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異性戀大學生情侶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異性戀大學生情侶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Copied!
1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秀蓉. 博士. 異性戀大學生情侶伴侶完美主義、犧牲 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劉盈伶.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六月.

(2) 致謝詞 終於走到這一步了!回想這兩年半漫長而艱辛的論文過程,真的要深深地感謝 很多人。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陳秀蓉老師,一路以來對於我的論文給予很多 指導,讓我學習到做研究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秉持著嚴謹的態度進行。感謝口試委 員方紫薇老師與林家興老師給我的寶貴意見,讓我能把論文修改得更臻完整。 在資料收集的部分,感謝預試時願意讓我去課堂發問卷的師大心輔系蘇宜芬 老師、鄔佩麗老師、台大社工系傅從喜老師,以及協助問卷填答的同學們。正式問 卷的施測要感謝師大心輔所的同學和學弟妹、我的眾多好友們願意幫我轉貼問卷 連結,找尋適合的填答對象。也感謝願意撥冗填答問卷的每一位填答者,幫助我克 服以情侶為研究對象困難收樣的問題,也才能完成這個研究。 這本論文的起點始於我碩二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求學,終點是我碩四結束諮商 全職實習,寫論文的過程等於與我的碩班求學生活交織在一起。一邊唸書、實習、 寫論文的日子真的超辛苦的,要感謝陪伴我走過這個歷程的人。謝謝我在密蘇里大 學的指導教授 Kenneth Wang 老師,對於我一開始的研究設計給予很多幫助,老師 的人本也讓身處異鄉的我備感溫暖。謝謝陪伴我兩年實習的永和耕莘醫院心理諮 商中心,讓我能安穩地長大。謝謝黃文弘醫師對我的教導和鼓勵,還有常常關心我 到底能不能畢業,讓我更有動力要完成論文。還有同事又文總是願意無條件傾聽我 的論文壓力,給我很多理性的建議,真的很感謝。謝謝我的諮商督導杏如學姊包容 我在論文繁忙時無法花很多心力在準備督導資料上。也要謝謝我在這兩年實習中 所會談的每一位當事人,與你/妳們的相遇是這兩年中最美好的事情。 在師大念書的期間,很幸運有好朋友們互相扶持。謝謝宣融與欣怡,在 MU 時 結下的緣分一路陪伴我到畢業,總是讓我很放心的訴說一切事情,抒發壓力。謝謝 安妮從碩一到現在常常彼此分享論文、實習和生活大小事,陪伴我在師大的日子。 謝謝同門好友國楨擔任我的口試服務同學,還有不時同理我的論文壓力,相信你一 定能快快脫離論文苦海。謝謝宛蓁像學妹也像夥伴的關係,陪我渡過無數個週三下 i.

(3) 午。謝謝每次在系上徘迴時遇到的每一個同學,總是願意佇足關心我,每次嘻嘻哈 哈聊天後,心情都變好很多。 還要感謝長久以來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謝謝高中好友捲、如茵、語彤,一直 陪伴彼此。謝謝俊傑幫我下載好統計軟體,省去我好大的麻煩。謝謝嘉佩在量表翻 譯方面幫了我好大的忙。謝謝蕙瑜三不五時關心我寫論文的心情。謝謝小茜在我焦 慮時撐住我。謝謝我父母支持我追求理想,即使知道這是一條不會發財的路還是願 意挺我。謝謝我姊姊在我繁忙時勇敢地承擔很大一部分家庭重擔。這兩年半中,生 命發生太多事情了,我常必須要同時處理好多事,論文是辛苦但相對單純的任務。 所以,我要大大的感謝我自己,排除萬難完成碩班訓練,無論在師大、美國、實習、 論文,每一個必經的學習關卡都走完。同時認真的面對自己和面對生命。 我總是很愛跟朋友笑說,我的論文座右銘是「什麼都是假的,只有畢業才是真 的!」如今,我真的畢業了!終於要結束學生身份進到下一個人生階段!未來的路不 一定會更好走,但相信這段辛苦的經驗會成為人生下個階段的養分。就勇敢地向前 走吧!永遠莫忘初衷。. 盈伶 104/06/28. ii.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異性戀大學生情侶的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 係適應之間的相關性、預測力與調節效果,並將男性與女性大學生分開檢視,以了 解性別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並以立意取樣與便利取樣的方式進行問 卷施測,總共回收 272 份有效問卷,共計 136 對異性戀情侶。將所得的資料進行統 計分析,分析方法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回歸分析。本研究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男性與女性大學生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 、 「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皆與愛情 關係適應的「滿意/成長」呈顯著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顯著正相關,與「自 主」呈顯著負相關。 二、男性大學生「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 、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皆與愛情關係適 應的「滿意/成長」呈顯著正相關,與「衝突/矛盾」呈顯著負相關。女性大學生的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與其愛情關係適應的「滿意/成長」呈顯著正相關; 「被動 犧牲意願與行為」與其愛情關係適應的「滿意/成長」呈顯著正相關,與「衝突/矛 盾」呈顯著負相關,與「自主」呈顯著正相關。 三、女性大學生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男性大學生愛情關係適應的「滿意/成 長」呈顯著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顯著正相關。男性(或女性)大學生的「被 伴侶要求完美主義」皆與女性(或男性)大學生愛情關係適應的「滿意/成長」呈顯 著負相關,與「衝突/矛盾」呈顯著正相關,與「自主」呈顯著負相關。 四、男性或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分別對其愛情關係適應之回歸分析 結果: 對男性的「滿意/成長」而言,男性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被伴侶要求完 美主義」具有負向預測力,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具有正向預測力。對女性的「滿 意/成長」而言,女性的「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具有負向預測力, 「被動犧牲意願 與行為」具有正向預測力。男性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 、 「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 iii.

(5) 皆能正向預測男性的「衝突/矛盾」 ,女性的結果亦相同。男性的「被伴侶要求完美 主義」能負向預測「自主」,女性的結果亦相同。 五、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共同對男性或女性的愛情關係適應 回歸分析結果: 對男性的「滿意/成長」而言,男性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被伴侶要求 完美主義」具有負向預測力,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具有正向預測力。對女性的 「滿意/成長」而言,男性與女性的「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具有負向預測力、女 性的「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具有正向預測力。對男性的「衝突/矛盾」而言,男 性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 、女性的「被伴侶要求完美 主義」具有正向預測力。但對女性的「衝突/矛盾」而言,只有女性的「被伴侶要 求完美主義」具有正向預測力。男性與女性「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分別對自己的 「自主」具有負向預測力。 六、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的調節效果成立。 其中,男性的「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在其「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衝突/矛 盾」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女性的「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在其「被伴侶要求完美主 義」與「自主」之間具有調節效果。. 最後,本研究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諮商輔導的實務及研究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 iv.

(6)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yadic Perfectionism,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Sacrific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of Heterosexual College Couples Ying-Ling Li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yadic perfectionism,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sacrific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of heterosexual college couples. A total of 272 completed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 (136 college coupl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and accidental sampling. Data was analyzed b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product-term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and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satisfaction/growth,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nflict/paradox,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autonomy. 2. Male’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active sacrifice and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atisfaction/growth, and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flict/paradox. In addition, female student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active sacrifice and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Satisfaction/Growth. Moreover, female student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nflict/paradox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autonomy. 3. Female’s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male’s satisfaction/growth and positively related to male’s conflict/paradox. Moreover, both male’s. and female’s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opposite sex's satisfaction/growth,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opposite sex's conflict/paradox,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opposite sex's autonomy. v.

