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國際化發展策略 —以佛光山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國際化發展策略 —以佛光山為例"

Copied!
7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國際化發展策略 —以佛光山為例. 研究生:孫 寶 惠 撰 指導教授:吳 欽 杉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

(2) 碩士論文授權書 (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版本,93.2.6)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本人在國 立 中 山 大學(學院)_企業管理_系所 ______組__九十五_學年度第_一_學期取得_碩_士學位之論文。 論文名稱:非營利事業組織之國際化發展策略—以佛光山為例 □ˇ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或其改制後之機構)、國家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書館,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 微縮、光碟或數位化等各種方式重製後散布發行或上載網路。 本論文為本人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未申請者本條款請不予理會)的附件之 一,申請文號為:______,註明文號者請將全文資料延後半年再公開。. □ˇ 同意. □不同意 本人具有著作財產權之論文全文資料,授予教育部指定送繳之圖書館及本人畢業學校圖 書館,為學術研究之目的以各種方法重製,或為上述目的再授權他人以各種方法重製, 不限地域與時間,惟每人以一份為限。. 上述授權內容均無須訂立讓與及授權契約書。依本授權之發行權為非專屬性發行權利。依本授 權所為之收錄、重製、發行及學術研發利用均為無償。上述同意與不同意之欄位若未鈎選,本人同 意視同授權。 指導教授姓名:吳欽杉 博士 研究生簽名:孫寶惠. 學號:9141325. (親筆正楷) 日期:民國九十五年. (務必填寫) 十一 月 二十七. 日.

(3) 摘要. 非營利組織在現今的社會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誠如彼得‧杜拉克所 言非營利組織的管理,不是靠利潤動機的驅使,而是靠「使命」的凝聚力與 引導,因此使命對於非營利組織可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研究是對佛光 山個案國際化的成就,依策略的 SWOT 分析,針對組織使命、個人特質、工作 體驗、組織目標認知、組織承諾進行研究,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1、非營利機構的領導個人的經營理念對其組織影響深遠,在個案研究中 發覺「星雲的模式」將組織推向國際舞台。 2、知識經濟的時代,透過知識文化教育,是最能紮根「在地化」的途 徑,例如在異地設立中文小學、佛教大學(西來大學),皆能讓弘法 的種子深紮在異國的知識份子的腦海中,真正的影響到異國人的人 生價值觀,佛法落地生根,讓他們對佛教哲學群而效之。 3、非營利組織的利物濟生,是積極的,多角化的經營,讓從事營利事業 的吾輩不得不佩服其「創新」能力。誠如施振榮先生說的,研發創 新和行銷是微笑曲線的兩端,佛光山不就是實現了研發創新和行銷 的能力。 4、不拘泥於寺廟的形式傳教,設立壇講師,普遍的培養傳法和弘法的 人才,俗僧一家,這也是其擴張策略成功之所在。 5、資源的分配有其公平的制度,例如全球各寺的住持輪流調換,用此 制度更能培養出有洞悉力、適應力的領導人,同時說明資源和環 境在國際化的同質化和差異化要用不同的策略來克服。 【關鍵字】:佛光山,非營利組織,策略管理,SWOT 分析 I.

(4) Abstract The role that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la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oday’s society. NPOs’ presence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essential to the well being of their communities. As Peter Drucker said, the goal of NPO management is not to create profit, but to focus attention on the mission statement. The mission statement driv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refore holds an integral positi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focus on Fo Guang Shan’s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while classifying their strategy using a SWOT analysis. It will delve into the mission of their organization, the character of their leaders, the experience of their work, the recognition of their organizational target, and their dedication to research.. The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1.. The concepts held by the NPO leaders will heavily influence the organization. This case study found that Hsing Yun pushed Fo Guang Shan to expand and perform on an international level.. 2.. Now is the time for economic knowledge and for localized cultural education. For example, Fo Guang Shan has established Chinese schools and Buddhist universities overseas, planting the seed of knowledge in the minds of others. This will influence the values of foreigners and Buddhists alike, rais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of Buddhist philosophies.. 3.. NPOs advance vigorously to diversify in multiple engagements.. They. perform as do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earning the admiration of businesses for the innovation put forth, such as that of Mr. Shi Jhen Rong.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together create the “smile curve”. And Fo Guang Shan’s “smile curve” is one that easily shines through. 4.. Fo Guang Shan’s dedication to spread Buddhism is not only limited to the temple; another method used is to establish private teachers who spread the success of this organization.. 5.. This source of this diversification is their established system. For example, the chairmen of all temples rotate locations regularly. This method creates leaders that work well.. They use thei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to II.

(5) encourag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o meet people of different religions and cultures. This fosters 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 【KEY WORDS】Fo Guang Shan,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rategy Management, SWOT. III.

(6) 誌. 謝. 首先要感謝中山企研所能提供機會讓我學習,離開校門匆匆近十八年中來,未曾 再接受學府有系統課程,在教師們的啟發中,逐漸了解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環境的影 響。 特別要感謝梁慧玫教授聘心定和尚來校講課,令人心靈猶如久旱逢甘霖,去除煩 惱,久久無法忘懷,所以想把製造這麼好法寶的佛光山好好研究。幸得吳欽杉教授指 導,釐清方向和內容說明,方能完成,真要由衷的向吳教授致謝。. 在論文進行中,因工作關係一度休學,感謝身旁的同儕鼓勵和指導,他們不時提 醒我的論文進度,使我不得懈怠;在此,要對我的先生徐嘉宏,兒子徐天威致意,感 謝他們能體恤我因學業而疏於照顧家庭。 最後,謹將此論文獻給我的家人與所有給予我關懷與協助的人。. 孫寶惠. IV. 謹誌.

(7) 目. 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誌謝.....................................................IV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2 第三節研究方法….....................................3 第四節研究流程.......................................3 第二章文獻探討...........................................5 第一節非營利組織相關概念.............................5 第二節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相關概念.......................8 第三節國際化發展策略的相關論述......................16 第四節非營利組織邁向國際化之途徑....................22 第三章非營利事業組織─佛光山國際化策略模式分析..........28 第一節以弘揚實踐「人間佛教」為己任..................28 第二節與海外的團體交流,國際化之途水到渠成..........29 第三節佛光山組織SWOT分析............................32 第四章非營利組織─佛光山國際化發展動機及成果............36 第一節佛光山國際化發展動機…........................36 第二節佛光山國際化發展的成果........................38 第三節佛光山從國際到本土............................41 第五章結論..............................................47 第一節佛光山與企業管理重疊的部份....................48 第二節人間淨土......................................50 參考文獻................................................53 附錄表一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各地區總、協會................56 附錄表二佛光山派下國內別分院............................60 附錄表三佛光山派下海外道場..............................61 附錄表四佛光山與海外交流之記事. ........................62.

(8)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4. 圖 2-1. 全球化公司組織策略型態圖.........................18. 圖 2-2. 多國組織的模型圖.................................19. 圖 2-3. 國際性組織的模型圖...............................20. 圖 2-4. 全球組織的模型圖.................................21. 圖 2-5. 跨國企業組織的模型圖.............................22. 表目錄 表 2-1. 我國法人分類.....................................7. 表 2-2. 宗教團體與宗教財團法人統計表.....................11. 表 2-3. 歷年來台灣地區寺廟教堂統計.......................11. 表 2-4. 台灣地區佛教寺廟庵堂數量的變遷...................12. 表 4-1. 佛光山行政組織系統簡表...........................45. 表 4-2. 國際佛光會各國地區總、協會簡表....................46.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台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後,民間社會力勃然興發,非營利組織亦如雨後 春筍般地成立,使得公民社會日趨成熟,形成政府部門、私人企業和公益為先 的非營利組織鼎足態勢。近年來,受到國內經濟衰退和利率下降的影響,不僅 非營利組織捐款減少,也造成非營利組織發展的衝擊,故非營利組織要如何擴 展財源,吸引更多贊助者捐款,成為維持組織運作的基本要素。如何與企業管 理進行策略聯盟,並善用行銷管理策略或公益行銷方法,便成為開拓知名度、 社會支持度與財源最佳途徑。 在工業革命之後,全球資本主義化之態勢業已形成,企業體,已經成為社 會運作的主要單位動力。因此,企業之經營與管理,便成了現代社會的重要知 識部門及實際操作活動。企業管理這一學科也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成為當代 顯學之一。 但在整體社會中,仍有不少領域是無法以資本主義模式去處理的,仍有許 多機構並不以企業經營之型態運作。對於這些領域、活動及機構,企業管理學 其實已無涵括,也無法有效說明之。近來學界針對此一問題,發展出有關非營 利事業管理之討論,正是為了有效處理這一現象。 過去,佛教團體的現代化,常被比喻為企業化經營,且對此趨勢施以褒貶。 本文則藉由企業與非營利事業之區分,來辨明佛教團體之經營管理,其實並非 企業管理,而應是非營利事業之管理型態。然後,以佛光山教團為例,說明佛 教團體在非營利事業的理論提倡,論域拓展、實踐活動各方面,仍有具體貢獻, 以及由此來觀察它對國內企業管理學界的啟示。 1.

