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淡泊安忍的簡食習慣

第三章 星雲大師簡食觀

第一節 淡泊安忍的簡食習慣

可於「附錄二」頁 118 文獻資料得知,大師出生於江蘇揚州一個貧苦家庭,當 時環境處於北伐、中日戰爭以及國共內戰,三餐困難,而吃素因緣不是因為出家而 吃,而是從小自四、五歲即受吃素的外婆影響茹素。十二歲自幼於棲霞寺出家後,

參學六、七年的歲月也正處於抗戰期間,大叢林寺院僧多粥少、飯食量不合意太多 太少都要忍耐,很少吃到一餐可口的飯食,在寺院裡一年四季過堂都是一飯一菜的 方式、吃飯前稱念供養咒供養,另外十五歲受戒時因托缽吃飯時的啟發,點滴叢林 寺院的生活對大師的飲食思想和習慣影響很大,當時佛教飲食觀念和食素的理念早 已影響著幼年時的大師,從小的叢林生活讓大師養成三餐簡單的習慣。大師說:

我從小出家,過堂吃飯只有一菜一飯,數十年的叢林生活,到了現在已 經是一個老和尚了,我還是最喜歡一飯一菜,甚至不要飯菜,就是一碗 麵也很夠味了。191

191 星雲大師,〈我的衣食住行〉,《星雲大師全集211.百年佛緣 1》,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頁 176。

54

大師早已過慣也歡喜簡食方式,但從未強制要求社會大眾要效仿他,大師說:

淡泊物質,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標準來要求別人。佛門雖然講究個 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眾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眾掛單。正如杜 甫的〈草堂詩〉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庇蔭天下寒士俱歡顏。」佛教雖 然呵斥物欲,反對過份耽迷於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裡,適度的擁有 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過對於一些實踐苦行的人,希望藉著 淡泊物欲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也是為人所稱道的。192

大師從小身長於貧苦環境並不以為苦,造就大師一生淡泊物質、三餐素食、習 慣簡食方式的性格,不過大師並沒有依個人的習慣標準來希求普通社會上所有人和 他一樣,且對於物質上的享受也提出只要合乎道德的都是合理的,沒有強制嚴格的 要求大眾與他有相同的飲食習慣。大師曾提出:

吃主要是為了維持生命,所以要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太油、太鹹、太 甜、太濃,都不是健康之道。佛教主張吃飯要當療病想,所以不要挑肥 揀瘦,要『食存五觀』,所謂三德六味、禪悅為食、法喜充滿。193

傳統佛教對於吃的修行,延續至大師對於吃的思想,大師雖然個人習慣簡食方 式,但在生活當中對食物的內容影響健康與生命也是大師所關心的,因為身體的健 康與修行息息相關,沒有健康的身體,在修道路上是會受影響,飲食與健康、疾病

19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系列 5.人間與實踐》,星雲大師文集: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2&item=32&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4e a67d550275&ch=1&se=23&f=1

193 星雲大師,〈吃的藝術〉,《星雲大師全集140.迷悟之間 6》,高雄:佛光出版社,2017,頁 54。

55

息息相關,在胡秀卿,《如何解脫人生病苦:佛教養生學》194中提到,中醫師欲深入 醫道,必須經常以佛教戒、定、慧三無漏學對內調和身心和對外的醫治皆有幫助,《黃 帝內經》對醫家的要求,在身方面必須:「坐起有常,舉動不茍,先正其身;身正於 外,心必隨之。」此乃佛教之「戒、定」195,一個修行者,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

一切都不是我的,所以平時要注重身心保健,這是人生重要的課題。然而,生老病 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難免有生病的時候,《佛說佛醫經》提到人會生病的十個原因:

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

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

制上風;十者、制下風。從是十因緣生病。196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說:「噉食太過人,身重多懈怠,現在未來世,於身失 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寤寤,應時籌量食。」197,經典提到人會 生病,其中飲食「久坐不飯」(久坐不吃飯)、「食無貸」(吃得過度)都會引起疾病,

飲食過量尤其在《佛說佛醫經》裡說得最為透徹:「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 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198適時適量,正當的飲食,

是為保健之道,過度飲食既然有如此多過患,我們實在應當多加注意,善予節制。

大師提到:

《摩訶止觀輔行》上說貪著美好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東西,都會 產生疾病。佛教的養生之道認為:沈迷色境的人多半會生肝病;貪享聲 音的人多半會生腎病;貪愛香氣的人多半會生肺病;貪圖口味的人多半 會生心病;眷戀觸覺的人多半會生脾病。可見凡事以中道為宜,否則貪

