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行為

本節將先回顧愛情關係中的自我犧牲,再定義本研究所指的犧牲意願與行為。

接著再回顧其理論背景。最後再將文化因素納入考量,比較西方文化與華人文化如 何看待親密關係中的犧牲意願。

壹、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其理論基礎 一、愛情關係中的犧牲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定義親密關係裡的犧牲意願係指個人為了 促進伴侶或關係的福祉,願意放棄自己立即性利益的傾向。他們更進一步區分犧牲 的次構念,包括「被動犧牲(passive sacrifice)」與「主動犧牲(active sacrifice)」。 主動犧牲係指為了伴侶或關係執行自己不喜歡的行為,例如:陪對方去看他/她喜 歡的電影;被動犧牲係指為了伴侶或關係放棄自己想要做的行為,例如:減少與異 性出遊的機會。上述的概念與 Whitton 等人(2002)提到,在衝突情境下的調適

(accommodation)與校正(edit)與犧牲行為相近,例如:個體在伴侶講出具有破 壞性的話之後,試圖以建設性的話語回應;涉及為了關係或伴侶放棄立即性的個人 利益,也可說是自我犧牲的其中一例。Wieselquist 等人(1999)認為願意為伴侶犧 牲是一種「利關係行為」(pro-relationship behavior)。Whitton 等學者進一步認為定 義親密關係中的犧牲行為不應侷限於是否完全出自無私的動機,而是個體的行為 是否考量到關係的長期發展,放棄其立即性的利益;即以長期而言,這個行為是否 成有益於這段關係、伴侶及自己。此種延遲個人滿足的行為即是一種犧牲。

然而,犧牲並不等同於殉難(martyring)或代價(cost)。殉難式的犧牲行為是 為了讓其伴侶感到虧欠(debt),此動機是出自於利己;但犧牲必須包括為了伴侶 或是關係而自在地付出(Stanley, 1998; 引自 Whitton et al., 2002)。而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也澄清了代價與犧牲的差異,犧牲指個人放棄自利的行為,

它所指涉的是行為層面;而代價則指因為關係內在(例如:被伴侶批評)或外在(例

如:雙方共同的朋友相處不融洽)的事件導致個體不愉快的感受,它是涉及心理層 面的經驗。再者,犧牲不一定會招致不悅或昂貴代價之感受,但代價本身即是形容 負向的感受。

儘管犧牲行為本身能夠直接測量到個體在關係裡犧牲行為的多寡,然而,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認為使用犧牲意願較犧牲行為的頻率或程度更能代 表利關係動機(prorelationship motivation),也因而更貼近 Kelley 與 Thibaut(1978)

的互相依賴理論的真諦。理由為,利關係動機與行為發生的重要條件即是當下雙方 個人利益的相左,若個體在當下的自我利益與關係利益並未衝突時就沒有犧牲行 為存在的必要;因此,採用行為或頻率反而可能會混淆實際願意犧牲的動機。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者同意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的想法,即犧 牲意願本身具有的意涵更貼近利關係的動機層面,也認為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 人依據 Kelley 與 Thibaut(1978)互依理論衍生出的定義能夠看到不同層面的犧牲,

相較於其他學者的定義,顯得更為完整。然而,若只單檢視犧牲意願,僅能看到犧 牲的動機層面,無法了解實際行為執行狀況的層面。因此,本研究採用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對犧牲的定義,並將犧牲分為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兩個層面。在測 量工具的部分,則以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所發展的量表為根本,並加上犧牲 行為與意願一致程度的題項,測量實際犧牲行為與犧牲意願的一致程度,並將犧牲 意願與行為的部分加總成一個分數,合併為-「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

二、互相依賴理論

Kelley 與 Thibaut(1978)曾提出互相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來解 釋關係裡的犧牲行為。互相依賴理論認為,當互相依賴程度高的情侶對於同一個情 境的偏好有所差異時,在不一致的情境下,為了解決衝突或和諧,個體需要抉擇他 /她要依據自己的利益或是情侶的共同利益行動。依據個人行為偏好行動能獲得個 人最大的滿足,但卻無法得到對關係最有益的結果,反之亦然。Kelley 與 Thibaut

認為,放棄個人利益的抉擇歷程稱為動機的轉化(transformation of motivation)。其 意指個體重新評估與重新概念化既有的情境;因此,他/她的行為不再只是依據自 己的利益而進行,而是考量到其伴侶的選擇以及過去與未來這段關係的互動而做 決定。這種注重共同利益的傾向,提供情侶一個針對特定轉化歷程討論與協商的基 礎,並共享做決定後的益處。簡而言之,轉化歷程即是個體從考慮自己的立即性利 益到以關係利益為決定依據的過程。

貳、從文化的角度理解犧牲的意義 一、犧牲對華人親密關係的意義

Yang(2003)指出華人的自我是鑲嵌在社會關係裡的,華人的自我實現因而也 是與社會關係有關,是「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有別於西方文化的「個人取向的 自我實現」。在社會群體中,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也是被主流社會所鼓勵的價值觀。

