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光山寺以食起觀之修行

第二章 佛教飲食觀源流

第三節 佛光山寺以食起觀之修行

上節談到佛教傳到中國禪林後,因有叢林清規的實踐,方能將原始佛教的精神 意涵延續至今,講到叢林140,就要講究資格,例如五堂功課141不缺、鐘板齊全,所 謂「叢林之立,必有清規,所以警懈怠,防放逸也」,傳統叢林道場重視制度,而「高 雄佛光山寺自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開山以來」142,開山至今已五十一 年,在佛光山開山四十週年時,佛光山宗委會特別編印《佛光山徒眾手冊》一書,

旨在讓佛光弟子了解佛光山的傳承史、宗風、宗門清規,弟子也將大師平時課徒的 部分語錄一併編入,整本書仍以宗門清規為重,有著『僧團清淨和合,佛法源遠流 長』的深遠意含。143

在2017 年為紀念佛光山開山 50 週年,佛光山依古德立下之規矩安僧辦道,以 不違背傳統佛制來因應時代變遷,大師又為佛光山這個現代叢林僧團建構組織章程,

訂定各種辦法,這些融合傳現代的《佛光山清規》144收錄於《全集》當中,在 2 冊 清規中可見鉅細靡遺之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行執政組織系統表、宗史、宗風、教團組 織章程、制度等,其中也不少飲食的規矩,如:「佛光人不私造飲食」145:以有名的 律宗江蘇龍潭寶華山隆昌寺為例,因傳戒期間忙碌,大眾不能按時吃飯,又有新戒 要服務,因而興起「燒小鍋」146的行為,由於大家各自料理飲食,因此不過堂、房 中宴客、偷竊山中蔬菜、盜用常住油鹽等,僧格、制度日漸破壞墮落,把嚴謹的叢 林規矩給破壞了,生活也就一天一天地散漫,佛光山以此為鑑防患未然,訂定不私

140 「指僧眾聚居之寺院,尤指禪宗寺院。昔時印度多於都城郊外選擇幽靜之林地,營建精舍;故僧 眾止住之處,即以蘭若(空閑)、叢林等語稱之。」星雲法師監修,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叢 林」條,頁6552。

141 「五堂功課」,即早課、早餐過堂、午餐過堂、午殿、晚課。

142 星雲大師,〈自序《徒眾手冊》序文〉,《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出版,佛光山宗委發 行,2008 年 4 月,頁 428。

143 同上註,頁430。

144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295.佛光山清規 1》、《星雲大師全集.296 佛光山清規 2》,高雄:佛 光出版社,2017。

145 星雲大師,〈怎樣做個佛光人〉,《星雲大師全集295.佛光山清規 1》,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

頁80-81。

146 叢林裡面除了注重大眾的和合共住,最重要的規矩是不准亂吃、不准「燒小鍋」。大眾的飲食煮 出來了,不能私下又找幾個人再拿個小鍋炒一點菜,這就是「燒小鍋」。

39

造飲食制,另一方面大師是以「平等供養」的心態來禁止燒小鍋,叢林裡有一句警 語:「大眾未食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叢林是大眾修行的道場,在飲食上,除 了有不可以私自享用的規矩,因此飲食要先供佛、供養大眾。如果食物還沒有供佛、

大眾未嚐之前,自己就先吃,是要受處分的。「私」,在叢林裡是嚴重的過失,因為 僧團裡一切都是公開化、公事化、平等化的,僧團能無諍,也就是因於平等、一視 同仁。現代寺院裡若要以食作為平等、一視同仁的修行,那麼以「過堂」最能代表,

大師提到:

過堂用餐蘊含實際深遠的修行,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制,僧俗二眾,三 餐都是在雲居樓一起過堂用餐。由上可知,佛門裡無論搬柴、運水、穿 衣、吃飯、睡覺,無非修行,也皆可以修行!147

以下將探討佛光山寺平日大眾如何以食為修行,其中將佛世戒律精神與禪門祖 師之清規精神延續。

一、五堂功課的規律修行

寺院叢林裡一天必須符合五堂功課正常,是為生活修行,大師曾說:「吃飯和睡 覺自來就是佛門重要的修行,並且被定為五堂功課,許多的戒律、清規也繞著飲食 的問題而設立。」148,在佛光山,吃飯也是修行,一天規律的五堂功課,除了早、

午、晚上殿課誦之外,早、午齋就佔了其中的兩項,早、午兩餐的飯食要至齋堂過 堂,唱誦「供養咒」、「結齋偈」,吃飯時的「食存五觀」,要如法觀想,大師對於提 到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

147 星雲大師,〈佛教叢林語言〉,《普門學報》第15 期,2003,頁 13。

148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活 第二篇 食存五觀〉,《佛教叢書1-教理》,高雄:佛光文化,民101,

頁665。

40

觀想。」149,所提的「三稱念」、「五觀想」有著與佛世對於飲食食涵的傳承:

禪者們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只要兩把半。什麼 是兩把半?就是一、二百個人只用一盆水洗臉,大家輪流用毛巾沾一下,