(10) 第二節、研究目的 由於非營利組織在社會體制中日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在資源不足之限制 條件下,大多數尚未很有名氣之非營利組織無法讓社會大眾得知他們的存在, 因此也就無法得到非營利組織熱心的服務。因為如此,推廣他們的理念和藉著 中小企業的各種活動來創造更高的知名度,以吸引服務對象、捐助者以及社會 大眾的關切,以達成非營利組織本身使命以及公益目的。 近年來,非營利組織透過不同管道及方式參與了跨組織間的合作活動。而 以往解釋合作關係的理論係以應用於企業界為主,要將其衍伸至非營利組織有 其限制性。本研究想藉由研究佛光山的思想教育策略對於非營利組織擴張的影 響。 本研究目的如下述: 一、非營利組織如何達到國際化。 二、以佛光山為例,探討其國際化的過程,並了解其策略。. 第三節、研究方法 在現有文獻與訪談研究基礎下,本研究期能針對非營利組織,推展組織擴 張之策略性行銷與國際化情形進行深入探討。方法如下: 一、從文獻探討中,整理歸納各專家學者,提出的各種非營利組織國際化擴張 策略,有系統的進行分析研究,以供個案組織和相關機構策略管理之用。. 2.

(11) 二、依據個案組織的宗旨與目標,利用模組分析,針對其外在環境因素與內在 組織資源進行評估,以了解其是否面臨問題,進而規劃有效的擴張策略, 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參考。 三、探討非營利組織,如何在運用推展策略性擴張過程中,有效的結合資源, 帶動非營利組織的永續發展,提昇能見度及品牌 。. 第四節、研究流程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的過程是經由研究背景,產生研究動機,確定 研究題目範圍後,即著手進行各項資料及相關文獻之蒐集,並參考相關之理論。 其流程如圖 1-1 所示。. 3.

(12) 研究主題 【非營利事業之國際化策略】. 研究動機. 研究目的. 研究問題與假設. 實地訪問. 資料蒐集. 調查資料之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彙總整理與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 1-1. 研究流程圖. 4.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研究,始於 1977 年美國耶魯大學的非營利組織方案計 畫(the Program on NPOs at Yale University),以及其他學術中心的相關 研究。二十多年來,美國許多大學及研究機構已將非營利組織管理的課程列入 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 MBA)與公共行 政(master of Re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 MPA)的內容裡,且不斷擴 大至社會科學其他學門中。. 第一節、非營利組織相關概念 一、非營利組織的界定 有關「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界定有許多不同的 看法,依據 Wolf (1999)的觀點,非營利組織必須具備有公共服務的使命,且 在政府的法律規範下立案,並接受政府法令的管理與監督,對組織本身而言, 必須排除私人利益或財務的獲得,其經營得享有免稅的優待及法律上的特別地 位,且捐助或贊助者的捐款得列入免(減)稅的範圍。Hansmann (1980)則認 為依循法令設立之非營利組織,最大特徵在於禁止將淨盈餘分配給控制該組織 之個人,諸如成員、職員、董事或受託人等,非營利組織並不禁止賺取利潤, 只是禁止分配利潤,且淨盈餘之運用,必須合乎該組織設立之目的事業。 Salamon (1997)則具體指出非營利組織六大特徵: (一)正式組織 它必須具備某種程度的制度化,而非臨時或非正式的民眾集合體,同時亦 須獲得政府法律的合法承認,具有法人團體的資格,能以組織名義訂定契約和 保管財務。. 5.

(14) (二)民間組織 它必須與政府組織有所區隔,既不屬於政府部門,亦不應由政府官員充任 董事會成員,但此並不意味非營利組織就不能接受政府的財源或政府官員絕對 不能成為董事;最主要的關鍵因素在於非營利組織的基本結構必須是民間組 織。 (三)利潤不能分配 組織本身可以生產利潤,但必須將組織的利潤運用在機構宗旨限定的任務 上,再者,組織內部的工作人員不能分配利潤,這和營利組織運作的情形有很 大的不同。 (四)自我治理 非營利組織必須能夠自我管理,組織本身要有內部管理的程序及章程,除 受政府相關法令的約束外,不受外在團體的控制。 (五)志願人員的參與 非營利組織應有某種程度的志願人員參與機構活動,特別是由志願人員所 組成具有領導與治理性質的董事會。 (六)公共利益屬性 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的服務應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質,並以服務公眾為職志。 二、非營利組織的類型 依國民法中的分類,將其分為「社團法人」及「財團法人」兩類。若以組 織的五要宗旨為止標,可進行以下分類(詳如附表 2-1)。. 6.

(15) 表 2-1 我國法人分類 財團法人 學術文化團體 醫療衛生團體 宗教團體 體育團體 社會服務慈善團體 國際團體 經紀業務團體 宗親會 同鄉會 同學、校友會 其他. 社團法人 文化教育 社會福利慈善 衛生醫療 工商經濟 財政金融 環境保護 交通觀光 新聞傳播 農業事務 勞工服務 法務事務 兩岸事務 外交事務 保防國防 青年服務 文化藝術. 表 2-1 資料來源: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 蕭新煌主編(2000). 三、非營利組織在現今社會中的功能與角色 在眾多非營利組織的角色功能之論述中,最常被提及的是 Ralph M. Kramer (1987)從非營利組織的特質、目標和對社會的影響中,歸納出非營利組織在 現代國家的五種角色與功能(孫本初,1994): (一)開拓與創新的角色功能(vanguard or service pioneer) 因為具有彈性、功能自發性和民主代表的特質,非營利組織對於社會之需 求較為敏銳,常能憑藉多樣化的人才,發展出因應的策略,付諸規劃與執行, 並從實際行動中,試驗出合宜的工作目標與方法,引領社會革新。 (二)改革與倡導的角色功能(advocator) 非營利組織往往從社會各層面的實際參與中,洞察社會之脈動和需求,並 運用服務經驗展開輿論和遊說,促成社會態度之改變,並引發政策及法規的制 定或修正,扮演整個社會體系與政府組織的監督者與批評者的角色。. 7.

(16) (三)價值維護的角色功能(value guardian) 非營利組織透過運作,可有系統地激勵民眾對社會的關心、參與,並成為 社會菁英和領袖的培育場所,提供社會大眾人格教育與再社會化的機會,而有 助於民主社會理念及各種正面價值觀的維護。 (四)服務提供的角色功能(service provider) 當政府礙於資源與價值優先順序的限制,而無法充分踐履其保障服務功能 時,非營利組織多種類、多樣化的服務輸送,恰能彌補此種差距,相對地也提 供服務對象較廣泛的選擇機會,以發揮尊重民意之本質。 (五)社會教育的角色功能(public educator) 非營利組織透過刊物出版、舉辦活動、專業訓練課程、研討會、圖書設施 及提供諮詢等方式,負起傳遞各種資訊的責任,藉以提供新的觀念,促使大眾 (包括決策者在內)注意和瞭解社會問題,並間接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 第二節、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相關概念 台灣之宗教組織非常龐雜,本研究依據大眾信仰情形和宗教本身參與社會 關懷程度,粗分為四大類:一、佛教:由教主釋迦牟尼佛所創設,約在兩漢傳 入中國,後隨先民移居台灣(約明朝永曆年間)而進入台灣,後世雖分顯、密 二大派,但對世間之關懷未曾消減,是台灣目前最大的宗教團體。二、民間宗 教:此類包含民間通俗信仰和民間宗教結社,其信仰與儀式混合在民間制度和 風俗習慣中,沒有固定的形式和教義,在思想上代表民間文人或鄉土百姓的意 識形態(鄭志明,1998),大體而言,以道教、一貫道為主要教派。三、基督 教:西元一世紀由耶穌創設,唐朝時傳入中國,當時稱為景教,1865 年英國 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 Maxwell M.A., M.D.)正式 傳入台灣。四、天主教:其教義和儀式同出於耶穌體系,與基督教非常類似, 一班人常會弄不清楚這兩教派間的差異,天主教之名起源於 1054 年,在此之 前因受羅馬社會的影響,曾稱為羅馬大公教,1626 年由西班牙天主教傳教士 傳入台灣。本研究探討範圍,以上述四大類並以向政府機構申請設立合法非營 利機構之宗教團體。其他較為大眾所不瞭解的宗教,如回教、伊斯蘭教、摩門 8.