然而,這不意謂華人對待所有關係都一樣,而是由關係的親疏遠近來界定付出程度,

愈親近者愈會不計較回報地付出(Yang,1996)。

若將關係的範圍縮小至親密關係時,余德慧(1991)以折翅的遊戲來比喻中國 人在關係裡的犧牲行為—「相忍相攜是我們的信念,為了和諧,我們必須犧牲一些 自我。犧牲—一種中國式的美德,一種折翅的遊戲」。也意謂著當關係裡的兩個人 要一同飛翔時,摘掉一邊的翅膀是華人文化裡的應然行為。利翠珊(1997)研究台 灣人婚姻中的親密關係,歸納出幾種常見的親密之情。其中,「感激之情」即是形 容當個人感受到配偶的恩情所產生的感激情感,而恩情的來源則為配偶的付出與 犧牲、支持與配合、退讓與包容等。作者進一步詮釋,感激之情的背後是中國傳統 犧牲自我、成就他人的價值觀;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進而形成一種對配偶的犧牲奉 獻產生「報恩」的情感。

至於華人何以願意在親密關係中犧牲,可以由過去一些本土研究的成果一窺 究竟。Yang(1995)提到對華人來說,所有的社會行為皆是角色互動,角色互動又

是基於角色互補。在陸洛(2003)的研究裡,在與他人有關的自我內涵中,角色承 諾即是指「在特殊的對偶關係中,個人認定的或別人給予的角色期待,及個人對此 角色的承諾。」主要表現面向包括接受與認同角色、伴隨該角色出現的角色責任;

作者認為是「人在角色中」的自我展現。其研究結果發現,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

尤其是親密伴侶,角色及其承諾都是在這當中逐漸現身的。楊中芳、彭泗清(2005)

的研究更直接歸納出華人夫妻關係有許多應盡的情感義務,並指出個人在婚姻中 受到應盡義務的規範很大。由此觀之,對華人來說,角色及其伴隨的承諾與責任是 決定華人在不同關係中該如何展現行為的依據,當然親密關係也不例外。

由上述文獻可得知,華人重視關係,將自我鑲嵌在關係裡的文化,也會體現在 親密關係裡。在面對關係裡利益衝突時,犧牲自我是常被使用,也被視為是正向的 因應方式。尤其在華人文化中,當個人被放入關係的某個角色中時,犧牲是一種更 自動化、履行角色義務的行為。惟過去研究幾乎集中在婚姻關係,在婚姻承諾之前 的戀愛關係是現有的研究成果較少著墨的。Yang(1996)認為,對華人來說,家人 間的犧牲通常不會期待對方要回報,熟人的互動則是以人情作為行為的重要依據。

而情侶關係為一種介於家人與熟人間的親密關係,大學生又是接受東西方文化影 響的族群,究竟在這種關係條件與文化脈絡之下,犧牲意願與行為是否能發揮作用 影響大學生情侶的愛情關係適應,是值得探討的焦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之 一。

二、東西方文化對於犧牲的態度差異

將 Kelley 與 Thibaut(1978)所提出的互相依賴理論與華人文化對於犧牲的看 法互相比較,可以發現雙方相似與不同的地方。首先,互相依賴理論所主張的動機 轉化歷程提及,當親密關係出現雙方利益衝突的情境時,個體會從執行對自己有利 的選擇轉化成對伴侶或關係有利的選擇。換言之,抉擇轉變的順序是由考慮自我利 益到考慮關係的利益。然而,從過去的本土文獻可以發現對華人而言,為伴侶犧牲

自我是一件應然的行為,是個體在對於該角色的承諾的具體實現方式(Yang,1995;

余德慧;1991;陸洛,2003;楊中芳、彭泗清,2005)。在華人文化中,角色及其 伴隨的責任義務規範對個人來說即是一種有力的犧牲動機。

在促發犧牲的因素部分,國外文獻紛紛將承諾感視為是影響個人在愛情中的 犧牲意願與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Van Lange, Rusbult et al., 1997;Van Lange, Agnew et al., 1997; Wieselquist et al., 1999)。國內研究亦強調承諾對於引發犧牲的重要性,

但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強調對關係的承諾,而後者較偏向對角色的承諾。由此可以 發現東西方文化對於犧牲背後的引發因素有些差異。

綜合國內外對於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犧牲之研究,華人為了親密關係的犧牲是 一種更具社會規範性的行為。並非指華人不會因為伴侶雙方的親密情感而犧牲,而 是在親密情感之外,尚增加社會對於該角色的所應負的責任義務這個約束。就如同 利翠珊(1997)所言,華人的親密情感是由角色與愛情共同組成,有別於西方夫妻 的親密關係是結合生理親密與心理親密的情感有所不同。這也顯示相較於個人主

綜合國內外對於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犧牲之研究,華人為了親密關係的犧牲是 一種更具社會規範性的行為。並非指華人不會因為伴侶雙方的親密情感而犧牲,而 是在親密情感之外,尚增加社會對於該角色的所應負的責任義務這個約束。就如同 利翠珊(1997)所言,華人的親密情感是由角色與愛情共同組成,有別於西方夫妻 的親密關係是結合生理親密與心理親密的情感有所不同。這也顯示相較於個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