抹一把臉,是一把;再沾第二回,擦一擦臉孔,是兩把,這時水已所剩 無幾了,只好半濕巾角,隨意往臉再拭一下,就是兩把半。可謂極盡簡 樸、惜福。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 眾生」,吃飯時,要觀想: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2.忖己德行,全缺應 供。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5.為成道業,應受 此食。這些都是禪者為法身慧命、辦道修業而接受供養、受食的態度及 修持。常人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

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而禪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歡而 不吃,只為了療養色身,好用功辦道。他們那種縱使「終日吃飯,也未 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150

若要從世間的「常人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 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若要昇華自己,大師明確指導要學習禪者的風 範,對飲食有著惜福、簡樸、感恩的態度。

大師說明食存五觀之意中,「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一般在齋堂裡都有一幅勉 勵人的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一粒米,從播種、

施水、除草、收割、販賣、碾米、到淘洗,然後煮熟,是經過多少的辛苦、多少的 功勞才有的。所以,當我們用餐時,應當心存感恩。「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接受 飲食供養時,要檢討自己有多少道德,能消受得起人家的供養嗎?能接受這樣優厚

149 星雲大師,〈生命昇華的世界〉,《人間佛教系列9.禪學與淨土》,台北:香海文化,2009,頁 319。

150 星雲大師,〈禪堂的生活與清規〉,《人間佛教系列 9.禪學與淨土》,星雲大師文集: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5&item=14&bookid=2c907d49496057d0 0149bd3f3a63021c&ch=6&se=0&f=1

41

的待遇嗎?以此慚愧心反思自己。「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大眾在齋堂裡飲食,要 防犯心意的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上等的,不要貪心;中等的,不起痴心;

下等的,不起瞋心。總之,不要不滿、計較。尤其是不可以好吃懶做,不可貪圖享 受;「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我們要慚愧自己還沒有成道,還沒有成佛,不得已而 來接受大家的供養、飯食,因此,我要以「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感恩心來受食,

要想一切所食都只是為了資身修道。若「五觀」已明,那麼連黃金也都能消化了。151 因此,早餐、午餐就是兩堂功課;再加上早課、午殿、晚殿,加起來就是「五堂功 課」,說明寺院生活除了殿堂課誦之外,飲食的確是滋養色身,維持一天修行辦道的 重要修行之一。

而三餐都在齋堂裡用餐,所謂「齋堂」又稱「五觀堂」,就是吃飯時要做五種觀 想;或者說,吃飯前要三稱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這也 是早晨的一堂功課。對於佛教五堂功課規律的生活,大師說:「人間佛教對於生活修 行的重視,完全表現在五堂功課與三餐飲食,佛弟子們行儀如禮的節度中,也因此 能獲得信徒的恭敬尊重。」152,大師表示三餐吃飯如何修行的方法:「佛門講求五堂 功課要正常,過堂是消災、消業、增福報,用齋時要食存五觀,不分別、不撿擇,

要發心用餐,不能任意退飯菜,吃飯也是一大修行。」153佛門裡的「過堂」154,即 是托缽的平等精神,當日大寮備辦什麼菜品就吃什麼,隨緣、隨喜、不分貧富貴賤,

平等受食,從中不分別、不揀精粗、不能任意退飯菜,用餐時要五觀想,用心吃飯,

吃飯也是一種大修行,修道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從平常的生活當中檢視自心。

不過早齋為什麼是修行呢?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三十說.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的第一點就提到:

151 星雲大師,《僧事百講 1.叢林制度》,高雄:佛光文化,2012,頁 119。

15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文化出版,2016,頁 151。

153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 53.如是說 2》,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頁 168。

154 佛教中的僧侶到齋堂用餐,也叫「過堂」。所謂「過堂」,就是不能久居,不能久留,只是一時的 過堂而已。

42

一、要正常吃早飯:佛教的戒律規定「過午不食」,但我認為,過去是因 為晚間沒有工作,天黑之後沒有電燈,很早就睡覺了,因此晚上可以不 吃。但是,現在一些修行用功弘法辦道的人,看經講課、著書立說、為 人服務,經常挑燈晚修,怎能說晚上不吃呢?這樣對腸胃必定有所損傷。

我覺得,「過午不食」在今日這個社會裡,已經不是很適合,像有糖尿病 的人,如何過午不食呢?但修道者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正常 吃早飯」。因為吃了早飯,就是一天工作的開始。可是我經常看到現代的 人,遇早不食,晚上吃得更多,為什麼早餐不吃呢?因為他怕早起。早 起之後,由於夜晚遲睡,消化系統還保存了昨日吃的食物,所以他在早 晨不感到會飢餓。經常不吃早飯,一個人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因此,不 但要吃早餐,還要按時,養成這種好的習慣,必定生活容易規律。155

大師提出,對於「過午不食」,「按時吃早餐」反而較適合現代人,大師說:

人的活力,首先要講究生活起居正常,生活作息不正常,精神懶洋洋的,

怎麼能有活力呢?所謂作息正常,除了早睡早起以外,每天必定要吃早

怎麼能有活力呢?所謂作息正常,除了早睡早起以外,每天必定要吃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