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供應鏈管理

一、供應鏈管理之定義

近年來著墨於供應鏈管理相關領域的研究相當多,也有許多學者對於供應 鏈管理提出許多定義。在本研究中,將列舉出幾位學者的定義來闡述何謂供應鏈 管理。

盧舜年、鄒坤霖(2002)曾指出,供應鏈管理為以滿足顧客的需求為目標,

針對從生產地到消費地間所有貨物商品、服務及資訊的儲存與流動,進行規劃、

執行及控制等作業的工作流程。供應鏈管理包含:供應管理、物料管理、需求管 理。

根據Simchi-Levi and Zhao(2003)的研究,供應鏈管理是利用一連串有效 率的方法,來整合供應商、製造商、倉庫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以正確的數量生 產,並在正確的時間配送到正確的地點,目的是在以令顧客滿意的服務水準下,

使得整體系統成本最小化。

Mentzer, Stank, and Esper(2008)認為,供應鏈管理為採購、資源轉換與物 流等所有活動的規劃與管理。重要的是,供應鏈管理包含了與通路夥伴-供應商、

中間商、第三方服務提供者、顧客-之間的協調與協作。在本質上,供應鏈管理 整合了組織內部及外部的供應與需求管理。

由上述的文獻,本研究認為供應鏈管理是從供應者到消費者相關環節所有 成員共同經營,透過資訊與資源的分享,整合並改進上下游所有供應鏈夥伴的流 程,提升效率、創造價值,以達到滿足顧客需求之目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供應鏈管理之類型

Fisher(1997)認為,根據需求的形式,產品可大致分為兩類:功能性產品 或創新性產品,而不同種類的產品需採取不同類型之供應鏈管理。功能性的產品 指的是在超級市場或便利商店等一般零售點便能買到的日常用品。因為這些產品 是用於滿足不太會隨時間而改變的基本需求,因此這些產品的需求通常較為穩定、

容易預測,且產品亦有較長的生命週期。然而其穩定性通常招來較多的競爭,導 致獲利率的降低。為提高獲利率,許多公司因而將創新的點子引進,諸如服飾或 科技等產業中,讓消費者有除了滿足基本需求外的理由購買它們的產品。雖然創 新能讓企業得到較高的利潤;但由於產品新穎,亦造成需求難以預測。此外,由 於競爭者的迅速模仿,這類產品生命週期較短,因此業者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

以保持其競爭上的優勢。而較短的生命週期,加上較多的產品種類,更增添了需 求預測上的不確定性。表1 為功能性產品與創新性產品不同之需求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1 需求特性 功能性產品

(Functional Product)

創新性產品

(Innovative Product)

需求不確定性低 需求不確定性高

需求可預測性高 需求可預測性低

需求穩定 需求不穩定

產品生命週期長 產品生命週期短

存貨成本低 存貨成本高

產品利潤低 產品利潤高

產品多樣性低 產品多樣性高

單品數量多 單品數量少

缺貨成本低 缺貨成本高

產品汰換率低 產品汰換率高

Lee(2002)認為,除了以需求觀點外,供應鏈的類型亦須從供給不確定性 之角度考量。穩定供給係指產品之製程與技術成熟且供應鏈之建制完整,因此供 應中斷之風險低;相反地,變動供給係指產品之製程與技術尚在發展階段,並且 快速變動中,因此供應中斷之風險較高。表2 為穩定與變動供給之不同特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2 供給特性 穩定之供給

(Stable Process)

變動之供給

Evolving Process)

供應中斷之風險低 供應中斷之風險高

產量高且穩定 產量低且不穩定

品質問題少 潛在品質問題多

供給來源多 供給來源少

可靠的供應商 不可靠的供應商

流程變化少 流程變化多

產能限制少 產能限制多

易於轉換 較難轉換

具有彈性 不具有彈性

穩定的前置時間 不穩定的前置時間

根據上述不同之供給與需求形態, Lee(2002)認為在不同的特性下,應 採用不同的供應鏈管理類型(如圖2)。

(Stable Process)

實體效率型供應鏈 回應型供應鏈

(Evolving Process)

避險型供應鏈 敏捷型供應鏈

此外,根據 Lee(2002)的研究,此實體效率型供應鏈主要目的,是 在 供 應 鏈 中 創 造 最 高 的 成 本 效 率 , 因 此 應 消 除 沒 有 附 加 價 值 的 活 動

(non-value-added activities)、追求規模經濟,利用科技以最佳化生產和配 送之產能利用率,並藉由資訊系統的連結使供應鏈的資訊分享更有效率。

(二) 回應型供應鏈

Fisher(1997)認為,針對創新性產品,業者為提高獲利機會,必須 求新求異,導致需求難預測。因此如何因應此需求不確定性,成為替創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產品建立回應型供應鏈的最大挑戰。故回應型供應鏈主要目的,就是能 快速回應不確定需求,以減少缺貨、降價求售、存貨過多的狀況,以降低 市場調節成本,包括供過於求時降價虧本求售,及供不應求時銷售機會的 喪失與顧客的抱怨。在製造方面,佈署超額的生產量作緩衝之用;在存貨 方面,應備有必要存貨,以應不時之需;並且應大量投資以縮短前置時間;

其所選擇之供應商以速度、彈性、品質為主要考量。

此外,根據 Lee(2002)的研究,回應型供應鏈的目的,在於能夠有 彈性地回應顧客變動與多樣化的需求。為了回應顧客,企業應該採用接單 生產與大量客製化方式生產,來滿足顧客特殊的需求。

故,為因應創新性產品與生俱來之需求不確定性,企業應致力於拉近 供給與需求的距離,進而減低缺貨或降價求售的狀況。

(三) 避險型供應鏈

在需求不確定性低,供給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企業可能面臨不穩定 的供給來源、前置時間、產品品質等情況,此時企業應採用避險型供應鏈,

以避免供給不確定性影響到顧客需求的滿足。Lee(2002)認為,避險型供 應鏈的目的,是藉由在供應鏈中匯集與共享資源,使供應鏈中的風險也能 共同分攤。舉例來說,企業可藉由與其他組織分享相同關鍵零組件的安全 庫存水準之資訊,如遇缺貨,則可互相調貨支援彼此不足之產品,降低維 持這些安全庫存的成本。 若關鍵零組件價值低,可增加存貨、向多個供應 商進貨,以免產品短缺造成更大損失。此時,雖然會增加存貨成本,但能 夠降低供應鏈中斷之風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 敏捷型供應鏈

在需求不確定性高,供給不確定性高的情況下,企業應採用敏捷型供 應鏈。Lee(2002)認為,敏捷型供應鏈的目的,是當供應來源短缺或遭中 斷時,能夠快速、有彈性地回應顧客的需求。這種類型的供應鏈策略,是 結合回應型供應鏈與避險型供應鏈的優勢,之所以稱為敏捷(Agile),是因 為其身處無法預測的供應與需求環境中,企業透過共享庫存或產能等方式 降低供應中斷之風險,並保留一定閒置或多餘的能力回應顧客變動、多樣、

無法預測的需求。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