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此節針對黃好吟的相關著作與論文發表部份,加以描述其寫作背景及筆者看 法,並闡述其著作於台灣箏壇上所產生的影響。本節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

為出版書目,第二部份為期刊論文,第三部份為研討會論文,以下詳述之。

一、出版書目

黃好吟於就讀中興大學期間,除於箏樂社學習琴藝,經由介紹也在北市團委 會教授古箏,期間有感於樂譜與相關資料不足,便著手整理歷屆傳承於先進之樂 譜,彌補其不足之處,並加入技巧指法及簡單樂曲解說,原先撰寫的初衷是希望 能提供北市團委會習箏學生更有效率的練習方法,與其夫婿林東河花費七年時 間,共同出版《箏曲彈奏集》一書,33 此樂譜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內容主要介紹 箏樂歷史及流派,並將台灣民謠小曲改編為練習曲,詳細解說指法的運用及練習 方法。

下冊收錄當時流行曲目,據此書作者林東河表示,34 下冊收錄較多曲目,某 些樂曲是從錄音資料中聽寫得來的,大陸箏曲流傳至台灣後,因版權問題,將下 冊停止出版。也因如此,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僅有上冊,至今仍是初學者廣為應用 的一本教學書,此樂譜另錄有錄音帶三卷,現已絕版。

如上述所言,兩岸開放探親以來,黃好吟前往大陸,訪談多位箏樂家,並收 集大量書籍與樂譜以及有聲資料,期望習箏者有良好的學習方法,並將所帶回之 資料,進行深入的研究,進而撰寫《箏樂演奏藝術的探討》一書,35 並於民國八 十二年二月出版,此書內容分為三篇來講解箏樂的藝術,第一篇講述大陸各箏樂

33 黃好吟、林東河,《箏曲彈奏集》(台北:學藝出版社,1980),前言。

34 民國九十八年三月六日,筆者第三次訪談內容,於黃好吟、林東河琴房。

流派發展及源起,以及推動流派的重要人物詳述;第二篇以〈古箏演奏技巧〉為 題,除講述基本的演奏技巧,更加入醫學觀點,詳述肌肉的運用與手指的關係,

文章其中對於醫學上的知識下了不少功夫,為習箏者提供練琴上的安全知識;第 三篇以〈箏曲詮釋〉為題,介紹各流派中較具特色的曲式結構及經典名曲之分析。

《箏樂演奏藝術的探討》一書中,對其以醫學角度切入練習技巧之安全問題,

有相當透徹的分析及建議。從坐姿開始談起,肌肉的運用,腳力的運用,乃至演 出前的呼吸調適,皆有良好的圖示及輔助的解釋,適合自學者閱讀,作為教材也 很合適。據筆者觀察,一般彈箏者常會有一種不良的練琴習慣,一開始練習困難 技巧,全身肌肉過度緊張,長期容易導致肩頸痠痛及不良坐姿,對此黃好吟提出 慢練的習慣及呼吸調整的重要性。

另筆者認為彈箏也屬運動,事前的暖身有其必要性,若以困難曲目的技巧為 每次練習的開始,則不僅在詮釋樂曲上容易心浮氣躁,練習亦成效不彰,此書出 版,實有助於習箏者調整姿勢。

民國八十九年舉辦《黃好吟古箏學術演奏會─源遠流長的六十八板箏曲》音 樂會前,黃好吟即著手研究六十八板箏曲的特色及內涵,民國八十六年八月出版

《六十八板箏曲研究》一書,36 經過三年的詳細研究,書中對六十八板的定義、

源流、曲式結構及演奏技巧風格等都有詳盡的介紹,對於各箏派所有的六十八板 樂曲更加以列表分類,也將各派對於六十八板的各式名稱詳列,使閱讀者能更快

36 黃好吟,《六十八板箏曲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7)。

速吸收。

關於箏樂的理論書籍,無論是當時或是現在,產量仍少,如黃好吟所述,要 充實古箏演奏的教學品質、提高古箏演奏藝術的學術層次,則演奏技巧與理論研 究是不可偏頗的。37 彈箏者若無理論知識為基礎,如何了解傳統樂曲中的精髓及 其變化,又如何精闢的詮釋樂曲,因此對於演奏前的分析研究是有其重要性。

就筆者經驗看來,以傳統樂曲來談,演奏前必須先了解其流派背景及特殊音 調的運用,左手表韻的方法與自我風格的呈現,經了解其中的奧秘所在,彈奏出 的樂曲才能傳達給聽眾;以現代創作樂曲來談,樂曲創作多西式結構為基礎,因 此在詮釋上更須研究其音階結構與節奏互動。在研究的過程中,撇開彈奏技術問 題,若對樂曲有精闢見解,相信定能演奏出其樂曲應有的內涵。

民國九十二年九月出版《創作報告─台灣箏樂發展方向之研究》一書,此書 針對《台灣箏樂篇》音樂會中所演出的曲目,詳述其樂曲詮釋,從書中自述可知,

由舉辦台灣箏樂音樂會的想法開始,不斷研究箏樂沿革背景,而《箏樂演奏藝術 的探討》、《六十八板箏曲研究》兩書之撰寫,也為黃好吟在箏樂理論的研究上多 有幫助。民國八十九年至民國九十二年間,舉辦多場系列音樂會,透過理論的基 礎、肢體的帶動與樂曲的分析詮釋,使得台灣箏樂逐步邁向自我的獨特風格。