(17) 教等,因其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信仰人口皆為少數,故不在探討範圍內。 一、台灣佛教之繁榮景觀 宣方(2003)台灣佛教於明鄭時期,其後經過清代閩南(尤其是鼓山湧權 寺法派)佛教和民間擬似佛教的混同發展、日據時期的皇民和戰後的大陸正信 佛教艱難復興等曲折演進,到一九六 O 年代後期,已經有長足的發展,特別是 一九六 O 年代以後,更是突飛猛進,到上個世紀末,已經發展成規模空前、蔚 為壯觀的格局。具體表現為: (一)佛教寺院和佛教徒數量的劇增。根據中國佛教會的統計,到一九八九年 底,台灣佛寺數量超過四千零一十一所,出家眾達八千九百零五人,佛 教人口四百四十八萬五千六百人。二 OOO 年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在會見佛 教界代表的時候也說,台灣人口九十﹪以上是宗教信徒,而佛教徒佔四 十﹪以上,據此推測則佛教徒佔八百萬以上。 (二)佛教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佛學院數量和學員數量增加,佛教刊物、佛 學研究著作迭出。 (三)佛教在社會生活的各種方面作用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慈善事業方面有 出色的表現。 (四)佛教對社會和個人的作用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主流媒體中經常可以聽 到佛教界的聲音,政治家也競相拉攏和爭奪教界力量。 (五)佛教的宗教活動與世俗社會形成良性互動,一方面是佛教積極服務於社 會,而佛教的優質服務也得到回饋:佛教弘法活動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 支持,大型法事應者雲集,募捐活動一呼百應。 二十世紀後期台灣佛教的迅猛崛起,是漢語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就 世界範圍宗教發展而論也堪稱奇蹟。 台灣佛教和以取得長足的進步,特別是在近二十年中蓬勃發展?個中原 因,學界已有豐富的討論,且在某些方面達成相當一致的共識,這裡標舉其中 若干要點。 9.

(18) 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宗教是整個社會有機體中的一部份,其變化 發展依賴於整個社會的變化發展。台灣佛教的發展,自然也不能獨立於台灣社 會的整體變遷之外。 事實上,台灣佛教的興起,離不開一九六 O 年代中期以來台灣經濟快速發 展的強力支持。經濟的發展,帶動就業機會的增加,人口流動性加快,都市化 程度加深,而社會的快速變遷又加劇現代人心靈的孤獨感和疏離感,越來越多 的人離開原來的鄉土社會而被拋入都市,在都市鋼筋水泥的森林裡獨自徬徨, 「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苦澀。這時候宗教的靈光,比任何時候都更能慰藉 他們落寞無依的心靈。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也為佛教獲得財富的布施提供了更 大的可能。 然而,經濟的發展並非同步帶動宗教擴張。台灣佛教的快速增長,雖然肇 因於一九六 O 年代中期,但真正因緣具足而獲得蓬勃發展,則是在一九八 O 年 代以後,特別是在台灣政治解嚴以後。對於政治體制丕變與宗教規模劇張之間 的關聯,李志夫教授依據官方統計資料所作的描述十分直觀,其分析也相當有 力。. 10.

(19) 茲據李文教授一官方統計資料製作表格舉證如下: 表 2-2 宗教團體與宗教財團法人統計表 年代. 宗教團體. 宗教財團法人. 1950. 7. 2. 1954. 9. 5. 1971. 13. 53. 1989*. 25. 63. 1993. 106. 168. (資料來源:據李志夫一九九六年索引官方統計資料;帶*項原文未明確指 出年份,茲據上下文初步標定為一九八九年,待核);又表二(歷年來台灣地區 寺廟教堂統計)表,也頗有助於我們理解台灣宗教的蓬勃發展。). 表 2-3 歷年來台灣地區寺廟教堂統計 西元. 1936. 1960. 1970. 1980. 1990. 1990. 寺廟 教堂. 3700. 3835. 6254. 9368. 16597. 16667. (詳細資料來源:王順民<當代台灣佛教變遷之考察>第三一七頁) 上述兩表的資料提供給我們關於台灣宗教自一九六 O 年代以來特別是一九 八 O 年代以來急劇發展的直觀印象,雖未直接反應佛教的發展規模,但鑑定學 界一致公認佛教乃近二十年台灣宗教發展中的優等生,故據此推測佛教發展的 規模速度應非猛浪。此外,王順民根據「台灣地區佛教寺院庵堂總錄」、「界佛 教通訊錄」、「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等資料製作的(台灣 地區佛教寺院庵堂數量的變遷)表,資料雖然不夠充份,但亦有相當參考價值:. 11.

(20) 表 2-4 台灣地區佛教寺廟庵堂數量的變遷 區域 台北市 台北縣 基隆市 宜蘭縣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市 台中縣 彰化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台南市 台南縣 高雄市 高雄縣 澎湖縣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總數 寺廟成長 率. 1977 (A) 187 117 43 26 38 52 52 41 40 57 44 57 170 48 48 31 48 72 77 18 53 20 25 1264. 1985 (B) 缺 229 45 65 55 54 44 73 51 93 92 88 176 92 31 46 123 缺 188 37 116 34 34 1766 0.40. 1989 (C) 235 208 66 55 63 36 32 55 58 105 60 111 35 30 21 39 96 67 128 14 85 26 44 1669 -0.06. 1994 (D) 286 268 65 58 83 43 40 67 90 131 82 121 45 43 20 50 111 95 160 29 94 34 55 2060 0.23. (資料來源及相關說明王順民 1995 年,第 323-324 頁) 二、台灣佛教四大道場的成功因素分析—佛光、慈濟,法鼓、中台 宣方(2003)經濟、政治、社會因素對佛教發展都有重要影響,但也都是 外在的制約條件。它們為佛教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可能性。但這種發展機會對所 有宗教而言都存在,何以佛教在新形勢下的宗教發展中最令人矚目?恐怕必須 從佛教自身尋求原因。 而近幾十年來最令人矚目的無疑是佛光、慈濟、法鼓、中台四大道場的崛 起。這四大道場所擁有的資源在整個佛教界佔有相當可觀的份量。不僅如此, 12.

(21) 其舉手投足、動靜行止,足以牽動社會的視聽,主流媒體往往以他們作為整個 佛教界代表。學界在分析四大道場成功的因素時,幾乎無一例外指出以下幾個 因素: (一)具有非凡魅力的宗教領袖:如佛光山的星雲法師、慈濟的證嚴法師、法 鼓的聖嚴法師、中台的惟覺法師,都是具有相當個人魅力,在攝眾弘法 方面是傑出才能的組織者。他們的所作所為再一次印證了「人能弘道, 非道能弘人」的古訓。 (二)善於運用大眾媒體:如星雲法師在弘法改進方面善於與時俱進,在台灣 佛教界率先引入幻燈機、廣播、電視等弘法手段,他的大型講經活動之 規模,氣勢更是不遜於任何頂級流行歌曲演唱會。無怪呼贏得「既是先 懂得利用現代傳媒工具大師,又是極富超時代經營理念的佛門中人」之 譽,更稱許他是「開創千年典範」。 (三)具有現代化的經營頭腦和能力:如星雲法師運用類似經營百貨公司的手 法推動佛教事業;證嚴法師以財務公開的現代會計制度經營慈濟功德 會;聖嚴法師推動以禪學與都市企業相結合的都市佛教,均有相當過人 之見識與才華。 三、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的特色發展新趨勢 (一)取向和活動的全球化 過去幾年,台灣的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層努力地拓展它們的視野,並推動擴 及台灣以外的社會。 比如,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和基督教青年會,也是另外三個 從設立之初,即已發展國際聯繫的策略,希望進一步地建立全球的網路與聯 合。事實上,這三個團體已經提供人道援助給其他較低度發展的國家。 除了與國際組織的交流之外,愈來愈多的台灣慈善資源,經由非營利組織 流向大陸,如慈濟基金會。還有更多的宗教、文化、藝術與學術等的互訪與交 流,足以證實台灣的宗教型非營利組織走出國門。. 13.