(7) 4. Male’s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and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ir satisfaction/growth, and male’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active sacrific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ir satisfaction/growth”. In addition, female’s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ir satisfaction/growth, and female’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positively. predicted. their. satisfaction/growth”.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and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positively predicted conflict/paradox.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negatively predicted their autonomy. 5. Considering the effect from partner, male and female’s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negatively predicted female’s satisfaction/growth. Male’s 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male and female’s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positively predicted male’s conflict/paradox. 6. For both male and female,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had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and satisfaction/growth. Male’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had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their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and conflict/paradox. Female’s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passive sacrifice had moderating effect between their 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and autonomy. Lastly,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results.. Key words: dyadic perfectionism,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of sacrifice, and lov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vi.

(8) 目錄 致謝詞................................................................................................................................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錄.................................................................................................................................vii 表目錄..............................................................................................................................ix 圖目錄............................................................................................................................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伴侶完美主義及其相關研究...................................................................9. 第二節. 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行為.............................................................18. 第三節.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及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工具.................................................................................................4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64. 第六節. 資料分析方法.........................................................................................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67 第一節.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描述統計.........6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 vii.

(9) 之差異情形.............................................................................................70 第三節.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性.............76. 第四節.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愛情關係適應之預測分析.........81. 第五節. 犧牲意願與行為對伴侶完美主義及愛情關係適應之調節效果.........95.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討論.......................................................................................................111. 第二節. 實務建議...............................................................................................125. 第三節. 研究貢獻、限制與建議.......................................................................127. 參考文獻.......................................................................................................................131 中文部分...............................................................................................................131 英文部分...............................................................................................................134 附錄...............................................................................................................................141 附錄一. 犧牲意願與行為預試問卷...................................................................141. 附錄二. 正式施測問卷.......................................................................................145.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151. 附錄四. 關係適應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153. 附錄五.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描 述統計摘要表.......................................................................................154. 附錄六. 男性與女性的年級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 適應之分析摘要表...............................................................................155. 附錄七. 男性與女性的學院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 適應之分析摘要表...............................................................................157. 附錄八. 男性與女性大學生犧牲活動的百分比分佈.......................................159. viii.

(10) 表目錄 表 3-3-1. 研究樣本之人口背景變項分析摘表......................................................... 45. 表 3-4-1. 伴侶完美主義量表項目分析摘表............................................................. 48. 表 3-4-2. 要求伴侶完美主義之因素分析結果......................................................... 51. 表 3-4-3. 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之因素分析結果..................................................... 52. 表 3-4-4. 預試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之項目分析結果............................................. 55. 表 3-4-5. 預試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之因素分析結果............................................. 57. 表 3-4-6. 正式樣本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的因素分析結果..................................... 59. 表 3-4-7. 關係適應量表項目分析摘表..................................................................... 62. 表 4-1-1.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描述統計................. 68. 表 4-2-1. 性別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分析摘要 表................................................................................................................. 69. 表 4-2-2. 性別在伴侶完美主義差異之分析摘要表................................................. 70. 表 4-2-3. 年級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分析摘要 表................................................................................................................. 表 4-2-4. 學院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分析摘要 表................................................................................................................. 表 4-2-5. 78.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個我滿意/成長之回歸 分析摘要表................................................................................................. 表 4-4-2. 75. 男性與女性大學生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 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表 4-4-1. 73. 交往時間與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 分析摘要表................................................................................................. 表 4-3-1. 71.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個我衝突/矛盾之回歸. ix. 84.

(11) 分析摘要表................................................................................................ 表 4-4-3.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個我自主之回歸分析 摘要表......................................................................................................... 表 4-4-4. 91.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男性的自主之回歸分 析摘要表..................................................................................................... 表 4-4-9. 90. 女性與男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女性的衝突/矛盾之回 歸分析摘要表............................................................................................. 表 4-4-8. 89.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男性的衝突/矛盾之回 歸分析摘要表............................................................................................. 表 4-4-7. 88. 女性與男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女性的滿意/成長之回 歸分析摘要表............................................................................................. 表 4-4-6. 86.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男性的滿意/成長之回 歸分析摘要表............................................................................................. 表 4-4-5. 85. 92. 女性與男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女性的自主之回歸分 析摘要表..................................................................................................... 93. 表 4-5-1.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節效果.... 97. 表 4-5-2.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衝突/矛盾的調節效果.... 98. 表 4-5-3.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自主的調節效果............. 99. 表 4-5-4.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節效 果................................................................................................................. 表 4-5-5. 100.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衝突/矛盾的調節效 果................................................................................................................. 101. 表 4-5-6. 主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自主的調節效果......... 102. 表 4-5-7.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節效果... 103. 表 4-5-8.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衝突/矛盾的調節效果... 104 x.

(12) 表 4-5-9.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自主的調節效果............. 表 4-5-10.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節效 果................................................................................................................. 表 4-5-11. 105. 106.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衝突/矛盾的調節效 果................................................................................................................. 107. 表 4-5-12. 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自主的調節效果......... 108. 表 5-1-1.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分別對其愛情關係適應 之預測分析結果......................................................................................... 表 5-1-2. 表 5-1-3. 118. 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男性或女性的愛情關 係適應預測分析結果................................................................................. 118. 犧牲意願與行為對伴侶完美主義及愛情關係適應之調節效果摘要..... 121. xi.

(13) xii.

(14) 圖目錄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圖 4-5-1. 男性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 節效果圖..................................................................................................... 圖 4-5-2. 109. 男性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衝突/矛盾的調 節效果圖..................................................................................................... 圖 4-5-4. 109. 女性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滿意/成長的調 節效果圖..................................................................................................... 圖 4-5-3. 41. 110. 女性被動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與自主的調節效果 圖................................................................................................................. 110. xiii.

(15) xiv.

(16)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情侶之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 間的相關性。本章共分為三節,依序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愛情是一種深度、有關生命情感的需要與被滿足,在親密關係之中,彼此照顧、 接受與被愛(Rice, 1993) 。在親密關係中,個體及其伴侶的行為皆對於親密關係適 應有著重要影響性。因而探討關係中的循環因果模式(modal of circular causality) 模式,即人們在關係中的互動如何交互影響,而非著重在探討個人內在心理動力是 極為重要的(Nichols, 2010/2011)。由此也可發現同時評估伴侶雙方的狀況是研究 親密關係重要的方式,它可以讓我們更真實地看到雙方是如何呈現在關係中的樣 貌,這些各自的狀態又是如何交互影響著這段關係,而不單單只能探究當事人內心 世界中伴侶及愛情關係的模樣。研究者認為以情侶而非個人進行愛情關係研究是 了解愛情關係適應的重要角度,此為研究的主要動機。 在不同的親密關係族群中,台灣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中心針對國內的大一學 生在課業以外最想獲取的經驗作研究,發現有八成大一學生回答交朋友,而有五成 以上想談戀愛(聯合報,2006) ,可見得戀愛是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所憧憬的一項 重要經驗。由於台灣社會對於升學的重視,大學往往被認為是學生完成升學壓力後 的解放,自然也比較容易在這個階段發展戀情。這個時期的戀愛經驗對於心理發展 也具有獨特的意義。心理學家 Erikson(1956)認為在成年前期者的主要發展任務 是親密關係,如果能成功與人發展親密關係,則是適應良好的狀況,反之,則會陷 入孤獨疏離的狀態(引自林哲立、邱曉君、顏菲麗,2007) 。大學生的年紀正好剛 邁入成年前期,因此學習與人建立親密的連結對於大學生心理發展相當具有重要 性。所以本研究選擇以大學生情侶作為研究對象。且考量到同性戀與異性戀情侶的 1.

