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歌德於1749 年出生於法蘭克福(Frankfurt)。在歌德 25 歲的時候,因為《少年維 特的煩惱》一書成名,和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以及 赫爾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同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人物。

貝多芬於1770 年出生於波昂(Bonn),正是古典主義興盛時期,對他影響深遠的音 樂名家包括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以及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許多知名音樂家。貝多芬在許多音樂形式,如交響曲、奏鳴曲、室內 樂曲、協奏曲……均留下了重要的作品。

對照古典主義時期(1750-1820)以及「狂飆突進運動」的尖峰時間(1770 年前後),

可以發現兩人所處的年代恰巧位於理性與感性、古典與浪漫的交替之際。歌德與貝多芬,

各自在文學與音樂的領域中,為這樣的交替做出了具體影響。

綜觀浪漫主義興起的原因之一,可以說因為「狂飆突進運動」啟發感性、自由的思 潮,對原本音樂中規律的創作手法產生變革,又因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到了生涯 後期,其作品又富有浪漫的性格,所以造成創作風格之轉變。

第一節 古典時期音樂概述

古典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最短的一個時期,自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過世當年至貝多芬晚年(50 歲)為止,古典時期的幾位代表性音樂家海頓、

莫札特以及貝多芬等人,均曾經在維也納度過許多歲月,因此古典時期也被稱為「維也 納樂派」(Viennese School)。

古典時期音樂有幾項特點:主音音樂(homophonic texture)、簡明的形式以及奏鳴 曲式(sonata form)的建立。相較於巴洛克時期大量使用數字低音,主音音樂是古典時

期音樂的主流。主音音樂往往由某個樂器或聲部擔任主角,其他聲部擔任伴奏,而且對 於伴奏的部份,已經不再以數字表示,而是將和聲的部份清楚寫出。

在複音音樂時代,要求各聲部均衡,但是有了主音的觀念之後,因為有了主角和配 角之分,漸強與漸弱的表現法也開始在古典時期使用以凸顯對比性;而隨著時代的改變,

複音音樂的創作需求銳減,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形式。奏鳴曲式成熟於古典音樂時期,

並且衍生出奏鳴曲(Sonata)、交響曲(symphony)和協奏曲(Concerto)。

由以上簡單的論述可知,相較於巴洛克時期重視音樂華麗和曲風複雜,以及浪漫時 期重視個人情感的宣洩,古典樂派較為單純、具備統一的形式、以及理性客觀。在此時 期的作品,所追求的是樂曲在客觀上的美感,所以古典音樂無論在曲式或和聲創作多半 有規律的性格。

第二節 狂飆突進運動概述

「狂飆突進」一詞,出自克林格爾(Friedrich Maximillian Klinger, 1752-1831)的劇 作。「狂飆突進運動」是德國歷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文學革命運動。自1770 年興起之後,

雖然只持續十幾年,不過對於政治、經濟、思想,乃至文學和音樂,都造成巨大的影響。

當時的英國,工業革命已經興起,法國的革命思潮也開始萌芽,這股新興的風氣也 吹到了德國。當時的年輕人希望打破階級與封建制度、反對貴族和教會的特權、反對社 會制度的約束,他們崇尚自然,追求感性,講求自由以及平等,也歌頌天才、主張自由 和個性解放,提出回歸自然的想法。除了文學以外,此運動對於戲劇(例如克林格爾的

《孿生兄弟》(Die Zwillinge))、瓦格納(Heinrich Leopold Wagner, 1747-1779)的《殺 嬰女人》(Die Kindermörderin)與音樂(例如海頓於 1760~1770 年間創作的數首交響曲),

都產生了具體的影響。

也因為「狂飆突進運動」駁斥過份理性、強調感性的觀點,與浪漫主義的精神有許 多雷同,也可以說是由古典時期逐漸邁向浪漫主義的過度階段。歌德和貝多芬就是在這 樣的情況下,一位帶領狂飆突進的風潮,另一位將古典時期音樂的表現力推到極致並跨 進了浪漫主義。又因為「狂飆突進運動」的緣故,誕生了許多「抒情詩」(Die lyrische Gedichte)3,提供了音樂家譜曲的來源,建立了文學與音樂的橋樑。

3 抒情詩通常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個人情感的一種詩的體裁。Clive Scott, Vers Libre: The

Emergence of Free Verse in France 1886-1914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