(22) (二)組織「社會福利」的現象 近年來,政府的「社區取向的社會觀」(community-oriented welfare approach),將社會福利的一些直接服務項目經由非營利組織。 過去,非營利組織在提供服務給需要的人或團體時,並沒有接受政府的補 助。現在,接受政府資源已成為常態,許多非營利組織相互競爭政府資源,以 擴大服務的範圍或擴編組織。 而宗教型非營利組織在此發生的功效為: 1.如果能妥善地經營,因接受政府的財政支援,非營利組織得以改善本身的 財政狀況,有助於提昇其專業性。 2.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間將朝向合作關係發展,增加雙方的制度性互信。 3.另組織有無承攬政府合約彼此之間會出現落差的層級化,一些擁有較多資 源,或設備較好,或知名度較高的非營利組織較易獲得政府的委託;如此 一來,使得其較有改善資源與設備,也因此又更有機會取得與政府間的合 作契約,易形成非營利組織間的差距現象。 (三)企業界的支持穩定 企業界有兩種參與非營利活動的方式:獨自成立基金會,或是對以設立的 非營利組織進行資源(人員、資金、設備、智慧等)贊助,以支持特定計劃和 方案。 企業或自行成立基金會,或對以設立非營利組織進行企業相關捐贈,支持 特定計劃或方案。例如:宏碁基金會(http://www.acer.org/) 、奇美文化基 金會(http://www.chimei.com.tw/)、 金車教育基金會(http://www.kingcer.com.tw)、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http://www.tsmc.com/)…等,均是企業在營利目的之 餘所成立的各類型基金會;統一企業集團長期贊助弱勢關懷的世界展望會及創 14.

(23) 世基金會;花旗銀行也贊助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及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 協會。 然而對許多台灣的企業界捐贈者而言,西方社會的經費贊助基金會方式, 並非主要的慈善活動方式,且其觀念認為是屬個人善行,並非企業責任或公共 義務的履行。 (四)民眾的支持與鼓勵 一般來說,台灣民眾相當肯定民間社會的興起與慈善活動的發展,向來支 持社運界發起的各式各樣改革運動,促成民間社會的動員。不管是整個社會改 革運動,或是弱勢團體的需求,對於公共利益與慈善活動,都能心神領會的支 持與鼓勵。 台灣民眾相當支持由民間興起的慈善活動。宗教慈善組織發現民眾捐款通 常最成功,例如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Buddhist Compassion Relief Tzu-Chi Foundation),其基金總額達台幣壹佰贰拾億元,完全由民眾捐款而 來,是台灣唯一超過百億基金額的第三部門組織。 台灣民眾捐獻仍限於傳統樂捐及社會救濟,甚至有積公德的心態。不過根 據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二ΟΟ一年募款金額六千六百萬元新台幣,創歷 年新高,主要仍是由民眾小額捐款而來,可見台灣民眾也漸漸習慣捐款給他們 認可其目標及努力的非營利組織。 (五)學術界研究興趣大增 一九九Ο年代中期起,越來越多的學院與學術研究機構以非營利組織為 對象,進行教學與研究,非營利組織(包括民間組織、社團組織、基金會和慈 善團體)逐漸成為一個合宜的研究教學領域。 國內目前設有非營利事業管理相關系所計有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 究所」第一校,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 EMBA)也於九十二學年度開始招收「非營利 事業管理組」 ,另有台北大學商學院合作經濟暨「非營利事業研究中心」 、樹德 科技大學「非政府組織研究發展中心」 、政治大學「非營利組織發展研究中心」 、 15.

(24) 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及中正大學「非營利組織中心」等之設 置。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所也以發展非營利組織經營專業為教學 特色;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與該校保險學系共同成立「非營利合作金融保險 組織研究室」,深入探討非營利事業之金融與保險等問題。 國內近十年來關於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的論文著重於教義的弘揚,對於企業 國際化策略相關理論可成功運用在宗教型非營利組織的方面,較無研究,雖其 兩者本質上有所差異,但以國際化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實在是很相似。第三 節將對策略管理的理論作說明,並且對組織國際化策略作說明。本研究試圖透 過佛光山如何國際化和本土化的過程及經驗中,對各國各據點的合作協調、整 合的效率和各國據點的對當地文化差異的回應能力來說明其國際化的策略管 理。. 第三節、國際化發展策略的相關論述 一、策略的理論 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策略的觀點,亦產生不同的策略理論。其可分為兩 大策略理論學派 ,前將其理論觀點闡述如下:定位學派(Positioning School) 理論觀點 1990 年以前,策略是以外部分析為導向,意即以分析組織外在環境 的機會與威脅為主要考量,其目的在為組織的產品尋求最佳的市場定位,然而 定位學派的策略分析中,較少考慮定位策略應具備那些組織內部的資源條件。 資源基礎學派 1990 年以後,策略分析的導向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以關注組 織內部的優點與缺點為主。其分析從確認企業內部資源開始,策略規畫的目的 在為組織所擁有的資源尋求最佳的運用途徑,以建立競爭優勢,其策略分析取 向乃是植基於組織本身的「核心資源」(Core Resources)所組合成的核心競爭 力與核心專長。上述兩大策略分析學派,分別針對組織外部及內部策略進行深 入的探討。但就宗教非營利組織而言,其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密切及所擁有的核 心專長之特殊性,使得其在擬定策略時兩者不能偏廢,因此強調內外環境的權 16.

(25) 變(Contingency School) 則成為非營利組織策略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權變 學派(Contingency School)的理論基礎權變學派認為組織面對變化複雜的環 境,不能閉門造車,必須知己知彼,與有所制宜以掌握環境的變化趨勢,從而 調整組織策略,結構、人力、作業方式與產品競合關係等。 二、國際化發展策略理論 管理大師李維特(Levitt,Theodore)認為過去二十年中科技、社會和經 濟的發展、互相結合、創造了一個單一的世界市場,在這樣的市場內,企業必 須獲取全球產量的規模經濟,才能保持競爭的力量,雖然李維特的論點有些極 端,而且只看一面,但是他對於某些變革動力提出了極具洞見的分析,他認為 最近這些動力以重新塑造全世界的市場;接著是巴利德 Bartlett (1989)及戈 夏勒 Ghoshal (1989)兩位學者所提出的 MNC 的理論。這兩個學者認為跨國企 業將全球視為一個大市場,而各個國家市場是不同的次市場或區域市場 (submarkets 或 market segmentation) 。而在 MNC(Multination Corporation) 部份,則考慮整體海外活動的策略佈局及競爭優勢,同時在其研究產業,呈現 出在變動的環境之下,現有的組織能力是如何以全球性整合的態度來經營,才 能獲得高效率。 而又在各國地區差異化的推動力量是為了要回應消費者的需要,全球化的 典型障礙在於各國市場結構的差異性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誠如李維特所言, 國際旅遊和通訊可以減少這些差異,但是全世界的品味、習慣、偏好離一致還 有很遠的距離,故以全球性整合效率為縱軸,以地區差異化回應為橫軸,構成 四種跨國組織模型〈見圖 2-1〉 ,資將其定義及子母公司和海外據點資源的分配 作說明。. 17.

(26) 圖 2-1. 全球化公司的組織策略型態圖,本研究繪製. 三、四種跨國組織模型 要發展跨國性產業所需要的多面性策略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先建立組織能 力,這種管理心態是跨國性組織的核心所在,它比任何特殊的組織型態或策略 行動都重要,現在我們依多國企業、全球企業和國際性企業和跨國性企業組織 的各種特質來討論其組織模型。 (一)多國組織模型:分權的聯邦〈見圖 2-2〉 這是最早出現,也是最普遍的類型,這是戰前向外擴張的企業所採取的古 典組織模式。經濟、政策和社會力量促使這類型的企業將組織資產和能力分散 給地方使國外據點能夠針對各國市場不同之處加以回應這種資源分配和責任授 權所形成的企業面貌可以「分權的聯邦」來形容。 多國組織的定義是如下的特徵:在資產和責任上是個分權的聯邦;管理程 序是靠非正式的私人協調,加上簡單的財務控制系統,主要的管理心態是視公 18.

(27) 司的世界據點為一連串位於不同國家的獨立事業。. 圖 2-2. 多國組織的模型圖. (資料來源:Christopher A. Bartlett, Sumantra Ghoshal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二)國際組織模型:協調的聯邦〈見圖 2-3〉 將知識和專業轉移到技術和市場開發較不發達的海外環境。 國際性組織的定義其特徵如下:仰賴母公司的新產品,管理程序和各種觀 念,因為總公司要求而需要更多的協調和控制,這種架構的概況可用「協 調的聯邦」來形容。 雖然國際性組織的架構和多國型態很相似,但國際性組織的分公司在轉 移知識和資訊方面更為依賴中央,除此以外,母公司也大量運用正式制度 和控制,來加強總部和分支機構間的聯繫。. 19.

(28) 圖 2-3. 國際性組織的模型圖. (資料來源:Christopher A. Bartlett, Sumantra Ghoshal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三)古典的全球組織型態:集權的中樞〈見圖 2-4〉 全球組織的基礎是資產、資源和責任全部中央集權化,海外據點是為了達 到全球規模而派到海外市場達陣的工具,各國的據點只有很小的自主權。 和多國或國際性組織比起來,所享有的自由度都遠遜於其他二者,這種架 構型態可稱為「集權的中樞」 。一個集權中樞,加上依賴而且被嚴密控制的分公 司,及認為世界是單一經濟體的管理心態,三者組合起來就成了古典的全球組 織。. 20.

