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典藏流程與成果展現

第二節 短片處理與音樂規劃

一部短片除了細膩的畫面挑選,更要注重音樂的鋪陳。筆者認為完成一部短 片最重要的元素不僅是影像,藏於影像背後的聲音也是傳達短片概念的靈魂人 物。依照筆者短片內容來看,組成此片的聲音元素,除了用受訪者的聲音作為劇 情式的設計,填補段落中所使用的音樂全部使用黃好吟所彈奏之樂曲。

音樂來源來自黃好吟錄製的唱片、錄音帶、CD 等,唱片及錄音帶依照出品年 份不同,保存的狀況也不同。相較於 CD 高解析度的音質,唱片與錄音帶屬於較為 樸實的音色,筆者於腳本設計中談到,短片的主軸以年份來分景,音樂由此方向

來劃分。片頭回憶式的畫面以及最初的習琴背景,筆者皆以黃好吟所創作之樂曲 為主要音樂素材,並以創作年份為依據依序播放,刻意不修飾其樸素音質,以期 刻畫出與現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感。

在《建立活動影像的理論》(Theorizing the Moving Image)一書中,電影理論家 奴爾‧佳露(Noel Carroll)為電影影像和音樂的關係提供了很有用的說明。在一 篇名為〈電影音樂筆記〉(“Notes on Movie Music”)的短文中,佳露引用「修飾 音樂」(modifying music)這個術語,來解釋音樂如何在電影裡,言談化地運作。

佳露認為,音樂是「高度善於表現感情的象徵系統」(highy expressive symbolic system)。佳露繼續解釋說,音樂之所以能作為一象徵的系統的原因,是它能

訪者提到之樂曲以及詮釋方法,在適當位置擺入,同時以歷年演出亦或是樂譜呈 現,其中第三景與第四景為短片核心,主要素材針對黃好吟邀台灣作曲家所創作 的樂曲,此兩景短片設定為教學示範與音樂設計,因此在樂曲挑選上,除了首演 之曲目,段落間亦以大陸作曲家為黃好吟所創作的樂曲作為過門,短片訴求以音 樂作為整體的基本架構,似如三十年不間斷的學習及黃好吟在箏壇上的耕耘,以 下文中將敘述筆者對於此片之粗剪(rough cut)方式。

短片設定方向確定後,開始擬寫訪問內容,提前將訪問題目交給受訪者,讓 受訪者有足夠的思考時間,以利受訪者拍攝當日回答順暢,筆者亦能掌握其問題 方向,避免偏題及非重點內容。拍攝訪談時,使用兩部攝影機同步定點攝影,兩 部攝影機以不同角度及高度拍攝受訪者之側面,呈現訪談實境,若拍攝受訪者正 面,則畫面看似回答,但感覺有刻意營造訪問的畫面呈現。

雙機拍攝的方式,雖然耗費較多資源,如攝影人員、攝影帶、電池等,後續 剪接亦花費兩倍以上時間,來挑選可用畫面與剪輯;但雙機拍攝更能同時呈現同 一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感,也能夠呈現受訪者不同角度的神采與表情細節。

在拍攝完成後,即針對訪談內容進行聽打,挑選符合短片設定之內容。拍攝 訪談時,大多的訪談內容,部份皆有或大或小的問題,如開頭時的生疏、思考時 的間斷亦或是較為瑣碎的家常話等問題。首次剪接時,根據此片結構,筆者選擇 問題,並運用連續性剪接的設計,將受訪者之回答,以簡潔的節奏來呈現講述內 容,並於受訪時同步收音,更能達到短片呈現之真實感。