(17) 處境的差異性,本研究僅針對異性戀之大學生情侶的部分做探討。 在愛情關係的研究領域,伴侶完美主義(包含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被伴侶要求 完美主義)與親密關係的相關性是近年來國外研究所新興的領域。既有的研究顯示, 要求伴侶達到完美的那方,可能因為他們對伴侶的失望或不斷關注伴侶的缺失 (Burns, 1980; Nepon, Flett, Hewitt, & Molnar, 2011) 、對親密的標準很高(Flett Hewitt, Shapiro, & Rayman, 2001) ,使得他們的關係適應程度也愈低,對於親密關係感到愈 不滿意(Habke, Hewitt, & Flett, 1999; Haring, Hewitt, & Flett, 2003; Stoeber, 2012)。 而身為他們的伴侶,自然也會感受到他們的專制及對自己無法達到完美的指責,也 因此影響其關係適應程度(Habke et al, 1999; Hewitt & Flett, 1991; Haring et al., 2003) 。 而 Hewitt 等人(1995)更指出身為他們的另一半,可能會經歷更嚴重的痛苦,因 為他們要面對伴侶的不接納與責備。 過去已有許多研究顯示,個體所感知被他人要求的完美主義程度通常能夠預 測親密關係適應程度(例如:Dimitrovsky, Levy-Shiffm, & Schattner-Zanany, 2002; Hewitt, Flett, & Mikail, 1995),當個體被要求完美的壓力來源是來自伴侶時,不難 想像它對親密關係所造成的壓力有多大,也因此對關係的適應程度愈差、滿意度愈 低(Flett et al., 2002; Habke et al, 1999; Haring et al., 2003; Stoeber, 2012)。此外,當 個體感受到被伴侶要求完美的程度愈高時,也愈容易採用傷害關係的因應策略處 理關係中的問題(Flett et al.; 2001; Haring et al., 2003),或是因為感到不安全感而 愈想追尋高共生、高依賴的關係(Flett et al.; 2001) 。這些行為不僅影響當事人的愛 情適應,對於其伴侶亦會有所影響。對偶分析的研究也顯示,身為被伴侶要求完美 主義的交往對象,他們的親密關係適應程度也愈差(Habke et al, 1999; Haring et al., 2003)。 雖然國外研究成果大致上皆發現伴侶完美主義對親密關係適應的負向影響性, 但國內對完美主義的研究仍未聚焦在愛情關係上。研究者也思考著,倘若研究對象 是台灣情侶時,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兩者的關係是否仍然那麼單純?研究者於 2.

(18) 碩二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就讀時,對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個人的影響深有所感。集體 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思維深入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互動中。例如: 在華人社會裡, 為了關係而犧牲是一種被弘揚的價值觀。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 「忍耐克己」等 俗語都是社會中不斷強調的待人處事之道。然而,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爭取自己 應得的權益、為自己發聲的價值觀才是更受到推崇的。這段留學經驗也促使研究者 好奇是否在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間,仍有其他因素影響兩者的關係。 進一步探究華人的親密關係議題時,發現自我犧牲是其中一個重要特色。Yang (2003)指出,華人普遍來說願意為了家庭而犧牲自己個人的目標、利益與福祉, 在關係中實現自己的角色與承諾甚至是個人自我實現的方式之一(楊國樞、陸洛, 2005) 。對華人而言,為伴侶犧牲自我是一件應然的行為,是個體在對於該角色的 承諾的具體實現方式(Yang, 1995;余德慧;1991;陸洛,2003;楊中芳、彭泗清, 2005) 。有多篇研究都顯示,當個體出於自願、利關係動機時,犧牲自我當下的利 益有助於提升愛情關係滿意度、感激之情等對關係的正向情感(Chen & Li, 2007; Impett, 2005; 利翠珊,1997、2012;彭雁群,2010;詹欣怡,2012)。 相 對 地 , 國 外 學 者 Kelley 與 Thibaut ( 1978 ) 也 提 出 互 相 依 賴 理 論 (interdependence theory)來解釋親密關係中的犧牲行為。該理論認為,當親密關 係出現雙方利益衝突的情境時,個體會從執行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轉化成對伴侶或 關係有利的選擇。綜合國內外研究,當個體主動為了親密關係去執行自己不感興趣 的事、付出、貢獻等行為,其愛情關係滿意度愈高、想結束這段關係的意願愈低、 愈多正向情感(Chen & Li, 2007; Van Lange, Rusbult, Drigotas, Arriaga, & Witcher, 1997; 田安里、黃財尉與楊素圓,2006)。而這種主動犧牲的行為也能影響伴侶對 關係的滿意度、正向情感(利翠珊,1997;Chen & Li, 2007; Van Lange & Rusbult et al., 1997) 。另一部分,當個體為了關係放棄參與自己有興趣的事、容忍與退讓,其 對關係的滿意度愈高、愈信任、分手意圖愈低、衝突愈少(Van Lange & Rusbult et al., 1997; Wieselquist et al., 1999; 利翠珊,2012;利翠珊、蕭英玲,2008a;詹欣怡, 3.

(19) 2012) 。同樣地,這種被動犧牲的行為也會使得其伴侶對關係愈滿意、愈感激、有 更多支持行為,引發伴侶的犧牲行為(Chen & Li, 2007; Van Lange & Rusbult et al., 1997;利翠珊,2006)。顯示在親密關係中的犧牲能夠對自己及對伴侶的愛情關係適 應有正向的影響。 儘管國內外研究都顯示為了親密關係的福祉的犧牲意願與行為能夠提高親密 關係的適應程度。但本土研究傾向強調犧牲的意願與行為能夠在關係困境的時刻 發揮幫助,像是一種能夠緩衝危險因子對關係負向影響的因素。利翠珊(2006)的 研究結果指出,夫妻在面對婚姻的困境時,會採取忍耐自抑、寬容退讓等方式以換 取關係的和諧。Chen 與 Li(2007)、利翠珊、蕭英玲(2008b)的研究都發現,在 壓力情境下,對婚姻關係的忍讓、貢獻、犧牲與關係中的恩情、婚姻的韌性有所關 聯。 基於自我犧牲在華人文化中的特殊角色及過去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好奇,探討 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行為在伴侶完美主義、愛情關係適應間的關係時,出於為 了關係利益著想的犧牲意願與行為是否能夠調節完美主義對愛情關係適應的負面 影響?亦即,當大學生具有高犧牲意願與行為,他/她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被伴 侶要求完美主義對自己的愛情關係適應的影響是否沒那麼嚴重。若能了解在台灣 的社會脈絡之下,犧牲意願與行為能在大學生愛情關係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據 此提出對諮商實務工作的建議,可增加實務工作者在進行諮商輔導工作的參考。 本研究將異性戀大學生情侶的男性與女性樣本分開做討論,因過去已有許多 研究支持兩性在愛情關係中的伴侶完美主義與犧牲意願與行為具有差異性(例如: Chen & Li, 2007; Habke et al., 1999; Haring et al., 2003; 利翠珊、蕭英玲,2008b)。 本研究將兩性在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愛情關係適應的影響分開探討, 可以避免將兩性的結果混淆。. 4.

(2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了解影響異性戀大學生情侶愛情關係適應的相關因素。 2. 分別探討異性戀大學生情侶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與自己 及伴侶的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性。 3. 分別探討異性戀大學生情侶男性與女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對自己 愛情關係適應之解釋力,及加入伴侶的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後,對自己 愛情關係適應之解釋力。 4. 分別探討異性戀大學生情侶男性與女性犧牲意願與行為在伴侶完美主義及愛情 關係適應之間所發揮的調節功能。. 5.