(29) 圖 2-4. 全球組織的模型圖. (資料來源:Christopher A. Bartlett, Sumantra Ghoshal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四)跨國性企業組織型態〈見圖 2-5〉 由於全球企業的資源和能力都在中央,所以它靠著開發潛在的規模經濟就 能達到效率,不過這種資產配置的方式使各國分公司不能掌控任何資源,所以 他們在回應當地的市場需求時,既沒有激勵也沒有能力。同時知識和技能的集 中化使得全球企業在開發創新時能有高度的效率,但往往中央不夠了解海外的 市場需求,就算中央了解本土不同需求,由中央作出來的回應也可能不恰當, 不是為了滿足所有需求而在設計上過分強調特殊性,就是過於妥協,結果誰也 無法滿足,而海外據點因為資源有限,又其角色又被限制在狹窄的執行任務上, 所以阻礙了這些據點在海外環境中獲取知識的機會。 至於多國企業的分公司因為擁有多種資源和自主決策權,所以能夠回應各 地方需求,然而他們被彼此互相區隔開來,造成效率上的打擊。在知識的獲取 上也因為知識沒有整合,各國據點不流通,造成資源的重複及浪費。. 21.

(30) 而國際企業在運用母公司的知識和能力方面表現較佳,然其資源配置和運 作系統比全球企業較缺乏效率,而又較多國企業缺少回應力。 跨國企業的策略挑戰是必須同時達到效率,有彈性的回應力,以及世界性 的知識創新,要打破原有的架構桎梏,所以全球組織要調整其母公司中的集權, 要多下放自主權予地方據點,改善其地方回應能力,多國企業的海外個據點要 互相分享各地的創新,形成良好的學習組織,而達到跨國企業的整合網路境界。. 圖 2-5. 跨國性企業組織的模型圖. (資料來源:Christopher A. Bartlett, Sumantra Ghoshal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第四節、非營利組織邁向國際化之途徑 企業組織邁向國際的策略不外考量人力、物力、市場行銷、技術與文化等 等,他們的驅動力在於利潤,Drucker (1994)而非營利組織邁入國際社會也考 量類似問題,但根本的策略核心在組織使命,每一項使命宣言都必須反映機會、 能力和投入感三項要素,否則勢將無法凝聚機構內的資源去做好該做的事,因 此,非營利組織評估國際化時,結合社會發展趨勢乃必然要件。此外,1990 年 逐漸開展的全球化風潮,學者見解不一,全球化並未如預期帶來平等的受益, 22.

(31) 某些情況反而加大貧富差距與邊緣化的重大影響,全球化議題呈現兩極化。然 而,非營利機構值此世代,國際人道救援工作更加繁重,全球化反而成了加速 國際化腳步主因,這種無法抵擋的趨勢,為非營利組織帶來空前的挑戰,迫使 非營利組織不得不急思調整腳步,尋求國際化的策略途徑。 一、國際人道援助 人道援助(Emergency Relief)是非營利組織進入國際社會途徑中效果最 好、爭議最少的方法。人道救援的理念不但尊重人類價值,還強調博愛精神, 主張超越種族、國家、宗教等差異,追求人人平等的境界,而且,人道救援的 種類眾多,諸如糧食發放、醫療濟助、災後復建等等皆屬之。人道援助工作的 執行者,大都為政府機構和NPO/NGO,通常政府會支持民間組織參與救援工作, 有的則是政府制定援助策略參與救助活動,但若由政府機構親自執行人道援助 工作,則大多數政府的彈性與效率皆不若NPO/NGO 組織,因有時礙於體制、政 黨競爭等因素,反而障礙叢生不易執行。像James F. Miskel在他探討盧安達種 族屠殺暴動事件人道援助的著作「Some Lessons abou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1中指出,已開發國家政府,在人道援助過程中,會考慮經濟成 本問題而尋求最佳方案,這些方法有- (一)捐贈食物和醫藥給受影響的國家。 (二)捐贈設備或物資給國內的非政府組織,由這些組織代為執行人道援助。 (三)對國內執行人道援助的非政府組織提供財物支援。 (四)捐款給聯合國機構。 (五)派遣人權監督者或其他觀測機構監督。 (六)協調對立的雙方停火。 1. http://www.amnesty.org/aillib/incam/china/china96/report/chinee/b5guoji.htm ,Miskel James,09/20/2006 23.

(32) 上述方案顯示政府相當依賴非政府組織的運作,NPO/NGO 使命導向的持色和一 貫的中立原則,使它進入國際社會執行人道援助時沒有阻力,同時也加速組織 邁向國際化之路。 案例──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 與思科基金會(Cisco Foundation)在2001 年共同催生一個新的全球性非營利基金,這個基金預計向 高科技業界人士、富豪、其它基金會及企業部門募集資金,用來投資或幫助全 球各地有心改善人類社會與環境的非營利機構以及企業。這個被命名為Acumen Fund的非營利信託基金,以醫藥健康與通訊技術做為主要的投資標的,一些以 改善發展中國家貧窮問題為己任的科技服務業者,會成為優先考慮投資的對 象。Acumen Fund執行長Jacqueline Novogratz2 表示:「我們所要尋找的,是 那些已經存在於世界上,並且只需要小額的私人投資就能讓大眾受惠的創新技 術。」,在籌募資金方面,藉由類似商業投資的共同基金運作模式,能夠讓我 們發掘出最理想的非營利與營利部門的合作夥伴,並且得以分散慈善投資風 險。Acumen Fund 將會積極的運用科技來發展出能夠評估投資效果的工具,並 為有心以創意改善世界的慈善投資者建立起合作的網絡。Acumen 在形塑投資基 金(venture capital funds)的同時,也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建立成功的投 資組合和技術。 Acumen 的第一個投資組合是針對創新科技或醫學外科新技 術,如低成本的助聽器或治療白內障失明患者的眼內鏡等。Novogratz 認為: 我們正處於一個世界財富不斷增加的時代,但貧富不均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這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問題,同樣的問題存在於全球各國。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世界各地的創新發明也因而紛紛出現。Novogratz 表示:我們所作的是將每個 真正想要且能夠投資這些創新發明的人連結起來,藉由衡量這些創新技術帶來 的改變及對我們的影響後,再支持這樣的關係並給予回饋,同時藉由這些結果 來加強慈善投資者之間的網絡。這種結合世界各地有共同理念的團體,一起推. 2. http://www.acumenfund.org/about/philosophy.asp,Novogratz,Jacqeline,Our Philosophy09/20/2006 24.

(33) 動國際人道援助的方法,比政府組織提供誘因的策略更為有效。NPO/NGO轉化國 際人道援助的方式,進而提昇組織效率、強化組織國際化能力,以達到永續經 營的目標,往往超越所謂的政府部門,所以,在國際人道援助的成效與發展上, 還是以NPO/NGO 的運作,最為世人所肯定與支持。 二、議題倡導 以議題倡導為使命的組織,焦點較著重在伸張正義、維護人權、公共政策 議題和環境保護議題推廣等面向,這類型組織的延展性不高,且所提倡的議題 常與政府政策或企業經營模式相抗衡,很容易受到抑制。根據OMB Watch, Tufts University與Charity Lobbying in the Public Interest 所作的調查報告顯 示,1,700 個非營利組織中,有約四分之三的組織表示,它們曾遊說或動員大 眾參加議題倡導活動,但成效不彰,分析其原因包括:時間限制、資金不足及 複雜的聯邦遊說法規等因素。同時也有四分之三的非營利組織表示,由於許多 組織接受政府的補助,因此在公共政策參與方面較不積極,它們害怕因為參與 相關議題倡導活動而失去政府補助。因此當利害關係人可以影響組織生存時, 議題倡導活動就會變得相當困難,國際化之路就顯得遙不可及。 然而,依然有些倡導型組織突破重圍邁向國際化之路。如以提倡人權為使 命的國際特赦組織,堅持態度公允,不受任何政府、政治派別或宗教派別的支 配,所以財政來源是依靠其世界各地會員的認捐和捐贈,不尋求也不接受各國 政府的資金。為了確保國際特赦組織的獨立性,所有的捐助都按國際特赦組織 國際理事會規定的指導原則加以嚴格控制。此外,為了保持公允立場,每個小 組參與的個案與涉及的國家,均非他們自己的國家,選擇原則是要照顧地理和 政治多元化的需要。對于違反人權的情況和個人受害者的調查研究工作,均由 設於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秘書處來進行。國際特赦組織現有一百多萬的會員、 認捐者和經常捐贈者,他們遍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有四千多個國際特赦組 織的地方小組,遍布在非洲、南北美洲、亞洲、歐洲和中東等89 個國家。同時 25.

