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非營利事業組織─佛光山國際化策略模式分析

第三節 佛光山組織SWOT分析

本研究以策略中常用的,SWOT 的分析矩陣來探討佛光山的內部因素的優勢 (Strength)及劣勢(Weakness)與組織外部因素的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 (Threat)。

一、組織內部核心能力的優勢:

(一)憑藉多樣化的人才,教育多樣化的全方位人才,發展因應的策略,付諸規 劃與執行的宗旨與目標,例︰委派人員至日本留學、美國、英國留學降低 全球佈局的困難度,且增加組織本土化的回應力量,同時可因應各海外據 點的不同需求,輪調主持人選。

(二)融合投入資源,發行刊物、讀書會、法會、圖書藝術館、興辦學院來弘法,

使「人間佛教」的精神更能落實,同時以企業的多角化經營的行銷活動,

以組織的核心能力來募款,讓組織更有資源來作回饋社會的慈善工作。

(三)自我治理,以佛教的利他及無為的精神作為主軸,有系統性的管理組織更 能發揮其組織的效能,真不愧是個「有機體」。甚至在外交部無法達成的邦 交的國家,藉由宗教團體而能作為跨政府、國家的第三部門,有效地達成 政府委任的使命工作。

(四)栽培人才、專研佛學、注釋佛經文,讓佛學的入門更易於入門,讓佛教的 精神遠播民心,共創和諧的社會。

(五)吸引大批志工自願來共同推展弘法的任務,使志工們能有滿足於自我實 現 、體認參與組織是自己的責任,而且從提高他人滿足中,自己也得到滿 足。

(六)各宗教間之對抗,意識是薄弱的,反而是各宗教間彼此互相交談和交流的 模式成了當代的主流。

二、組織內部核心能力的劣勢:

(一)宗教組織其目的不在營利,故其評估的經營績效難以評估,組織的經營責 任向誰負責不明確,故有效率不彰的事實。

(二)對於成本衡量及控制問題,都不加以重視,為了達成使命不計代價投入資 源,往往有人力、財力、物力沒有完善支配的現象。

(三)工作人員之激勵問題: 在營利組織中,發展各種激勵方法主為金錢、獎酬 及升遷,但在非營利組織中,所提供無形服務,缺乏利潤績效之衡量標準,

則服務品質會個人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的投入高低而有所差異,又缺乏衡 量的標準,故個人服務的品質較無法控制,而延宕進度。

(四)經費來自活動的募款、油香、捐助,預算無法規劃完善盡力,而捐獻者也 沒確實的可追蹤及考核的依據,在無市場監管下,有品質疏漏、期限延後、

服務瑕疵的情形。

三、內部的資源核心能力與外部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機會:

(一)滿足海內外的信徒的心靈需求,廣設國內外分院、道場、講堂、禪淨中心、

舉辦各種深具意義且多元化的活動,除了提供給大都會市民們一個滌塵淨 慮的共修場所,也是文化、教育等各種活動推展的文化重鎮,廣泛地將弘 法的工作以出世的精神遠播入世的佛教的教義。

佛教僧團進入制度化、事業化,確定事業的使命、願景、目標、策略、集 體創作以自度利他的精神經營利生事業,來完成弘法的使命。

(三)擠身國際舞台,而與世界各大教派作世紀對話,提升自我形象、擴充、融 合各族的和諧,如一九九七年星雲大師於義大利梵諦岡天主教教廷與天主 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話,對未來的交流做進一步的肯定,更建議舉辦國 際宗教聯誼活動,藉以促進宗教間的了解,以祈世界和平。

四、內部的資源核心能力與外部環境所營造出來的威脅有:

(一)佛教所經營的是靈性糧食,若遇到外部的政治是封閉且獨裁的國家無法突 破障礙,若遇到經濟景氣不好的時候,信徒將以能滿足生理需求為主要祈 求,自我實現的部份將置之最後來追求,故易受限於外部環境之影響。

(二)台灣佛教發展現況,一方面對其與時俱進的實踐創新能力歡喜讚歎,另一 方面擔心隨之而來的過濃的商業化氣息會傷害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 純度和深度。在後現代中處理本色化與世俗化的張力,平衡激進派和基要 派的立場,確立其主體性格,是發展中所面臨最深刻根本的任務。

(三)對於星雲大師他開創國際性的佛教事業能夠有如此成績,學界對於星雲的 評價流於新聞界的吹捧,對星雲模式的深度內涵有所忽視。原因在於學術 界過於偏重從形而下的術的一面來分析批評,對其超越性的道的一面缺乏 足夠同情之了解。於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長袖善舞、多才善賈的佛教企 業家,而不是一個開創中國佛教千古未有之新局面的傑出的宗教師。

(四)中國傳統的「經世治國之道」視教化民眾為儒家的壟斷性專職,而以佛法 為世外之法,見學佛者兼行利濟眾生事業,便譏笑其為非佛徒之事,殊不 知大乘精神就是時刻關注著人民福祉、世界安寧、社會進步。

五、從佛光山的 SWOT 分析中,有以下建議︰

(一)形而上的方式去親近民眾是佛光山予人的印象,學術性和專業性佛理、法

的參悟更不遑而論,在佛光山的宗旨有以「慈善福利社會」,然總覺得不 似其他教團來得主動。例如總是看到慈濟的志工在打掃馬路,在回收舊衣 服,在做資源回收…等,給人感覺,一個是滿懷學問的教師,一個是鄰家 人。佛法深似海,生活俯拾既得,凡夫俗子身體力行中去體會道理,在支 撐著他們背後的價值觀是「度己利他」,若是能在生理需求的滿足,再求 自我實現,那自我實現中也因各階層不同,有不同層次的滿足。

若能向效法歐美的教會發揮關照一生心理或社交的需求,而佛光山也應該 扮演照顧海外華僑或當地人的一生需求的角色功能。

(二)廣設海外大學,作為與當地外國人交流的溫床。一則建立融入當地風俗、

文化、習慣的現代佛教;二則可充分運用其豐沛的具教育功能的人才。

(三)在國際的交流以學術、文化、教育、藝術居多,雖然佛光山有做國際援助 的工作,其規模不是那麼大。運用其資源,做國際援助,讓佛教的慈悲在 全球化的貧富差距的問題中,彰顯其角色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