(2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部分將針對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解釋與說明: 一、伴侶完美主義 本研究所指的伴侶完美主義定義是採用 Stoeber(2012)依據 Hewitt and Flett (1991)所提出的多向度完美主義的定義修改而成,修改完美主義指涉的對象以適 用於情侶。測量工具亦翻譯自 Stoeber(2012)所修訂的伴侶完美主義量表。本研 究所指的伴侶完美主義之概念化定義如下: 1. 要求伴侶完美主義(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對伴侶設定不 合理的標準,要求對方須達到完美,且會嚴格地評估伴侶的表現。 2. 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認為自己需要達到伴侶 的標準與期待。在個體主觀知覺中,他/她的伴侶對他有不合理的標準、嚴格地評 估他們的表現及對他們施加要達到完美的壓力。. 二、犧牲意願與行為 本研究的犧牲意願與行為是採用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對親密關 係中的犧牲的定義,即個人為了伴侶或關係的福祉與利益,願意放棄自己立即性利 益的傾向;又涵蓋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兩個部分。主動犧牲係指為了伴侶或關係執 行自己不喜歡的行為,例如:陪對方去看他/她喜歡的電影;被動犧牲係指為了伴 侶或關係放棄自己喜歡的行為,例如:減少與其他異性出遊的機會。本研究除了翻 譯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的犧牲意願量表,並增加另一部分的題項, 測量實際犧牲行為與犧牲意願的一致程度,再將各題犧牲意願與行為的部分加總 成一個分數,經預試後成為正式的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 6.

(22) 三、愛情關係適應 本研究採用王慶福(1995)對愛情關係適應的定義,即個體與其異性戀交往對 象之關係品質及其滿意程度,並涵蓋三個向度:滿意/成長、衝突/矛盾、自主/共生。 其中,滿意/成長係指個體對愛情關係主觀滿意程度;衝突/矛盾係指個體在愛情關 係中的不確定及內在衝突感;自主/共生係指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的自主或共生的傾 向,表示在關係中的能保持足夠的心理空間或是高度依賴的關係。本研究並採用王 慶福的愛情關係適應量表做為測量工具。本研究將正式樣本在此量表的答題狀況 進行因素分析,依據分析結果,將「自主/共生」量表名稱重新命名為「自主」 ,以 更貼近該因素內題項的內涵。. 7.

(23) 8.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回顧過去國內外與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愛情關係適應的相 關文獻,釐清變項的概念化定義及各變項間的關聯,作為演繹出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與假設的依據。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將回顧伴侶完美主義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 接著回顧犧牲意願與行為的內涵及其相關研究,最後則是愛情關係適應的內涵及 其與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的相關研究。. 第一節. 伴侶完美主義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將回顧不同學者對完美主義的概念化定義,並定義本研究所指的伴侶完 美主義的概念為何。. 壹、完美主義的意涵 要了解愛情中完美主義的內涵,將先針對完美主義的定義進行釐清,再進一步 探究完美主義特質在親密關係中展現的意涵。因此,本部分將回顧完美主義的理論 基礎。. 一、單向度完美主義 Hollender(1965)將完美主義定義為個體對自己或他人表現的品質有高於實際 情況所需的要求。他們會努力地以完美的方式做事,並傾向注意工作的缺失處,而 非看到優良的地方,因此總是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雖然無法達到標準會招致 憂鬱與失望等負面情緒,但同時也帶給完美主義者希望,他們可以更努力以達到標 準。 Burns(1980)認為完美主義者通常替自己設定過高、不合理的標準,且持續 地追求不可及的目標;容易以成就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對完美主義者而言,他們持 9.

(25) 續精熟的驅力來自於自我挫敗的思考。完美主義者常有幾項明顯的認知扭曲,包括: 全有或全無思考、過度類化、應該必須等。 Pacht(1984)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心理病態。完美主義者設定了不切實際的 目標,以致他們永遠不可能成功;也因此他們常為他們需要成功的需求及隨之而來 的失敗感到挫折。即使偶爾達成目標他們也無法為該成就感到滿足。 由上述內涵可得知,Burns(1980)所定義之完美主義是著重於完美主義者的非理 性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而 Hollender(1965)與 Pacht(1984)對完美主義的 定義著重在實際行為表現及伴隨的負向思考或情緒。上述學者共同之處為,都視完 美主義為負向、適應不良的人格特質。也可以說 Hollender、Burns 與 Pacht 所詮釋 的完美主義之構念是單向度的觀點,即完美主義的負向層面。. 二、雙向度完美主義 雖然乍看之下,完美主義常被視為是不適應性人格,但也有學者認為完美主義 並非全然失功能,而是可區分為適應性與非適應性的完美主義。 (一) 正常與神經質完美主義 Hamachek(1978)將完美主義分為正常的(normal)完美主義與神經質(neurotic) 完美主義,兩者的差異不但表現在行為上,亦表現在對行為的思考方式。以下茲敘 述其概念: 1. 正常的完美主義(normal perfectionism):指個體能從對任務努力地付出中得到 真實的快樂,並感到不必完全精確的自由。他們對於是群體中的佼佼者感到開心, 並以此作為鼓勵前進的動力。此外,正常的完美主義者在設定標準時會考量到自己 的優勢與限制,將焦點放在自己的優勢及如何將事情做對,所以也比較能獲得成功。 正常的完美主義者展現出的態度常是放鬆和仔細;他們對於任務的情緒為感到興 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及充滿能量的。 2. 神經質完美主義(neurotic perfectionism) :指個體即使已經付出最大的努力,仍 10.

(26) 覺得自己努力不夠,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可以」且「應該」做得更好。這使得他們 即使獲得優秀的成就仍難以感到滿意,因為在他們眼裡,自己永遠做的不夠好。此 外,神經質完美主義者會替自己設定超乎可能達成的標準,且將焦點放在自己的不 足及如何避免錯誤,對自己的正向感覺因而降低。神經質完美主義者展現出的態度 常是緊張和深思熟慮;對於待完成的任務的情緒則是感到焦慮、困惑、情緒耗竭。 (二)正向與負向完美主義 Terry-Short, Owens, Slade and Dewey(1995)的研究結果顯示完美主義確實可 以分為正向或負向兩大向度,且此兩向度也可區分高成就者與精神科病人的差異。 1. 負向完美主義(negative perfectionism) :個體的完美主義行為具有負增強效果, 即他們的行為是為了避免負向結果,但與完美主義行為是自我要求或是社會要求 者無關。 2. 正向完美主義(positive perfectionism):個體的完美主義行為具有正增強功能, 即他們的行為是為了追求正向結果。此外,正向完美主義會為自己設定目標,同時 也會知覺到他人會為他們設定目標;且自我要求的完美主義行為會提升其自尊或 滿足感,而社會要求的完美主義行為則會增加他們被他人讚美或認可。 綜合 Hamachek(1978)與 Terry-Short et al.(1995)的論點可發現,他們都將完美 主義建構為正向/正常的及負向/神經質的兩大向度,且兩位學者都認為前者的驅 力來自於追求進步與卓越,且其行為往往會帶來正向的結果與情緒;而後者的行為 則是為了避免失敗而產生,且其行為易招致不良的結果與情緒。. 三、多向度完美主義 (一)多向度完美主義(Frost, Marten, Lahart & Rosenblate, 1990) Frost 等人(1990)發展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 簡稱 MPS-F),並將完美主義分為六的向度: 1. 個人標準(personal standard) :係指個體設定非常高的標準,並過度將那些高標 11.

