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歌德與貝多芬

第二節 作品 52 第四、七號

8 貝多芬曾經為此首詩譜曲,我們會在第五章 歌德與貝多芬第二節 作品 52 第四、七號中介 紹。

9 本詩為敘事體,已經被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等作曲家譜成 100 種以上不 同的歌曲。

10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流浪者的夜歌》,錢春綺 譯(台北:愛詩社出 版事業部,2010)。

更多關於歌德的情史,可以參閱鍾肇政,《歌德激情書》(台北:草根出版社,2003)。

本論文選用的作品多半為情詩,我們可以由這些作品,與歌德的生平對照,了解他 與不同女性的關係,以及遇到不同的際遇時所反應之心境。

第四章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

貝多芬是廣為人知的音樂家,在2003 年由德國電視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所舉辦的「最偉大的德國人評選」(Unsere Besten)中,貝多芬排名第 12, 在 音樂家的排名中僅次於巴赫12。貝多芬之作品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亦不用贅述,《西方音 樂史》第五版13中以一整章的篇幅來介紹貝多芬。為了顧及本論文之完整性,以下將分 成三節簡略敘述貝多芬的生平、三個時期與重要作品,以及藝術歌曲,並適時與其他作 曲家對比。

第一節 生平簡介

貝多芬於西元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波昂()。貝多芬家世寒微,

“van Beethoven”的意思是「來自甜菜園」。貝多芬的祖父與貝多芬同名,14是一位宮廷男 低音歌手,後來曾任樂長一職,不過在貝多芬三歲的時候就過世了。父親約翰(Johann van Beethoven, 1740-1792)是一位喜歡酗酒的唱詩班歌手,母親瑪麗亞(Maria Magdalena van Beethoven, 1746-1787)是廚師之女,在 19 歲時曾經有過一段婚姻,並且育有一子,

不過前夫與兒子均早逝,於21 歲時再嫁給約翰。兩人總共生了七名子女,不過只有三 位長大成人,除了貝多芬之外,還有兩位弟弟。15

約翰收入微薄、喜歡酗酒且脾氣暴躁,瑪麗亞體弱多病且常飽受丈夫虐待,在貝多

12 巴赫在這項評選中排名第六。

13 Donald J. Grout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533-562.

14 在當時的習慣,常把祖父名傳給孫子。

15 卡爾(Kaspar Anton Karl van Beethoven, 1774-1815)以及約翰(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en 1776-1848)。

芬17 歲時就因為肺病去世。或許是因為自己抑鬱不得志,約翰把希望寄託在長子貝多 芬身上,而年長貝多芬14 歲,六歲就能作曲的音樂神童莫札特無疑是約翰心目中所追 求的榜樣,自貝多芬幼時,約翰就有計劃地訓練貝多芬,期望他也能成為下一位神童,

以便博取名聲、巡迴演出以改善家計。不過和莫札特家族不同之處在於,約翰並不如莫 札特之父雷歐波德(Leopold Mozart, 1719-1787)那般仁慈,他常以暴力逼迫貝多芬學 習音樂、彈奏鋼琴,若稍有錯誤就拳腳相向;而貝多芬日後的成就或許與莫札特各擅勝

(Christian Gottlob Neefe, 1748-1798)學習鋼琴和作曲。倪富要求貝多芬開始練習巴赫 的《平均律鋼琴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以及莫札特的作品,不僅學習前人 的經典,更接觸當代第一流的音樂。除了倪富以外,貝多芬在1792 年至 1794 年間也曾 經在海頓門下學習。同時,他也獲得申克(Johann Schenk, 1753-1836)一些幫助。在海 頓造訪倫敦之後,貝多芬也曾跟隨阿布雷希茨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 1736-1809)學習一年的對位法。貝多芬也跟隨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 1750-1825)

接受非正式的聲樂作曲課程。在貝多芬17 歲時,也曾經在心儀的偶像(至少是約翰的 偶像)莫札特面前演奏過。

16 莫札特 8 歲時就寫下交響曲 K. 16, 11 歲就寫下第一齣歌劇《阿波羅與海辛托瑟》(Apollo et Hyacinthus, K. 38)

