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典藏流程與成果展現

第一節 作品設定與腳本設計

音樂典藏流程與成果展現

針對本文所提出之黃好吟典藏項目,除以文字敘述典藏品的典藏價值之處,

另將所蒐集之相關文獻作為主要素材,以四十分鐘短片呈現筆者研究之成果。本 章將分為四節分別敘述典藏數位化流程及短片製作基本概念,並呈現短片製作過 程所遇之困難與解決方法。

第一節 作品設定與腳本設計

此短片定名為《好樂傳千里 吟詠載古今─典藏黃好吟 箏壇活躍三十年》(其 後簡稱為此片),尤其片名標題可看出,筆者將此作品設定為黃好吟在其箏壇三十 年間的發展與影響。由上述可知,箏壇在台灣發展約六十年時間,至今習箏人口 與投身於教育之學者及箏樂研究領域皆已呈現飽和狀態,筆者期藉此片,由黃好 吟自身講述其背景與思想,以自傳式敘述方式呈現,並以台灣作曲家所創作之曲 目為主要對象,觀察箏樂自民國六十八年開始至今各時間的發展情形,期間演出 曲目之變化。

作品風格及設定確認後,即著手謄寫短片腳本,任何短片之構成,最初皆由 腳本開始,關於腳本之重要性,筆者就「紙上剪接」的論點加以發展闡述。

這一個正式剪接前的準備階段運用了訪問聽稿與鏡頭內容登錄資料研擬出一 種次序,在此,被挑選過的材料將加以組合來發揮功能。在這個階段有其特

殊價值是因為剪接的是紙張,每個場次的文字記錄及訪問聽稿使你可以從一 個有效的距離考慮內容及內在意義,並且專注於每個段落的可能功能。如果 你看到的不只是材料本身,那麼材料隱藏的潛力所產生的那份連續的動作就 會開始吸引你。做出一份紙上剪接,它能幫你集中地找到潛藏的結構與事實 邏輯,這些絕對是支撐任何成功的短片所必須呈現出來的。56

由上述可知,對於短片剪接前的素材整理是相當重要的步驟,藉由整理過程理解 作品結構與呈現,先於紙上謄寫所需素材,並藉由素材的排列,規劃出短片的大 略結構,進而進行剪接。而當腳本的架構越完整越詳細,在後製剪接上面相對也 較為簡易且輕鬆。

挑選素材時即可在旁註記其內容摘要,以筆者此片素材來看,多以年份為分 類,將黃好吟歷年演出以年份歸類,依照當年演出樂譜、短片素材、照片、新聞 報導等內容放置於同一資料夾,在剪接時選取素材即可,若需要剪接某一首樂曲 的背景及演出片段,即由此樂曲的創作年份或是演出年份來查找,相關素材即可 由資料夾中取得。

素材歸類整理完後,即可謄寫腳本,根據筆者所製作之短片內容,謄寫出腳 本大綱,短片分為七景呈現不同時期的演出風格,短片腳本根據線性剪輯特性,

以時間碼做為剪輯分割段落,剪輯時依據腳本時間上所出現之素材及動畫特效做 第一次粗剪,爾後再將短片之流暢度稍作調整,此片之完整腳本,請詳見附錄一。

第一景「片頭」:約兩分半鐘,「片頭」筆者分為三段,皆以歷年首演之曲目 為主要素材,使用不同效果來呈現三段不同時期的演出風格。

第一段主要以較為傳統的首演曲目為主,由最早的《復國賦》演出節目單來呈

56 Michael Rabiger,《製作紀錄片》(Directing the Documentary),王亞維 譯 (台北:遠流出版

現;第二段以現代箏樂的演出節目單為主;第三段則以歷年演出中不同的演出形 式為主,背景音樂選用大陸作曲家周成龍所作《苗山春》,由於片中主題多為台灣 作曲家所創作之樂曲,因此在段落與過門部分則選擇使用大陸作曲家的作品為主 要背景音樂。