(27) 準用在自我評價上。 2. 在意錯誤(concern over mistakes) :係指對錯誤的負向反應,易將錯誤詮釋為失 敗的象徵,認為失敗後會失去他人的尊重。 3. 父母的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係指父母對個體設定非常高的標準。 4. 父母的批評(parental criticism):指未達父母所設的標準則被批判。 5. 懷疑所為(doubting of actions):係指個體認為任務尚未滿意地完成。 6. 組織性(organization):係指重視秩序與組織。 (二)近乎完美主義 Slaney、Rice、Mobley、Trippi 與 Ashby(2001)提出近乎完美的概念及近乎 完美主義量表(the almost perfect scale-revised,簡稱 APS-R),亦屬多向度完美主 義的概念。其構念包括: 1. 高標準(high standards):為自己的成就與表現設定高標準。 2. 秩序(orderliness):個體對於有組織與秩序的偏好。 3. 差異性(discrepancy):個人所設定的標準與實際表現的落差。 其中,高標準與秩序被視為是完美主義的正向層面,差異性則為完美主義的負向層 面。 (三)多向度完美主義(Hewitt & Flett, 1991) 1.定義: Hewitt 與 Flett(1991)認為完美主義應涵蓋個人與社會面向,他們發展多向度 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簡稱 MPS-HF) ,將完美主義 定義為三個向度—自我要求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要求他人完美 主 義 (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 社 會 要 求 完 美 主 義 (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其中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屬於個人層面的完美主義,後兩者屬於社會 層面的完美主義。以下茲簡述各個概念如下: a. 自我要求完美主義(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SOP):對自己設定高標準,並 12.

(28) 嚴格地檢核自己的行為,且個體的動機來自於達到完美與避免失敗。自我要求完美 主義也與自我導向(self-directed)行為有關,例如:自我期望程度與自我責怪。 b. 要求他人完美主義(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OOP) :對重要他人設定不合理 的標準,要求他人須達到完美,且會嚴格地評估他人表現。要求他人完美主義會導 致批判他人的行為、缺乏信任及對他人懷有敵意。 c. 社會要求完美主義(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SPP) :認為自己需要去達 到重要他人的標準與期待。在個體主觀知覺中,他的重要他人對他們有不合理的標 準、嚴格地評估他們的表現及對他們施加要達到完美的壓力。由於很在乎是否達到 他人的標準,個體會展現出既想獲得他人注意,又會極力避免受到他人否定的傾向。 Hewitt 與 Flett(1991)進一步研究發現,不同面向完美主義與不同的人格特質 各有所關聯。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自我相關的人格變項特別具有顯著正相關,包括 高自我標準、自我批判、自我責怪、自戀、主導性等變項,表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 所測量的是自我相關的人格模式。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與高標準、自責、責怪他人、 專制、主導性、自戀、剝削他人等人格變項相關聯;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則與自我批 判、自責、責怪他人、需要他人肯定、害怕負面評價等人格變項相關聯。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不同面向的完美主義各自有其獨特的地方,自我要 求完美主義著重在如何對待自己,而要求他人及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則是著重在與 他人的關係上。三個概念重疊的地方為它們都重視是否達到所設定的標準,惟完美 主義指涉的對象或來源有所不同,包括個體對自己、對他人、覺得別人對自己有完 美的期待三種類型(Hewitt & Flett, 1991)。雖然在 Hewitt 與 Flett(1991)的研究 中,不同完美主義面向對個體皆有其困擾的地方,但 Lopez、Fons-Scheyd、Morua 與 Chaliman(2006)認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不一定會導致痛苦經驗,甚至可能有 正向的結果,而另外兩種完美主義面向則歸類於非適應性完美主義。顯示自我要求 完美主義應屬適應性或非適應性完美主義特質,仍不是那麼明確。. 13.

(29) 2. 相關研究: 根據過去的文獻,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與人際困擾最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個體無 法達成他人不合理的期望時,失敗的感受、生氣、憂鬱、焦慮等都是常出現的,而 這些感受源自於個體認為自己無法取悅他人及/或覺得他人訂定了不合理的標準; 在行為上,個體會展現出害怕負面評價,既想獲得他人注意,又會盡力避免受到他 人否定的態度(Hewitt & Flett, 1991)。Nepon、Flett、Hewitt 與 Molnar(2011)發 現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傾向愈高,主觀接收到的負面社會評價、反芻自己遭受批評的 程度也愈高。Kim 等人(2011)的研究指出,社會要求完美主義愈高,個體的原諒 自我程度與原諒他人的程度愈低。該研究並指出當個體認為他人設定的期待總是 高於他能力所及範圍時,比較容易導致他們對自己感到失望並自我責備;當他們被 期待完美時,他們可能感到痛苦因而難以原諒加諸期待的人。Sherry、Law、Hewitt、 Flett 與 Besser(2008)的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要求完美主義雖然不會影響個體實際 接收到的社會支持行為,但會影響其主觀知覺接收到的社會支持;因為他們評估接 收到的社會支持可能依據扭曲的社會評估而非真實環境的訊息,或是表現出無法 使他們得到社會支持的行為,使得其認為接收到低度社會支持。 期待他人達到完美的要求也常造成人際問題。Hewitt 與 Flett(1991)指出,要 求他人完美主義的特質會導致他們責怪他人、對他人缺乏信任和感到敵意。Nepon 等人(2011)研究顯示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與反芻人際困擾有顯著相關。然而,Sherry 等人(2008)指出,要求他人完美主義皆與接收到的社會支持、知覺到的社會支持、 憂鬱症狀無顯著關係;作者認為要求他人完美主義通常會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但自 己反而比較不會覺得痛苦。何以要求他人完美主義會造成人際問題,學者們有類似 的意見。當個人以高標準要求他人時,他們難免感到失望,而被他們要求的人也可 能感到憤怒,完美主義者可能變得更為要求,最後導致雙方不歡而散(Burns, 1980; Hollender, 1965) ,或者在他人無法達到標準時不斷想者他人的缺點與不足(Nepon et al., 2011)。 14.

(30) 相較於要求他人與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在人際關係方面的 研究顯得稀少,而是多著重在該特質對於成就與情緒影響的研究(例如:Hewitt & Flett, 1991, 1993; 葉美燕,2009;謝蕙欣,2011) 。Nepon 等人(2011)認為自我要 求完美主義者,因為想在社會情境表現完美,所以會不斷反芻人際問題。Hewitt、 Flett、Fehr、Habke 與 Fairlie(1996)的研究發現,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社會功能 的相關變項之間並無太大關聯(引自 Habke et al. 1999) 。Sherry 等人(2008)也有 類似的發現,即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接收到的社會支持、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無顯著 關係。 綜上所述,完美主義的三種不同面向中,要求他人完美主義的痛苦來源主要是 因為他人無法達到個體的高標準,而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則是來自於認為自己總是 無法達到他人的高標準。根據過去的研究,社會要求完美主義與主觀知覺的人際痛 苦更具有顯著相關性存在。至於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則是與個人內在(intrapersonal) 相關變項的關係有較多研究支持,與人際變項的相關性,至目前為止未獲得充分的 研究支持。這些研究成果也與 Hewitt 與 Flett(1991)當初將要求他人完美主義與 社會要求完美主義歸類為社會面向的完美主義,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為個人面向的 完美主義相符合。. 貳、愛情關係中的完美主義 奠基在一般性完美主義的構念上,近年來,也有學者提出針對親密關係所設計 的完美主義量表。 Shea、Slaney、與 Rice(2006)沿用 Slaney 等人(2001)提出的「近乎完美主 義」的概念,並將完美主義的要求對象由自己改為其伴侶,使得概念內涵更符合愛 情關係的狀況,以了解個體期待其伴侶達到完美的程度及其落差。Shea 等人(2006) 並將 Slaney 等人(2001)的「近乎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為「伴侶近乎完美主義量 表」 (The Dyadic Almost Perfect Scale,簡稱 DAPS)。伴侶近乎完美主義所涵蓋的 15.