在撰寫此書過程中,黃好吟除在箏樂上的教學與研究,為了解台灣歷史及文 化,多次發表相關論述之文章(請參閱本節期刊論文部分),期望能為台灣逐漸匯流

而成獨立的箏樂流派,如《創作報告─台灣箏樂發展方向之研究》一書中所述,

代表性的曲目、代表性的人物、獨特的演奏技巧是箏樂流派形成的三個要素,

其中代表性的曲目是最重要的,正如一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是依靠音樂實踐中 作品的累積而形成,但作品需要演奏者的媒介才能傳達給觀眾。38

黃好吟為「台灣箏派」的未來而努力,從理論的基礎、創作曲的邀稿及舞台呈現,

這三面向進行。將每次的演出紀錄留下,每場演出之詮釋報告與論文出版,並於 課堂上傳授。

筆者看來,現在的台灣箏樂,不再以大陸曲目為主要學習目標,而是由台灣 箏樂作品為練習對象,如鄭德淵《孔雀東南飛》(1980)、、陸橒《三令─水、祭、

舞》(2002)、潘皇龍《迷宮‧逍遙遊 III》(1992)、樊慰慈《三疊:趣、夢、亂》(2003)、

梁銘越《皁雲飛》(2000)、李元貞《貓兒嬉》(2008)等,皆為台灣各大比賽指定曲,

音樂會也時常演奏此類曲目。民國九十四年八月,《創作報告─台灣箏樂發展方向 之研究》一書更名為《台灣箏曲創作選暨黃好吟箏樂文集》,由錢善華介紹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所長張柏舟設計切合主題的封面;隨書附上現場演奏會片 段 DVD 一張,黃好吟並重新檢視其內文與分析,並提供完整曲譜,方便教學及練 習。

二、期刊論文

箏樂演奏固然重要,介紹箏樂給大眾亦是重要,出版理論書的目的,是為讓 習箏者有更好的箏樂理論基礎,但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閱讀如此艱深的書籍,相 當困難,因此,將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在期刊中,用簡單易懂的語法介紹箏樂,

38 黃好吟,《創作報告─台灣箏樂發展方向之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2003),4。

並推薦給大眾,是另外一個推廣箏樂的好方法。

民國六十八年第一支隸屬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職業國樂團,臺北市立國樂團 成立,成立至今已三十年餘,39 是一支素質優良演出頻繁的精英樂團,為提倡學 術研究並傳遞樂壇資訊,民國七十四年出版月刊〈中國音樂通訊〉,第三期更名為

〈北市國樂〉,民國九十八年改版為雙月刊〈新絲路〉。此刊完整記錄了各式國樂 器的發展,及台灣國樂的變遷,黃好吟由民國八十年開始即在〈北市國樂〉一刊 中,陸續發表五篇文章。

民國八十年,發表〈淺談浙江箏派的形成、崛起─兼祝王昌元、姚安女士古 箏演奏會成功〉一文,40 簡單敘述新起的浙江箏派,並分析其重要性與特殊指法 發展概況。

民國八十二年,發表〈樂器演奏探討─古箏彈奏其音色的研究〉一文,對於 彈奏時的音色表現及泛音音色控制,有詳細的說明。據文中所述,彈奏指法複雜、

力度強、速度快就是演奏技術好,其實掌握左手的表韻指法及選擇優美的音色也 是非常重要的演奏技巧,41 彈奏箏樂較常見的盲點即為速度與技巧上的執著,黃 好吟提出的解決辦法為將練琴時的聲音錄製下來,並仔細聆聽與比較其音色之差 別,對於練琴會有較大的幫助。而音色比較中,彈奏時較容易出現的雜音及噪音,

39 楊育強,〈近五十年台灣國樂活動紀要〉,《北市國樂》No.97(三月號,1994):12。

40 黃好吟,〈淺談浙江箏派的形成、崛起 兼祝王昌元、姚安女士古箏演奏會成功〉,《北市 國樂》No.66(二月號,1991):第五版。

41 黃好吟,〈樂器演奏探討─古箏彈奏其音色的研究〉,《北市國樂》No.88(二月號,1993):

在義甲之角度使用及施力點亦是重點,除樂器本身的關係外,彈奏的音色細膩度 與控制也必須多做練習,才能成功詮釋一首樂曲。

民國八十三年,發表〈古箏小史〉一文,42 針對大陸箏曲大量傳入台灣後,

對於兩岸的箏樂發展做簡單的介紹,並對其中重要的箏樂家、研討會、書籍出版 詳盡介紹。

民國八十八年,發表〈中國箏樂介紹〉一文,43 相較於〈古箏小史〉,此兩篇 文章皆以箏樂歷史做敘述。〈中國箏樂介紹〉全面性的介紹古箏的歷史沿革、特殊 技法、以及樂曲賞析等,透過不同角度的切入討論,編寫各流派之演變,實屬少 見。

民國八十二年,連續兩月發表〈古箏演奏定弦初探─以黃好吟古箏獨奏會【台 灣箏樂篇】之曲目為例(上)、44 (下)〉45 ,文中以簡單的表格方式,呈現樂曲的調 性及曲式,並描述其創作理念與演奏方式,並指出調性上的差異對於詮釋方法的 改變與運用。

三、研討會論文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八、十九日,韓國舉辦第一屆亞洲音樂國際會議,黃好 吟受邀為台灣箏樂代表,遠赴韓國與各國箏樂好手同場演出,並發表其論文《中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十八、十九日,韓國舉辦第一屆亞洲音樂國際會議,黃好 吟受邀為台灣箏樂代表,遠赴韓國與各國箏樂好手同場演出,並發表其論文《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