17 邵義強,《貝多芬〈下〉》(台北:天同出版社,1986),67。

貝多芬終身未婚,不過在貝多芬死後,他的好友布勞寧(Stephan von Breuning, 1774-1827)在他的抽屜中發現三封用鉛筆寫的情書。18上面的雖然有月日,但是沒有年 份,而且也沒有收件人的名字和地址。究竟誰是貝多芬永恆的戀人(Unsterbliche Geliebte)

一直眾說紛紜。不過可能的人選包含了桂察蒂(Giulietta Guicciardi, 1782-1856)、泰莉 絲(Therese Brunsvik, 1775-1867)、約瑟芬(Josephine Brunsvik, 1779-1821)以及布倫塔 諾(Antonie Brentano, 1780-1869)。貝多芬在 31 歲時和桂察蒂相戀,也在當年為她寫下 了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Moonlight”),19不過卻因女方父親反對而破滅,後來 月29 日,貝多芬才第一次向好友韋格勒(Franz Gerhard Wegeler, 1765-1848)吐露耳疾 的祕密。在1802 年秋天,貝多芬寫了一封信,現稱為「海利根斯塔特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希望在他死後,能留下隻字片語給兩位弟弟。在信中21表示自己已經失聰 六年,但是卻遇上庸醫讓自己的病況每況愈下,他並在信中選定兩位弟弟為財產繼承人,

希望他們可以平均分配並且相愛互助。22雖然貝多芬在當年已經交代後事,不過他也在 當年寫下了第二號交響曲。在1815 年之後,貝多芬的耳聾更為嚴重,而且百病叢生,

接連染上肺炎、黃疸病、眼疾以及腸胃障礙。1827 年 3 月 26 日,貝多芬在維也納去世。

至於貝多芬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到了近代,透過化學分析法檢視貝多芬的頭髮,發現 其中含有高濃度的鉛,23推測貝多芬的死因應該跟鉛中毒有關,可能來自藥物或是多瑙 河中的魚。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貝多芬生性狂躁而且飽受腹瀉和腹痛的折磨。

貝多芬的喪禮在3 月 29 日舉行於維也納舉行,約有萬人送葬,許多音樂家,包含 舒伯特,都是抬棺人之一,和莫札特冷清的喪禮形成對比。他原本下葬之處在維令根‧

舒伯特公園(Währinger Schubert-Park),1888 年後改葬至維也納中央公墓(Wiener Zentralfriedhof)。現除了貝多芬之外,舒伯特、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以及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也在此長眠。

有關貝多芬的主要作品、音樂成就以及對後代的影響,本論文會在第二節 三大時 期與重要作品」中簡述。24

22 貝多芬在 1827 年過世,不過弟弟卡爾卻在 1816 年因病去世。

23 Josef Eisinger, “The lead in Beethoven's hair,” Toxicological &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no.

90 (January 2008): 1-5, accessed February 23, 2015,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772240701630588

24 有關貝多芬的生平與重要作品,可以參見Thayer’s Life of Beethoven, Part I and II, ed.

Elliot Forb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第二節 三大時期與重要作品

25 這是德國音樂學家金斯基(Georg Kinsky, 1882-1951)與哈爾姆(Hans Halm, 1879-1957)

1955 年針對貝多芬作品所做的分類,主要針對原本沒有以 Op 編號發表或是僅有片段的作 品。

26 這是瑞士作曲家既研究貝多芬之音樂學者黑斯(Willy Hess, 1906-1997)為貝多芬全集做 出的補充。

27 Donald J. Grout and Claude V. Palisca,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5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6), 535.

28 Ibid., 536.

音。在這段期間,重要的作品包含6 首弦樂四重奏、前 10 首鋼琴奏鳴曲、前 3 首鋼琴 協奏曲、以及第一和第二號交響曲。在這段時間貝多芬主要定居在維也納,並且受到許 多王宮貴族的資助。29,30

在第二階段,可謂創作高峰期,在此期間貝多芬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含第三號至 第八號交響曲、改編自歌德的戲劇《愛格蒙》(Egmont)、《科里奧蘭序曲》(Coriolan Overture),歌劇《費德里奧》(Fidelio)、〈G 大調〉及〈降 E 大調〉鋼琴協奏曲、小提 琴協奏曲、以及《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Razumovsky Quartets)、編號第 74, 95 號的四 重奏,以及編號90 之前的鋼琴奏鳴曲。在本篇論文中所討論的以歌德作品為詞的藝術 歌曲,也多半在此時期創作。