(31) 三大概念如下所述: 1. 高標準(High Standards):對伴侶抱有高標準或期待。 2. 秩序(Orderliness):對伴侶的秩序與有組織有所偏好。 3. 差異性(Discrepancy) :個體主觀認知對伴侶所設定的標準與其伴侶實際表現之 間的落差。. Stoeber(2012)參考 Hewitt 與 Flett(1991)所發展的多向度完美主義量表 (簡 稱 MPS-HF)中的要求他人完美主義及社會要求完美主義,編訂伴侶完美主義量表 (Dyadic Perfectionism Scale) 。Stoeber 將要求他人完美主義量表中的「他人」改為 「伴侶」 ,使之成為要求伴侶完美主義量表(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 ;並將社 會要求完美主義量表中的「社會」改為「伴侶」 ,使之成為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量 表(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而不論是哪種完美主義類別,都被視為是對 親密關係有負向影響的特質。詳細的定義如下: 1. 要求伴侶完美主義(Partner-Oriented Perfectionism):對伴侶設定不 合理的標準,要求對方須達到完美,且會嚴格地評估伴侶的表現。 2. 被伴侶要求完美主義(Partner-Prescribed Perfectionism) :認為自己需要去達到伴 侶的標準與期待。在個體主觀知覺中,他的伴侶對他有不合理的標準、嚴格地評估 他們的表現及對他們施加要達到完美的壓力。. 將 Shea 等人(2006)與 Stoeber(2012)針對愛情關係設計的完美主義概念作 比較。首先,伴侶近乎完美主義所涵蓋的內涵只涉及要求伴侶完美主義的部分,並 未將個體主觀感受到被伴侶期待達到完美的概念放入(Stoeber, 2012) 。而本研究將 情侶雙方皆列為研究對象,同時考量完美主義的不同來源,即自己對伴侶或是伴侶 對自己的完美主義,可以將親密關係中兩人的互動看得更清楚。 另外,在兩篇探討婚姻中的完美主義文獻中(Habke et al., 1999; Haring et al., 16.

(32) 2003) ,作者除了將 Hewitt 與 Flett(1991)原量表的完美主義所指涉的對象從「他 人」修改為「配偶」 ,也保留自我要求完美主義,此作法與 Stoeber(2012)刪除自 我要求完美主義的選擇有所不同。雖然保留自我要求完美主義的作法較貼近原量 表的概念,但 Hewitt 與 Flett 在建構完美主義構念時即將自我要求完美主義列為個 人面向的完美主義,將要求他人完美主義及社會要求完美主義列為社會面向的完 美主義。過去的研究亦顯示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個人內在的相關變項較具有相關 性,而非人際的相關變項(Hewitt & Flett, 1991, 1993; Hewitt et al., 1996,引自 Habke et al., 1999; Sherry et al., 2008) 。再者,探討自我要求完美主義與親密關係相關性的 研究中,結果仍未有定論(例如:Dimitrovsky et al., 2002; Haring et al., 2003; Kim et al., 2011)。 基於上述原因,研究者將採用 Stoeber(2012)對伴侶完美主義的概念化定義, 及其所修改的伴侶完美主義量表作為測量愛情關係中的完美主義的工具。. 17.

(33) 第二節. 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行為. 本節將先回顧愛情關係中的自我犧牲,再定義本研究所指的犧牲意願與行為。 接著再回顧其理論背景。最後再將文化因素納入考量,比較西方文化與華人文化如 何看待親密關係中的犧牲意願。 壹、愛情關係中的犧牲意願與其理論基礎 一、愛情關係中的犧牲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定義親密關係裡的犧牲意願係指個人為了 促進伴侶或關係的福祉,願意放棄自己立即性利益的傾向。他們更進一步區分犧牲 的次構念,包括「被動犧牲(passive sacrifice)」與「主動犧牲(active sacrifice)」 。 主動犧牲係指為了伴侶或關係執行自己不喜歡的行為,例如:陪對方去看他/她喜 歡的電影;被動犧牲係指為了伴侶或關係放棄自己想要做的行為,例如:減少與異 性出遊的機會。上述的概念與 Whitton 等人(2002)提到,在衝突情境下的調適 (accommodation)與校正(edit)與犧牲行為相近,例如:個體在伴侶講出具有破 壞性的話之後,試圖以建設性的話語回應;涉及為了關係或伴侶放棄立即性的個人 利益,也可說是自我犧牲的其中一例。Wieselquist 等人(1999)認為願意為伴侶犧 牲是一種「利關係行為」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Whitton 等學者進一步認為定 義親密關係中的犧牲行為不應侷限於是否完全出自無私的動機,而是個體的行為 是否考量到關係的長期發展,放棄其立即性的利益;即以長期而言,這個行為是否 成有益於這段關係、伴侶及自己。此種延遲個人滿足的行為即是一種犧牲。 然而,犧牲並不等同於殉難(martyring)或代價(cost) 。殉難式的犧牲行為是 為了讓其伴侶感到虧欠(debt),此動機是出自於利己;但犧牲必須包括為了伴侶 或是關係而自在地付出(Stanley, 1998; 引自 Whitton et al., 2002)。而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也澄清了代價與犧牲的差異,犧牲指個人放棄自利的行為, 它所指涉的是行為層面;而代價則指因為關係內在(例如:被伴侶批評)或外在(例 18.

(34) 如:雙方共同的朋友相處不融洽)的事件導致個體不愉快的感受,它是涉及心理層 面的經驗。再者,犧牲不一定會招致不悅或昂貴代價之感受,但代價本身即是形容 負向的感受。 儘管犧牲行為本身能夠直接測量到個體在關係裡犧牲行為的多寡,然而,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認為使用犧牲意願較犧牲行為的頻率或程度更能代 表利關係動機(prorelationship motivation) ,也因而更貼近 Kelley 與 Thibaut(1978) 的互相依賴理論的真諦。理由為,利關係動機與行為發生的重要條件即是當下雙方 個人利益的相左,若個體在當下的自我利益與關係利益並未衝突時就沒有犧牲行 為存在的必要;因此,採用行為或頻率反而可能會混淆實際願意犧牲的動機。 綜合以上文獻,研究者同意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的想法,即犧 牲意願本身具有的意涵更貼近利關係的動機層面,也認為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 人依據 Kelley 與 Thibaut(1978)互依理論衍生出的定義能夠看到不同層面的犧牲, 相較於其他學者的定義,顯得更為完整。然而,若只單檢視犧牲意願,僅能看到犧 牲的動機層面,無法了解實際行為執行狀況的層面。因此,本研究採用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對犧牲的定義,並將犧牲分為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兩個層面。在測 量工具的部分,則以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所發展的量表為根本,並加上犧牲 行為與意願一致程度的題項,測量實際犧牲行為與犧牲意願的一致程度,並將犧牲 意願與行為的部分加總成一個分數,合併為-「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 二、互相依賴理論 Kelley 與 Thibaut(1978)曾提出互相依賴理論(interdependence theory)來解 釋關係裡的犧牲行為。互相依賴理論認為,當互相依賴程度高的情侶對於同一個情 境的偏好有所差異時,在不一致的情境下,為了解決衝突或和諧,個體需要抉擇他 /她要依據自己的利益或是情侶的共同利益行動。依據個人行為偏好行動能獲得個 人最大的滿足,但卻無法得到對關係最有益的結果,反之亦然。Kelley 與 Thibaut 19.