「片頭」的主要結構是以米黃色為背景,使用一幅一幅圖畫輪番出現的效果,

達到如翻閱舊相片般回憶三十年的主題,素材使用歷年演出片段,輔以筆者搜集 之典藏品展示。「片頭」最後大幅標題進入主題《好樂傳千里 吟詠載古今─典藏 黃好吟 箏壇活躍三十年》,以穩重剛毅之字型突顯黃好吟在箏壇上,一路走來堅 持的彈奏風格與毅力,以這樣的氛圍進入此片主題。以一種在腦海裡循環出現的 回憶模式,此種表現方式,除引導出此片的主要剪接結構,更可使觀眾能藉由此 兩分鐘的精華影像及簡單介紹,而有繼續觀看的興趣。

第二景以「箏樂之路」為標題,分為兩段:

第一段「踏上音樂旅程」,先以旁白字幕與舊照片開場,作為簡短的引言,後 由黃好吟講述其習箏背景,並以其講述作為旁白,期間穿插出現其當年之新聞報 導。並以恩師鄭德淵所創作之作品《孔雀東南飛》來承接第二段「出版樂譜與專 書著作」。

第二段開始以黃好吟出版的樂譜《箏曲彈奏集》中,一曲《高山流水》作為 引導;期間陸續呈現黃好吟當時手稿樂譜,以及所出版之相關書目之圖片。由於 黃好吟為豐富自己的音樂知識,進入國樂系就讀時期,不僅是學生身分在外亦是

教師,在當時樂譜與有聲資料短缺的情形下,在訪談期間,黃好吟詳細的敘述樂 譜出版之緣起與經過,黃好吟經過這些磨練,更加深其音樂根基。

承接第三景以民國八十五年黃好吟獲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當年的報導為引,

以筆者所蒐集之電視資料畫面影像為主,背景音樂選用鄧雨賢所作,直至今日仍 被稱為最能代表台灣的民謠《望春風》作為背景音樂。選用此音樂並加入畫面與 旁白字幕,能為台灣箏樂帶來不一樣的風格。接著以民國九十二年音樂會《台灣 箏樂篇》之新聞報導,帶出第三景之重點,台灣作曲家所創作之作品的呈現。

第三景以「新曲作品邀稿」為標題,以每首樂曲做為分段,主要內容為黃好 吟與台灣作曲家所邀稿的七首樂曲。樂曲分別為《尋》、《秋之旅 I》、《尋幽曲》、《皁 雲飛》、《給古箏與弦樂四重奏的幻想曲》、《歌賦》、《系列 IV-箏》。由於此片較重 視黃好吟對於台灣箏壇上重要之貢獻,在經過深入研究後,筆者認為黃好吟在台 灣箏樂創作上演出大量的作品,針對所首演之曲目,是為本片之主要核心。

每首樂曲並由黃好吟親自說明樂曲詮釋方法與其特殊之處,以及邀稿時所遇 之情形,筆者放入手稿樂譜與現場演出作為參考。藉由黃好吟講述其邀稿過程與 特殊演奏之處,和不同於一般的音樂詮釋觀點,筆者將利用其講述作為旁白,輔 以歷年演奏片段與樂曲手稿展示,以達到特殊風格的展現及演奏教學上的示範參 考。

第四景以「演奏方式的改變:站立箏架與跪坐箏架」為標題,以黃好吟所發 展之站立箏架為主題,由最初的構想開始描寫,進而研發出各式不同箏架的過程,

並道出其中經歷之困難與解決方法。內容以黃好吟提供之照片與筆者訪談之紀錄 為主要素材,分別解說站架與跪架之不同,以及樂曲詮釋上的想法。

第五景以「教學理念」為標題,黃好吟在肢體動作的研究相當透徹,筆者以 實際拍攝上課情形與訪談,並實際了解學生學習之心態,素材來自歷年由黃好吟 所帶領之文化大學箏樂團演出,由其中可看出培養極多學生演出台灣作曲家作 品,甚連箏樂合奏亦首演多首新的箏樂合奏作品。

第六景以「未來目標與展望」為標題,筆者不以音樂與其他素材為補充與輔 助,希望藉由乾淨的訪談聲音,來傳達黃好吟對於未來的目標與規劃。如前文,

成立「台灣箏派」,黃好吟認為台灣的條件已經足夠,期望箏界的合作能夠使台灣 的箏樂更進一步,並以自己的力量去推動,儘管仍非常困難,但從短片中可看出,

黃好吟對於箏樂的熱愛與堅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