在貝多芬的晚期,在耳聾日益嚴重而且諸病纏身的情況下,他的音樂益發深沈、內 省。在此時間的名作包含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迪亞貝里變奏曲》(Diabelli Variations)、

《莊嚴彌撒》(Missa Solemnis)、第九號交響曲、第 127, 130, 131, 132, 135 四重奏、《大 賦格》(Große Fuge, Op. 133. 原本是 Op. 130 的終章)。

貝多芬對後代影響最大的作品多半集中在第二階段。31綜觀這些作品,儘管具有古 典時期的元素,但是均已具備自由、衝動以及神祕感,也開啟了浪漫時期音樂。32貝多 芬的作品,對於後代的作曲家,如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孟德爾頌、布

29 在此期間主要的贊助者是李希諾夫斯基(Karl von Lichnowsky, 1761-1814)親王以及羅 可威茲親王(Prince Lobkowitz, 1772-1816)。前者提供貝多芬住所並且在維也納的宮殿中舉行音 樂會,並且資助他於1796 年到布拉格參加音樂會;後者擁有私人樂團,並且為貝多芬的作品舉

W. Norton & Company, 1996), 560.

32 劉岠渭,《默觀無限美:劉岠渭教你聽古典音樂》(台北:時報文化,2004),89。

拉姆斯,均有重大影響。直到20 世紀,貝多芬的影響仍然無所不在,本論文會在接下 來的篇幅中提及。

第三節 德文藝術歌曲

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可以追溯的至少有61 首帶編號的作品。33雖然貝多芬的藝術歌 曲,跟他的交響曲、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相比,無論質量都有所不如;和舒曼、舒 伯特以及布拉姆斯的藝術歌曲相較,也較少被人傳唱,不過仍有不少名作。

創作於1813-1815 年,發表於 1816 年的聯篇歌曲《致遠方的愛人》(An die Ferne Geliebte, Op. 98)可說是貝多芬藝術歌曲的代表作。這部聯篇歌曲採用泰德杰(Christoph

August Tiedge, 1752-1841)的詩,共有六首歌,除第二、六首採用三部曲式(Ternary Form)

以外,其餘都是分節式(Strophic Song)。因為這部曲集,啟發舒伯特寫作《冬之旅》

(Winterreise, D. 911)以及舒曼的《詩人之戀》(Dichterliebe, Op. 48),34對德國藝術歌 曲的貢獻不可抹滅。

除此之外,貝多芬也根據傑雷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 1715-1769)歌德、

赫羅塞(Karl Friedrich Herrosee, 1754-1821)以及馬蒂森(Friedrich von Matthisson, 1761-1831)……等詩人的詩,寫出許多名作,例如《六首傑雷特歌曲集》(Sechs Lieder, Op. 48)、〈我愛你〉(Ich liebe dich, WoO 123)、〈思念〉(Andenken, WoO 136)、〈阿得雷 德〉(Adelaide, Op. 46)。有關歌德的部分,是本論文的重點。本論文會在第五章 歌德 與貝多芬」詳細討論。35另外,受限於性別,本次論文只偏重男性可以演唱的曲目。

33 Joseph Kerman, et al. "Beethoven, Ludwig va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ccessed February 23, 2015,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40026pg19.

34 邵義強,《貝多芬〈下〉》(台北:天同出版社,1986),316。

35 除了德文藝術歌曲之外,貝多芬尚留下義大利語歌曲,如《在黑暗的墳墓中》(In questa tomba oscura, WoO 133)、配樂(Incidental music),如《愛格蒙》中的〈歡樂與憂傷〉(Freudvoll und leidvoll, Op. 84, no. 2)以及大量的民謠,曲式有獨唱、二重唱或三重唱。另外,貝多芬也 在第九號交響曲中使用聲樂。

第五章 歌德與貝多芬 denke dein’)

配樂 Op. 74 《愛格蒙》 1809-10/1810 依歌德創作之劇本改編 搭樂團之合唱 Op. 112 《平靜的海面

與順利的航 行》

(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

1814-15/1815

Op. 122 《盟友之歌》

(Bundeslied

‘In allen guten Stunden’)

1823-24

與樂團之獨唱 WoO90 《無恥之樂》

與樂團之獨唱 WoO90 《無恥之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