與秩序的偏好。

3. 差異性(discrepancy):個人所設定的標準與實際表現的落差。

其中,高標準與秩序被視為是完美主義的正向層面,差異性則為完美主義的負向層 面。

(三)多向度完美主義(Hewitt & Flett, 1991)

1.定義:

Hewitt 與 Flett(1991)認為完美主義應涵蓋個人與社會面向,他們發展多向度 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簡稱 MPS-HF),將完美主義 定義為三個向度—自我要求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要求他人完美 主 義 (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 社 會 要 求 完 美 主 義 (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其中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屬於個人層面的完美主義,後兩者屬於社會 層面的完美主義。以下茲簡述各個概念如下:

a.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SOP):對自己設定高標準,並

嚴格地檢核自己的行為,且個體的動機來自於達到完美與避免失敗。自我要求完美 主義也與自我導向(self-directed)行為有關,例如:自我期望程度與自我責怪。

b. 要求他人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OOP):對重要他人設定不合理 的標準,要求他人須達到完美,且會嚴格地評估他人表現。要求他人完美主義會導 致批判他人的行為、缺乏信任及對他人懷有敵意。

c. 社會要求完美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SPP):認為自己需要去達 到重要他人的標準與期待。在個體主觀知覺中,他的重要他人對他們有不合理的標 準、嚴格地評估他們的表現及對他們施加要達到完美的壓力。由於很在乎是否達到 他人的標準,個體會展現出既想獲得他人注意,又會極力避免受到他人否定的傾向。

Hewitt 與 Flett(1991)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面向完美主義與不同的人格特質 各有所關聯。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自我相關的人格變項特別具有顯著正相關,包括 高自我標準、自我批判、自我責怪、自戀、主導性等變項,表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所測量的是自我相關的人格模式。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與高標準、自責、責怪他人、

專制、主導性、自戀、剝削他人等人格變項相關聯;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則與自我批 判、自責、責怪他人、需要他人肯定、害怕負面評價等人格變項相關聯。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不同面向的完美主義各自有其獨特的地方,自我要 求完美主義著重在如何對待自己,而要求他人及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則是著重在與 他人的關係上。三個概念重疊的地方為它們都重視是否達到所設定的標準,惟完美 主義指涉的對象或來源有所不同,包括個體對自己、對他人、覺得別人對自己有完 美的期待三種類型(Hewitt & Flett, 1991)。雖然在 Hewitt 與 Flett(1991)的研究 中,不同完美主義面向對個體皆有其困擾的地方,但 Lopez、Fons-Scheyd、Morua 與 Chaliman(2006)認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不一定會導致痛苦經驗,甚至可能有 正向的結果,而另外兩種完美主義面向則歸類於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顯示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應屬適應性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特質,仍不是那麼明確。

2. 相關研究:

根據過去的文獻,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與人際困擾最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個體無 法達成他人不合理的期望時,失敗的感受、生氣、憂鬱、焦慮等都是常出現的,而 這些感受源自於個體認為自己無法取悅他人及/或覺得他人訂定了不合理的標準;

在行為上,個體會展現出害怕負面評價,既想獲得他人注意,又會盡力避免受到他 人否定的態度(Hewitt & Flett, 1991)。Nepon、Flett、Hewitt 與 Molnar(2011)發 現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傾向愈高,主觀接收到的負面社會評價、反芻自己遭受批評的 程度也愈高。Kim 等人(2011)的研究指出,社會要求完美主義愈高,個體的原諒 自我程度與原諒他人的程度愈低。該研究並指出當個體認為他人設定的期待總是 高於他能力所及範圍時,比較容易導致他們對自己感到失望並自我責備;當他們被 期待完美時,他們可能感到痛苦因而難以原諒加諸期待的人。Sherry、Law、Hewitt、

Flett 與 Besser(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要求完美主義雖然不會影響個體實際 接收到的社會支持行為,但會影響其主觀知覺接收到的社會支持;因為他們評估接

Flett 與 Besser(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要求完美主義雖然不會影響個體實際 接收到的社會支持行為,但會影響其主觀知覺接收到的社會支持;因為他們評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