在處理對白剪接時,應注意剪接時將音量調大,避免將受訪者的呼吸剪斷,

呼吸亦是說話連貫的重要一環,剪接時也要注意保持固定節奏,若聲音過於細碎,

則要使用軟體小心處理接點處,筆者在挑選畫面時,先以受訪者所回答之逐字稿,

選出必要之段落,在旁記錄,而正式剪接時,先將所需要的話挑選出來,再處理 聲音的斷續處。

當聲音處理順暢後,再看畫面的流暢度,筆者認為若聲音過於細碎處畫面亦 細碎,在處理上建議若有相應之其他短片素材,則可疊在其上,使其聽聲音及可 而不看訪談之畫面。另一處理方式,由於筆者拍攝時使用兩台攝影機拍攝,可切 換畫面使觀眾不易察覺其變化。前提為身體尚無較大的變化與動作,若是前後畫 面無法契合,建議使用其他畫面代替。例如筆者時常於受訪者談話時,使用跳接

(jump cut)的剪接方式,使畫面換至與當下時空不同的畫面,僅剩聲音延續其談論,

畫面則由其他素材代替,如此大的變換畫面與鏡頭,更能縮小對於同一場景變換 的突兀感。

在確定剪接的模式後,即可進行大略的短片組合,依據腳本上所排出之片段,

嘗試剪出與主題及相關素材的短片,盡所能將所有可用素材黏接起來,即使既瑣 碎又長,但短片的結構已大致出現。在第一次黏貼完成後,應該仔細的重新審視 一次,在觀看過程中即可得到往後繼續剪接的靈感,依筆者經驗,對於喜愛的或 是較有把握的片斷開始剪輯,對於短片剪接進度來說有著很大的幫助,但要小心 分段剪輯後再重新組合時應仔細注意主題的發展,以免分段剪輯完畢,卻發生段

落之間不連貫之問題。

在第一次看完粗剪後,開始精剪短片內容,再次對照腳本,挑出必留的片段,

剔除不要的對話與畫面,在如此的反覆兩三次後,短片的長度與結構愈加明顯。

在獨自剪接的情形下,時常會有盲點出現,若已感受到瓶頸,筆者建議可以找多 位觀眾,或是有相關經驗的剪接師與朋友,播放所剪輯的短片,仔細聆聽他們在 觀看過程中所提出的建議與批評。

剪接師雖屬技術的工作,但剪接工作配合眼睛的觀察,內心對畫面的組合以 決定其接續點,故此種工作尤需細心與耐心,綜合來說,剪接工作的要素有 三項:1.對影像的動感即方向性與連續性予以組合。2.對作品主題的傳達。3.

使整體影像流暢並賦予節奏感(rhythm)或速度感(pace)。59

剪接的工作是相當繁複且極需耐心,不論是最初的挑選畫面,抑或是處理影 像、修飾影像,皆需耗費相當長的時間處理,而時常在剪接過程中,分段剪輯亦 容易出現與主題不符之處,筆者在剪輯過程中亦出現此一情形。過於要求畫面的 精緻與細節,易導致成品脫離主題,剪輯要時時抓住短片的核心概念,保持主題 的完整性;更要注意聲音與影像的組合,呈現其和諧感與影像的流暢度。

此片以台灣作曲家所創作之箏樂作品為主題,片中大量呈現台灣作曲家創作 的樂曲,先以樂譜與新聞報導輪流出現,使觀眾先聞其音,觀其報導後,引導觀 眾進入黃好吟的敘述與演出背景,緊接著播放首演之情形,在這樣的循環中,使 觀眾能清楚了解到每首樂曲的創作背景,及黃好吟在樂曲上所作的變化與詮釋。

由於片中是按照作曲年份安排曲目順序,而片中安排的作品大約有十首,每首曲

59 陳清河,《電影製作》(台北:五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334。

目全長大約八到十分鐘;因此在時間掌控上,一首樂曲呈現時間約三分鐘,再依 照黃好吟訪問時的內容,做剪接上的變化。

音樂規劃上則取向於聲音較好的版本,經筆者提出重新錄製之提議,黃好吟 由於教學忙碌與演出相當多,對於筆者如此耗費時間的錄音工作無法配合,因此 本片只好取用民國九十二年演出所錄製之聲音,但三十年前的錄影帶,因保存不 及,已出現聲音與影像扭曲的情形,實在可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