(34) 也和聯合國經社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理事會、美洲國家組織、非 洲團結組織和各國議會聯盟組織機構建立正式關係,以維持組織在國際間的穩 定發展。 另外,以關懷環境議題著名全球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3,它的國際策略亦與 國際特赦組織類似,他們只關心環境的保護,主張使用創造性的非暴力手段來 凸顯全球環境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法,以使我們擁有一個綠色、和平的未來。 他們決不參與政治,也沒有任何的政治立場。它是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團體, 無論在財務或其它方面, 絕不受任何政府、團體、或個人的影嚮。國際綠色和 平組織總部設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目前有超過 1,330 工作人 員,分佈在30 個國家的43個分會。主要的人員來自各種領域,使得其訴求與建 議更加具有可信度,這些專業人員包括對環境問題本身的專家、在通訊領域之 媒體專業人士、在政經單位中的老手、及來自英國與烏克蘭兩個科學實驗室的 工作人員等,以求理念的推廣更具深度與廣度。 上述二個成功的個案顯示,議題倡導團體的國際化模式,還是有其獨特的 策略途徑,雖然相關研究顯示議題倡導型組織較易受到抑制,但若能掌握組織 使命與立場超然原則,則國際之路還是璀璨亮麗。 三、設立海外據點(通路) 設立海外據點是企業團體、非營利組織或政府進入國際社會最普遍使用的 途徑,也常常是組織能否在國際社會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一般而言,企業組 織很重視配銷通路系統是否完善,以爭取更大的市場佔有率。隨著社會結構改 變與先進科技的研發,結合通路與行銷方式的觀念逐漸形成,無國界的行銷通 路與策略不斷演變。而非營利組織亦是如是,服務領域區隔化與行銷通路策略 之運用相當重要,但卻少有團體在這方面做完整的規劃與推動,一方面乃組織. 3. http://www.greenpeace.org/aboutus/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09/20/2006 26.

(35) 本身的特性,另一方面則是組織的管理與資源不若企業界。不過,這幾年來, 有些學者開始提出非營利組織的行銷方法,並向企業取經,像Don Akchin4在其 著作中即提到,非營利組織可以依四個步驟來達到行銷目的: (一)研究市場需要什麼,你和你的競爭者如何思考。 (二)產品或服務必須符合市場需求,如時間、地點、價格、客服和品質 等方面都需考慮。 (三)透過廣告、大眾媒體、刊物和特別活動等宣傳組織的產品或服務項 目。 (四)評估成功的宣傳方法,學習如何處理市場對產品的回饋。 這幾個步驟與企業的行銷模式相當類似。 除上述幾個普遍的國際化途徑外,有傳道、教育文化交流、技術研討等等。 國際化途徑如此多元與社會多元發展息息相關,經營者如果能洞燭先機,事先 做好規劃,則國際化之路所面臨的挑戰將降至最低。. 4. Don Akchin (2001), Nonprofit marketing: Just how far has it come?, Nonporfit World, 19(1), 33-35 27.

(36) 第三章. 非營利事業組織-佛光山國際化策略模式分析. 非營利組織佛光山由本土走向國際化並非偶然的。吾人從其領導者的佛教 改革思維窺知,他以弘揚、實踐人間佛教為己任,運用文化、藝術的包裝,將 被世人認為枯澀的佛理、佛教,傳至凡夫俗子,又以文化教育的傳授,透過學 府,讓國內外有緣人皆能霑濡。本研究將佛光山紀事與將來國際化相關聯重要 里程碑分述之。除此,佛光山累積了其國內的廣設分會的經驗,培植了相當能 以具管理能力和精通外語的人才為後盾,使其有能力進軍國際的市場。 滿義法師(2005)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運作中,模式(MODEL)的對錯,決定 公司的盈虧。我們常聽到高科技企業界的主持人興奮的說︰「本公司已經找到 可以盈利的新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或者聽到另一種藉口: 「公司 之所以虧本,就是選錯了商業模式。」因此, 「模式」就是指決定運作成敗的一 套方式、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判斷。 在模式建立時,要考慮到組織內部的核心能力的優勢(Strength)和劣勢 (Weakness),以及組織外部環境交互產生的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 (Threat),才能妥善的運用資源,發揮績效,讓組織更具有競爭的優勢。. 第一節、以弘揚實踐「人間佛教」為己任 星雲大師於十二歲出家於棲霞山,歷棲息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的養成教 育,度過了十年封閉、與世隔絕的青少年時代。明清以來,佛教走向山林遁世, 影響佛教一片保守閉塞的氣息。星雲大師與參道的同修者,無不極力想為佛教 尋求新的方向, 「人間佛教」已在其八識中萌芽。這群新思想的修持者創辦了「怒 濤」月刊,為「徐報」主編「霞光副刊」 ,使佛教走向通俗、藝文、現代化。一 28.

(37) 九四九年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被誣為匪諜,後被營救出獄,後應宜蘭馬騰、 李決和、林松年居士之禮請,住雷音寺,積極展開各項活潑、巧思的弘法活動。 如組織宜蘭念佛會,開辦兒童星期學校、成立青年歌詠隊、佛教青年弘法隊, 並每月往返於鄰近鄉鎮佈教弘法、應大藏經印行委員會環島佈道,宣傳影印大 藏經,更進一步用幻燈片佈教,創現代化佈教之始。宜蘭第一座念佛會講堂落 成,一九五七年在新北投購得「普門精舍」作為道場,此為來台遊化多年,第 一個安身寫作之所。 一九六四年壽山寺落成,創辦壽山佛學院,招收對象為對佛教有興趣的青 年。由於學生人數擴增,壽山寺已不敷使用,於一九六七年不顧信徒反對,帶 著弟子來到長滿麻竹的荒山,懷抱「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 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和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撒菩提 種子,轉為清淨的佛光淨土,為佛陀的文教慧命事業薪火燈傳。. 第二節、與海外的團體交流,國際化之途水到渠成 東南亞及亞洲的弘法,因人文、地理之優勢,較早有機會交流。例如一九 六三年星雲大師至檳城弘法、一九七五年組織親善訪問團體至韓國參訪,為國 際佛教互助交流。後來,有感於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各國的習佛青年,千里迢迢 負笈佛光山研究佛學,為了讓青年就近學佛法,於一九九六年成立東禪佛教學 院,成為大馬佛教青年學佛的搖籃。 有感於外籍青年遠來負笈習佛的感染,深感培植外語及深度了解文化差異 的重要,於一九六九年遣送弟子慈惠、慈嘉、慈怡等法師赴日深造,就讀京都 大谷佛教大學等校,為佛光山第一批留學生,後相繼有慈莊、慈容等人,分至 日本、韓國、印度、美國、英國、法國、巴西等地留學。儲備了這些精通日語、 韓語、英語、法語、葡語、西語等各國語言的人才。所以能夠對外國來參訪佛 29.

(38) 光山的外賓或習佛的外籍第子作充分的招待及闡述佛法,讓佛教的文化更能深 刻的影響到異國的心靈。涓滴的累積,使得星雲大師於一九七八年成立「國際 佛教促進會」,榮膺首任會長,同時創建第一所海外道場—美國別院西來寺。 八十年代隨著台灣的經濟成長,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會多元以及人民 生活水準之提升,佛教在集改革、創意、教育於一身的星雲大師領導下,逐漸 跨出寺院,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面對群眾,甚至超越國度、弘化全球。一九 九一年「中華佛光總會」一個由佛教信徒組織的人民團體在時代的推動下順應 誕生。一九九二年來自歐、亞、美、非、澳等佛教人士,大家齊據美國洛杉磯, 並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中除了確定國際佛光會的名稱、宗旨、 任務、組織章程等主要架構,以此來籌組工作的重心、步驟,同時與佛光山的 四大宗旨: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作為其發展方向。 國際佛光會創會至今,除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地區成立百餘個協會、千餘個 分會之外,其中包括二十七個非漢語系協會,其會員已達百萬名以上,廣布在 全界各地,北美洲地區共三十一個、中南美洲地區共十三個、大洋洲地區共八 個、亞洲地區共三十八個、非洲地區共十三個、歐洲地區共二十六個、團體會 員共五個(詳見附錄表一)。而就推廣華文教育者之中華學校,便有五十多所。 為了使佛教真正實踐「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 道動態、從弟子道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的理念,全球兩百餘所分院道場,台 灣地區共有七十所︰台灣北區有二十四所、台灣中區有十六所、台灣南區有十 八所、台灣東區有八所,台灣外島有四所(詳見附錄表二);五大洲有一百二十 六所︰北美洲有三十一所、中南美洲有八所、亞洲有四十二所、大洋洲有十六 所、歐洲有二十一所、非洲有八所(詳見附錄表三),這些分院道場自然成為佛 光會務最佳支持。. 30.

