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論文之目的:

1. 了解傳統佛教飲食正確的態度與觀念,作為在生活上的修行方法,提升心 靈淨化。

2. 探究星雲大師「簡食」原則與內容及價值。

3. 簡食於入世的實踐,利於解決社會因吃而產生的問題。

以上三點,是為本論文之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第三、第四章節文獻主要以星雲大師歷年著作與《星 雲大師全集》為主。為探討大師一生的簡食其精神意涵與影響,因此從《星雲大師 全集》365 本當中探討大師的簡食觀,為詳知大師的簡食理念與提供研究上搜尋資 料的方便,本論文將全集第364 冊《總目錄》27中,將全集12 大類 365 冊中,取其 363 冊(不含總索引與總目錄)共 25,950 篇文章、及 12,000 條幅一筆字、近 5000 張照 片中,將關於吃的文章篇名蒐羅出,計有536 篇文章(含一筆字 61 條幅、照片篇名 6 篇),將星雲大師全集 365 冊中現有論文與相關探討「食」之書籍文獻參考為探究方 式,來探悉大師簡食觀。

各章節以文獻歸納和分類的方式,前三章節以探究吃的意義與理解大師簡食意 義;令引經據典為佐證、參考學報藝文、專書、期刊、相關論文文獻做為問題的延 伸與探討,參考類型為五大類:

一、近代人間佛教的書籍:星雲大師著作、《貧僧有話要說》、《星雲日記》、

《海天遊蹤》、《百年佛緣》、《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等相關星雲大師著作書籍。

透過星雲大師生平飲食事蹟,依據文獻參考針對「簡食」相關的論述,除了能夠深 化大家對大師「簡食」意涵的認識,進一步如何實踐於生活中。

二、佛學專書:《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僧事百講》等書籍,原典內容專

27 星雲大師,《星雲大師全集.364 總目錄》,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頁 43-878。

8

有名相作為白話文之參考工具。三、經疏原典和中文專著:《阿含經》、《法華經》、《維 摩詰經》等從原典經證大師簡食思想內涵中的善巧方便。四、期刊與學術論文:《普 門學報》、《佛光學報》、《人間佛教論文集》各學術期刊論文等,將前人研究做為參 考並將未提到的作為延續與補充。五、網站:CBETA 的電子佛典、各學術論文網、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人間福報、佛陀紀念館官方網站

目前探究「飲食」、「素食」之學術論文、網站、書籍眾多,而探討星雲大師飲 食觀念之學術論文,至2017 年屈指可數。針對於飲食的態度與修行、飲食所造成的 社會影響,擇現況研究之著作,作為本論文文獻回顧。

1. 向智尊者:〈生命的四食〉,《香光莊嚴雜誌》,第 87 期, 2006 年

南傳〈子肉經〉中最重要並具啟發性的開示,是當時面對諸比丘面對豐厚的供 養,是否依然能保持正念及保持取得食物的正知?他們是否能遠離貪欲並從中解脫?

佛陀看見一些剛受戒的年輕比丘用齋時,毫無省思之心,不求羅漢果位,捨本逐末,

以賤為貴,為了讓他們自制與約束,而有做為能警惕之用的「法」,向智尊者深入探 討四食,做為斷執的修行,佛陀所教誡的是適當的飲食、不執取食物的味道,以及 對食智慧的省思。

2. 徐時儀:〈佛經中有關麵食的詞語考探〉,《普門學報》,第 23 期,2004 年 將佛經中記載了一些有關食物的詞語,回朔文獻資料,反映了當時西域一帶的 食物傳入中土,後人再與以考究與發揚。此文獻引發本研究之思考面向,其文獻資 料引發筆者將佛光山所出版相關大師簡食理念之食譜羅列出,可供未來有興趣深入 者研究與實際操作。

3. 高啟安:〈晚唐五代敦煌僧人飲食戒律初探 ──以「不食肉戒」為中心〉,《普 門學報》第9 期 / 2002 年

晚唐五代敦煌僧人對飲食戒律有一定的變通,在一些特殊的場合變通「過午不 食」的戒律,也可能食用屬於「五葷」的韭菜等與食「臛」(肉湯),飲食戒律不是十 分嚴格,即便敦煌社會因素影響僧尼的日常生活和飲食戒律但敦煌的僧尼仍然遵守 著「不食肉」的戒律。

9

透過此文獻,能知戒律延續會因當代的文化背景、生存環境條件而有所增減。

4. 林榮澤:〈吃齋與清代民間宗教的發展機制〉,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 33 期,

2005 年

依據台北故宮博物院及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代主要吃齋教團1357 件檔 案中,分析出當時十一個各宗教派吃齋與民間宗教發展的關係有其共通的特徵:常 以吃齋念經可以修福消災,吸引信眾,作為入教、傳教的主要依據,甚至做為主要 的經費來源。

林榮澤提出各宗教派吃齋與民間宗教發展的關係共通的特徵,皆希望民眾吃齋 的結果作為自利之用,非原始佛教不殺生而食素本意或宣揚正法,然,若以此文獻 各宗教吸收信眾的分析,來作為人間佛教推廣簡食之淨化人心與社會環保的目的,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之引導,是值得思考並提出實踐方式。