194 胡秀卿,《如何解脫人生病苦:佛教養生學》,高雄縣:佛光出版,2012。

195 同上註,頁 77。

196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第 17 冊,頁 737。

197 元魏.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 5〈7 問罪過品〉,《大正藏》第 9 冊,頁 341。

198 吳.天竺沙門竺律炎共支越譯,《佛說佛醫經》,大正藏第17 冊,頁 738。

56

57

58

綜合以上文獻,若對照第一章節頁3 中,分析出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簡食的觀念,

與大師生平提倡簡食的理念之異同,比較之下在相同之處,對於「食材」都保有新 鮮、簡便易得、沒有太多加工保持原味的訴求;而在「烹調」過程中,兩者都重視 必須先了解食物特性,以自然單純的烹調方式並將烹調過程化繁為簡,以將食材發 揮其本味之目的;不過大師則強調細節之處,雖然是簡食,但色、香、味,一樣都 不能少,在刀功、火功、配料、調味都不可忽視。

而對於健康訴求因素,兩者於烹調過程都重視衛生與講究少鹽、少調味的清淡,

因太油、太鹹、太甜、太濃,都不是健康之道。在餐點呈現方式,基於環保、健康 的理念,「素食」是共同建議、推廣的;而簡單、省時、方便的餐點,也同樣是簡食 呈現的方式之一。對於餐點的份量,一般社會大眾基於避免吃不完而浪費的前提,

提倡「量少但精緻」,而星雲大師另一出發點則是對待大眾要有「供養心」,不能失 禮。

另外,對於簡食的花費觀念,一般社會提出消費理念新主張:「合理、節儉、適 量、少點、不浪費」,而大師一樣以節儉為出發點,不一定要花很多金錢,鼓勵「多 動腦筋」,創造出健康的簡食料理。而提倡簡食的目的,兩者共同提升目的皆為提高 國民素質、生活藝術品味、飲食文化與涵養,並益於大眾的健康、經濟節約、節省 時間,並對整個社會大環境因食物浪費所造成的環境生態問題,正視資源節約、環 保與生命的同體共生。本論提出大師有別於一般社會大眾不同之處,則是對於用餐 所正視的態度,不貪口味,吃飯前合掌稱念四句偈、食存五觀,是以中道、正念、

感恩心來受食,並提倡「滴水坊」素食餐廳,以平價的簡食,回饋十方大眾。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比對,顯見大師的簡食觀念不但符合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簡食 的觀念,但在心上的修行提升、重視待客的供養心、和與一般餐飲業有著不同的回 饋心態,因此,本論再將大師的「簡食」觀念總結歸納如下表格:

59 表3- 2 星雲大師簡食觀

簡食 觀念

1. 推廣素食。

2. 益於健康、經濟、時間、環保與和平。

3. 不需煮得太複雜、太講究。

4. 不過分需求,自然、方便就好。

5. 講究衛生、簡單。

6. 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動腦筋,簡食也能成為健康飲食。

7. 懂得吃的藝術,樸素的生活中享受人生。

8. 中道、正念、感恩心來受食。

9. 用餐禮儀不可缺少。

10. 對待大眾要有供養心不能失禮。

自利 健康 不過份強求、中道知足、正念不貪。

修行 吃飯前合掌稱念四句偈、食存五觀。

利他 待客 以供養心,用心烹調,餐點呈現方式不失應有的禮儀。

回饋 提倡「滴水坊」素食餐廳,以平價的簡食,回饋十方大眾。

提升

生態 重視資源節約、環保,正視食物浪費所造成的環境生態問題。

生活 國民素質與涵養,益於大眾的健康、經濟節約、節省時間。

生命 素食護生,同體共生。

(資料出處:綜合以上文獻資料比對後制表。)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比對,顯見大師的簡食觀念不但符合一般社會大眾對於簡食 的概念,但在自心的修行提升、重視待客的供養心、和餐飲的經營理念則有所不同,

大師的簡食是對於現代生活中從飲食的簡單、單純、大眾化的要素來考量,而不是 想吃就吃的飲食態度,可見大師提倡簡食,不僅是因自己習慣簡單,而是和佛陀一 樣,都會考量到人性和社會大眾的需求,簡食正是能讓兩者達到平衡的因果關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