(39) 覺培法師 (2003)︰佛光山與佛光會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軸,不但將佛教 「僧俗」的精神作一明確的落實,更以「人間佛教」的理念為其發展,除了體 現佛教國際化的目標,更在世界各地同步展開淨化人心的工作。 由佛光山與海外學校的學術、文化、宗教、組織及知名人士的交流紀事中(詳 見附錄表四),可見其國際化發展的端倪︰ 一、持大乘佛法行菩薩道 秉持大乘佛法六度四攝的精神,接納多元性、複雜性高的世界各地的來訪 的個人或團體,而討論的議題更是超越宗教的範圍,此乃身為一個現代的教團, 不能故步自封。佛學要與時俱移,要關懷人道、生活環境、社會、教育及信徒 的信仰、心理及家庭和樂等議題,在討論各項議題的互動中,才能客觀得解讀 世界各國人們的價值觀,透過相互的拜訪,化解了彼此的歧見,成就了不少可 歌的美事。例如,一九六三年與白聖法師等人組「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訪問 東南亞各國,在印度要求菲律賓釋放七百名被捕華人,並救出兩艘高雄漁船。 二、突破與海外組織溝通障礙 佛光山弟子經海外留學,辦學術交流,在與海外團體互動下,從中了解最 大溝通障礙表象是語言,而深層則是各國的文化、民俗、習慣…等。為了突破 這些表、內的障礙,提升佛光山國際化的視野,派門下弟子前往日本、韓國、 印度及英語系國家留學,不遺餘力的栽培國際觀的人才,讓佛光山更能吸引各 國前往參訪,更能以佛光山為主體,舉辦邀請各國僧侶前來議論佛法、佛理, 讓各族所執的佛理更融合。佛教不分國野,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融 合實踐「人間佛教」。 三、佛法三千遍灑五大洲 一九八五年國際上美蘇對立冷戰結束,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讓民主自由浪潮. 31.

(40) 加速。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因經濟高度的發展,造成富者恆大,貧者被邊緣化, 且貧富差距大,社會問題叢生,有賴非營利組織來扮演關懷社會教育、衛生、 現代都市居住、社區互助等角色。基於高度民主、資本主義發展的美西華裔移 民區的當地信徒居民需求,一九八八年第一個海外道場西來寺落成,這是很震 撼佛壇的大事,也是佛光山綻放異彩的一刻。從細微的溪流,匯流成磅礡的巨 流,流向汪洋的五大洲。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這是很贏得激賞的策略, 各地以蜘蛛網般交織起各據點的互動,可互相觀摩學習弘法、治理的經驗,創 新的個體及同體共生的融合是其特色,以市場來說,就是提高市場佔有率。. 第三節、佛光山組織 SWOT 分析 本研究以策略中常用的,SWOT 的分析矩陣來探討佛光山的內部因素的優勢 (Strength)及劣勢(Weakness)與組織外部因素的機會(Opportunity)與威脅 (Threat)。 一、組織內部核心能力的優勢: (一)憑藉多樣化的人才,教育多樣化的全方位人才,發展因應的策略,付諸規 劃與執行的宗旨與目標,例︰委派人員至日本留學、美國、英國留學降低 全球佈局的困難度,且增加組織本土化的回應力量,同時可因應各海外據 點的不同需求,輪調主持人選。 (二)融合投入資源,發行刊物、讀書會、法會、圖書藝術館、興辦學院來弘法, 使「人間佛教」的精神更能落實,同時以企業的多角化經營的行銷活動, 以組織的核心能力來募款,讓組織更有資源來作回饋社會的慈善工作。 (三)自我治理,以佛教的利他及無為的精神作為主軸,有系統性的管理組織更 能發揮其組織的效能,真不愧是個「有機體」 。甚至在外交部無法達成的邦 交的國家,藉由宗教團體而能作為跨政府、國家的第三部門,有效地達成 政府委任的使命工作。 32.

(41) (四)栽培人才、專研佛學、注釋佛經文,讓佛學的入門更易於入門,讓佛教的 精神遠播民心,共創和諧的社會。 (五)吸引大批志工自願來共同推展弘法的任務,使志工們能有滿足於自我實 現 、體認參與組織是自己的責任,而且從提高他人滿足中,自己也得到滿 足。 (六)各宗教間之對抗,意識是薄弱的,反而是各宗教間彼此互相交談和交流的 模式成了當代的主流。 二、組織內部核心能力的劣勢: (一)宗教組織其目的不在營利,故其評估的經營績效難以評估,組織的經營責 任向誰負責不明確,故有效率不彰的事實。 (二)對於成本衡量及控制問題,都不加以重視,為了達成使命不計代價投入資 源,往往有人力、財力、物力沒有完善支配的現象。 (三)工作人員之激勵問題: 在營利組織中,發展各種激勵方法主為金錢、獎酬 及升遷,但在非營利組織中,所提供無形服務,缺乏利潤績效之衡量標準, 則服務品質會個人對組織目標的認同感的投入高低而有所差異,又缺乏衡 量的標準,故個人服務的品質較無法控制,而延宕進度。 (四)經費來自活動的募款、油香、捐助,預算無法規劃完善盡力,而捐獻者也 沒確實的可追蹤及考核的依據,在無市場監管下,有品質疏漏、期限延後、 服務瑕疵的情形。 三、內部的資源核心能力與外部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機會: (一)滿足海內外的信徒的心靈需求,廣設國內外分院、道場、講堂、禪淨中心、 舉辦各種深具意義且多元化的活動,除了提供給大都會市民們一個滌塵淨 慮的共修場所,也是文化、教育等各種活動推展的文化重鎮,廣泛地將弘 法的工作以出世的精神遠播入世的佛教的教義。 (二)訂定各種精神理念、規章制度及組織章程,有計畫的展開各項弘法活動, 33.

(42) 佛教僧團進入制度化、事業化,確定事業的使命、願景、目標、策略、集 體創作以自度利他的精神經營利生事業,來完成弘法的使命。 (三)擠身國際舞台,而與世界各大教派作世紀對話,提升自我形象、擴充、融 合各族的和諧,如一九九七年星雲大師於義大利梵諦岡天主教教廷與天主 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話,對未來的交流做進一步的肯定,更建議舉辦國 際宗教聯誼活動,藉以促進宗教間的了解,以祈世界和平。 四、內部的資源核心能力與外部環境所營造出來的威脅有: (一)佛教所經營的是靈性糧食,若遇到外部的政治是封閉且獨裁的國家無法突 破障礙,若遇到經濟景氣不好的時候,信徒將以能滿足生理需求為主要祈 求,自我實現的部份將置之最後來追求,故易受限於外部環境之影響。 (二)台灣佛教發展現況,一方面對其與時俱進的實踐創新能力歡喜讚歎,另一 方面擔心隨之而來的過濃的商業化氣息會傷害佛教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 純度和深度。在後現代中處理本色化與世俗化的張力,平衡激進派和基要 派的立場,確立其主體性格,是發展中所面臨最深刻根本的任務。 (三)對於星雲大師他開創國際性的佛教事業能夠有如此成績,學界對於星雲的 評價流於新聞界的吹捧,對星雲模式的深度內涵有所忽視。原因在於學術 界過於偏重從形而下的術的一面來分析批評,對其超越性的道的一面缺乏 足夠同情之了解。於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長袖善舞、多才善賈的佛教企 業家,而不是一個開創中國佛教千古未有之新局面的傑出的宗教師。 (四)中國傳統的「經世治國之道」視教化民眾為儒家的壟斷性專職,而以佛法 為世外之法,見學佛者兼行利濟眾生事業,便譏笑其為非佛徒之事,殊不 知大乘精神就是時刻關注著人民福祉、世界安寧、社會進步。 五、從佛光山的 SWOT 分析中,有以下建議︰ (一)形而上的方式去親近民眾是佛光山予人的印象,學術性和專業性佛理、法. 34.

(43) 的參悟更不遑而論,在佛光山的宗旨有以「慈善福利社會」,然總覺得不 似其他教團來得主動。例如總是看到慈濟的志工在打掃馬路,在回收舊衣 服,在做資源回收…等,給人感覺,一個是滿懷學問的教師,一個是鄰家 人。佛法深似海,生活俯拾既得,凡夫俗子身體力行中去體會道理,在支 撐著他們背後的價值觀是「度己利他」,若是能在生理需求的滿足,再求 自我實現,那自我實現中也因各階層不同,有不同層次的滿足。 若能向效法歐美的教會發揮關照一生心理或社交的需求,而佛光山也應該 扮演照顧海外華僑或當地人的一生需求的角色功能。 (二)廣設海外大學,作為與當地外國人交流的溫床。一則建立融入當地風俗、 文化、習慣的現代佛教;二則可充分運用其豐沛的具教育功能的人才。 (三)在國際的交流以學術、文化、教育、藝術居多,雖然佛光山有做國際援助 的工作,其規模不是那麼大。運用其資源,做國際援助,讓佛教的慈悲在 全球化的貧富差距的問題中,彰顯其角色功能性。. 35.