(35) 認為,放棄個人利益的抉擇歷程稱為動機的轉化(transformation of motivation) 。其 意指個體重新評估與重新概念化既有的情境;因此,他/她的行為不再只是依據自 己的利益而進行,而是考量到其伴侶的選擇以及過去與未來這段關係的互動而做 決定。這種注重共同利益的傾向,提供情侶一個針對特定轉化歷程討論與協商的基 礎,並共享做決定後的益處。簡而言之,轉化歷程即是個體從考慮自己的立即性利 益到以關係利益為決定依據的過程。. 貳、從文化的角度理解犧牲的意義 一、犧牲對華人親密關係的意義 Yang(2003)指出華人的自我是鑲嵌在社會關係裡的,華人的自我實現因而也 是與社會關係有關,是「社會取向的自我實現」 ,有別於西方文化的「個人取向的 自我實現」。在社會群體中,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也是被主流社會所鼓勵的價值觀。 然而,這不意謂華人對待所有關係都一樣,而是由關係的親疏遠近來界定付出程度, 愈親近者愈會不計較回報地付出(Yang,1996)。 若將關係的範圍縮小至親密關係時,余德慧(1991)以折翅的遊戲來比喻中國 人在關係裡的犧牲行為—「相忍相攜是我們的信念,為了和諧,我們必須犧牲一些 自我。犧牲—一種中國式的美德,一種折翅的遊戲」 。也意謂著當關係裡的兩個人 要一同飛翔時,摘掉一邊的翅膀是華人文化裡的應然行為。利翠珊(1997)研究台 灣人婚姻中的親密關係,歸納出幾種常見的親密之情。其中, 「感激之情」即是形 容當個人感受到配偶的恩情所產生的感激情感,而恩情的來源則為配偶的付出與 犧牲、支持與配合、退讓與包容等。作者進一步詮釋,感激之情的背後是中國傳統 犧牲自我、成就他人的價值觀;經過長時間的累積,進而形成一種對配偶的犧牲奉 獻產生「報恩」的情感。 至於華人何以願意在親密關係中犧牲,可以由過去一些本土研究的成果一窺 究竟。Yang(1995)提到對華人來說,所有的社會行為皆是角色互動,角色互動又 20.

(36) 是基於角色互補。在陸洛(2003)的研究裡,在與他人有關的自我內涵中,角色承 諾即是指「在特殊的對偶關係中,個人認定的或別人給予的角色期待,及個人對此 角色的承諾。」主要表現面向包括接受與認同角色、伴隨該角色出現的角色責任; 作者認為是「人在角色中」的自我展現。其研究結果發現,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 尤其是親密伴侶,角色及其承諾都是在這當中逐漸現身的。楊中芳、彭泗清(2005) 的研究更直接歸納出華人夫妻關係有許多應盡的情感義務,並指出個人在婚姻中 受到應盡義務的規範很大。由此觀之,對華人來說,角色及其伴隨的承諾與責任是 決定華人在不同關係中該如何展現行為的依據,當然親密關係也不例外。 由上述文獻可得知,華人重視關係,將自我鑲嵌在關係裡的文化,也會體現在 親密關係裡。在面對關係裡利益衝突時,犧牲自我是常被使用,也被視為是正向的 因應方式。尤其在華人文化中,當個人被放入關係的某個角色中時,犧牲是一種更 自動化、履行角色義務的行為。惟過去研究幾乎集中在婚姻關係,在婚姻承諾之前 的戀愛關係是現有的研究成果較少著墨的。Yang(1996)認為,對華人來說,家人 間的犧牲通常不會期待對方要回報,熟人的互動則是以人情作為行為的重要依據。 而情侶關係為一種介於家人與熟人間的親密關係,大學生又是接受東西方文化影 響的族群,究竟在這種關係條件與文化脈絡之下,犧牲意願與行為是否能發揮作用 影響大學生情侶的愛情關係適應,是值得探討的焦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之 一。. 二、東西方文化對於犧牲的態度差異 將 Kelley 與 Thibaut(1978)所提出的互相依賴理論與華人文化對於犧牲的看 法互相比較,可以發現雙方相似與不同的地方。首先,互相依賴理論所主張的動機 轉化歷程提及,當親密關係出現雙方利益衝突的情境時,個體會從執行對自己有利 的選擇轉化成對伴侶或關係有利的選擇。換言之,抉擇轉變的順序是由考慮自我利 益到考慮關係的利益。然而,從過去的本土文獻可以發現對華人而言,為伴侶犧牲 21.

(37) 自我是一件應然的行為,是個體在對於該角色的承諾的具體實現方式(Yang,1995; 余德慧;1991;陸洛,2003;楊中芳、彭泗清,2005) 。在華人文化中,角色及其 伴隨的責任義務規範對個人來說即是一種有力的犧牲動機。 在促發犧牲的因素部分,國外文獻紛紛將承諾感視為是影響個人在愛情中的 犧牲意願與行為的重要因素(例如:Van Lange, Rusbult et al., 1997;Van Lange, Agnew et al., 1997; Wieselquist et al., 1999) 。國內研究亦強調承諾對於引發犧牲的重要性, 但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強調對關係的承諾,而後者較偏向對角色的承諾。由此可以 發現東西方文化對於犧牲背後的引發因素有些差異。 綜合國內外對於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犧牲之研究,華人為了親密關係的犧牲是 一種更具社會規範性的行為。並非指華人不會因為伴侶雙方的親密情感而犧牲,而 是在親密情感之外,尚增加社會對於該角色的所應負的責任義務這個約束。就如同 利翠珊(1997)所言,華人的親密情感是由角色與愛情共同組成,有別於西方夫妻 的親密關係是結合生理親密與心理親密的情感有所不同。這也顯示相較於個人主 義盛行的西方社會,在集體主義的華人文化中,為了關係的利益犧牲自我利益是一 種文化中被肯定的價值觀。. 三、西方的犧牲之概念對於華人文化的適用性 西方學者 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將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犧牲分成兩 大次構念-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但在國內探討犧牲的研究中,目前並無對自我犧 牲提出明確的構念分類,因而較難以直接針對東西方文化對於自我犧牲所提出的 概念做比較。然而分析兩篇(利翠珊,1997;楊中芳、彭泗清,2005)針對婚姻中 的犧牲行為的本土研究,發現華人的自我犧牲也涵蓋了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兩個 成分。利翠珊的研究中提到,感激配偶的恩情主要來自於看到對方的犧牲行為,包 括配偶在事務層面的付出與犧牲、為了支持配偶與原生家庭持不同意見、在爭執情 境中的退讓與包容。其中,前兩項較類似於主動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的舉動,即主動 22.

