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會造成下游廠商或消費者提前購買。如此的價格變化使得消費者改變下 單模式,扭曲了真實需求,並使的整體需求發生更加集中且不穩定。而上 游廠商為了因應如此大的需求變動,必須增加產能、備有大量存貨,造成 長鞭效應。

(四) 配給問題(Rationing and Shortage Gaming)

當產品供不應求時,廠商可能會視訂購量配給產能予下游廠商,如此 一來下游廠商會擴大其真實需求,甚至重複訂購,以避免產品短缺的情況,

製造商依照所接收到的扭曲訊息作製造活動的規劃。而當產品需求恢復平 穩時,大量的訂單取消,造成供應鏈上的產銷情況更加混亂。

綜上所述,企業在決定其供應鏈管理之策略前,應先了解其產品之供給與 顧客對產品需求的本質及不確定性,以建構出合適的供應鏈,以及採取能滿足其 供給和需求特性之供應鏈管理策略。

第三節 快速回應需求不確定性之策略

一、快速回應之定義

Stalk(1990)強調,傳統上,廠商多採取囤貨及提高產能之方式以因應供 應鏈之不確定性,然而此已被視為無效率且耗費成本之策略,現今具有競爭力的 廠商之成功關鍵因素之一為具有快速回應終端消費者需求之能力。

根據林我聰及郭建良(2002)的研究,廣義而言,快速回應係指透過時效 及反應的調整,以求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的條件下,以合理的價格提供正確數 量與正確商品給消費者。

依據Lee et al(1997)、Van Der Vorst et al.(1998)與

Simchi-Levi et al (2000)

之研究以及前述對快速回應之定義,本研究歸納出能達到快速回應且能消除需求 不確定性之改善原則及因應策略:

(一) 資訊分享

傳統上,供應鏈上的成員都有各自一套預測需求的方式,如果供應鏈 上的成員直接依照供應鏈下一層廠商所獲知之需求訊息進行預測,需求預

(Point of Sale,以下簡稱 POS)及電子資料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以下簡稱EDI)。而藉由EDI 等資訊技術,還可降低訂單的處理時間,進而 供應鏈中成為被動夥伴(Passive Partner),其方式有供應商庫存管理系統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 以 下 簡 稱 VMI ) 及 持 續 性 補 貨 系 統

(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以下簡稱 CRP)的建構。藉由 VMI 的建立,讓供應商可以主動掌握銷售資訊及庫存量,作為市場需求預測及 自動補貨的依據。對上游供應商來說,使用VMI 不但可以增加存貨週轉率,

還可以管理各個不同零售商的補貨工作;對零售商而言,則可以減少庫存,

降低資金的積壓,也能減少斷貨及退貨情形的發生。

另,針對貨運量(Truckloads)的不同所導致的運輸成本不一,廠商 在考量經濟效益後,會選擇較有經濟效益的高貨運量(Full Truckloads)的 運送方式,使得下游廠商訂貨次數不夠頻繁而產生長鞭效應,所以如果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應鏈流程以及相關策略,以提升營運效率。例如:創造新的資料流通管道,

取得更可靠、即時的資訊來源;加強企業內部門間之協調合作、制定標準 化之流程與規範、創造資訊的透明化,減少溝通成本及時間,並共同訂定 出最符合企業整體利益之策略;縮短決策過程,以達到快速回應之目的;

消除/降低主觀行為對於供應鏈控制的影響,可藉由使用電腦輔助訂貨系統

(Computer-assisted Ordering,以下簡稱 CAO),讓系統自動依過去銷售與 庫 存 狀 況 , 提 出 建 議 的 訂 購 品 項 與 數 量 ; 採 用 作 業 基 礎 成 本 制

(Activity-based Costing),清楚歸屬出產品之存貨成本、作業成本以及物 流成本等,可真實反映出企業提前購買所需負擔之整體成本,還可提供各 項作業資訊,有利於評估作業之績效及合理性,加強成本控制使成本與各 項決策方案更具攸關性。

此外,企業對供應鏈成員之政策亦應考量供應鏈整體之效益,例如:

採取小批量訂貨的方式,或是讓訂購的次數更加頻繁,使批量訂貨對長鞭 效應影響程度減至最低;藉著制定單一零售價格,減少批發價格的折扣次 數與程度的方式,來減少下游廠商提前購買的誘因,以一整年的低價

(Everyday Low Price,以下簡稱 EDLP) 的策略取代固定的降價促銷,減 少促銷期間顧客需求劇烈的波動;面對缺貨時,企業應該按照下游廠商過 去的銷售紀錄而非訂購量作為分配比例,如此下游廠商才沒有誇大其需求 之誘因,並且制定懲罰條款,以避免下游廠商誇大需求或無故取消訂單。

本研究整理了前述改善原則與因應策略,以及其所解決之不確定性來源,

如下表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表 3 快速回應需求不確定性架構 不確定性

的來源

改善原則 因應策略與做法

需求預測 資訊分享 銷售時點情報系統(POS)

電子資料交換系統(EDI)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供應商管理存貨(VMI)

持續性補貨系統(CRP)

協同預測 接近消費者

提升營運效率 創造新的資料流通管道 電腦輔助訂貨系統(CAO)

企業內部門間之協調合作 直接面對消費者 直接銷售產品予消費者 資料來源 資訊分享 EDI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使用一致的格式減少資料轉換的問題 提升營運效率 協調標準化定義及創造資訊的透明化 決策過程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協調供應鏈上程序的一致性

提升營運效率 縮短決策過程

消除/降低主觀行為對於供應鏈控制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確定性 的來源

改善原則 因應策略與做法

批量訂購 資訊分享 EDI 網路下單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少量多樣之貨物運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服務

提升營運效率 小批量訂貨 增加訂購頻率

價格波動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持續性補貨系統(CRP)

提升營運效率 一整年的低價(Everyday Low Price)

作業基礎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ing)

配給問題 資訊分享 共享銷售額、產能及存貨之資訊

與供應鏈夥伴合作 缺貨時,依過去銷售狀況分配作為分配比例 提升營運效率 修改退貨政策

資料來源: Lee et al(1997);Van Der Vorst et al.(1998)。

相關文件