(44) 第四章. 非營利組織─佛光山國際化發展動機及成果. 方至民 (2000)以企業國際化的動機及成果不外乎要取得營運範疇及綜效 (synergy),跨國企業同時經營各個不同市場,在策略上有三個同時需要考量的 目標︰(1)達成經濟規模降低成本;(2)因應各國市場之差異;及(3)整合各地之 資源快速學習。而非營利組織有異於企業,使命不同,所以只能考量因後面兩 個目標;本研究將說明佛光山國際化的動機及其在各國的分別院在不同國家經 營的成果;同時說明佛光山如何整合各道場的資源,互相學習。. 第一節、佛光山國際化發展動機 一、各大道場以其特有差異化的策略來募款,例如慈濟功德會若捐款 100 萬元 以上可任榮譽董事,並且可分期捐款,又慈濟和中國信託合作推出「蓮花 卡」 ,消費者只要刷卡,中國信託就提撥出一定的金額,捐給慈濟,無獨有 偶的,靈鷲山和萬泰銀行合作發行「觀音認同卡」 ,指南宮和萬泰銀行推出 「護身平安卡」等,大量吸收社會資源,逢台灣經濟不景氣,在贊助人越 來越小心戒慎的情形下,整個佛教市場在台灣市場已臻飽和。唯一選擇就 是加速海外擴張腳步,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表示「對佛光山而言, 尤其是如此。他們覺得在台灣的發展已經到達極限。」. 二、海外華人身處異邦,猶如失根的蘭花,心靈極其渴望能尋得安身立命的宗 教信仰,所以,較符合華人思想的佛教自然能產生慰藉異鄉遊子心靈藥中 帖之作用;佛光山因應海外市場的需求而貼近市場設立海外據點的策略。 以美國為例,佛教傳入美國最早可能是一八三九年前後日本人在夏威夷傳 教。而在美國本土,佛教最早是在一八四 O 年由去美國西海岸「掏金」的 36.

(45) 華工帶入。大致說來,一直到一九六 O 年,美國的佛教史實際上只是一部 美國禪宗史。而在六 O 年代中後期,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也開始去美國傳 教,特別是藏傳佛教,美國人有高度的熱情。八 O 年代以後,美國經濟持 續繁榮,亞洲移民日漸增多,故亞洲的佛教組織也紛紛到美國傳教,美國 各地增設許多佛教中心或寺廟,佛教徒開始致力於佛教與美國主流文化。 美國現有佛教徒在二十萬左右,大概是總人口的 0.1﹪,而且信眾主 要是亞洲族裔。而佛教能否在二十一世紀擠身於美國的主流宗教之列取決 於:1.美國佛教徒移民人數的增加與其社會地位高低 2.佛教提升自己與美 國主流文化之間的親和力,發展美國境內西方族裔的佛教徒。 基於以上二點關鍵要素,佛光山採取於世界各地設據點方能有機會實 現佛教為各國社會主流宗教的願景,發揮其穩定社會的力量。. 三、在全球化的浪潮衝擊下,佛光山走出國門與世界的各宗教共同在西方社會 引領各方信眾,實踐「人間佛教」 ,以其宗教力量對社會發揮其積極功效。 而在學術界上佛教研究門類相當齊全,無論是印度佛教,來是南傳、 漢傳、藏傳佛教都有人研究。而佛光山在海外除了向亞洲華裔傳教外,還 向西方人傳教,以美國為例,目前在美國學界比較活耀的佛教學者大約三 百人左右,包括專業的佛教學者,也包括地區研究方面涉及佛教專家,他 們主要分布在美國各大學,基本上畢業於以下十所大學:哈佛(Harvard)、 威斯康辛(Wisconsin)、芝加哥(Chicago) 、弗吉尼亞(Virginia)、耶魯 (Yale) 、哥倫比亞(Columbia) 、天普(Temple) 、伯克利(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普林斯頓(Princeton)與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早在十九世紀末哈佛大學奠定美國梵語與佛教研究後,大學一直是研究 這一亞洲宗教主要場所。一九六一年威斯康辛大學南亞系設立純佛學研究 機構,成為全美第一個佛學博士學位授予點,一九七七年該校還倡議成立 國際佛學研究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h Studies),. 37.

(46) 這個學會目前已是世界上最重要佛教學術組織之一,其機關刊物「國際佛 學研究會雜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h Studies) ,縮寫 JIABS,也是著名佛教學術刊物。同時在美國大學,除了南 亞系外,東亞系往往是研究佛教最大主力,哥倫比亞大學在二十世紀六 O、 七 O 年代有好幾位中國、日本學者在那裡講授東亞佛教或宗教。例如:東 方學者有中國的陳榮捷、日本的 Hakeda。 西方人之所以如此重視佛教研究,動力之一是想找到佛教與基督教相 契合的地方,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移民國家,宗教的對話已涉及社會穩定 必然要求。特別在九一一事件之後,文明對話與宗教對話的呼聲最強烈, 在美國的佛教徒與佛教團體也紛紛加入這場「化解仇恨、締造和平」的宗 教運動中。. 第二節、佛光山國際化發展的成果 在國際的市場,各據點的市場有其「差異化」和「同質化」並存的特性。 針對市場的「差異化」 ,則以「本土化」策略來回應在地文化、社會、政治、法 令等外在環境的差異。本研究將舉例佛光山國際五大洲中的日本東京別院、美 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南非南華寺,為了實現人間佛教與當地環境產生文化 的衝突,佛光山弟子如何採取因應策略,解除危機,同時達到以人弘法的目標。 一、以日本東京別院為例 日本設立臨濟宗東京別院,除了使用當地語言之外,並依日本的社會習俗、 節慶祭典,採取中日合併的方式,接引更多人參與法會、活動。 (一)春分御彼岸會:是日本人春秋祭祖的時日。春季時,值逢中國清明之祭, 故啟建此法會禮誦「慈悲三昧水懺」 ,薦拔歷代祖先,回向護法檀那,消 災吉祥。 (二)御盆:日本的祭祖法會,從七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為一個月。七月十 五日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 ,諷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消 38.

數據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主題 【非營利事業之國際化策略】 研究目的 實地訪問 資料蒐集 研究結果彙總整理與分析 調查資料之整理與分析 研究動機 結論與建議 研究問題與假設
表 2-1 我國法人分類  財團法人  社團法人  學術文化團體  醫療衛生團體  宗教團體  體育團體  社會服務慈善團體  國際團體  經紀業務團體  宗親會  同鄉會  同學、校友會  其他  文化教育  社會福利慈善 衛生醫療 工商經濟 財政金融 環境保護 交通觀光 新聞傳播 農業事務 勞工服務 法務事務  兩岸事務  外交事務  保防國防  青年服務  文化藝術  表 2-1 資料來源: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  蕭新煌主編(2000)  三、非營利組織在現今社會中的功能與角色      在眾多非營
表 2-4 台灣地區佛教寺廟庵堂數量的變遷  區域  1977  (A)  1985  (B)  1989  (C)  1994  (D)  台北市  187  缺  235  286  台北縣  117  229  208  268  基隆市  43  45  66  65  宜蘭縣  26  65  55  58  桃園縣  38  55  63  83  新竹市  52  54  36  43  新竹縣  52  44  32  40  苗栗縣  41  73  55  67  台中市  40  51
圖 2-1  全球化公司的組織策略型態圖,本研究繪製  三、四種跨國組織模型      要發展跨國性產業所需要的多面性策略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先建立組織能 力,這種管理心態是跨國性組織的核心所在,它比任何特殊的組織型態或策略 行動都重要,現在我們依多國企業、全球企業和國際性企業和跨國性企業組織 的各種特質來討論其組織模型。  (一)多國組織模型:分權的聯邦〈見圖 2-2〉      這是最早出現,也是最普遍的類型,這是戰前向外擴張的企業所採取的古 典組織模式。經濟、政策和社會力量促使這類型的企業將組織資產和能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由於全球經濟持續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多次調低全球經濟預測。國際貨幣基金

攻擊政策、組織、教條中的縫隙,以創造 槓桿及利用弱點。是保持在公開、傳統衝

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國數 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成長,2007 年日本靜岡舉辦的國際技能競賽 中將有

四、考量國際技能組織及 國際技能組織亞洲分 會於全體理事會議決 議技能競賽分青年組 及青少年組辦理,爰 一百零七年假阿布達

(另可於本市公立帅兒園及非營利帅兒園招生 E 化作業系統上查詢).1.

協會/組織會議: 由協會/組織主辦之會議。.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政府公共政策的目的在創造「公共利益」 ,切忌論述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