5. 唐湘清:〈國父遺教談素食〉,《菩提樹》,第七期,1953 年 6 月

《孫文學說》一書記載孫中山先生(國父)對於素食的經驗、益處、戒肉病癒經驗,

談到「吃」的問題也常提倡素食。文中將人類生活方式的進化分四個時期:一、漁 獵時代。二、畜牧時代。三、農業時代。四、工業時代,作者提到若現在的時代宣 傳食肉,那麼文明真是開倒車了,國父的遺教:「吃動物是野蠻落後,吃植物是文明 進步。」國父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吃肉是野蠻的行為,吃素是文明的表現相呼應。

6. 龔鵬程:〈飲食文明的宗教倫理街突〉,高雄市:2002 年人間佛教的理論與 實踐

各宗教對於飲食的禁食、葷與素、戒殺放生、倫理問題等做為探討,談到各宗 教間禁食吃什麼和不吃什麼之間的差異和原由,並提出人類吃葷食的依據,與各宗 教可食與不可食之分判,乃是基於各民族各宗教聖俗觀念而規定出來的。淨食與不 淨食、吃什麼和不吃什麼,各教基於聖與俗之區分,大抵均會以飲食態度做為分別 聖徒與俗人的重要方法,然而各宗教因彼此認知差異,彼此又會相互批評,龔鵬程 對各宗教飲食提出調停之道為期達到共識,而為社會起作用。

龔鵬程之文獻內容中探討「中國修道者為了表現與常人俗人不同,因此有吃人

10

間吃不到如仙丹、龍膽鳳膽等的「服食」,和不吃、餐風飲露、吐納呼吸,漸至辟穀 斷食的「服氣」兩種,而耶穌不進食,人疑其非修道人所應為即是此因素。」可作 為本論探討簡食方式,是「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而非其他宗教較不同於常人的飲食方 式」之不足之處之文獻參考。

7. 顧 覺:〈從《清稗類鈔》看清代佛教素食兼談 素食在當代發展〉,高雄市: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2013 年

顧覺將清代《清稗類鈔》「飲食類」中的素食深入探討佛教素食的發展,提到素 食在先秦時已有素食出現,春秋戰國時期蔬果更是大量出現,豆腐的發明更是增加 素食的原料,而中國於梁武帝以政治力量「制斷酒肉」,終將推行佛教在中國全面素 食,素食成為佛教在中國的特色。並以乾隆帝在寺院吃素的記載探究佛教寺院素食 發展的特點、禁止使用蔥韭蒜等五葷原料、作法多變,並提到:「葷素間雜的並非佛 教素食」。除菜肴之外,對於各類素食的主食飯、粥、麵、各類點心,《清稗類鈔》

中也做了詳細的記錄。

另外顧覺提出素食發展的兩個方向:純素與仿葷,而作者將台灣的佛光山及其 滴水坊列為第一類純素方向。不過作者提到「星雲大師言傳身教堅決不吃仿葷製品,

佛光山的素食極少使用仿葷製品,使得佛光山的素食清淨。」,對於此句,本論文提 出看法:大師對於素食的發展,使用「仿葷」是其度眾的善巧方便,可於其著作《往 事百語六.有情有義》中「檢視自己的心」文章中可見28,因此佛光山「不使用仿葷」

一詞並無這麼絕對。

8. 釋覺具:〈從星雲大師的飲食觀 淺論佛光山的飲食文化〉,高雄市:星雲大

28 「對於一些人把素菜製作成葷菜的樣子,我也曾一度覺得非常反感,總認為吃素是為了長養慈悲 心,如果以吃葷的心理來吃素,並不究竟。所以我每次看到餐桌上有素雞、素鴨、素鰻、素肉、素 火腿、素烏魚子等,都一概拒吃。但有一天,我看到信徒愛吃不已的樣子,突然想到:初入佛門的 人一時之間無法革除宿習,所以有這種需要,只要我自己心裡面沒有雞鴨魚肉就好了,何必要厭惡 呢?繼而回想,有一次我陪諾貝爾獎審查人金博士,前往台中拜訪省主席林洋港先生時,林主席特 地辦了一桌宴席請金博士,我也有兩道素食在同桌陪座。如果我一味地忌諱排拒,就表示心中還有

「肉」相在,不也犯了「五十步笑百步」的過失嗎?在「檢查過自己的心」之後,我發覺:原本以 為是清淨的,其實是不究竟的;原本以為是染污的,卻正是度眾的方便。所謂「鐵屑翳眼,金屑也 會翳眼;烏雲蔽日,白雲也會蔽日」,順逆因緣皆是佛道,善惡事理用之得法,可以成為度眾方便,

我應該以更超越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間。」,星雲大師,《往事百語2.有情有義》,台北:佛光文化 出版社,1999,頁 231。

11

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2014 年

釋覺具提到「吃飯」,在佛門是一種修行,也是度眾的方便法門之一,內文將大 師一生的飲食態度與理念詳盡敘述,是為本論重要文獻參考之一。

然,本研究與此文獻不同之處,是將原始佛教托缽乞食精神,延續發展探討星 雲大師提倡「簡食」,為從原始佛教一脈相承的精神意義於生活中實踐方式。

9. 李彩燕:〈初期佛教飲食觀之研究-以阿含經為主〉,台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 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李彩燕以背景面、理論面、修行面與生活規範四個面向探討初期佛教經文中對

李彩燕以背景面、理論面、修行面與生活規範四個面向探討初期佛教經文中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