(38) 犧牲;而最後一項類似於克制自己當下想做的事,即被動犧牲。楊中芳與彭泗清的 研究歸納出華人夫妻關係應盡的情感義務,包括緊急援助、禮尚往來、不斤斤計較、 互惠、互助、主動助人、自我犧牲。該研究中,只有「不斤斤計較」較符合被動犧 牲的概念,其餘皆偏向主動犧牲。 此外,本土研究所提出的「忍讓」概念類似於被動犧牲的概念。在婚姻關係中 的忍讓行為包括接納包容/容忍、壓抑自律/忍耐、承受順應/忍讓等內涵,其定義分 別為:寬以待人的接納包容行為、對衝動或慾望的克制行為、順應對方的逃避行為 (利翠珊,2012;利翠珊、蕭英玲,2008a) 。將忍讓與被動犧牲的概念做對照,可 以發現兩者都含有為了關係而放棄自己所欲行為的成分,唯忍讓行為所定義的範 圍更精細,尚包括接納包容這種情緒層面的犧牲。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雖然國內實徵研究目前並未提出親密關係中的自我犧 牲的量表,Van Lange 與 Rusbult 等人(1997)的主動犧牲與被動犧牲的概念亦適 用於華人文化中。尤其忍讓是屬於文化下夫妻角色彰顯的重要價值觀,大學生情侶 還在戀愛階段,尚未進入婚姻,使用犧牲的概念或許更為適合。因此,本研究亦將 以該兩大構念作為編制本研究的「犧牲意願與行為」量表的參考基準,經預試後形 成正式量表。. 23.

(39) 第三節 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及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本節將回顧大學生愛情關係適應之意涵為何,並定義本研究的愛情關係適應 的概念。接著再回顧伴侶完美主義、犧牲意願與行為及愛情關係適應的關聯。. 壹、大學生愛情關係適應之意涵 一、愛情關係 Rubin(1970)定義愛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所抱持的態度,這個態度使他/她 以特定的思考、感覺與行為的方式對待另一個人。Rubin 也認為愛情涵蓋三種成份: 隸屬與依賴的需求(affiliative and dependent need) 、幫助對方的傾向(predisposition to help)、排他性與專一性(exclusiveness and absorption)。佛洛伊德(1955)認為 愛情是性的昇華(引自 Rubin, 1970) 。佛洛姆(1956)認為愛情是希望與另一個人 完全融合的慾望,它的本質是排他的;他進一步解釋排他性指個體僅能完全而強烈 的與一個人融合。佛洛姆也認為愛包含了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等因素,以此批 判佛洛伊德將愛與性驅力視為一致的說法。 Sternberg(1986)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為愛情理 論中極為著名者。他認為愛情包含了三種成份,分別為:親密(intimacy)、激情 (passion)與承諾(decision/commitment) 。親密成份係指在愛情關係中的親密與連 結的感受,是屬於情緒涉入(情感)的要素;激情成份係指浪漫、生理吸引力、性方 面的結合等屬於動機性驅力的因素;承諾成份可分為短期與長期,即短期承諾係指 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承諾係指維持愛情關係的承諾,此成份是屬於認知方面的要 素。而依據這三個成份有無的搭配,可以發展成八種愛情關係的類型:無愛 (nonlove)、喜歡(liking)、迷戀(infatuated love)、空愛(empty love)、浪漫愛 (romantic love)、友伴愛(companionate love)、昏庸之愛(fatuous love)、完全之 愛(consummate love)。 綜合過去的文獻,愛情關係指涉兩個人發展出一段排他性的親密關係,在這段 24.

(40) 關係中,雙方在生理與心理上都有深入的情感交流。而在這樣的關係中,處於成年 前期的大學生要如何發展出良好的適應則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 二、愛情關係適應 Erikson(1956)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認為人的一生有八大發展階段,每個階段 都有各自的發展任務,若未達成任務則可能形成發展危機;而大學生的年齡層正好 橫跨兩個發展階段及其發展任務:後青少年期(late adolescence)的自我統整或自 我混亂(identity vs. identity confusion)的危機,及成年前期(young adult)的親密 或疏離危機(intimacy vs. isolation) 。他定義親密為兩人自我認定的配合與融合,在 發展親密關係之前需要先有清楚的自我認同;他也認為理想的性關係為兩個深知 的伴侶間互相滿足(王慶福,1995) 。所以,依據 Erikson 的觀點,伴侶雙方具有清 楚的自我認同是好的關係適應的標準之一。 Chickering(1969)提出大學生的七大發展任務;其中,自由的人際關係(free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該項涵蓋的範圍包括愛情關係。愛情關係中的自主性或 共生性是他所關注的焦點。共生關係的樣貌包括彼此的行程是緊緊相連的,因而可 以得知對方短時間內所有動向,雙方的行程也都會盡量安排在一起。但這種承諾通 常只涉及短時間內的計畫,長期的承諾並不確定,除非學期末或其他因素使得該問 題變得無可避免。這也意謂其中一方會希望能使擴展行動的範圍並鬆動這種緊密 的連結。這種情形到了高年級有所轉變,大學生情侶的聯繫變得較少,他們再不需 要走路牽著手、對彼此的支持性承諾與保證。性的親密依然重要,但是建立在尊重、 承諾與愛的基礎上。這個時期雙方可以分開度過假期但關係依然能維繫,雙方可以 擁有不同意見而不會破壞伴侶的完整性。他認為這是成功的婚姻關係及成年期好 的親密關係的重要條件。由此觀之,Chickering 認為情侶自主性的發展是良好的關 係適應的里程碑。 其他著名的愛情關係適應意涵的相關研究尚包括 Spanier(1976)的研究,其 25.

(41) 認為關係適應包含滿意度(dyadic Satisfaction) 、凝聚力(dyadic cohesion) 、一致性 (dyadic consensus)與情感表達(affectional expression)四個向度。並發展出「伴 侶適應量表」(dyadic adjustment scale,簡稱 DAS)應用在已婚及未婚伴侶上。 Hendrick(1988)則建立關係評估量表(relationship assessment scale) ,以關係滿意 度來評估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Davis 與 Latty-Mann(1987)提出愛情關係品質 的概念,包括生長能力(viability) 、親密(intimacy) 、激情(passion) 、照顧(care) 、 整體滿意度(global satisfaction)、衝突/矛盾(conflict/ambivalence)等六個向度。 國內的研究方面,王慶福(1995)定義愛情關係適應為個體與其異性戀交往對 象之關係品質及其滿意程度。他參考國內外學者(Chickering, 1969; Davis & LattyMann, 1987; Levesque, 1993; Spanier, 1976; 張郁雯、柯永河,1987)提出的愛情關 係適應的概念,提出愛情關係適應所涵蓋的三大向度:滿意/成長、衝突/矛盾、自 主/共生,並據此發展出適用於大學生的愛情關係適應量表。 綜合不同學者對於大學生愛情關係適應的看法,一段適應良好的親密關係應 該包括在情感上是親密的,能夠給予彼此足夠的自主空間,且主觀上對於這段關係 的品質是滿意的。王慶福(1995)所提出的愛情關係適應的構念涵蓋了不同學者對 於愛情關係適應的想法,具有統合不同概念的目的,且其研究對象為國內大學生, 亦符合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對象。考量到構念的周全性及量表的本土性,採用王慶福 對於愛情關係適應的定義及其相配的研究量表。. 貳、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研究 一、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相關性 (一)要求伴侶完美主義與個我的愛情關係適應 過去的研究大多顯示個體的要求伴侶完美主義會對其親密關係產生不良影響 性。要求伴侶要達到完美的這個特質本身容易使提出要求者因他人無法達到期待 感到失望(Burns, 1980; Flett et al. 2001)。Eidelson 與 Epstein(1982)認為對伴侶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Xianggang zaji (miscellaneous notes on Hong Kong) was written by an English and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a local Chinese literati.. Doubts can therefore be cast as to whethe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Most experimental reference value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NIST database, 1 while other publications 2-13 are adopted for the molecules marked..

[r]

Without such insight into the real nature, no matter how long you cul- tivate serenity (another way of saying samatha -- my note) you can only suppress manifest afflictions; you

www.edb.gov.hk>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 Notes to School Finance> References on Acceptance of Advantages and Donations by School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evels of both learning progress and willingness were medium, the feeling of the learning interesting was medium to high, the activ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